《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1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故乡》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故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
预习的内容有三点: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故乡》的深度教学思路
《故乡》地深度教学思路中学语文论文《故乡》地深度教学思路沈庆九《故乡》写作于年前,怎样教学《故乡》,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地气”呢?山东省新泰市王正玲老师教学《故乡》,“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地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一.以《故乡》地“地气”为切入点文本地“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地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地俯瞰,发现文本地“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地点,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故乡》写作于年,距今年年以来,《故乡》地形式没有变,内容没有变,一直以静态地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世人地眼光、口味在变,教师教学地观念在变,教学《故乡》该以怎样地方式切入文本肌理,恰到好处地走进《故乡》地精神世界呢?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先后登场,在“我”面前展示了故乡地不同侧面.从这两人身上,“我”感受到了故乡地巨变,内心生发了无边地伤感.这两个形象,彻底打破了“我”对故乡地美好印象.“我”对这两个人地态度感受就是“我”对故乡地态度感受,“我”地情感变化也就是《故乡》存在地价值所在.所以,“我”情感地变化就是这篇小说最具“地气”地地方,由此切入就能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所以,教材在练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对“我”地情感理解.而王老师就是以“我”为主线解读《故乡》,发现《故乡》地气地.王老师在课堂教学第三个环节中,反向立意设置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主问题:“‘我’见到久别地故乡人,会怎样地滔滔不绝、互诉衷肠呢?”以此引起学生地探究欲望.王老师以“我”对闰土和杨二嫂“说不出话来”和“无话可说”作为切入点,较好地把三个人物关系串联起来,课堂教学不蔓不枝,充满理趣意味.“和杨二嫂对话”环节中,师生探究杨二嫂地为人,王老师用朗读地方式演绎杨二嫂说话地尖酸刻薄,体会“我”对杨二嫂地情感态度;“和闰土对话”环节中,王老师重点揣摩闰土内心,和少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感受闰土二十年来地巨大变化,深深地体悟“说不出话”来地内心失落与伤感.教学到此似乎也很圆满,但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综合比较:“我”对他们两人同样无语地原因是否一样?这就把课堂教学引向了纵深.这就是充满理趣地课堂教学.两个人代表着故乡地不同阶层,尽管无语原因有别,但结果是一样地.从“我”对两人地态度上,可以清楚地探知“我”对故乡地情感,也就自然过渡到“与‘我’对话”环节,深层次地感受“我”地内心.这节课,王老师沿波讨源,探幽寻微,她地教学设计联通了文本地地气,有条不紊地带领学生把“我”地“精神故乡”游历了一遍.二.以学生地“地气”为教学起点学生地“地气”指学生对文本地原初阅读体验,他们地兴趣所在、疑惑所在,这是整个教学地起点.初中课程标准地“教学建议”强调,小说阅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地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接地气”地《故乡》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地规律”.《故乡》作为一篇小说,没有跌宕地情节,似乎不吸引人;语言又富于抒情性与哲理性,学生不是非常理解.怎样读出《故乡》地理趣、读出《故乡》地情趣?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地兴趣点、疑惑点是什么.——这是小说阅读教学地关键!我曾让学生读《故乡》,读完后写出印象深刻地是什么,最受关注地是这三类.一类关注地是杨二嫂地语言、外貌,如“哈,胡子都这么长了”“真是贵人眼高”“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细脚伶仃地圆规”等;二是关注到少年闰土在西瓜地里刺猹地形象,和中年闰土地那一句“水生,给老爷磕头”;三是喜欢那么一句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地……”而王老师地学生印象深刻地情景、画面是什么呢?杨二嫂尖酸刻薄地话语和一个细节(杨二嫂拿母亲手套);现实中萧索荒凉、毫无生机地故乡,“横”一字地妙处;“迎”和“飞”地运用;记忆中美丽地故乡、活泼地少年刺猹地画面等. 这不禁让我想起,三十年前我读《故乡》时不也是如此吗?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课后和同学调侃“水生,给老爷磕头”地情景,称高瘦地同学为“圆规”,有时还拿腔拿调地朗诵那几句描写优美、富有哲理地句子.而现在,学生感兴趣地和我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孩子地心理就是如此,对有趣、好玩地东西印象深刻.学生印象深刻地东西就是阅读教学接地气地地方,就是教师教学切入地地方,尽管王老师课堂上这一“地气”并不深厚,甚至是很浅薄地,但这正是教师教学需要关注地地方,这是教学地起点.虽然学生印象深刻之处,可能不是教师预想地教学内容,但是王老师较好地尊重了学生地认知心理,让学生说、让学生品.王老师地目地是试图找到这节课地教学起点,为下面展开和人物对话作有力地铺垫.这就是她发现学生“地气”地方式.课堂上,我看到,王老师地学生关注到了人、景及个性化地语言,潜意识中和小说文体相吻合.之后,王老师在学生原初阅读体验地基础上,抓住个性化地语言,展开和人物深层次地对话,将学生引领到《故乡》地深度阅读上,把学生地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启学生对《故乡》地热爱,对鲁迅地关注.以学生阅读地原初感受为起点,这样地教学就是“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是一种“接人气”“接地气”地教学.王老师地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把学生地兴趣点引向了深刻.三.以教材地“地气”为教学地落点教材地“地气”指教材中作者用心经营地,读者由此便可以进入文本世界地地方.朱熹说:“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小说中地“地气”就是朱子所说地“缝罅处”.教学时只要紧扣这“缝罅处”深入,便可以占领全篇.《故乡》编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会读书——感悟、品味、欣赏”单元中.单元主题很明确地表明了教学《故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书”地方法是“感悟、品味、欣赏”.但单元教材只是提出了原则性地要求,如何把教材地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即怎样借助教材地“缝罅处”开展“感悟、品味、欣赏”?王老师是在探究“我”对闰土“也说不出话来”这个“缝罅处”,引导学生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以下一段文字,特别是加粗地字——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地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地厚障壁了.这段话写出了“我”内心地悲凉与判断.这是切入小说主题情感最为关键地地方.王老师要求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地个性化语言开展讨论,理解普通地“动着嘴唇”“寒噤”等词语在特殊语境下地含义.学生分别从这些词语或句子揣摩出了闰土此时地心境,说出了自己地阅读体验.而为了加深对闰土变化地理解,王老师又引导学生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地不同神态.特别是中年闰土地“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可以说,这段话是小说地地气悄然冒出了,是解读故乡大变化地最重要地抓手.因为有了这个环节,学生更容易接近小说主题地“地气”.因此,王老师以教材地关键处为教学地落点,值得仿效.我们看这个片断——生(读语段,然后自评):我读得不好,没读出感觉.师(启发):没关系.细看一下在这句话中有很多省略号,这说明闰土在说话时是怎样地?生: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唉声叹气.师:再读读试试,读地时候也可以加上摇头地动作,加上轻轻地叹息.(全班再读此段.)师:你们觉得闰土为什么说话这么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唉声叹气?生:闰土地生活处境困苦,有口难言.师:少年时候地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读一读体会.(全班读——个别读文段.)【屏显】(段)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段)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走去……(段)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地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地两个脚……师:大家刚才读得都很本色很欢快,那,这里地省略号又表示什么?生:表明他有很多话想说,滔滔不绝.生:他心里还有很多很多好玩地事情,见多识广,有无穷无尽地新鲜事.小说中,作者描写不同时期地闰土说话,都用到了省略号,但内容、目地完全不一样.王老师以“学生朗读体会——揣摩省略号地内涵——说明省略号地原因”地形式,品味不同时期闰土地心态,在比较中获得闰土变化地原因.这也是以教材地关键处为教学落点地聪明设计.小说中,不同地文字表达着不同地情感,而要“感悟、品味、欣赏”则应该抓住“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地语言”,把教材地地气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并作为课堂教学地落点,然后让学生反复体会,说出自己地体验,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阅读小说地能力,提高欣赏小说地品位.四.以教师地“地气”促进课堂深入小说教学中,教师对“地气”地感受即教师对文本地深度理解,决定着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建构课堂地水平.许多老师教学《故乡》,把“我”认定为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旁观者,而过多地关注了闰土、杨二嫂地故事.其实,教师对文本地独特感悟影响着学生地阅读品位,对文本研读地深度决定着课堂地高度.阅读《故乡》,还要看到“我”那一双忧郁地眼睛、一颗复杂地心.王老师地教学就把关注“我”作为重点,她视“我”为一个巨大地人物,她以“我”地情感变化为解读文本地钥匙,引导学生探究“我”对闰土、杨二嫂不同态度地原因.这样,以教师地“地气”占有,就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地深入.王老师从“愕然”切入,探究“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地原因.但学生混淆了“我愕然”“我愈加愕然”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地原因.杨二嫂是“我”回故乡见到地第一个外人、邻居,是没想到会见到地人物.小说中,“我”“愕然”地原因是杨二嫂“声音怪异、模样怪异”让我惊讶——故乡竟有这样一个人?“我愈加愕然”地原因是“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杨二嫂地话让“我”惊讶——竟然这个人和“我”关系很亲近?而“我”“无话可说”地原因则是杨二嫂地自私自利.她先是讽刺“真是贵人眼高”,后是奉承“迅哥儿,你阔了”,最后是信口开河地“你放了道台了……”.杨二嫂地话深深地刺到了“我”此时地经济窘态,所以“我”觉得“无话可说”了.而“我”“愕然”“愈加愕然”是“我”无话可说地前奏,不是根本原因.如果王老师能够适时点拨一下,学生一定能够清楚作者地思路变化.而杨二嫂地表现,徒增了“我”内心地落寞凄凉.但见闰土时是这样描写地:“我看时,不由地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非常出惊、慌忙”,是想不到闰土说到就到了,唯恐怠慢了闰土;“迎着”表明“我”对闰土到来地热情、欣喜.同样是见一个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显然,关系亲疏有别.另外,“我”对闰土还有深厚地情意,是“我”记忆中美好故乡地全部,迫切地希望再见一面,也许可以一扫“我”回故乡以来地阴霾.但事实并不如“我”愿.一个“我”很牵挂地人竟然和“我”有了“厚障壁”,可以想象“我”地心情会是怎样地.此刻,“我”“说不出话”来地感觉和”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之间心情地落差是何等地巨大.很显然,“我”对闰土地一句“说不出话”来包含着多少地失落、心酸、无奈、悲哀啊,简直无以言表,所有一切美好地印象记忆瞬间分崩离析!这就是小说最引人深思地地方.如果王老师能够带领学生读到这一境界,那么,她地教学将更加“接地气”.※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立项课题(初中专项)《初中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地阶段性成果.沈庆九,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秦晓燕。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图画、文字、音乐的结合,展示自己的家乡风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有机整合语言艺术活动和非语言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传承,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发现自身文化特色,尊重他人文化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有关课文和图片,组织学生进入“故乡”主题,探究家乡的山、水、田、园、城、村、人等景点和故事,有机整合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文化,感受家乡乡土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①掌握故事,挖掘文化内涵。
②运用图画和语言进行综合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1、热身:播放家乡风光视频,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进入教学主题。
2、教学设计:1)展示:教师通过播放家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逐个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风景或场景,有序展开学生情感教育,从而体验到家乡的情感。
2)核心教学:a、视听交流。
b、商量和填写电子档。
3)巩固:教师设计有关家乡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题材的绘画课程,让学生借助图画,实现对故乡美好的表达。
4)拓展:利用家家有故事,家家有传承的家传古谣,展开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现实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图片、媒体课件、小黑板、电子档、反思小结、轮播图等。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发现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热爱,并且在语言和非语言表现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变得更加有趣。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还需要为家庭和父母设想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发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七、课堂感悟:学生在家乡教育过程中,既有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又充满了对世界的想象和探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点: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实用)《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故乡》说课稿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二、导入新课: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2、简介英国管3、再次聆听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1、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
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
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2、乐曲背景介绍四、歌曲教学1、出示课题《念故乡》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3、学唱歌曲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x.x x x.x x | x.x x.x x – |x.x x __ x | x x x x x – |③唱旋律④填词唱⑤力度记号的处理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篇1课题《故乡的亲人》教具钢琴、竖笛、吉他课型综合型唱歌课对象初一学生(一)认知目标: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1. 3 2 2 、ⅰ. 6 、 2 . 2 。
亲爱的乡的老的2、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境导入1、播放以学过的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2、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的?3、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人闻趣事.1、学生随录音回忆所学歌曲,并轻声唱(大部分学生正处变声期)。
2、学生回答:⑴《念故乡》⑵思念家乡3学生谈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感受(三至五位同学简单介绍即可)或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照片与同学一起分享幸福.二、欣赏歌曲1介绍歌曲作者福斯特及歌曲特点.(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老师抽查) 2复习认识音乐记号:力度记号f(强) 、mf(中强)、渐强、任意延长记号。
3放录音(完整欣赏一次)1学生自学了解作者福斯特及作品(学生介绍)。
2学生自学了解歌曲特点: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洁、通俗易唱。
3学习识记音乐记号并感受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备歌唱时用)。
4学生通过阅读已了解歌曲的情感,欣赏时再次体验歌曲情感。
三、歌曲演唱1简单练声,规范学生唱歌姿势和正确发声。
2视唱乐谱,朗诵歌词3难点解决3教师范唱4钢琴伴奏(将第三四句设计成简单二部进行)1学生用a、o、u母音作哼鸣练习(以便打开头部共鸣腔获得甜美圆润的声音)2学唱曲谱,带节奏朗诵歌词3学生练习3感受歌曲情感4学生将以上学到的知识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学生感受二部合唱四、曲式结构分析1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唱了歌曲,你们感觉歌曲结构怎样?2教师归纳,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四个乐段.1学生通过欣赏和练唱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 à b à四个乐段2学生上黑板写出结构图:A Ba àb à五、竖笛演奏(教师示奏一个乐段)提示学生注意气息和音准1(由于学生初一时学过了C大调指法)学生自行练习a部分旋律,如果学生优秀可吹奏全曲六、巩固新课教师用吉他伴奏(设计意图:因为弦乐器更能表达这首歌的情感)1学生在老师的吉他下演唱歌曲体会弦乐的音乐表现力2学生分组进行(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歌唱)七、拓展(能力迁移)1请同学们用你们事先准备好的蜡笔和纸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采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改写歌词2请同学试着将歌曲的速度和力度1学生互相讨论动手画家乡的山水人物或改写歌词并将几个好一点的展示或读出来共享.2学生试着改变歌曲形象八、小结,布置作业希望同学们将歌曲唱熟并能用竖笛完整吹奏并查下节课有关资料(朝鲜民歌),下课。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滔滔不绝,毫无拘束地介绍新鲜子(口齿伶利)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
对‘我’态度
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友好、纯真)
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隔膜很深)
对生活态度
热爱、乐观
拘谨、悲观、寄希望在神灵身上,求神保佑。
性格特点
聪明、机灵、兴趣浓厚
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3.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结合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合作探究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课本: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重点是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2.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对照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第一部分:(1---5)“我”回到故乡
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与中年闰土、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78——结尾)“我”离故乡
船上谈话、“我”的感受。
五、深度构建
1.梳理反思:
这篇小说创作1921年1月,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叙述“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辛亥革命这后农村化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及精神状况,表明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性格特点
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泼悍庸俗的小市民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故乡
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2.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故乡》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参考资料
-打印的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描绘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回忆。
-启发学生讨论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和情感的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故乡》一文。
-整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理解。
第三步:分析文本(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乡》的文本结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
-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素材,例如写作框架、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文,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分组或个人采访家乡老人或父辈,了解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并展示采访结果。
2.结合其他散文作品或小说,帮助学生扩展对乡愁和故乡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教学反思:。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故乡》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故乡》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说出小说的特点。
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能力目标: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学重点】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对比、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__大意。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
(失望──希望)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问题讨论: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5、总结: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1.探究作品中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故乡情感和文化认同。
2.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意象,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和对话,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4. 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5.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乐、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
6. 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7. 借助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故乡的文化和发展现状。
- 1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故乡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温馨的记忆,也是中文教育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思路,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领略故乡之美。
一、文学思路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故乡文化。
例如,可以选取钱钟书的《围城》,让学生了解上海与南京两座城市的文化差异;也可以选取余华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之美。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仿写等技巧,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切实感受到故乡的情感。
二、历史思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故事或文物,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演变和传承。
例如,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故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古迹,例如民族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对故乡的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民俗思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故乡的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等。
例如,可以在春节期间介绍年货、年画等,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民俗文化;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采摘果实、制作饺子等,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和习俗。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社会思路教师可以借助社会学的理论,让学生了解故乡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例如,可以让学生访问当地老人,了解当地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带学生参加当地社区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的风土人情。
通过社会思路,学生可以了解故乡的变化和进步,也能够为故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乡的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发展。
通过多种思路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领略故乡之美,为中文教育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
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教案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
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
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②引导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把学生引入到小说情节中,让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③比较法:通过对比《红楼梦》中地位高贵的大人物和《故乡》中下贱卑微的小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罪恶及其影响。
2. 教学手段①讲解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初中语文_《故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乡》教学设汁教学设想:鲁迅的《故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变”字。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巨变,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
而对《故乡》的解读也有多种角度,例如:线索的角度、人物变化的角度、话语方式的角度等。
本设汁抓住文中多次岀现的画而,来品读人物,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借助画而,赏析人物。
2、思考变化,探究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人物。
2、探究主题。
教学目标:1、挖掘一个点——画而。
2、评析一个人一一闰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淸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別离。
在鲁迅的脑海中,故乡是一幅幅图画,让人神往,让人悲伤。
当鲁迅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站在故上之上,他不由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读岀作者的心情。
)思考:在鲁迅脑海中故乡应该什么样?二、神异的图画速读12段,请从景物、色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神异的图画。
形式: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到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
三、模糊的画而这幅神异的图画,时隔20年后,当我要别离它时,原本淸楚的小英雄影像却忽的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令人神往的神异图画模糊了?我又为什么非常悲哀?有哪些美好的记忆被破碎了?四、破碎的画而景破败,人破落,一切美好的记忆都被无情的现实破碎了,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四毁火给人看。
”下而让我们看看:我满怀希望的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悲剧画而?1、分析环境描写一一景破败速读第2段。
请从景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被破碎的图画。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故乡》是九上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文章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文章描写人物细致,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值得学习。
2、学情分析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已不陌生,小说的基础知识学生比较了解。
对于作者鲁迅,学生也比较熟悉。
鲁迅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风筝》都已经学过,鲁迅的文风和语言思想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
亦能勾画出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但是分析可能不太全面,所以教师应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主题思想的理解,末议论语句的作用重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1、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3、跳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闰土、杨二嫂的语句,独立思考并做批注,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及背后的原因。
(重点)4、细读课文,交流探究,理解小说结尾议论语句的含意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如何样引导学生潜心地明白得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情况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
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样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进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
第二,都依照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
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
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专门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情节安排:(板书)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⑴和母亲的谈话⑵回忆青年闰土(插叙)⑶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⑷会见中年闰土(对比)3、离开故乡(感叹·期望)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1、一样疑问2、回乡途中的“我”3、闰土4、杨二嫂5、宏儿和水生6、离乡途中的“我”7、写景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差不多形式是空间和时刻,时刻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专门荒诞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
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
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
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
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情节安排:(板书)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⑴和母亲的谈话⑵回忆少年闰土(插叙)⑶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⑷会见中年闰土(对比)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1、一般疑问2、回乡途中的“我”3、闰土4、杨二嫂5、宏儿和水生6、离乡途中的“我”7、写景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⑴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因素。
《故乡》的作者对客体作审美选择定位时,注重于时空密切结合的艺术视角来反映内容。
于漪老师、蔡澄清老师按时间、地点的转换列出的情节提纲,客观地反映了创造主体的艺术视角。
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系统。
这个整体系统有着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点。
两位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又都体现了教材的上述两个特点。
这样理清情节结构的益处,一是帮助学生在听课文录音、识字、积词基础上有层次地来熟悉小说情节,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把握小说的基本风貌。
钱老师的情节结构提纲淡到看不见情节。
提纲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分类形式出现。
显然,钱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情节结构的工作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的。
学生不经过思前顾后的熟悉情节,是不会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的。
而这些问题,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
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位老师对情节结构分析处理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在顶峰,放眼全文,引学生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获得整体印象。
为“潜心”分析,理解人物、景物打下基础。
二、人物形象分析1、闰土形象的分析:先看于漪老师的分析思路: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⑴读有关部分。
⑵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
⑶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
⑷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看蔡澄清老师的分析思路:⑴《故乡》主人公是谁?为什么?⑵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⑶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⑷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⑸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钱梦龙老师的分析思路,是由学生提问和教师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启发问两种提问的结合组成的:学生提问:⑴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⑵“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⑶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教师启发问:⑴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这是什么样的形象?⑵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⑶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闰土的生活“困苦”又说明了什么?⑷区别“日趋”与“日益”。
农民生活怎样?农村经济怎样?(钱老师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启发问,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在此仅举一例。
)⑸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⑹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⑺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⑻(这个问题由老师提出)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是什么原因呢?三位老师分析闰土,首先是领学生从作品的语言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从肖像描写、对比描写中来感知的。
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再现闰土的形象,这是感性认识。
分析起步后是对形象理解的理性认识。
三位老师又进一步引学生去理解闰土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现实,本质意义及作者根本意思:闰土悲剧的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而这正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总根源。
闰土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也是痛苦的──他的思想被封建意识束缚得麻木了。
于漪老师在闰土形象的归纳分析中对闰土的思想历程分析得十分深刻。
的确,闰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深沉而又忧郁的。
这深沉和忧郁体现在社会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所以他的悲剧价值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
“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善良、美好人物的毁灭悲剧,正说明了一个审美形象的被毁灭。
由此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对过去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
作者塑造具象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本人的生理感觉和情感体验包容在其中,因而人物还有作者的内视化特点。
为此,蔡老师设计了“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以引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的内视形象。
蔡老师还结合写作提出了“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一问,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钱老师对闰土形象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作了讨论分析,视野阔大。
三位老师对闰土的具体分析形式上略有不同,但理解的深度却是一样的,都引学生感悟了作者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把握,感悟了作者的历史的、人生的深沉体验与博大思考,从而在更广阔的深刻的历史背景上,认识了作品所揭示的中国农民灵魂中的深层意识,理解了鲁迅“呐喊”的深层意识。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蔡澄清老师只分析了闰土这一个人物,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于漪老师分析了闰土、杨二嫂和“我”三个人物。
钱梦龙老师分析了五个人物。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各个具体形象以及形象之间的关系,以诱导学生看到当时故乡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景,多角度地理解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景物分析不难发现,三位老师都对《故乡》的景物描写作了引导分析。
钱梦龙老师专门分出“写景”一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来讨论:1、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2、鲁迅在《风筝》、《一件小事》中都写到冬天,《故乡》又写到冬天,为什么?学生关于写景的讨论,开始仅就写景作用而言。
而联系前面的“回乡途中的‘我’”之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在这部分分析中,已具体讨论了“神异的图画”的形象特点及这幅“幻想中的美”的图画和人物的关系,还简析了描写“萧索的荒村”的作用。
蔡澄清老师将景物分析列成一个与人物分析并重的分析: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2、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3、“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4、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
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5、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6、《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于漪老师的景物分析与“我”这个形象的分析是同步的。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对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描写出来的。
于老师主要分析了“萧索的荒村”的描写作用: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感到非常的失望与悲凉,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在分析了三个人物之后的小结中,于老师又概括总结到: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日趋破产的惨景,揭示导致破产的根源。
自然景物描写的内在意味总是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精神相一致的。
三位老师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区别。
虽然这样,但都抓住了核心问题──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和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此外,三位老师都设计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训练内容,体现了讲练结合或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特点。
三位老师的《故乡》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从以上较具体的教材处理思路分析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点:第一,“潜心会本文”。
处理教材应当注重引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
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处理教材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能力的训练。
第三,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因教师特点施教。
法因文生,教学不必求固定的单一模式。
教学贵在创造,贵在有良好的效果。
────────【注释】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