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唇齿相依 1、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 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 2、密切交往 (1)秦汉之际,许多内地人迁入朝鲜。 (2)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 和光武帝。 (3)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秦韩)
3、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 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 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的关系—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1、密切联系 (1)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2)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 岛“使译通于汉”。
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3)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 2、经济交流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三、同越南的关系 ——山水相连 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的象牙、犀牛、珍 珠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 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 (奠定了基础) 西域都护的设立 (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甘英出使大秦 (进一步了解了西行路线,对 丝绸之路的探索到达最西点) 注意: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始于丝绸之路。 (2)路线:
(1)双方间接贸易往来。 (2)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将象牙、 犀角赠给东汉皇帝。(正史中中国同欧洲 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引申: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与中 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是属于中华文化 圈内部的交流,是以中华文化传播为主体 的,是中华文化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属于两个对等 的文化圈间的交流,东西两种不同的文 化相互碰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丰 富了世界文明。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 但要分析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下西洋
目 的
性 质
西方远航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影 响
原 因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力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历史上的中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历史上的中外关系

第十章历史上的中外关系一、与日本的关系1、两汉时期:中国在汉时期已与日本有了友好往来关系。

汉武帝时,日本有30 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

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最早的记录。

东汉时双方关系更为密切。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日本倭奴国派遣使臣与汉通好,光武帝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

这颗金印已在日本九洲志贺岛崎村出土,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 世纪前半叶,邪马台国在日本兴起。

曹魏景初二年(283),邪马台国女王首次派使者到洛阳,一直到西晋,邪马台的使者又数次来访,赠送礼品。

实际上,邪马台国还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所谓女王也只是联盟的酋长。

女王死后,联盟陷于混乱。

公元3 世纪以后,邪马台国逐渐从汉文记载中消失,一个称为大和的国家出现了。

当大和国出现时,中国、朝鲜流移日本的人口渐多。

西晋太康六年(285),我国江南的缝衣工匠经百济到达日本,儒家经典《论语》也由百济传入日本。

随着两国交往日趋频繁,中国文化或经使者往返而传入日本,或经百济、高句丽再传入日本。

大和国王10 次派遣使者到东晋、南朝,馈赠方物。

南朝宋、齐、梁也都派遣使臣到日本,授予大和国王以王、都督等称号。

3、隋代:隋朝时,日本从百济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经。

他们相信佛教,使用汉文。

开皇二十年(600 年),日本国王多利思北孤曾遣使到隋朝,隋文帝命询访其国风俗。

大业三年(607 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携国书至隋。

明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使日本,日本国王接见了裴世清。

他回国时,日本派小野妹子随同到隋,并命高向玄理等8 人入隋学佛法。

●4、唐代:唐朝与日本也建立了密切的官方往来。

隋时日本即曾四次遣使前来,到唐朝沿袭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

终唐一代,日本共遣使十九次,其中四次未成行或中途折回,实际到达者十五次。

使团多时达数百人,包括大量留学生、求法僧人、工匠、翻译等。

唐朝亦时遣“送使”同回,不少人因而留居日本。

扬州僧人鉴真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出行五次皆遇风涛折回,第六次始最终成行,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公元166年,大秦 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 来到东汉--这是史 书记载中的中国与欧 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 罗马玻璃瓶
广西出土的罗马玻璃器皿
学习与探究
1.据文献记载,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始于( ) A.公元前166年 B.公元前9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 2.如果说西汉时“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么,你认为东汉时

文字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绣花粉袋
绢地云纹绣袜带
缦地刺绣龙纹边饰
万世如意锦实袷[qiā]袍
龟背海棠花织品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古城出土东汉丝织品
鱼蛙纹锦
长寿明光锦(上织吉语“长寿明光”)长乐明光锦(夹织吉语“长乐明光”)
1980年罗布淖[nà 尔(罗布泊)高台出土东汉丝织品 o]
“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
史海拾贝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历
费迪南·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学家) 冯· 1860年起7次到中国考察 1877年出版《中国》一书
二、汉和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朝时,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扩 展,除了通过陆上交通联系西方国家和南 亚的国家,还利用海上交通等与日本列岛 及东南亚各国往来。
“丝绸之路”示意图 今新疆 地区
欧 洲
西亚
葱岭
河西 走廊
长安
河西走廊,又称 甘肃走廊,因地处黄 河
河西走廊红崖
以西故名。东西长约
1000公里,南北宽约数公里至
10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
1500米,多砂碛、戈壁。绿洲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05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2 3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内涵。
推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交流,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 力。
提升国际地位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拓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
03
两汉时期与南洋的关系
与东南亚的关系
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换, 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
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活跃期,中国的儒学、佛教和道教等文化元素对东南亚产生了 深远影响,同时东南亚的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元素。
移民与侨民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政府重视文化交流,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 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
推动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政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通过设立关市、互派商使等途径,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发展。
文化交流政策
01 02
传播中华文化
两汉时期,中华文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对周边国家和 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等方式,向周边 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02
两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
总结词
张骞出使西域是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他两次出使 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 易打下了基础。
详细描述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他两次出 使,穿越河西走廊,深入西域各地,与当地政权和民众进行 交流,建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 化、物产和军事技术。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二)两汉对外交往的概况
(三)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实行较开明 的外交政策; 的外交政策;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 吸引力; 吸引力;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交通发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陆上丝绸之路图
河西走廊
葱 岭 安
长安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含义: 1)含义: 2)开辟原因 2)开辟原因 路线: 3)路线: 4)意义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丝路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 远及欧、 走向世界; 远及欧、非,走向世界;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北丝路) 1)含义 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含义: 1)含义: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商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是西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 陆上通道。得名由来: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品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的影响最大;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希腊、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最 早提出“丝绸之路” 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 霍芬的。 霍芬的。 南方陆上丝路: 身毒道”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 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 的路线,是中国、印度、 桥梁。 桥梁。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一、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有很多燕、赵、齐人去朝鲜;②西汉初年,朝鲜半岛的三韩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③中国与朝鲜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二、与日本的交往: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② 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使者以“汉委奴国王”金印。

三、与越南的交往: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推广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四、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①安息是古代波斯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是古代罗马帝国,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甘英只到波斯湾;③《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时和这之后,中国和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
第26页,共72页。
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
(孟印广加东拉沿湾孟海沿加岸→拉→中湾印南度半南岛端→中 南和马斯来里半兰岛卡→岛)



斯里兰卡
第27页,共72页。
例: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 路,最远抵达( ) A,波斯湾
B,非洲东岸 C,东南亚
D,印度半岛南端
第28页,共72页。
条件
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 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 的发展.
第10页,共72页。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东汉明帝)
目的: 为了恢复东汉和西域的交往
路线:
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表现: 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
1、政治:甘王英安出敦使遣大使秦来;朝;166年,大秦
铁器生产工具输往朝鲜;
2、经济:铁 术犁 在牛 越耕 南技 推术 广、 ;水利工程技
3、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
亚等地;
第53页,共72页。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二)原因:
1)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3)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 新纪元(交通)——丝绸之路;
第54页,共72页。
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国家的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 居世界领先地位;(想来)
2)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欢迎来) 3)海陆路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能来)
例2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两汉对外关系

两汉对外关系
往来的最早记载
1、概括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概括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交往活动十分积极与欧亚诸国友好外来频繁。 对外交往活动十分积极与欧亚诸国友好外来频繁。 ②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且突破东 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 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③对外交往的形式上有:使节往来、贸易往来、技术交流、 对外交往的形式上有:使节往来、贸易往来、技术交流、 文化交流和新通道的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和新通道的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④在技术交流方面:中国外传了铸铁技术、水利工程技术 在技术交流方面:中国外传了铸铁技术、 含井渠法)、铁犁牛耕技术、造纸术等, )、铁犁牛耕技术 (含井渠法)、铁犁牛耕技术、造纸术等,大大推动世界 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
7、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最远到达( B ) 公元97年 甘英出使大秦最远到达( 97 A、大秦 、 B、波斯湾 、 C、大宛 、 D、葱岭 、 8、在中国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最早 在中国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 的记载是( 的记载是( D ) A、张骞通西域 、 C、甘英出使大秦 、 B、班超经营西域 、 D、安敦王朝遣使来汉 、
B、 ①② 、
D ①③④
3、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C )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A、马六甲海峡 、 C、印度半岛南端 、 B、印支半岛 、 D、斯里兰卡 、 )
4、秦汉时期被人们称为“秦韩”的是( 秦汉时期被人们称为“秦韩”的是( C A、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 、 C、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 、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与西亚、
1.与安息的交往 .
①地位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 成为西亚与汉交往中获益最大的国家。 成为西亚与汉交往中获益最大的国家。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朝时期,外交被视为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往的态度,以展现其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汉朝的外交政策1. 和亲政策汉朝奉行和亲政策,积极通过联姻方式来维护边疆稳定和友好关系。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公主嫁娶,增进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公主的出嫁还带来了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对于汉朝的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通商政策汉朝重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推行了积极的通商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汉朝与西域、南越、朝鲜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国家的贸易规模。

这种通商政策使得汉朝在国际间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外国的互利关系也得到了加强。

3. 和平共处政策汉朝奉行和平共处政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自主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其他国家的争端。

通过修建边境要塞、划定边界等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同时,汉朝也积极参与地区国际事务,推动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朝的国际关系1. 与匈奴的关系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汉朝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和平发展,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匈奴进行外交交往。

除了通过和亲政策增进对方的友好感情,汉朝还与匈奴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确定了边界,并通过贡品交换等方式维持双方的和平共处。

2. 与西域的关系汉朝与西域地区的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增进了与西域的经济合作。

汉朝与西域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互通有无,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3. 与朝鲜的关系汉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

汉朝与朝鲜通过贸易往来、外交使节等方式加强联系。

朝鲜向汉朝朝贡,并接受汉朝的保护和赞助,双方保持着友好的邻邦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与朝鲜日本等国的交往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 扩大以汉文化的影响。使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东 亚文化圈得到扩大。
图1
图2 印
①图1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汉武帝时滇池地区的滇王归附汉朝,朝庭 在其地设郡,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说明了汉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滇池地区与汉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图2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 绶”
说明了汉朝和日本的密切交往,而“汉委奴国王” 金印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友好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 越南 南 亚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欧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 未达

大秦王安敦遣使
出: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 珠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 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 好往来
二、特点
①范围广
②形式多 ③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非洲
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与欧洲开始有直接交往 ◆商品以铁器、丝绸为主,以输出为主
地 国家 区
东 朝鲜 亚
日本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经济: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三、同越南的交往
(1)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往中国。 (2)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西亚
①西亚的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频繁 ②安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
五、欧洲
(1)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2)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
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六、丝绸之路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1.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影响: ①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 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
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古代丝路
楼兰遗址
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 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影响: 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 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1)历史条件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内容: 以商贸为主,并具有很大的单向性;中国开 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②路线: 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范围: 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 亚等地区的国家交往频繁,也扩展到欧洲 ④影响: 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 亚文化圈,对世界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2.成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②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②两汉时期:A、三韩:B、辰韩: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②中国: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1、西汉汉武帝时: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②经济往来: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1、越南:2、中国:五、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意义:①沟通了②是③促进了A、传出:B、传入: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②线路:③意义: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陆上交往:③海上贸易: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①地理位置:②阻隔国家:③主要事件:A、公元97年,派出使,到达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中关于基础网络”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重点、难点、考点问题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④张骞沟通西域;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⑦阶级比较重视基础金题1、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地区的安全生产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③修筑长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④长城起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2,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C、保护人民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3、下列关于匈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之际,匈奴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B、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已普遍使用铁器C、汉武帝时,汉政府与匈奴“和亲”D、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排列下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①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④班超经营西缄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6、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概况 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
地 国家 区
内容 治互派使节互通 友好
三韩遣使赴汉 汉武通使 光武赐印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 文化交流互补 无 学习
入:檀弓、果下马 檀弓、 铁器、 出:铁器、铜镜 出:铁器、铜器、丝帛 铁器、铜器、 出:铁器牛耕技术、 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象牙、犀牛、 入:象牙、犀牛、珍 珠
四、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 、
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达 张骞出使西域起中西交通沟通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丝绸之路
开辟: 开辟:张骞凿空 路线:河西走廊 阳关玉门关 疏勒—葱岭 中亚—欧洲 阳关玉门关—疏勒 葱岭—中亚 路线: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 疏勒 葱岭 中亚 欧洲 意义: 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意义:1、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2、经文交流:输出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井渠法造纸术 经文交流: 传入佛教
3、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 意义: •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 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 圈之间的联系。
4、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的历史意义: 开辟的历史意义:
(1)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影响,拓展了以中国为中心的 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的范围 使中国的外交突破了东亚的范围, (2)使中国的外交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走向世界 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区之间的联系, (3)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区之间的联系,中国辉煌灿烂 的文化开始影响, 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
公元100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 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请你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并谈谈你对两汉对世 界影响的理解。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初步 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与欧洲开始有直接 直接交往 ◆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与欧洲开始有直接交往 商品以铁器、丝绸为主, ◆商品以铁器、丝绸为主,以输出为主
三、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经济)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 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文化)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交 通)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 好往来(政策)
影响:一方面,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影响:一方面,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成 思路分析:一般说来, 思路分析:一般说来,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政 为东亚文明的中心, 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其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 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及政策五方面分析; 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及政策五方面分析;影响可 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扩大中国影 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扩大了中国 以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世界人民生活、 以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世界人民生活、 的影响;另一方面, 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响或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分别对中国和对国外 影响。 进行分析。 影响。 。 进行分析
两 汉 时 期 的 对 外 关 系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汉代我国外交的总特征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概况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1、下列不属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 条件的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统治者注重对外交往 D、甘英出使大秦
西汉时, 2、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 地区是 A 、马六甲海峡 B、马来半岛 C、孟加拉湾 D、印度半岛南端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辰韩引进中国 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称 秦韩” “秦韩”
东 朝鲜 亚 日本 东 越南 南 亚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欧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 未达 洲 大秦王安敦遣使
二、汉代我国外交的总特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3、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 国家是 A、印度 B、大月氏 C、西域 D、安息
4、正史中关于中国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 记载是 史记》 A、《史记》 汉书》 B、《汉书》 后汉书》 C、《后汉书》 三国志》 D、《三国志》
5、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与中国和安 中国和日本、 大秦的往来有什么不同? 息、大秦的往来有什么不同? ①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是属于东亚文 中国和日本、 化圈内部的交流, 化圈内部的交流,是以中华文化传播为主 体的,是中华文化的巩固和扩展。 体的,是中华文化的巩固和扩展。 中国与大秦、 ②中国与大秦、安息的往来则属于两个对 等的文化圈之间的交流, 等的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东西两种不同的 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丰 富了世界文明。 富了世界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