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合集下载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汉语言文学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李瑶琴于善志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

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关键词:路径动词“到” 语言类型学不对称一、引言运动事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从类型学(Talmy,1985, 2000;Slobin,2004, 2006)、词汇化(黄月华、李应洪,2009;李雪、白解红,2009)和句法语义(Langacker, 1987;吴建伟,2009;郭泉江、罗思明,2011)等角度对路径动词所在的运动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汉语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种词性:动词(如“到北京去”);介词(如“到那时”);助词(如“办得到”);形容词(如“周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到”进行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所著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小说于2000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且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排成话剧。

小说描述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80年代。

受欢迎程度高,时间跨度长。

《长恨歌》约30万字,采用工具Antc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Talmy(1985)认为,一个运动事件可分解成由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组成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表运动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

“路径”指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或存在的位置。

根据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典型表达形式,世界语言可分为三类:动词内建构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VF)、动词外建构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构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

浅谈象似性原则

浅谈象似性原则

浅谈象似性原则2019-08-23摘要: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学的重要话题之⼀,认知语⾔学认为象似性是语⾔的属性之⼀,体现在⼀般的语⾔表达形式和典型的语⾔结构形式之中。

本⽂主要对象似性做了⼀个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认知语⾔学;象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认知语⾔学认为,象似性是语⾔的属性之⼀。

体现在⼀般的语⾔表达形式和典型的语⾔结构形式之中。

关于认知语⾔学中的象似性原则,已经有多位学者对其做过解释、分析。

戴浩⼀(1989)认为,“表层句法结构直接表⽰语义结构,⽽语义结构⼜等于观念结构”。

沈家煊(1993)说得更为明⽩:“我们要谈的象似性主要是指语⾔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句法规则是⾮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的经验结构之间有⼀种⾃然的联系。

”因此,通俗点讲,语⾔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结构直接映照⼈的概念结构,⽽不仅仅是⼀般的体现概念结构。

”简⾔之,语⾔象似性不在于语⾔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在于反映⼈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

那么这个原则到底是怎样体现在我们的语⾔应⽤中的呢?1. 距离象似沈家煊(1993)对距离象似性做了如下的解释,即“认知或概念上接近实体,其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

”他认为,随着句⼦的推进,线性顺序靠后的成分提供更多的新信息。

Givon提出的“临近原则”与距离象似性相当,其涵义是指概念间的距离对应于语⾔成分之间的距离,如果实体在概念、功能以及认知⽅⾯靠得越近,其语⾔成分就靠得越近。

功能主义的语⾔观也认为,完全起着交际作⽤、不影响句⼦命题内容的成分,倾向于处在句⼦的外边;事件结构内部的语义调整,该语法成分附着在句法⾓⾊上;仅仅实现词汇性意义的成分,黏着在词上。

①例如⼈们⼴泛接受并被⼼理实验证实的⼀个事实是:⼈们在交际时,关系越亲密,它们之间的距离越⼩;相反,关系越近,其间的⾝体距离就越⼤。

⽽这个现象反映在语⾔中,就是:关系越亲密,⼈们之间的话语长度越⼩;⽽社会关系越远,其间的话语长度就越⼤。

现代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考察

现代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考察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沈家煊提要 按照T almy(2000)“核心语构架语言”和“附加语构架语言”的类型区分,论证汉语的动补结构基本上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且在某些方面较强地表现出这种类型特征。

但是汉语核心语和附加语的区分不明显,因此汉语不是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言”0。

关键词 动补结构 类型学 核心语构架 附加语构架一 运动事件先看一个英语例子: The bottle floated out of the cave.这个句子表达一个“运动事件”:瓶子漂出岩洞。

按照T almy(2000)的分析,一个运动事件(m otion event)由四个概念要素组成:凸像(Figure):指一个运动物体,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背衬)而运动,如the bottle背衬(G 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个物体(凸像)相对它而运动,如the cave运动(M otion):指运动本身MOVE路径(Path):指凸像相对背衬而运动的路径,如out of至于句子中的谓语动词float,它代表运动(M ove)和运动的方式(Manner)。

实际上,上面句子代表的是一个宏事件,它由一个主事件和一个副事件复合而成:宏事件(Macro2event)=主事件(M otion event)+副事件(C o2event)[凸像 运动 路径 背衬]主事件 ←联系[运动事件]副事件[the bottle m oved out of the cave]主事件 ←方式[the bottle floated]副事件副事件本身也是一个运动事件,它和主事件之间的联系,除了表示主事件运动的方式外,还经常表示主事件运动的原因,例如: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the napkin m oved off the table]主事件 ←原因[the wind blew]副事件物体的静止存在可视为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the pencil be located on the table]主事件 ←方式[the pencil lay]副事件这里“运动”要素是BE Loc(存在)而不是MOVE(移动),“路径”(on)是占据空间。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孙启耀(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

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

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

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Review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foreign and domestic world, which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by 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 and Traugott are typical with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t home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ith latter as the focus.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n subjective discourse logo and the discours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registers. Finally,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Keywords: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ogo, discourse application1. 引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张明辉;崔香宁【摘要】近四十年来,认知语言学以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基础和语言观引领语言研究走向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表现为研究数量较多、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为深入.对国内认知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原型范畴观、隐喻观、转喻观等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综述价值,对后人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9页(P90-98)【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作者】张明辉;崔香宁【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认知语言学是近四十年在语言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其基于体验哲学和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广泛吸收了认知活动的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常常受到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动,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是与人在和客观现实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认知语义、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研究内容。

至今为止,认知语义学研究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内容较为深入,因此,其研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对其成果加以梳理归纳,以为后人提供纲举目张之便。

国内认知语义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

除了以“认知语言学”为名的著作中都包括大量的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外,还有专门系统介绍认知语义学的理论著作,如束定芳的《认知语义学》[1]、张辉的《认知语义学研究》[2];更多的是将认知语义学理论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如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3],赵亮的《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研究》[4],朱小军的《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5],曾建彬的《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6],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物性形容词认知语义拓展的限制与动因》[7],刘辉修的《基于认知语义框架的同义词研究》[8],刘振平《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9]等多部专著。

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特征[1]

汉语_动补结构_的类型学特征[1]
句中,语义核心(事件构架)由int。来表达,而结构核心是谓语动
词floated。
在形态发达的语言里,哪个是核心语哪个是附加语可以用形
态来判别。汉语由于缺乏形态标记,判别起来就比较困难。
按照Talmy(2000)的观点,核心语和附加语的区分是从结构
着眼的,核心是指结构核心而不是语义核心。从结构上区分核心
词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有致使的用法。
247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
柯理思(2002)认为汉语动补结构的补语自身也能充当谓语的
主要动词,如“漂进”的“进”,跟英语的int。纯粹是虚词不一样,因
此汉语是混合类型的语言。
用缩减法或扩展法究竟能不能检侧出动补结构的核心来?袁
统林(2000)认为马希文只是拿受事做主语的句式来检测核心语,
从语义上讲,主事件中的路径概念代表运动事件的抽象框架
(frame),如int。就代表一个抽象的运动框架:一个物体进人到另
一个物体里,具体的凸体、衬体、运动等项目可以填充到这个框架
中去,主事件因此也叫做构架事件(framingevent)。从结构上讲,
英语的float和西班牙语的sali6是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语
〔thekegmovedintothestoreroom〕主事件+[1rolledthekeg〕副事件
表示运动原因的副事件“我滚动小桶”含有一个有意愿的施事
“我”。下面的事件可以看做空间运动事件的引申:
1shookhimawake.
我将他摇醒。
[Hemovedintoastateofbeingawake〕主事件+〔1shookhim〕副事件
“Thebottleexitedfromtheeave,floating."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林青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来综述认知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发展认知与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又开始重视认知与智能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也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从这一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中叶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认知语言学简介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马克·约翰逊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它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一步,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所以,认知语言学立秋用较少的归结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解释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

“有界”与“无界,:二律背反命题界限域的认知语言诠释尹付摘要:“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

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

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

“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

“无界”的认知体因可以被看作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关键词:“有界”;“无界”;时间;空间;语义句法;心理界限;认知语言―、“有界”与“无界”命题和认知语言的阐释所谓“界(bound)”是指主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对统一的、均值的意象。

“有界(bounded)”与“无界(unbounded)”是客观事物在空间和时间、状态等方面的离散性和联系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认识和组织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基本手段之一。

如果事物的界限特征比较明显,内部结构体现离散性即为“有界”。

相反,如果事物没有界限或者和周围事物相区别,内部结构呈现连续性和广延性的均值特征即为“无界”。

最先使用“有界”和“无界”这一概念的是Bloomfield。

他认为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Bloomfield,1980:254),也即相当于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Langacker将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概括为:内部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

(Langacker,1987)沈家煊则概括为:(一”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其性质、功能和属性没有任何改变。

有界事物的内部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分割以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二)无界事物的同质性决定其伸缩性(flexible),有界事物异质性决定其凝固性(unflexible)&例如给水再加上一些水或减去一些水还是水,沙子加上一些沙子或减少一些沙子还是沙子。

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_沈家煊先生访谈录

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_沈家煊先生访谈录

2023年5月第39卷㊀第3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y,2023Vol.39㊀No.3收稿日期:2022-2-1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研究生市级教研项目 体认语用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CYB21225)㊁四川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体认语言学本土化研究 (SISUZD202101)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陶陶,男,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用学研究㊂引用格式:陶陶.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 沈家煊先生访谈录[J].外国语文,2023(3):93-99.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沈家煊先生访谈录陶陶(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㊀400031;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㊀401331)摘㊀要:诚邀沈家煊教授参加本次访谈㊂访谈围绕沈先生2019年最新力作‘超越主谓结构 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一书中十个核心议题,以及蕴含其间的科学研判精神 以简驭繁和分清主次 展开㊂此外,为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在沈先生对答部分加上可参阅文献㊂关键词:科学研判;主谓结构;名动包含;以简驭繁;分清主次;访谈中图分类号:H0-0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3-0093-07被访谈者:沈家煊,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㊁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现为‘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主编㊁‘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 )名誉编委㊁法国‘东亚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编委,以及‘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编委,现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和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语言理论和英汉比较语法研究㊂1㊀汉语语法研究三层观陶陶(以下简称陶):沈家煊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访谈!您是做汉语语法研究的权威专家,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解?沈家煊(以下简称沈):我觉得在中国做语法研究有三个层次㊂第一个层次是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汉语的问题,证明汉语也适用西方的那些理论和方法㊂第二个层次是发现西方的那些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不适用的地方,至少不完全适用㊂至于拿汉语的事实来迁就已有的理论和方法,那是不入流的研究㊂第三个层次是从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来丰富和发展一般的语法理论,让国外的同行感到我们也在朝破解人类语言本质这个共同目标努力㊂2㊀如何实现汉语界和外语界的深度融合陶:在当下 建我话语体系㊁学术外译传播 的大背景下,能否请您针对广大青年学者和青年教师,谈一谈如何实现汉语界和外语界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其中一个研究室以前叫国外语言学,现在更名为当代语㊃3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言学,曾担任主任一职㊂该室的主要任务就是介绍引进国外的理论,供国内做汉语研究的学者参考㊂语言研究所的主体研究对象是汉语㊂中国的语言学家先要将自己母语的历史和现状研究通㊁研究透,而我在本科时学的英文,当年到了语言研究所当研究生,就得补中文系的课㊂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我们要学会能够用外语和中文两条腿走路㊂外语界的老师对国外的学术比较了解,思想比较开放㊂我自己最近十多年做的汉语研究,在汉语界有人接受不了,但在外语界却很受欢迎㊂原因是,汉语界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支配,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很困难㊂法国著名汉学家保罗㊃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曾说,汉语和汉字有一些东西,它冒犯了我们从希腊㊁拉丁语修辞学㊁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那里继承下来的信念㊂西方部分学者放弃原则,转弯抹角地将西方的范畴强加到汉语研究上㊂中国的专家因为受到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摆脱这些束缚好像比西方人还要困难,这个话值得汉语界的人深思和反思㊂而外语界的情形是,你们没有沉浸到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去,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㊂优势就是不受原有的研究范式的束缚,只要补充不足,就可以大有一番作为㊂3㊀学术传承和经典阅读陶:您在著作中反复强调 如果没有赵元任㊁吕叔湘㊁朱德熙等前辈学者的反思和洞见,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有价值的认识的 ㊂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学术传承的?沈:汉语界和外语界搞语法研究都应该读三本经典著作㊂其一,赵元任1968年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尤其要读开头两章关于句子的论述㊂我一直认为,在语言学界,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没有谁可以超过赵元任㊂其二,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也收录在‘吕叔湘全集“中㊂当时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该书对所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总结㊂其三,朱德熙的‘语法答问“(1985),朱先生在他那个时代,讲述如何摆脱印欧语观念的束缚,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如何坚持严谨和简单两条原则,来构建当时他认为较好的汉语语法体系㊂我们现在不是要一一接受朱先生的结论,而是应该学习他从事科研的精神和方法㊂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学习,从名动包含关系做到现在的超越主谓结构,都是受益于几位前辈学者的反思和洞见㊂王寅老师和我共同的观点是: 人生精力有限,要阅读经典㊂4㊀递袭式VS递归式陶:我们非常认同您关于阅读经典的观点,您认为汉语是递系式语言,是否也受益于前辈学者的影响呢?沈:是这样的㊂除上述之外,我还推荐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等著作㊂王力先生首先提出汉语递系式,后来又称兼语式㊂如: 我劝你回去 , 你 既是 劝 的宾语又是 回去 的主语, 你 是一个递系项㊂但是后来的研究却倒退了,受印欧语观念的影响,把递系项仅仅局限于名词㊂王力的递系项是不限于名词的,动词也可以㊂譬如: 枪声响不停 中的 响 字,其结构其实是 枪声响+响不停 ,因此也是递系式㊂又如‘红楼梦“中 我买一个绝色的丫头谢你 ,王力认为可以把 买一个绝色的丫头 看作递系项,句子是递系的 我买一个绝色的丫头+买一个绝色的丫头谢你 ㊂ 响 和 买一个绝色的丫头 都是句法上的VP,所以说汉语的递系结构不局限于名词,动词㊁形容词都可以㊂赵元任认为,这样的递系结构是汉语造句的精神㊂注意,是这种递系法,而不是递归法,才是汉语造句的精神!我曾引用赵元任先生讲过的话:英语表逻辑概念的部分量词some,翻译成汉语时,由于汉语中没有一个对应于some的形容词,就必须用递系式来表达㊂如英语 Some men tell the ㊃49㊃㊀陶陶㊀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 沈家煊先生访谈录㊀truth 一句,汉语说 有人说真话 , 人 就是递系项,句子是递系的 有人+人说真话 ㊂这表明,汉语是用递系的方式来表达基本的逻辑概念,因此汉语是以递系法为本㊂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特性是递归性,递归性依托的是主从结构,只有主从结构才能谈得上递归㊂比如 爸爸的书 是定中关系的主从结构,中心语 书 是主, 爸爸的 是定语,是从㊂通过递归法,可以生成 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 书 这样的复杂句㊂然而汉语中每个语言单位的运用,在中国人心中都是等价的㊂‘超越主谓结构 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一书是由‘名词和动词“发展而来,按照 名动包含说 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跟名词一样是指称语,所以汉语的谓语和主语一样都具有指称的性质㊂关于汉语的谓语也是指称语,可参看我2013年发表的‘谓语的指称性“一文㊂Bloomfield(1916)在Subject and Predicate一文中早就指出,不要受逻辑概念的支配来理解Subject和Predicate㊂特别是没有形态的语言,俄语 农夫穷 中 穷 没有任何形态,那么 农夫 和 穷 就是等价的㊂正因为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有等价的一面,所以递系项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只要起到递系的作用即可㊂5㊀汉语动词有没有名词化陶:您在2019年刚刚出版的‘超越主谓结构 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一书,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学者对汉语动词有没有名词化,有没有零形式名词化这些问题有争议㊂就此,可否谈谈您的观点?沈:朱德熙先生明确指出汉语的动词没有名词化,英语有名词化,以explode/explosion㊁criticize/ criticism为例㊂有人反驳说,汉语的动词 (爆)炸 批(评) 变成名词 (爆)炸 批(评) ,是零形式的名词化㊂然而朱先生强调,汉语中连零形式的名词化也没有㊂所谓名词化或零形式名词化完全是 人为的虚构 ㊂因为汉语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如果还坚持汉语动词有名词化的过程,这完全是多此一举,违背科学研究的 奥卡姆剃刀 原则㊂我们应该说汉语的动词本来就可以做主语和宾语,这就是科学精神㊂在当时,真正能够贯彻这种科学精神的,我认为朱德熙先生是代表㊂推荐阅读朱德熙1982年的‘语法讲义“和1985年的‘语法答问“,其中有非常明确的解释㊂陶:关于 名动包含 和 大名词 的问题,我们还有较多疑问,可否也请您谈一谈?沈:我在2016年全面论证汉语为 名动包含 格局,这是在汉语里进一步消解主谓结构㊂ 名动包含说 的核心要义是指汉语名词动词的性质和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不同于印欧语的名词动词㊂性质不同,主要是指印欧语的名词和动词是语法范畴,跟语用范畴指称语和述谓语不是一样东西,而汉语的名词和动词说是语法范畴,其实是语用范畴,或者说,名词和动词的语法意义就是指称语和述谓语,这跟赵元任说汉语主语的语法意义就是话题是一致的(沈家煊,2019:21)㊂关系不同是指印欧语的名词和动词是分立关系,名词是名词,动词就是动词;而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是包含关系,名词是 大名词 ,它包含动词,动词是一种动态名词㊂因为汉语名词动词的性质是指称语述谓语,所以名动包含实质是 指述包含 ,指称语包含述谓语(沈家煊,2019:21-22)㊂名动包含说 使我们对汉语 谓词的类型不受限制 这个事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谓语根本是指称性的,虽然它通常由指称动作的指称语(通常说的动词)充当,但是并不排斥指称事物的指称语(通常说的名词)(沈家煊,2019:24)㊂从逻辑学上讲,名动分立,在集合论里就是二者有并集和交集的关系㊂但假如是包含关系,二者就是全集和子集的关系㊂这是数理逻辑的常识㊂陶: 名动包含说 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将 (大)名词 改叫 指称语 为好,以免误解㊂对于这种不同的声音和建议,您是怎么考虑的?㊃5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沈:我坚持 名 不改名,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改名对中国不公,也不利于语言之间的比较㊂语法专家如果以为汉语的动词不是名词,那是受到印欧语眼光的束缚,他的语法观念出了问题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我改名,而是他改变观念㊂第二个理由是, 名动包含说 把动词理解为名词向动词虚化 这个动态过程的产物, 大名词 因此不是一个关于汉语的特殊概念,而是一个关于语言和语言演化的普遍概念,世界语言中 名词为本㊁包含动词 的语言不在少数㊂我本人非常尊重学界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百花齐放㊂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有两处明确批评零形式名词化,当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朱先生不动摇,因为有简单原则摆在那里㊂不能做多此一举的事情㊂评价一个语法体系优劣的标准,除了严谨就是简单,简单和严谨同等重要㊂我在‘名词与动词“一书中强调简单原则的重要性㊂现在有人从朱德熙先生所持的立场倒退,又重提汉语动词做主宾语是零形式的名词化,这在我看来是丢弃了朱先生治学的精神㊂6㊀为什么汉语的动词本来就可以做主语和宾语陶:接着您刚才讲的,为什么汉语的动词本来就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呢?沈:因为汉语的动词本身就是名词 指称动作的名词,所以做主宾语的时候无须名词化㊂刘勰的‘释名“, 名 就包含各种动作和性状的名称㊂就连当今的生成语法学派的著名专家理查德㊃拉森(Richard Larsen)通过汉语和一些伊朗语言的比较,也论证汉语的名词是大名词,包括动词在内㊂遗憾的是,国内做生成语法的学者大多对Larsen的创见视而不见或不予重视,只是跟着潮流去做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操弄,如移位㊁删略等等㊂难道Larson不觉得他的大名词观与生成语法的核心观点 名动分立 相抵触?其实对Larson和其他有成就的专家来说,有一条更重要的简单原则摆在那儿,大名词说可以对汉语和伊朗等一些语言的事实作出更简单的解释㊂我经常讲,简单原则凌驾于不同学派之上㊂不管你是哪个学派的人,都要遵守简单原则,简单是我们评判理论体系优劣的重要标准㊂7㊀主谓结构是否具有普遍性陶:主谓结构在西方思想㊁文化和语言中的地位如何?主谓结构是否具有普遍性?沈:主谓结构是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石,是西方语言和语法的主干(沈家煊,2019:2-6)㊂在西方语言(指印欧系语言)里,最重要的两对语法范畴是 主语-谓语 和 名词-动词 ,前者是句子成分范畴,后者是词类范畴㊂可以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主谓关系的思辨史㊂就此而言,主语和谓语在结构上对立互补,不能化约为一,侧重哪一项(认为哪一项更实在㊁更重要)是形成西方哲学不同派别的逻辑端绪㊂西方哲学家总是从主谓关系出发去理解其他各种关系,如实体与偶性的关系㊁个别与一般的关系㊁感性与理性的关系㊂西方哲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也无不从这个逻辑基础开始,如培根的归纳逻辑之于经验主义哲学㊁康德的先验逻辑之于批判哲学㊁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之于辩证法体系㊁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于现象学,弗雷格和罗素的数量逻辑之于分析哲学,都是如此(徐长福,2017)㊂没有主谓结构就没有命题,没有命题就没有演绎推理㊂基于主谓结构的逻辑支配西方大部分学术和日常生活数千年㊂正是因为主谓结构在西方语言和语法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西方的语法学家大多认为主谓结构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基本结构,只是在标记主语和谓语的语法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㊂8㊀汉语是否有主谓结构陶:那么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呢?㊃69㊃㊀陶陶㊀从‘超越主谓结构“说起 沈家煊先生访谈录㊀沈: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这个问题,在我2019年‘超越主谓结构 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一书中所讲,如果说汉语也有主谓结构,这只是一种比附的说法㊂上篇的第六章对汉语的事实有简要的归纳:无主句是正常句子;主谓结构可以做谓语;谓语结构的地位跟其他类型的结构地位平等;动词可以自由做主语和宾语;谓语的类型不受限制,也可以由名词充当;主语的语法意义就是话题,谓语是对话题的评说;话题在汉语里是广义的,指信息传递的 起说 部分,后面的说明是 续说 ;汉语的名词是 大名词 ,包含动词(动态名词), 名动包含 的实质是 指述包含 ,指称语包含述谓语,谓语也是一种指称语;主语加谓语的整句由一问一答两个零句组成,一问一答应理解为广义的引发-应答;汉语特多流水句,流水句有断连性㊁指称性㊁并置性㊁链接性㊁韵致性;主语和谓语之间除了接续关系,还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汉语里更广泛㊁更直接;汉语的词类首先区分摹状词和非摹状词,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沈家煊,2019:73-74)㊂以上这些特性互相关联,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在汉语里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对立,消解动词的中心地位,一方面从正面说明汉语里地位类似主谓结构的东西大致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对话互动的角度看主谓结构,突破了静态的结构分析,认知到汉语的句子是 用句 ;二是突破了sentence的狭隘范围,对汉语流水语篇的特性认识上有重要进展(沈家煊,2019:74)㊂9㊀主谓对等关系对东西方的语言观产生的影响陶:您基于西方哲学和逻辑学所论述的主谓等价关系,会对印欧语和汉语研究有怎么样的影响?沈: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看,主谓结构为基干一直未变㊂亚里士多德的S-P模板,认为S重要,是属于本体论,而Frege认为P更重要,基于谓词演算,整个逻辑学的重心发生了反转,但是基干不变㊂到乔姆斯基,西方还是坚持动词中心论,也就是谓词中心论㊂就汉语而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谓结构,名词和动词不是对立关系, 名动包含 说不是名词中心论,而是名词为本论㊂陶:沈先生,这样一来,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否受到质疑了呢?沈:生成语法的基本造句规则是 S=VP+NP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里已经指出这条规则对汉语不适用㊂更早的论证,赵元任指出汉语里主语和谓语的类型不受限制㊂比赵元任还早的要追溯到陆志韦(1963)的文章,陆先生从‘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收集大量的实例说明,动词短语在汉语里做主语和宾语是常态㊂陆先生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对 我们先读论语孟子 这个句子,他说如果分析为 我们 是主语, 先读论语孟子 是谓语,那是先肯定了一个印欧语式的主谓结构,然而汉语的习惯分析法第一刀不是切在 我们 后面,而是切在 读 后面,即 我们先读,论语孟子 ㊂ 我们先读 是VP,在汉语中可以做主语, 论语孟子 是NP,在汉语中可以做谓语㊂而且这种断句法的好处是形成一个对称结构,前后都是四字㊂关于汉语的对称性,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提出汉语新诗的格律要遵循 半逗律 ,即逗号左右两边的字数要大致相等㊂五言一定是 2+3 结构,如 床前/明月光 ,七言是 4+3 结构,九言是 5+4 结构㊂此外,汉语的双音字就是对称的,可比较汉语的 国家 数量 和英语的country㊁amount㊂10㊀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陶:接着您刚才就对言的论述,王寅教授将对称看作是汉语语法的第三种标记形式(前两种是语序和虚词),并且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对言或对称的?沈: 对称 这个概念真的是非常重要!在物理学中,杨振宁㊁李政道高度赞扬对称性,20世纪的㊃79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物理学就是以对称原则为指导原则㊂人是对称的,自然界是对称的,语言也是对称的㊂‘文心雕龙“说,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依于天理,非由人力矫揉而成㊂印欧语语法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汉语语法以对言格式为主干㊂主谓结构 以续为主 ,对言格式 以对为主㊁对而有续 ㊂如果说主谓结构是印欧语语法的 仪式 ,那么对言格式(最典型的是四字格)是汉语语法的 仪式 ㊂王寅教授将对称性视为汉语语法标记的第三大手段,将汉语思维的 象思维 特征视为阴阳对称,正如我在书中讲的对言语法也包括 音义象对 (沈家煊,2019:270)㊂可见大家都在重新审视对称和对言对于语言和思维研究的重要性㊂简言之,语言扎根于对话,对言形式象征对话双方的协作共鸣㊂现在国外有学者Du Bois(2014: 359-410)提倡 对话句法 (dialogic syntax)就是出于这个考虑㊂汉语的 对言 既指对话又指对称表达,我们理应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做得更好㊂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更接近语言的本性和本源㊂汉语不是语言演化的 活化石 ,它是生机勃勃㊁长盛不衰的活语言㊂对言不存,生命不存(沈家煊,2019:封底)㊂11㊀科学研判的标准陶:您在本次访谈中多次强调 好的语法就是要简单 ,那么为什么做语言研究要以简驭繁呢?沈:语法研究的目的是追求单纯,以简驭繁㊂启功(1997:31,56,65)反复强调,讲语法要 以简驭繁 ,不要 稍有一点差别,即当作另一类问题去处理 ㊂以简驭繁遵循 奥卡姆剃刀 原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㊂大道至简,科学的道理一定是单纯的㊁简单的㊂冯友兰(2013:320,325)从哲学的角度说,清晰的思想是每个哲学家不可或缺的训练,但是不是哲学研究的目的,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一定是简单的,不然就是另一种坏科学,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达到单纯㊂对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来说,追求单纯不仅是科学信念,而且是他们认识物理世界的指导原则和从事研究的方法论准则㊂爱因斯坦说,理论应该 尽可能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 ㊂语言的科学研究,以简驭繁是追求的目标,又是凌驾于不同学派之上的方法论原则(沈家煊,2019:191-192)㊂陶:科学研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沈:科学研判的标准要体现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是追求单纯㊂科学研判的标准除了严谨就是简单,简单和严谨同等重要㊂两个理论或体系,如果严谨(不能自相矛盾,不能循环论证等)都没有问题,就看哪个更简单㊂有人说还要加一条周到,覆盖的事实要周到㊂其实周到也是简单,同等条件下我的体系比你的周到,也就意味着我的比你的简单㊂在追求单纯的时候,就方法论讲,分清主次和照顾全局很重要㊂这两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为能不能做到这两点是看一个科研人员素质高低的指标㊂当我们指出汉语的动词几乎都可以自由做主语宾语的时候,有人就说这不是汉语的特点,说英语也有大量动词可以做主宾语,例如 Work is work,and play is play ,这是典型的主次不分,英语中动词通过曲折变形变为名词做主宾语才是主要的,如explodeңexplosion,criticizeңcriticism㊂上面那种用例是次要现象,而在汉语里是主要现象,要照顾大局㊂赵元任厉害之处就是因为他看得多,了解得多,有大局观㊂例如北方话说 你先去 ,而广东话则说 你去先 ㊂如何分析 你去先 呢?一般的分析是状语 先 后置,而赵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应该分析为 你去 是主语, 先 是谓语,因为汉语中主语加谓语结构就是话题(topic)加说明(comment)结构㊂汉语主语的类型不受限制,为什么 你去 不能做主语㊂这和古汉语 予生也晚 一样: 予生 做主语, 也 是话题标记, 晚 做谓语㊂这样分析的好处是,能够让汉语语序的整个大局不受破坏㊂赵认为,汉语的语序从古至今很简单,一直是 主语一律位于谓语前,修饰语一律位于被修饰语前,宾语一律位于动词㊃89㊃。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简介Talmy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被誉为认知语义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沈家煊是国内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对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Talmy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构建和运用场景和事件的认知映射。

他通过研究语义场景的结构、语义结构的概念、语义类别、事件类别、角色和参与者、语言意义的依存结构、动态空间及图像性表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

Talmy的核心理论语义场景结构Talmy认为,语义场景是一种限定事件的上下文,包括地点、实体、时间、动作和状态等要素。

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不同的语义场景结构。

比如,我们可以将事件的要素按照时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排列,构成线性场景结构;也可以将要素按照主体和宾体的关系进行排列,构成层级场景结构等等。

语义类别Talmy认为,语义类别是基于经验世界所建立的概念系统,它是对语言意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义类别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关系、动作、状态、感知、语言等。

Talmy还提出了语义类别的组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类属关系网络,进一步解释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变异现象。

事件类别除了语义类别,Talmy还提出了事件类别的概念。

事件类别是基于场景结构、语义类别等方面的抽象化,它与语言的谓词、语态、时态等方面息息相关。

Talmy将事件类别划分为动词类、名词类和形容词类三类,其中动词类最为重要。

他认为,在事件类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语义上的的复合事件。

角色和参与者Talmy认为,语言意义中的角色和参与者是语义场景的基本因素之一。

角色包括动作的执行者、影响者、客体等,参与者则是指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另一个实体。

他还提出了“表达式角色”的概念,即语言结构中的主语、宾语等角色。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第一卷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

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1.语义上受限制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This和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

《财经界》July,2007 企业文化1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沈敏敏(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泰州,225300)摘 要: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Leech 和沈家煊总结了当前流行的3种不同的看法:(1)语用学是语义学的一部分。

(2)语义学是语用学的一部分。

(3)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相互补充的学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研究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

根据当前最为流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相互关系的观点,即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相互补充的学科的观点分析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结合概率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推动了界面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语义学 语用学 界面 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3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7)07—0001—021.引言:从认知的角度看语义和语用研究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很难截然分开的领域。

国际上目前最流行的看法是语义和语用是两个互补的领域。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是把语义研究看成是句子真值条件研究。

John Lyons 甚至把真值条件研究看成是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代名词。

真值条件把语义解释成为了解了解语句在什么条件下为真,就是语言的意义。

真值条件的优点是非常明确得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为意义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但是很多句子并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只是在描述一些客观的世界发生的一些状况。

如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感叹句,疑问句等等。

这些句子的意思似乎并不能用真值条件来解释。

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流派从人类认知能力的角度解释了意义,为意义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

2.从认知的角度看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以语义为基础,语义是概念或意向形成的过程。

语义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语义就是使句子为真的条件。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英语DOC和DC构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摘要:句法结构反映人的概念结构和对世界的识解方式。

包含相同概念内容的句式也会因为对事件的识解方式不同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

英语双及物结构的两个典型构式,双宾构式 (DOC) 和与格构式(DC)不是衍推和转换的同义关系,而是体现了认知和意义的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三价动词这一范畴的典型特征,继而探讨了DOC和DC的构式义及其成因,分析了这两个构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这两种构式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延伸形成SVNX和SVN2XN1的构式范畴。

关键词:DOC构式;DC构式; 识解; 隐喻; 转喻中国论文服务网为您服务Abstract:The syntax of an expression reflects conceptual structures and theway people construe the world.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containing the same conceptual contents may differ in mean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struals employed to structure the conceived scenes. The English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DOC) and dative construction (DC), arenot of the relations of derivation or transformation, but ratherdiffer in cognition and meaning. This paper will first explore the prototypical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ditransitive verbs, and then elaborate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OC and DC, and then account for their restrictions and underlying causes, and finally their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al extensions. Key words: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dative construction; construal;metaphor; metonymy 1.引言语序的选择要受信息结构、词的长度(weight)和生命性 (animacy)的制约。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吴方言中重叠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构成的“Vv+A”结构式,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分支类别“动+形”式,具有较强的语言辐射力。

这里运用国外分布分析法及构式语法理论剖析“Vv+A”这一语法构式的内在规定性,归纳其句法特征、语汇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对于今天深入开展方言吟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Vv+A” 句法功能语义分析语用价值吴方言是江浙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语的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

重叠是吴语构词形态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吴方言中,特别是温州话中的动词、形容词常用重叠式,重叠后表示某种附加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重叠动词附带单音节、双音节动词作补语,温州方言里常用的有“问问看、食食去、讲讲灵清(讲清楚)、鱼洗洗光生(洗干净)”等,这一格式多用于祈使,表示动作尚未进行。

后面的补语虽是结果补语,实际上却表示动作的目的。

池昌海(2004)认为,动词重叠带结果补语这一现象在方言中较为多见。

如浙江永康话里有“把门关关好,地扫扫干净”的说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有“讲讲清楚”“洗洗干净”之类的说法。

[1]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有着较强的辐射力。

近些年,一些感官功能动词,或者说“自主的持续性动词”,如“看、讲、摆、分析、打扫”等在口语中单独使用时,也经常以重叠后的Vv式,附带单个形容词A作补语,组成“动+形”(“Vv+A”)基本结构式,形成诸如“摆摆平”“说说清楚”“考虑考虑周到”等语汇,改革开放后已逐步融入普通话语汇中来。

对于这样一种动补结构,早些年有的语法学家从中古汉语的角度考察认为不太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2]本文依据国外分布分析理论及构式语法理论等,联系大量语言运用实例,分析“Vv+A”结构式的形成因素、制约因素及语用价值。

一、语用特征描述沈家煊按照Talmy(2000)世界语言类型学区分的理论,论证了汉语基本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

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这种“附加语构架语言”类型特征。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沈家煊讲座1)

认知语言学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

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有的用“认知框”(frames)来描写词义(见Fillmore 1982),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Lakoff & Johnson 1980);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如Talmy(1988)的“动力作用”(Force Dynamics)理论;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如Tylor 1989);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iconicity,见Haiman 1985)。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

第29卷 第4期2006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 l of PL A Un i ve rsity of F oreig n Languages Vo.l 29 No .4J u l y 2006收稿日期:2005-10-10作者简介:1.胡 琰(1979-),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2.苏晓军(1964-),男,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L 1Tal m y 的认知语义观评述)))兼与Langac ker 和La koff 理论的比较胡 琰,苏晓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 1Ta l m y 关于认知语义学及其他认知科学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学术理念、研究范围、以及对词汇和语法、语义和句法关系的看法上与Langacke r 和Lakoff 的观点都有差异。

但是,同样作为认知语言学家,他们在哲学基础、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等方面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关键词:塔尔米;兰盖克;莱考夫;认知;语义;图式系统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0420012203L 1Ta l m y p s V ie w s on C ogn itive Se m an tics)A Com par ison w ith Langa cker and L akoffHU Yan ,S U X iao 2jun(School of F oreig n Languages ,Soocho w University ,Suzho u ,Jiangsu P rov .,215021,Ch i na)Abstr ac t :The A m er ican cogn itive li nguist L .Ta l m y p s research i n cognitive se m anti cs and other co gn iti ve sc i ences i s an i m portant part of the fi e l d of co gn iti ve linguisti c t heor i es .H is vie wpoi nts are different fro m Langacker p s and Lakoff p s w it h regard t o their beli e fs ,sco pes of research ,and views on t he relati ons be t w een l exicon and gramm ar ,and bet ween sem antics and syntax .H o weve r ,as cogniti ve li ngu ists ,t hey a re predesti ned to have si m il ar phil osoph ica l bases ,t heoretical assu m pti ons and research objecti ves ,a m ong otherthi ngs .K ey word s :Ta l m y ;Langacker ;Lakof;f cognitio n ;se m anti cs ;sche m atic syste m s0<0.引言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兴起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其研究兴趣有增无减。

第二讲沈家煊 (1)

第二讲沈家煊 (1)

第六讲为什么研究语言中的整合现象?科学思想的新动向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大自然中许多事情也确实是这样的,例如声音,管弦乐的合奏,你可以把管乐声和弦乐声单独地分辨出来,音波虽然混合但是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但是大自然中又有许多事情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肯定不是这样,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所以要有交响乐团,也正是这些事情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科学家在花了三百年时间——从牛顿算起吧——把所有的东西拆解成分子、原子、核子和夸克后,现在像是在把这个过程重新颠倒过来,开始研究这些分解成分是如何结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而不再去继续分析、拆解、还原为尽可能简单的东西。

这种情形正发生在生物学、进化科学、神经网络、生态平衡、人工智能、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甚至还发生在物理学,物理学家正在努力建立混沌的数学理论,来解释许多复杂现象,比如无数碎片形成的整体美感,液体内部像漩涡那种怪诞的运动。

沃尔德罗普写的《复杂》一书对这种情形有全面通俗的描述。

最近第二次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系列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整体论:科学研究的新路径”。

这种科技哲学的新观念叫“生成整体论”,跟传统的“系统整体论”有根本的区别。

系统整体论将整体看做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合,是以元素的存在为前提的,着眼于系统的空间结构。

而生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后有部分,它更关注时间的延续性和系统的动态性,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是整体,从“生”之时起就是整体,“生”与“成”是联在一起的。

总之,生成整体论强调的整体性有两个要点,一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二是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有+N”结构,其所表示的意义也十分广泛。

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进步,一部分“有+N”结构并不单单只是表示存在,还渐渐倾向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新的用法。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将“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对该结构进行新的解释,旨在探讨这种用法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认知机制和语言概念转变原因。

关键词:有+名词;语义强化;转喻Abstract:There are many types of “you+N”structures in mandarin and their meanings vary widely.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some “you+N”structures not only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but also ten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emotions,thus new usage emerges. By the analysis of corpus,this paper,which regards semantic intensive of“you+N”structure as its object of study,give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i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iming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s of conception transformation behind this usage.Key words:you+N;semantic intensive;metonymy1. 前言“有”在汉语中是实意动词,表示存在、所属、发生、出现、大和多等九种释义,“有+N”一般表示“存在某物或拥有某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第一卷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

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1.语义上受限制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This和 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图式:。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across界定的概念图式:I swam across the lake.与lake的大小形状无关(shape neutral, magnitude neutral)一张纸团成一团后仍然叫它“一张纸”,这是量词的拓扑性。

大部分语法成分所指的概念具有拓扑性或准拓扑性:点、线、在…处、在…里、域、边、分割、单数、复数、同、异、邻接、对应、分布方式少量的语法成分不具有拓扑性:材料、空间、时间、运动、介质、当前说及的实体语言形式的拓扑学与数学的拓扑学有同有异:同 in the thimble/volcano (大小neutral)in the well/trench (形状neutral)异语言的in更抽象: closure neutral: in the bowl/balldiscontinuity neutral: in the birdcage/ball 更具体:across 不能用于长和宽比例不对,分割的两部分大小严重不对称。

说话人这个与那个之间的距离跟两个事物与说话人之间的距离不成比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The closer glass is water and the further glass is wine,不能说This glass is water and that glass is wine.过去时标记可以指一分钟前,也可以指一万年前。

实词的所指也可以具有拓扑性(previous表示过去),但是虚词的所指一定具有拓扑性。

虚词只有concept-structuring 的功能,实词除这个功能外还有content fill-in的功能。

Bulk neutral: The caterpillar crawled up along the filament/the flagpole/the redwood tree.Token neutral: 指型不指例。

有专用名词,但没有专用介词,如*Jesus walked Astation the hill named Calvary.(介词Astation指专门的路径)(动词和形容词也是token neutral)substance neutral: a bubble passed through the water/milk/mercury.当发生语义矛盾时,实词向虚词让步,而不是相反。

(概念框架不轻易变动)She is somewhat pregnant.语义冲突:虚词somewhat表程度,实词pregnant不表程度。

解决冲突的办法是实词让步,由无程度的“怀孕”义转向有程度义的“妊娠期”。

实词的这种变化叫“(语义)应变”(shift)。

3.总藏量有限,具有普世性。

可能是天生的,可能是从其他认知系统复制(copy)过来的。

普世性有程度之别。

语法范畴系统语法范畴又叫图式范畴(schematic categories),它们构成一些图式系统(Schematic systems)。

大致有五种图式系统有待说明:1.Configuratioanal structure 时空型式2.Perspective 视角3.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 注意力的分布4.Force dynamics 动力作用5.Cognitive state 认知状态图式范畴和图式系统的的一些基本组织原则:1.域与域之间的对应和投射(如空间域与时间域:他在厨房→他在做饭)2.一个范畴内的概念A由于与实词类发生交互作用会转变为概念B(如在“域”domain这个范畴内,空间概念变为时间概念),也能使交互作用的实词的词义发生“语义应变”或调适(如somewant 使pregnant的词义做相应变化)。

3.叠套(nesting)图式范畴之一:domain域(空间、时间等)空间域—事物:个体 objects (离散)集合 mass (连续)时间域—行动:动作 acts (离散)盛碗里活动 activity (连续)盛鱼域与状态相关:状态:静态(stablicity)—空间域动态(progression)—时间域在“域”这个范畴内,由空间转变为时间,这种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叫reification或reconceptualization“概念转化”。

如由一个动作转化为一个个体(两者都是有界/离散的):John called me. → John gave me a call.She bathed the child. → She gave the child a bath.The child was bathed by her. → The child got a bath from her.The child bathed (himself). → The child had/took a bath.洗澡,洗个澡,来个热水澡由一个活动转化为一个集合(两者都是无界/连续的):John helped me. → John gave me some help.I was helped by John. → I got some help from John.帮助,给一些帮助,得到一些帮助由事物转化为行动:Hail(stones) came in through the window. →It hailed in through the window 天雨Ice is forming over the windshield. →It is icing up over the windshield. 冰一冰I removed the pit from the cherry. → I pitted the cherry. 坑人He has blood coming from his nose. → He is bleeding from his nose. 流水/水流She ejected spit into the cuspidor. → She spat into the cuspidor.Crowds of people went to the fair. → People thronged to the fair.从类型学上看,有的语言是事物为主的语言(object-dominant),有的语言是行动为主的语言(action-dominant)。

英语属于前者,名词变动词困难,动词变名词容易。

北加州Atsugewi语言属于后者,与动作相关的事物概念都由动词的前缀后缀来表达,有许多基本名词是由动词名化而来的,如名词cnehwu“太阳/月亮”是动词词根-hw u-“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名化而来。

(前一类语言多,后一类语言少。

动变名、名变动认知上的不对称。

)除了空间和时间两个域,还有其他域,如认同域(identificational space)或心理空间域,区分与说话人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一个买有机食品的顾客来到新社区后向邻里打听:Where can you buy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Where do they sell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you/they 泛指人,与说话人认同用you,不认同用they一个卖有机食品的商人向同行打听:Where can you sell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Where do they buy organic food around here?This/that区分物理空间的远近,you/they区分心理空间的远近。

时空型式 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图式系统之一这个图式系统包括7个图式范畴1.单复数 Plexity事物动作单数 A bird flew in. He sighed (once). 叹了一口气复数 Birds flew in. He kept sighing. 连连叹气复数化的结果是无界化:事物由有界变为无界,动作也由有界变为无界。

变为有界复数的一定是有标记形式:a flock of birds, a grove of trees, a pate of sighs有的词项有内在的复数性,如furniture, timber, breathe,它们的单数化也是有标记的:furniture→a piece of furnitureshe breathed with full concentration→she took a breath/breathed in with full concentration.(breathe in “吸入”有界)2.有无界 State of boundedness事物动作无界 *we flew over water in one hour. *We slept in eight hours.有界 we flew over a sea in one hour. She dressed in eight hours.有界化:water→a body of watersleep→ sleep for an hour无界化:shrub→shrubberypanel→panelinga tear→tearscat→there is cat all over the driveway.mile→there are miles of pencil in that stationary store.动作有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相应地也按有界理解;动作无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相应地也按无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