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染色质可及性图谱的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范文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范文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转录因子的高通量实验方法不断涌现,其中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特性,在共定位转录因子识别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的方法,并对其在高质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二、ATAC-seq技术概述ATAC-seq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研究转录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动态分布。

该技术利用转座酶的活性,检测染色体上可及性区域的DNA片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片段进行测序分析。

ATAC-seq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低背景噪声等优点,能够准确反映转录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

三、共定位转录因子的识别方法基于ATAC-seq足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识别共定位的转录因子:1. 数据分析:首先,对ATAC-seq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和峰值识别等步骤。

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算法对峰值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共定位区域。

2. 生物实验验证:通过PCR扩增、免疫沉淀等技术对共定位区域进行验证,确定是否存在特定转录因子的存在。

同时,还可以结合荧光报告等实验方法对共定位现象进行可视化验证。

3. 文献回顾: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了解目标转录因子的功能和特性,进一步验证其与目标基因的共定位关系。

四、基于ATAC-seq足迹的共定位转录因子在高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基于ATAC-seq足迹的共定位转录因子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1. 疾病研究:通过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共定位转录因子,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基因调控研究: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共定位转录因子,可以揭示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

分子生物学中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中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中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基因调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活性的调节过程,它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中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转录调控因子的研究转录调控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是一类能够与基因组DNA结合并调控转录过程的蛋白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新的TFs,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例如,转录因子SP1被发现与多个基因的调控相关,不仅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还在肿瘤生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TFs还有多功能性,即它们能够结合不同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从而调控更多的基因,为基因调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中除基因序列本身外的遗传信息传递的学科。

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沉默机制,它通过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上加上甲基基团,阻止转录因子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活性。

此外,组蛋白修饰也被证明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机制之一。

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中组蛋白的修饰,可以调节染色质的可及性,进而影响基因的转录。

非编码RNA是一类在转录过程中产生但不直接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它们通过与染色质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

这些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基因调控的更为复杂的机制。

三、miRNA的研究进展miRNA(microRNA)是一类由约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分子,它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相结合,诱导靶基因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从而实现基因表达调控。

miRNA在调节基因表达、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调控细胞命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的miRNA,并预测了它们的靶基因,还揭示了miRNA在发生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单细胞ATAC_测序数据的乳腺癌上皮细胞转录因子研究

基于单细胞ATAC_测序数据的乳腺癌上皮细胞转录因子研究

DOI:10.16605/ki.1007-7847.2023.05.0156基于单细胞ATAC 测序数据的乳腺癌上皮细胞转录因子研究收稿日期:2023-05-21;修回日期:2023-07-27;网络首发日期:2023-10-17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NSFSC0779);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101-003-001-008);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3133);第十七期个性化实验项目(GX202316027)作者简介:张雅娜(199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郭志云(1978—),男,山西大同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学研究,E-mail:*******************.cn 。

张雅娜,牟苑菁,李苇祥,赵俊焱,郭志云*(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四川成都610031)摘要:研究表明,乳腺肿瘤细胞染色质开放区域上的转录因子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表型和预后。

然而,在单细胞层面,这些调控元件如何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尚不明确。

为此,本研究从GEO 数据库中下载了45216个正常和肿瘤乳腺组织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single-cell ATAC sequencing,scATAC-seq)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根据标记基因在细胞群的基因活性得分进行细胞类型注释后得到7种乳腺细胞类型。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肿瘤和正常乳腺样本的上皮细胞存在明显的染色质可及性差异,且乳腺上皮细胞存在高度样本间异质性(PCC=-0.07),暗示其是乳腺肿瘤的主要恶性细胞类型。

为了探究正常和恶性乳腺上皮细胞的差异可及性区域中转录因子结合基序的富集情况,在提取上皮细胞群后对4个上皮细胞亚型的特征开放区域进行了转录因子结合基序富集分析。

结果表明,恶性乳腺上皮细胞有194个转录因子显著富集(P <0.001),它们可能涉及乳腺肿瘤发展和转移等调控过程。

染色质实验报告

染色质实验报告

染色质实验报告染色质实验报告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基因的稳定性和表达调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染色质实验,并在此报告中总结和分析了实验结果。

实验一:染色质的组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首先研究了染色质的组成。

通过细胞核的离心分离和染色质的提取,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纯净的染色质样品。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染色质主要由DNA、蛋白质和RNA组成。

DNA是染色质的主要成分,它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蛋白质则在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包裹和调控DNA,使其在细胞分裂和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RNA则参与到染色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帮助基因的表达。

实验二: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的结构是理解其功能的关键。

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染色质的不同结构层次。

在染色质最基本的层次上,我们观察到了染色质纤维。

这些纤维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现出一种螺旋状的结构。

进一步观察发现,染色质纤维可以进一步组织成染色质的染色体。

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高度有序的结构,它们在细胞核中呈现出一种线状的形态。

通过染色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在不同细胞周期中的变化,这为我们研究细胞遗传和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实验三:染色质的功能染色质不仅仅是细胞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具有重要的功能。

我们在实验中探索了染色质的几个主要功能。

首先,染色质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发现染色质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可及性,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我们还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染色质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如组蛋白修饰酶和转录因子。

这些蛋白质可以与染色质特定区域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其次,染色质在细胞分裂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染色体定位实验发现,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会进行复制,确保每个新细胞都能获得完整的基因组。

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网络出版时间:2021-1-1915: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210119.1100.016.html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闫梦丽,吴焕文,梁智勇摘要:DNA的复制、转录、修复、重组与染色质状态密切相关。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染色质重塑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其中SWI/SNF复合物是最先在酵母中发现的一种多亚基复合物家族,可利用三磷酸腺苷的能量(ATP)水解重塑核小体。

该复合物亚基在多种肿瘤中发生异常并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如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然而其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研究仍然匮乏,现就该复合物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类讨论各组亚基在乳腺癌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染色质重塑因子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乳腺肿瘤;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7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21)01-0065-04doi:10.13315/j.cnki.cjcep.2021.01.016接受日期:2020-11-02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医学项目(2016 I2M 1 002)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730作者简介:闫梦丽,女,硕士研究生。

E mail:2586156898@qq.com梁智勇,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E mail:liangzhiyong1220@yahoo.com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

虽然目前乳腺癌根据分期特点已有多种治疗方式,5年生存率得到了提高,但仍有很多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方案有限而无法长期生存。

因此,继续探索乳腺癌中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

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表观遗传学,是指非DNA序列的遗传信息传递,其在细胞分化、组织发育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比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其中,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是研究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一、表观遗传学数据的获取表观遗传学研究需要获取一系列与表观遗传标记相关的数据。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数据类型:1. 甲基化数据:常用的方法有甲基化敏感的微阵列、全基因组测序(WGBS)、全基因组双重甲基化特异酶切位点测序(RRBS)等。

2. 染色质结构数据:包括组蛋白修饰(如H3K4me3、H3K27ac 等)、染色质可及性(如DNase-seq、ATAC-seq等)等。

3. 三维染色质结构数据:主要包括Hi-C数据。

以上数据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和解析表观遗传学的相关功能。

二、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方法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涉及较多的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算法。

具体的分析方法如下:1.峰(peak)分析:可通过一些软件(MACS、Homer等)找出在染色质上出现高亮信号的区域。

峰分析技术主要适用于基因组DNA上的特定修饰,如H3K4me3。

2.基因注释:主要通过将位置信息与已知基因或转录本进行比对,找出该修饰位点或峰覆盖的基因或转录本区域。

这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如Homer)实现。

3.基因集富集分析:富集分析用于确定富集了哪些基因或转录本。

主要通过对研究群体中发生的修饰进行比对,并将它们与数据库中的已知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通路进行比对。

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是其中一个常用的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

4.靶基因分析:通过基因组学技术识别相关的刻画元件,例如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然后使用所获得的细胞系的表观遗传数据来确定一组与特定情境、健康或疾病相关的基因。

SET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潜力

SET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潜力

2020.11科学技术创新SET 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潜力赵娜郭长缨*(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SET ,根据其功能也称为模板激活因子-I β(TAF-I β),蛋白磷酸酶抑制剂2(I2PP2A ),IGAAD 和PHAPII ,在人体组织中普遍表达,是一种涉及多功能的癌蛋白,主要包括凋亡,基因转录与复制,DNA 损伤修复,核小体装配,组蛋白伴侣和雄激素合成等。

与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变化的SET-α相比,SET-β的表达更广泛且相对恒定。

SET-β启动子不含TATA ,并且富含G /C 。

MYC ,SP1,RUNX1和GATA2形成调节SET-β转录激活的多蛋白转录复合物,同时近端启动子区域中4个锌指和X 连锁因子(ZFX )结合位点对于SET-β的反式激活至关重要[1]。

SET 首先被鉴定为与急性未分化白血病患者的CAN 基因融合的易位基因,对该融合基因的研究揭示了SET 与癌症发生及其转移之间的联系。

另外,由于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其失调,尤其是过表达,还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多囊卵巢综合征[2]等。

SET 被普遍认定为一种细胞核蛋白,在稳态条件下,SET 蛋白的一部分以随机的方式转移到细胞质中。

已经鉴定6AKVSKK 11和168KRSSQTQNKASRKR 181为SET 蛋白的核定位信号。

除核定位信号,SET β的亚细胞定位受磷酸化,K68位SUMO 酰化[3],蛋白酶切割(例如GZMA 和AEP )及其酸性尾部的调控。

最近,在了解SET 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SET 与功能病理的联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标的前景作一综述。

1SET 与肿瘤SET 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中表达高,并且能起癌基因的作用,促进肿瘤发生[4,5],且SET 蛋白已被证明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例如乳腺癌[6],卵巢癌[7],肝癌[8],非小细胞肺癌[9]等。

SET 在肿瘤发生与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可能机制如下:1.1PP2A 抑制剂PP2A 通过负调节许多致癌相关信号通路,在肿瘤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10],并可作为治疗靶标。

基因组学与肿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组学与肿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组学与肿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已成为解决复杂疾病之一的重要工具,在肿瘤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还将重点讨论基因组学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探讨其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本文将对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和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基因组学在肿瘤领域的研究意义和前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不仅扩展了知识面,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为: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基因组学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基因组学和肿瘤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组学是如何研究和分析基因组的。

接下来,将着重讨论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识别肿瘤相关基因和突变。

此外,还将探讨基因组学对肿瘤治疗的影响,包括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它在肿瘤相关基因和突变的发现及其在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展望基因组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包括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的个体化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发展。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基因组学对肿瘤研究和治疗的巨大潜力。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基因组学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内容丰富而有条理,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和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1.3 目的文章目的是探讨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其在肿瘤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我们将重点讨论基因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组学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解析、肿瘤的分类、预测和诊断,以及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ACTC染色质可及性分析

ACTC染色质可及性分析

ACTC染色质可及性分析
研究ACTC染色质可及性主要通过酶解或者超声处理的方法对开放区域的DNA进行片段化处理。

目前研究染色质可及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MNase-seq、DNase-seq、FAIRE-seq和ACTC-seq,其中MNase-seq是通过对核小体保护的DNA测序,从而间接反映染色质可及性的方法,其他三种均为对检测染色质上的开放区域,直接反应染色质的可及性。

右侧插入序列IS50R能够编码53kDa的Tn5转座酶,同时还可以编码一个48kDa的转座阻遏蛋白Inh。

Tn5转座子是IS4家族的转座子,IS4家族划分为几个亚组,其中IS50所在亚组含有19种转座元件。

Tn5转座酶识别DNA片段两侧19bp的ME(mosaic end)序列。

转座事件发生时,两个转座酶(Tnp)分子结合到Tn5转座子的OE末端,形成两个Tnp-OE复合体,随后两个复合体通过Tnp的C末端相互作用进行联会,形成Tn5转座复合体,此时Tnp产生切割DNA 的活性[7]。

在ATAC-seq中,500~50,000个未固定的细胞核被Tn5转座酶标记上测序接头。

由于核小体的空间位阻效应,Tn5转座酶携带测序接头主要插入整合到染色质的开放区域。

染色质修饰蛋白4C在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染色质修饰蛋白4C在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染色质修饰蛋白4C在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作者:迟新楠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2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究染色質修饰蛋白4C(CHMP4C)对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于锦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良性宫颈病变患者为病例对照组,选择同期50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三组的CHMP4C蛋白、癌胚抗原(CE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CHMP4C蛋白与子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CHMP4C蛋白与CEA、TNF-α水平的相关性;按照患者随访结局将80例子宫颈癌患者分为死亡组(n=21)和存活组(n=59),对比两组患者CHMP4C、TNF-α及CEA水平差异。

结果:研究组的CHMP4C 蛋白、CEA、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对照组,病例对照组的CHMP4C蛋白、CEA、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患者年龄均对子宫颈癌组织中CHMP4C蛋白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P<0.05);死亡组CHMP4C 蛋白、CEA、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HMP4C蛋白表达与CEA、TNF-α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r=0.675 6、0.920 7,P<0.05)。

结论:CHMP4C蛋白与子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子宫颈癌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中。

【关键词】 CHMP4C 子宫颈癌预后Diagnostic Value of Chromatin Modified Protein 4C in Cervical Cancer/CHI Xinn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06): -122[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hromatin modified protein 4C (CHMP4C) in cervical cancer.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in Jinzhou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50 patients with benign cervical lesion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control group. 50 healthy patients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HMP4C protei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MP4C protein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was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MP4C protein and CEA and TNF-α level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up results, 8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death group (n=21) and survival group (n=59), the levels of CHMP4C,TNF-α and C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levels of CHMP4C protein,CEA, and TNF-α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as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CHMP4C protein, CEA, and TNF-α of the cas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NM staging,tumor differentiation, tumor diameter and patient age will a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expression of CHMP4C protein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 (P<0.05); the levels of CHMP4C protein, CEA,TNF-αin the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 (P<0.05); CHMP4C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EA and TNF-α (r=0.675 6, 0.920 7, P<0.05). Conclusion: CHMP4C protein h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us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analysis of cervical cancer.[Key words] CHMP4C Cervical cancer PrognosisFirst-author’s address: Jinzhou Central Hospital,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06.027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子宫颈癌患者约为50万例,死亡例数约为23.1万例,我国每年子宫颈癌新发病例高达13.15万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国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4]。

atacseq质量标准

atacseq质量标准

atacseq质量标准
ATAC-seq(开放式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是一种用于研究染色质
结构和基因组可及性的技术。

在进行ATAC-seq实验时,需要考虑一
些质量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ATAC-seq实验中的样本质量至关重要。

样本的处理过程
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完整性,并且需要避免任何可能导致DNA
损伤的步骤。

此外,ATAC-seq实验中使用的细胞数量也需要在一定
范围内,以确保测序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ATAC-seq实验中的DNA片段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

片段
化的过程需要使得DNA片段的大小分布符合预期,通常在100-
1000bp之间。

此外,片段化的效率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确保
所得到的DNA片段能够充分代表原始样本中的染色质可及性。

另外,ATAC-seq实验中的测序深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

通常来说,需要足够的测序深度来确保检测到低频的染色质可及性
变化。

测序深度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样本特点来确定。

此外,实验中的质控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PCR扩增的步
骤需要避免引入偏倚,以及需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污染进行严格
的控制。

总的来说,ATAC-seq实验的质量标准涉及到样本质量、片段化
效果、测序深度和质控步骤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质量标准,才能够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并从中获取有意义的生物学信息。

《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及其关联》范文

《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及其关联》范文

《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及其关联》篇一一、引言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和染色质特征(Chromatin Features)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二者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特点,而且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转录因子和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转录因子的分布特点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DNA序列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在调控基因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

转录因子的分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组水平:转录因子通常在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富集,如启动子、增强子等。

这些区域通常具有特定的DNA序列和结构特征,能够与转录因子结合并调控基因的表达。

2. 细胞类型特异性:不同细胞类型的转录因子分布存在差异。

同一转录因子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水平和结合位点可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细胞类型特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3. 动态变化:转录因子的分布并非静态不变,它们会随着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动态变化。

这种变化有助于细胞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条件。

三、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染色质是核内遗传物质的复杂结构,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特征的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核内定位:染色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其结构和组成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2. 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染色质可分为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两种类型。

异染色质通常富含重复序列,且在核内呈聚集状态;常染色质则具有较为开放的结构,有利于基因的表达。

3. 修饰与表观遗传学特征:染色质上存在着多种修饰形式,如甲基化、乙酰化等,这些修饰会影响染色质的可及性和基因表达水平。

此外,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特征也与基因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四、转录因子与染色质特征的关联转录因子与染色质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转录因子通过结合特定的DNA序列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染色质的结构和修饰状态也会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和功能。

《对多系分化应激耐受(Muse)细胞的RNA测序和ATAC测序分析》

《对多系分化应激耐受(Muse)细胞的RNA测序和ATAC测序分析》

《对多系分化应激耐受(Muse)细胞的RNA测序和ATAC测序分析》一、引言多系分化应激耐受(Muse)细胞作为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其研究涉及了多种细胞过程和分子机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功能和性质,对Muse细胞进行深度解析成为必要的科学工作。

近年来,随着RNA测序和ATAC测序技术的发展,它们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本文将对Muse细胞的RNA测序和ATAC测序分析进行探讨,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特征。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Muse细胞来源于实验室前期培养的细胞系。

同时,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选用了合适的对照组。

所有试剂均为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产品,满足实验要求。

2. RNA测序分析(1)RNA提取:从Muse细胞中提取RNA,并使用生物分析仪进行质量检测。

(2)文库构建:将RNA片段化并反转录为c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和文库构建。

(3)测序:将文库上机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原始测序数据。

3. ATAC测序分析(1)细胞核提取与酶切:从Muse细胞中提取细胞核,并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

(2)标签文库构建:对酶切产物进行纯化、扩增和标记,构建标签文库。

(3)测序:将标签文库上机进行ATAC测序,获得染色质可及性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1. RNA测序结果分析通过对Muse细胞的RNA测序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大量的转录本信息。

与对照组相比,Muse细胞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发现了许多在Muse细胞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以及一些在应激条件下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基因。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use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应激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 ATAC测序结果分析ATAC测序数据揭示了Muse细胞的染色质可及性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发现Muse细胞在染色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涉及到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学等多个方面。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与Muse细胞的应激耐受能力有关。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解读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解读

一、什么是ATAC基因ATAC(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基因是一种用于测定染色质可及性的技术,它通过转座酶对细胞和组织中的DNA进行打标记,从而揭示出染色质的可及性和开放性。

ATAC基因通过测定细胞核内DNA的可及性和组蛋白的修饰情况,帮助科学家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机制。

二、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涉及DNA的可及性和组蛋白修饰,对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在细胞核内,DNA是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的,而ATAC基因能够帮助科学家揭示染色质的开放性和可及性。

一旦某个基因的染色质高度开放,那么该基因的转录活性就会增强,最终导致基因的表达。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方法1. ATAC-seq技术ATAC-seq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定染色质可及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它通过转座酶对细胞和组织中的DNA进行打标记,然后依次经历裂解、连接、放大和测序等步骤,最终得到DNA序列的信息。

通过ATAC-seq技术可以揭示出细胞和组织中染色质的可及性和开放性,进而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2. ATAC-chip技术ATAC-chip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定染色质可及性的技术,它通过转座酶对细胞和组织中的DNA进行打标记,然后结合芯片技术进行检测。

ATAC-chip技术相对于ATAC-seq技术而言,其成本较低、效率较高,但检测精度和准确性不如ATAC-seq技术。

四、 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1. 癌症研究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癌症的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家们可以通过ATAC-seq技术揭示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染色质的可及性和开放性的差异,从而筛选出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并揭示其调控机制。

2. 免疫性疾病研究ATAC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可以通过ATAC-seq技术揭示出免疫细胞中染色质的可及性和开放性的变化,从而研究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以及与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基因。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范文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范文

《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转录因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共定位转录因子(co-localized transcription factors)的识别,对于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靶点发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技术为共定位转录因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的方法及其应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ATAC-seq技术通过检测染色质的可及性来反映基因组中转录因子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ATAC-seq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共定位转录因子,进而研究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TAC-seq足迹识别共定位转录因子的方法,并探讨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ATAC-seq技术对特定细胞或组织进行测序,获取转录因子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数据。

2. 数据处理:对ATAC-seq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峰值识别和注释等处理,以获得可靠的转录因子足迹信息。

3. 共定位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转录因子的足迹进行共定位分析,识别出共定位的转录因子。

4. 验证与功能分析:通过实验验证共定位转录因子的真实性,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功能。

四、实验结果1. ATAC-seq数据质量评估: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本研究所获得的ATAC-seq数据质量较高,峰值分布均匀且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2. 共定位转录因子识别:通过对不同转录因子的足迹进行共定位分析,成功识别出多个共定位的转录因子。

3. 验证与功能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共定位转录因子的真实性,并发现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及分析

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及分析

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及分析邓祯祥(综述);李金明(审校)【摘要】Multiple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may occur in human cancer cells, which driv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project aims to promote large-scal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s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n human cancer and rapidly provide data to researchers.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 four flow paths of the production of TCGA data, the collections of various cancer types, the data category and level, and the standardized pipeline of data analysis, as well as several existing data analytical tools. We used ovarian cancer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CGA data in the analyses of mutation, copy number,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We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findings of glioblasto-ma by TCGA teams.%人类癌症细胞中通常藏匿着多种引起恶性病变的染色体变异,核酸替换和表观遗传修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染色质可及性图谱的研究
 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类的寿命的不断延长,癌症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

目前研究人员仅仅对只占人类基因组2% 的编码基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占人类基因近乎90% 以上非编码基因的研究尚为浅显。

 随着近几年表观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在先前研究中并不重要的非编码基因其实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部分肿瘤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增殖和转移过程中均发挥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图|人类肿瘤表观遗传学图谱刊登于Science 首页
 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组织致力于加快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大量与人类肿瘤组织相关的DNA 突变,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调控等分子生物学信息。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Howard Y. Chang 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TCGA 中的410 个肿瘤样本的测序结果绘制了目前最为全面的癌症染色质可及性图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