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1节讲义
高二语文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语文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节古文阅读与鉴赏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
1. 古文的特点古文是指古代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古朴、雅致,多使用古汉语;- 表达含义比较含蓄,需要读者进行推敲和理解;- 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2. 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分为经典文、散文和诗词三大类:(1)经典文:指儒家经典中的文言文部分,如《论语》、《孟子》等。
这类古文内容思想深刻,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2)散文:指不受诗格约束,结构自由的古文形式。
例如骈文、杂文、笔记等。
散文以韵文或句式虽不规则但含有一定的艺术特点为主要表现形式。
(3)诗词:指古代的诗歌和词。
这类文学形式注重押韵和音律,有一定的格律要求。
3. 古文的解读方法-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 注意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文章的结构;- 注意细节,分析词语的褒贬、正反义等含义;- 细读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体味其中的美感。
第二节词语积累与用法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熟练掌握词语的用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 词语意义辨析- 同义词与反义词辨析:如“善良”与“恶劣”、“聪明”与“愚蠢”等,准确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
- 近义词与异义词辨析:如“清晰”与“明确”、“发达”的“肌肉”与“充足”的“经济”等,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意思。
2. 词语搭配与用法- 动词与宾语的搭配:如“打开门”、“写字”、“喝水”等,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 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如“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经验”等,注意形容词与名词在语法上的搭配关系。
3. 词义辨析与修辞手法- 比喻与夸张:如“一步登天”、“望尘莫及”等,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词语的表达力和形象感。
- 褒义与贬义:如“慷慨解囊”、“吝啬小气”等,通过词语的褒贬含义,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罗提督担任了游击官职后派人寻找他的妻子。 用重金赎回了她,(他们)又像当初一样做了夫 妻,来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情义。这件事情不值 得作为典范,但是把他跟那些年轻时能够共患
难,等到富贵了就厌倦抛弃他的糟糠之妻的人 相比较,他们的品德高低的区别,大概是不能 够用里程来计算的。罗提督天生豪杰,为人处 世光明磊落,哪里能够用道学家的道德标准去 衡量他?
2.形近相通类:形声字与声旁通假,如“ 禽”通“擒”,“直”通“值”;同声旁的形声 字通假,如“拒”通“距”,“说”通“悦”等。
(1)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
①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
例:善——缮 坐——座
生——性
尊——樽
②通假字和本字的一部分相同,字形相近
例:说——悦 被——披
振——震
没——殁
③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 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 师》)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古义:容颜、脸色。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高考真题试做
(2011·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的问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 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 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 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 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第二章,古诗阅读-老子古诗第二章
“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爽、明快感。
朵朵彩花,非常艳丽。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
〔3〕虚实结合,马上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 多么悠然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根据时间的先后,接受视转景移的方
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 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
应留意两点:
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
〔1〕单项思索。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把握他的写作意图, 写孩子的玩物,示意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健壮成长。
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
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
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 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
绘得奇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 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声响。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爽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 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
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阅读 第一节 课件
(1) 试 从 情 景 关 系 的 角 度 赏 析 颔 联 “ 萧 骚 檐 边 月 , 赫 赤 江 上 枫”。 答案 运用衬托手法。通过描写萧条凄凉的月亮挂在房屋的檐 角,以哀景衬哀情,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通过描写江上 的枫叶已一片火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的悲凉之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 一是为秋天景物而悲,诗中通过对秋风、秋月、寒鸱、 秋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悲凉之感;二是为孤单冷落 的贬谪处境而悲,尾联以“灵凤”自比,以孤单地栖息在梧桐 树上来比喻自己贬谪时的孤独、凄清。
形象,寄托了吊古伤
今的无限感慨。
①“想当年……如虎”写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
借用典故来表达作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
者的思想感情,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切动人。
不直接表露思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
想、感情,而 是采用象征、 寄兴等手法, 托物 把某种理想、 言志 人格、观点寄 托在描摹的事 物上,咏物与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 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 藉秋风。
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蕴涵的真理——立身 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 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
抒怀合二为一。
自信。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借助历史人物 或事件影射、 借古 讽刺现实,抒 讽今 发诗人自己的 情感。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课件 人教大纲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请从炼字角度简析颈 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 “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 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中的 “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2)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 “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 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 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 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 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
6.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楼①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
青楼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①青楼:妇女所居华美的楼。②武皇:汉武帝, 在这首诗中是以汉代唐。③长杨:行宫名,皇家射猎、 校武之处。④建章:宫殿名,在长安未央殿西。
答案 (1)“悲”是想起昔日游乐,觉当前处境之可悲; 直接点明情感,统摄全篇。“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 双倍的;宦情凄凄加羁思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强化了情感。
(2)杜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昔日园游 对照今春边愁,更突显今日的悲凉;后两句以京国逐客南 窜对照湘江逝水北流,表达对京国的怀念。柳诗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山城花尽叶落,莺鸟乱啼,以凄凉烦乱之境, 烘托诗人凄迷伤感之情。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 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 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 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 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 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 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 的思念之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一
专题一读懂古诗——明诗意,知题材[专题微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
(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
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题暗示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二)课件 人教大纲版
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 絮语(写出四个即可)。 (2)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 以人、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 物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 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 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第二页,共21页。
2.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1)两首诗所抒发(shūfā)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
诗句加以赏析。 (2)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
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
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 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第十页,共21页。
答案 (1)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 自己这个同行三日(sān rì)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 由溪水的“有情”来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 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 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 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 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第十八页,共21页。
(1)从诗句间关系看,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诗的颈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xiànxiàng)? 请简要概
述。 答案 (1)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营造 了悲凉(惆怅)的氛围。 (2)自古以来,“肉食者”很少有人为国家富强 出谋划策,却让红颜女子遭受远嫁厄运,成为朝 廷对外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古诗读懂始专题三及解析
专题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即时小练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1节形象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
[适用方法] 画中品诗
[答案] (1)(步骤一)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二)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步骤一)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步骤二)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适用方法] 抓住形象的特征法
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因为南宋统治集团本末倒置,是非不分,置朝廷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词人对南宋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号。词人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名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隐山林,不愿与投降派为伍,同时,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01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07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08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01
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福建专用)配套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 厚斋严君置备酒菜,邀请我 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当 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 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 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 前引导。从蓝溪向东南走五 六里,两山对峙如同两扇门, 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 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 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 起伏。再走三四里路,狭窄 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
游玩的美好之处,恰逢适 宜的天气令人快乐,遇到理想 的地点更令人快乐,而同游的 又都是品行才学兼优的人,就 可以来抒发心中的和悦、舒散 心中的郁闷、使内心畅快并写 下文章,大概是快乐而不失纯 正的。
考点第:9章体扩验声·系解统调读音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参考译文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 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 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 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 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 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 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 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 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 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 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 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 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 怪石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同
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 游者登山疲惫不堪,就在这
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 里停下。
于是止焉。
考点第:9章体扩验声·系解统调读音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参考译文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 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 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 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
参考译文
又走几里,山更加险峻,轻 暖的雾霭,微微沾上衣帽。 山外的层层叠叠的山峰,深 远而没有尽头。走了一会儿, 峭壁相对而立,外形好似华 表,松、杉等高大树木夹路 而立,道路转向北面。涧底 多石,云多树茂,繁花覆盖 岩石,鸟声清脆悦耳,好似 来到了仙境。寺庙雄伟壮观, 匾额上题写着“禅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2.(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 1 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
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
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
精品课件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 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 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 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精品课件
知识与题型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的艺术形象,即诗人从 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 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它 寄 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 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忧民
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
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 水、归隐 田园的隐 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 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 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 山水风光的喜爱。
精品课件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
精品课件
审题提示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 结合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重点就锁定在“隐 者”过着“怎样的隐居生活”上,然后可结合三、四句中的 重点字词和头脑中储备的“隐士”形象加以分析、概括。诗 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 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烘托隐者随性自然的形 象。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 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 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精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3.命题规律 (1)人物形象 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词)中 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意象 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词)中 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 点? 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 查。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品课件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
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审题提示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鉴赏范 围限定在颔联和颈联。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诗句内容,借 助“饮醴泉”“栖山冈”“高鸣”“望”等富有隐含信息 的词语,从“凤凰”的行为特点上加以推断。其次可结合 作者的相关信息和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诗句可以这 样理解:清早起来它喝甘甜的泉水,太阳落山它就栖息在 山冈上;它高扬的鸣叫声响彻九州,它伸长脖颈可以望穿 八方荒远之地。
精品课件
1.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类型
举例
不慕权 贵、豪放 洒脱、傲 岸不羁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 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心忧天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下、忧国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
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
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等。
精品课件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 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 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 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 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精品课件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考纲要求
考查角度
鉴赏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2.解读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
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
义。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弟》。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 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
爱恨情长 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
艺术形象。
精品课件
2.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
怀才不遇、 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
壮志难酬 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