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醋酸电离平衡因素的探究》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

合集下载

电离平衡(第二课时)PPT优选课件

电离平衡(第二课时)PPT优选课件

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的。
例:H2CO3 H++HCO3- 一(1)
HCO3-
H++CO32- 一(2)
每一步的电离程度是不一样的。
(9)写出H3P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H3PO4
H+ + H2PO4- 一(1)
H2PO4-
H+ + HPO42- 一(2)
HPO42-
H+ + PO43- 一(3)
6
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相对大小的参数一
电离平衡常数(K)
对于一元弱酸 HA H++A-,平衡时
c ( H+) .c( A-)
Ka=
c(HA)
对于一元弱碱 MOH M++OH-,平衡时
c ( M+).c( OH- )
Kb=
c(MOH)
意义: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酸 (或 碱2)0的20/10/1酸8 (或碱)性越强。K值只随温度变化。7
2020/10/18
4
讨论:
1、在盐酸中加少量 NaCl固体,在醋酸溶液
中加少量 NaAc固体,将分别对两种酸的电离有 怎样的影响?
2、在0.1mol/L醋酸溶液分别:加热、加入少 量盐酸、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加入醋酸铵晶体,
电离平衡会怎样移动?溶液中c(H+)怎样变化?
3、强电解质溶液中有无可能存在电离平衡?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2020/10/18
5
问题:怎样定量的比较弱电解质的相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深度备课整理(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深度备课整理(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深度备课整理(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深度备课整理●教学设计一.研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对比化学平衡的概念逐渐形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概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平衡观、微粒观、实验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引领学生从微观本质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和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探究方法及其在化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逐渐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了解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沪科版化学课本第七单位《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第一节“电解质的电离”的讲授内容。

在研究本节课内容时,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将化学平衡的思想引入到电解质溶液系统中,从而认识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过程的差异,并由此由此从是否存在电离平衡的角度深入的认识了电解质。

同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模型的树立,也为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常识说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反应、盐类水解、电解等情形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本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电解质、化学平衡的常识。

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自力性和主动性,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关于观察与思考的结合、比较的条件掌握,归纳的思维周密性等方面都存在缺乏需求教师加以引导。

且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上课积极性高,同时学生关于着手的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乐趣,这统统为讲授的开展供给了支撑。

二.讲授重难点1.重点:证明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2.难点:通过探究分歧身分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证实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存在说明:本节课较为常见的设计,是通过比较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动作,发现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化学事实,说明弱电解质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用化学平衡的模型研究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重点在于探究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身分。

3.1.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及电离平衡常数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及电离平衡常数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减小 增大 增大
影响因素
内因 外因
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 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程度越小。
温度
越热越电离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 升温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浓度
越稀越电离

比较项目 c(H+
)
酸性
中和碱 的能力
与足量活泼金
属反应产生H2 的总量
一元强酸 一元弱酸
大强 相同
小弱
相同
与同一金属 反应时的起 始反应速率


三、强酸、弱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特点
2、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的比较
(2)同体积、同c(H+)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
酸)的比较

比较项目
c(H+
实验数据:25℃ 时1L 水约等于 55.6 mol, 约有 10-7 mol H2O 分子发生 电离。
任务一:认识水的电离平衡
1、水的电离实质
【简写】H2O ⇌ H++OH-
①c(H+) 水 = c(OH-)水 ②微弱
H2O+H2O ⇌ H3O++OH-
H+为裸质子,不稳定,与 水结合,形成H3O+即水合 氢离子
什么影响?
改变条件
移动 方向
n(H+) c(H+) c(CH3COO-)
c(CH3COOH)
电离 程度
导电 能力
通入HCl(g) 逆移 增大 增大 加NaOH(s) 正移 减小 减小

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课件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课件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温度越高,电离常数越大;温度越低,电离常数越小。但由于电离 过程中热效应较小,因此温度改变对电离常数影响不大,其数量级一般不变,故室温范 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四、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在某温度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1的氨水中,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 NH3·H2O为1.7×10-3 mol·L-1,试计算该温度下NH3·H2O的电离常数(Kb)。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
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所以酸的元数是多少,就有几个电离常
数。多元弱酸电离常数依次称为Ka1、Ka2……
2:H2CO3是二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和电离常数分别为:
H2CO3
H++HCO3-
Ka1=
c(H+)·c(HCO3-) =4.5×10-7 c(H2CO3)
HCO3-
加NaOH固体
加Na2CO3固 体
加金属镁
右移 右移 右移 右移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减小
增强 增强 增强 增强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4.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内因: 电解质本身的性质,电解质越弱,电离程度越小
外因:
温度:向电离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浓度:
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
1. 概念 对一元弱酸或者一元弱碱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 溶液中弱电解质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分子的 浓度之比是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2. 表达式
Ka、 Kb 分别表示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练习:请书写CH3COOH、NH3.H2O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探究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说课稿一、实验内容和价值(1)使用教材: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实验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是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水溶液中离子平衡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2017版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存在的证明及平衡移动的分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关注水溶液体系的特点,结合实验现象、数据等证据素材,引导学生形成认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化学教材中,通过对比等浓度等体积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以及与等量镁条反应的现象,证明醋酸并未完全电离,其中存在着电离平衡,但是对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未设计相关实验。

这其中一些因素,学生可以通过勒夏特列原理快速准确作出判断,但是对于加水稀释这一条件,也就是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生往往容易感到疑惑。

以醋酸为例,学生认为加水稀释的过程中,醋酸分子的浓度在减小,而醋酸根和氢离子的浓度相应也在减小。

因为电离平衡移动微观不可见,老师常通过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可能性,或者是比较Q和电离常数Ka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明这一问题,但是理论相对抽象,缺乏宏观事实和实验证据的支撑也使得学生对得出的结论存有疑虑。

因此,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问题。

如果能设计实验证明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将有效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同时实验的过程也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也正是本实验的创新和价值所在!(3)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盐酸和醋酸稀释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CH3COOH、CH3COO-、H+这些微粒数量的变化,发展学生从微粒角度认识水溶液,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2)通过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认识平衡是动态的,受外界条件影响会移动,发展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3)通过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实验结论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的核心素养。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PPT.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PPT.
顺序是 a﹥c﹥ b 定面的试进 临行近。结束时,要问应聘者是否有什么问题。如果他们确实想了解你们公司的情况,至少会提出一个有关的问题。
2客.渗户漉为法什适么用会范紧围张:? 1同.学电们工生必活须在负幸责福合、理温、暖规的范家布庭设里校,园受电到源父供母应和系家统人,的任关何心部、门爱调护整,、似改乎用并电不源存必在须什征么得危管险电。人但员是的,同家意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
离平衡常数的关系 相等 . 度为一个常数是极其重要的,这取决于下料量的大小,下料量调节稳定,出口温度是不改变的,若料液的含固量和流量发生变化时,
出口温度也会出现变动。 7.保持食堂内外的环境卫生,要经常对餐具用具进行清洗消毒,生熟案板刀具要分开存放。
⑷若使c点溶液中[Ac-]、PH
值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有:
A A=B,④反应过程的平均速率B > A,⑤盐酸里有
锌剩余,⑥醋酸里有锌剩余。 A、③④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⑤⑥
⑵电离平衡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 衡时,弱电解质电离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乘 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 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 K表示。 2、计算式:
氢硫酸 H S ⇌ H +HS K =9.1×10 1 伤时擦眼流泪。这样会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吸收,这样是不卫生的,你们是这样吃饭吗?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1.6.4拒绝应聘者 - + 2- 教学过程:
HS ⇌ H + S K =1.1×10 2 水位变化:干旱的季节或冬季,地下水位突然升高;夏季或雨水连降的季节,地下水位突然下降;水变色变味。
例3、(2000上海)取pH值均等于2的盐酸 和醋酸各100mL分别稀释2倍后,再分别加入 0.03g锌粉,在相同条件下充分反应,有关叙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平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平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5)弱碱稀释时 c(OH )减小旳程度比强碱小,
PH稀 PH原 n
练习
• 7、将pH=6旳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 1000倍后,溶液中旳 CD( )
• A.pH=9 • B.c(OH-)≈10-5mol·L-1. • C.pH≈7 • D.c(OH-)≈10-7 mol·L-1.
• 8、体积相同,pH也相同旳HCl、HNO3、 CH3COOH分别与足量旳NaHCO3反应,产 生CO2旳体积 (CD)
练习
• 5、25℃时,pH=2旳HCl溶液中,由
水电离出旳H+浓度是
B(
).
• A.1×10-7mol·L-1
• B.1×10-12mol·L-1.
• C.1×10-2mol·L-1
• D.1×10-14mol·L-1.
6.95℃时,水中旳H+旳物质旳量浓度为
10-6 mol·L-1,若把0.01 mol旳NaOH固体溶 解于95℃水中配成1 L溶液,则溶液旳pH为 ( B)
5、无限稀释“7”为限
(1)强酸每稀释10n倍c(H ) 减为原来旳1 10n
PH稀 PH原 n
(2)强酸每稀释10n倍c(OH )减为原来旳 1 10n PH稀 PH原 n
(3) 强酸、强碱无限稀释时,不能忽视水 旳电离,故PH接近7
(4)弱酸稀释时 c(H )减小旳程度比强酸小, 每稀释 10n 倍 PH稀 PH原 n
• 100℃ Kw = c(H+).c(OH-)

=1×10-6 ×1×10-6 =10-12
填表:
影响原 因
水旳电离度 n(H+) C(H+) 导电
酸碱
Kw
能力 性
升高 温度

《醋酸电离平衡随温度的变化》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醋酸电离平衡随温度的变化》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醋酸电离平衡随温度的变化》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二、实验器材仪器:pH计,恒温槽装置,5mL移液管,重蒸馏水,小烧杯,100ml容量瓶、玻璃棒。

药品: HAc溶液(1 mol·L-1,已经标定准确浓度)。

三、实验创新要点1.探究性实验验证已有知识,串联已有知识进行分析;2.一次实验数据多次应用,充分发掘实验的潜能;3.实时生成所需数据和对应图像,数形结合进行具象化分析。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测定不同温度或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pH值。

醋酸的电离程度有多个衡量指标,可以用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对于等浓度的醋酸溶液还可以用pH值。

由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需要非常精密的条件且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数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容易存在较大误差。

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pH值和电离度来表示醋酸的电离程度,并用pH和电离度的相对大小来评价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实验中设计到的数据较多,因此采用绘制pH-T图来对比醋酸的电离程度随温度的变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初步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展质疑精神;2.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的素养;4.通过对于两次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结论,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壁垒,发展学生辩证认识的能力;5.通过实验数据与图像的转化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评价目标1.通过定量测定平衡常数,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定量水平);2.通过分析醋酸电离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宏观现象、微观认识);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诊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设计模型的理解程度(视角水平、内涵水平);4.通过尝试解释醋酸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和后续对于浓度影响实际平衡常数的解释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用pH计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pH值,并绘制对应的pH-T、a—T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颜色变化
不明显。
结论:方案不可行。
利用数字传感技术 测定醋酸溶液的pH 随温度的变化
纵 坐 标
pH
0.4
30℃ 横坐标: 温度(℃)
教学环节四:探究加水稀释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向25mL 0.1mol/L 的醋酸溶液加入等体积的水
·B
纵 坐 标
pH
·
C
·A
横坐标 时间(秒)
课堂小结
CH3COOH

教学流程图
探究
探讨 影响 电离 平衡 的因 素
外加 物质
对电 离平 衡的 影响
探究
探究
改变 温度
对电 离平 衡的 影响
加水 稀释
对电 离平 衡的 影响
知 识 整 合
教学环节一:探讨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影响化学 平衡的因素 知识迁移 影响电离平衡 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压强 外加物质
温度
浓度 加水稀释
教学环节二:探究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改变条件 加醋酸钠固体 升高温度 加水稀释 方法:…… 体验:……
CH3COO-+H+
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抑制 促进 促进
七、课后反思
1. 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科书,让学生在实 验探究中学习化学知识。 2. 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相融合,相得益彰。 3. 数字实验使微观的不可视变化得以宏观形象 化,体现了数字传感技术实时、准确、定量 和直观的优点。新技术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探究主线:利用测定溶液pH 的变化来判断电 离平衡移动的方向 问题思考
1.改变哪种微粒的浓度可使 醋酸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2.如何判断醋酸的电离平衡发 生了移动? 3.用什么方法测定醋酸溶液pH 的变化?
讨论结果
可以改变CH3COOH、 CH3COO-、H+的浓度。 测定醋酸溶液pH的变化。
用甲基橙指示剂或者pH试纸 进行测定。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难点:影响电离平衡因素实验方案的设计。
五、教法学法
教法应用:实验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归纳
六、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思路
围绕实验探究 一条主线 引导好 三个探究活动 完善好 五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达成教学目标
0.1mol/L 醋酸溶液
若溶液红色加深, 则促进了醋酸的电离
向 0.1mol/L 的醋酸溶液中加入CH3COONa固体
现象:红色
黄色
结论:加CH3COONa,
抑制 醋酸 的电离。
教学环节三:探究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实验方案 取5 mL 0.1mol/L 的醋酸溶液于试管中, 用pH试 纸测其加热前后溶液pH 的变化。
教学环节二:探究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冰醋酸
CH3COONa固体
HCl(浓)
0.1mol/L 的醋酸溶液
0.1mol/L 的醋酸溶液
0.1mol/L 的醋酸溶液
优化实施的实验方案
若溶液由 红色 →
①甲基橙 ②CH3COONa固体
黄色 橙色
则抑制了醋酸的电离
0.1mol/L 醋酸溶液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化 学 平 衡
电 离 平 衡
水 解 平 衡
沉 淀 溶 解 平 衡
二、学情分析
影响电离平衡 的因素
化学平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
弱电解质 的电离可逆性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2.把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融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体会化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谢谢倾听 欢迎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