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及练习(全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托物起兴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首诗中,它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寻找意中人的行动铺垫了基础。

2)主人公不顾路途险阻,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表现出他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

3)诗歌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表现出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增强了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的感人效果。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比拟男女之间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在《关雎》中,重复使用关关、窈窕、参差、辗转等叠词和叠韵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关关形容鸟叫声,窈窕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1.正确答案为D,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这两句诗好在于表达了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3.正确答案为B,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4.正确答案为B,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5.这两句诗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6.全诗抒写了作者希望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的思想感情。

7.这句话的意思是,看着别人在垂钓,自己只能产生羡慕的情感。

这里使用了隐喻,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心情,即希望能得到XXX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这两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浪摇撼着岳阳城。

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及释义(全)

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及释义(全)

八下--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不知其.旨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

文中有“从容”一词,后来延伸出“从容不迫”的成语,所以人们把《庄子·秋水》作为“从容不迫”的出处。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考点】〔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古代著名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好友。

惠施口才很好,与人辩论了一辈子。

〔游于濠梁之上〕这是状语后置句,理解为“于濠梁之上游”,译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濠梁:濠水上的桥。

濠:读作háo,水名,译为“濠水”。

【原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考点】〔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鲦:读作tiáo。

〔从容〕悠闲自得。

成语“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是鱼之乐也〕这是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鱼的快乐”。

是:代词,意思是“这”。

【原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鱼〕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鱼”。

子:对人的尊称,译为“你”或“您”。

〔安知鱼之乐〕这是反问句,译为“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安知:意思是“怎么知道”,这里的“安”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我〕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我”。

庄子在这里顺着对方的逻辑来说,意思是: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你不是我,也就不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原文】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2019 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桃花源》【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沿着,着)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新美好),落英(落花)(繁多的子)。

人甚异(⋯⋯感.......到惊异,意用法)之,复前.(向前,名作状)行,欲.(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形容看不真切)若.(像,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如,初极狭,才.(、只)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整的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田小路)交通(交相通),犬相.......(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像)外人,黄(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

人,乃(于是,就)大惊,所从来,具.()答之,便要.(同“邀”,邀)家。

村中有此人,咸(全,都)来。

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的人).....来此境(与人世隔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隔(隔、不通音)。

.....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无..(不要,更不必)魏晋。

此人一一.(、向)具言所,皆惋(感)。

余人各复延(邀)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告....)云():“不足(不得,不必)(、向)外人道()也。

”.....既(已)出,得其船,便扶(沿着、着)向(先前的)路,志(做号)之。

及(到).....郡下,(拜)太守,如此。

太守即遣(派、派遣)人随其往,向所志,遂(于、最)...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之,欣然(打算,划)往,未果(没有),....(随即,不久)病,后遂无津..(求、探求,津:渡口)者。

二、《小石潭》【唐】柳宗元从小丘西 (向西,名作状 )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 ),水声,如珮,心(以⋯⋯ ) ....之。

伐竹取道,下小潭,水尤(格外 )清冽(清凉)。

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坻(水中....高地 ),, (不平的岩石 ),岩。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第9课《桃花源记》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由于。

2、鲜美:鲜艳美丽。

3、落英:飘落的花瓣。

4、缤纷:五彩缤纷。

5、异:奇特。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穷:到达尽头。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有水源。

8、仿佛:好像。

9、才通人:通晓人情世故的人。

10、豁然开朗:突然心情舒畅。

11、俨然:庄严肃穆的样子。

12、属:属于。

13、阡陌交通:街道纵横交错。

14、相闻:相互听闻。

15、悉:全部。

16、黄发垂髫:年老头发花白,年幼头发垂在肩膀上。

垂髫:头发垂在肩膀上。

17、乃:就是。

18、具:有。

19、要:必须。

20、咸:全部。

21、妻子:妻子们。

22、绝境:荒凉的地方。

27、叹惋:感到惋惜。

28、延:邀请。

29、语云:说道。

30、不足:不值得。

31、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途。

扶:帮助。

向:朝着。

32、志:心愿。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与外界隔绝了。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达。

间隔:隔绝。

24、乃:就是。

25、无论:无论是。

26、为具言:作为具体的描述。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溪流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突然遇到了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花飘飞,渔夫们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庄重,有良田美池,还有桑树和竹子。

街道纵横交错,鸡犬相闻。

34、诣:到达。

35、规:规劝。

36、未果:没有成功。

37、寻:寻找。

38、问津:询问路线。

津:渡口。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其中有人种植作物,男女穿着,都和外界的人一样。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他们就要回家,准备杀鸡设宴。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带答案班级:姓名: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二)第10课《小石潭记》班级:姓名: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部编版八下《蒹葭》原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蒹葭》原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蒹葭》原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练习题】一、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凄婉之情句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

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眼前是一片无边天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六单元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目录: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第23课《马说》第21课《北冥有鱼》班级:姓名: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1、北冥:北海;冥:同“凕”,海。

南冥:南海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海水运动。

5、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7、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其: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是:这样。

二、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③其正色邪词。

④水.击三千里:名作形,在水面上。

⑤天.池也:名作形,天然的。

⑥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向下。

⑦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古:山野中的雾气。

今:野生的马。

⑧怒.而飞:古今异义,古义:奋发。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今异义,古义:海动。

今义: 海上运输。

⑩天池.也:古今异义,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①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移。

③志.怪者也:记载。

④水击.三千里:拍打。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00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完整)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桃花源记》【东晋】XXX在晋太元时期,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走,不知道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了桃花林,两岸数百步范围内没有其他树木,芳草鲜美,落花繁多。

渔夫十分惊异,继续前行,想要尽情地探索这片林子。

走到林子尽头,他发现了一座山。

山上有一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

他便离开船只,走进了这个洞口,刚开始非常狭窄,只能通行一人。

但走了几十步之后,突然豁然开朗。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美观,有良田美池,桑树和竹子随处可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的叫声随处可闻。

这里的男女衣着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们都很快乐。

当地的居民非常惊讶地发现了这位渔夫,纷纷前来询问。

他自称是为了避开秦时的战乱,和妻子、XXX一起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并且从此不再出去,与外界隔绝。

他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甚至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时期。

他向大家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家都感叹不已。

其他人都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相互招待。

停留了数日之后,他告别了大家,这些当地人说:“这些事情不值得对外人说。

”离开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船只,沿着之前的路程标记着每个地方。

到了下一个郡县,他拜访了太守,并向他述说了自己的经历。

太守派人随行,想要寻找他所标记的地方,但最终迷失了方向。

后来南阳的XXX听说了这个故事,打算前去探寻,但不幸病逝,之后再也没有人去探访过那个地方。

二、《小石潭记》【唐】XXX从小山向西行走了一百二十步,穿过篁竹林,听到了水声,像是银饰碰撞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

砍伐竹子走过去,就可以看到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潭底是整块的石头,靠近岸边,石头依次排列,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大石头。

青树和翠绿的藤蔓交织在一起,参差不齐地摇曳着。

字“核舟记”,端庄古朴。

这是一艘由XXX亲手雕刻的核舟,船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和画作,令人叹为观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作者、翻译【共12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作者、翻译【共12首】

部编版八下全册古诗词备课习题资料:【原诗】【翻译】【作者】古诗词目录:12.《诗经》两首一、关雎二、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三、式微/《诗经》四、子衿/《诗经》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卖炭翁/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十、送友人/李白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二、《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练习(含答案).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词语注释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1. 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5.仿佛若有光(..7.屋舍俨然(..9.阡陌交通(..11. 黄发垂髫()(....13.便要还家(.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班级:姓名:2.芳草鲜美(..) 4.欲穷其林(.) 6.才通人(.)8.桑竹之属(.)10.悉如外人(.)12.乃大惊(.)14.咸来问讯(.)() 16.遂与外人间隔(...))))))))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19.为具言所闻()20.延至其家()..21. 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25. 及郡下()26.诣太守(..27. 欣然规往()28.未果(..29. 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十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8.翕忽()9.斗折蛇行(....10. 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12. 隶而从().第十一课核舟记1.奇巧人()..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4.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6.箬篷覆之(..()(8.石青糁之(..10.如有所语(.12.绝类弥勒(.14.与苏黄不属(.16.可历历数(..18.若听茶声然(..20.钩画了了(..()))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9.峨冠多髯者().)11.其两膝相比者().)13.矫首昂视().)15.诎右臂支船().)17.倚一衡木().)19.船背稍夷().)21.曾不盈寸()..2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十二课《诗经》二首1. 在河之洲()2.窈窕淑女()....()3. 君子好逑()4.左右流之()..5. 寤寐思服()()()...6. 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8. 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10. 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12. 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14. 白露未晞() 15.道阻且跻(...16. 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18. 白露未已() 19.在水之涘(...20. 道阻且右().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庄子》二则1. 北冥有鱼()2.怒而飞(..))()))())))3. 志怪者也()4.去以六月息()()...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 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 其视下也() 9.亦若是则已矣()..10. 全矣() 11.请循其本()..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 矜寡孤独废疾者()()()()().......()11. 男有分() 12.女有归()..第二十三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 策之不以其道()()8. 不以其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10.执策而临之()...11. 其真无马邪().第二十四唐二首1. 三重茅()2.高者挂罥林梢()()....3.忍能面盗()()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6.秋天漠漠向昏黑()()....7.夜沾湿何由()()8.何眼前突兀此屋.....()9.两() 10.何所()...11. 翩翩两来是() 12.回叱牛向北()()....13. 使将惜不得()() 14. 系向牛充炭直()(......文八年(下)文言文注参考答案第三元第九桃花源1.沿着,着;2. 新美好;3. ⋯⋯感到惊异;4. 尽;5. ,形容看不真切;6.,只;7. 整的子;8. ;9. 田小路; 10. 全,都; 11. 老人;小孩;12. 于是,就;13.同“邀”,邀;14.全,都;15.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的地方;16.于是,就;隔、不通音; 17. 竟然,居然; 18. 不要,更不必; 19.、向; 20.邀;21.告;22.得;23.沿着,着;先前的;24.做号;25.到;26.拜; 27. 打算,划; 28. ; 29. 随即,不久; 30. 渡口。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对……感..(新鲜美好),落英到惊异,意动用法)之,复前.(向前,名作状)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像,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如,初极狭,才.(仅仅、只)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交错相通),鸡犬相...(田间小路)交通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像)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同“邀”,邀请)还家。

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同县的人)..(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不通音讯)。

问..(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对、向)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对、向)外人道.(说)也。

”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路,处处志.(做记号)之。

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派、派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打算,计划)往,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访求、探求,津:渡口)者。

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向西,名作状)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述、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38、【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

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

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课内阅读理解: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答: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上气氛。

移步换景。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此写了水、竹、石、树、鱼、溪流六种景物,这样安排使文章井然有序,使读者一目了然。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

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本文中作者眼前的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心中“悄怆”。

(三)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