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第五章、黄土的湿陷性

第五章、黄土的湿陷性
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 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湿陷起始压力(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湿陷性黄土浸水
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湿陷系数(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单位厚度的环刀试
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 下沉;
透水石应烘干冷却;
加荷前,应将环刀试样保持天然湿度; 试验浸水易用蒸馏水; 试样浸水前和浸水后的稳定标准,应为每小时的下沉量不
大于0.01mm
主要仪器
室内试验:杠杆式固结仪、天平、环刀、透水石等。 现场试验:承压板、载荷设备、观测设备等。
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δs其它要求: 分级加荷至试样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
相结合的方法。
对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变化趋势不利的地段,应从初
步勘察阶段开始进行地下水位动态的长期观测。
取样: 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密度和结构,
并应符合Ⅰ级土样质量的要求。
在探井中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m,土样直径不宜小于
120mm;
在钻孔中取样,应严格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 nonco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 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压缩变形(compression deformation):天然湿度和结构
的黄土或其他土,在一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湿陷变形(collapse deformation):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
甲类
乙类

填土湿陷性的试验及评价方法

填土湿陷性的试验及评价方法

填土湿陷性的试验及评价方法摘要:填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常作为人工地基的一种。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多采用压实填土,设计主要通过控制填土的压实系数达到规范要求来实现设计意图。

现阶段,填土的工程质量事故较为突出,而对于填土的勘察、检测一般采用压实系数评价又过分单一,给填土的质量评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填土的湿陷性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评价指标。

填土的湿陷性试验方法及湿陷性评价方法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填土;湿陷性;湿陷试验前言:近些年,工程质量事故中,填土质量问题较为突显。

并且填土一旦出现沉陷,势必会导致上部结构同时出现质量问题,轻者墙体出现裂缝,重者可能会出现梁体断裂等较为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填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必不可少,因为填土工程造价低廉,施工工艺简单,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施工用建筑材料。

对于填土的正确认识,以及填土的勘察、检测、评价方法的正确运用,是保证填土工程质量的关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规定了压实填土采用压实系数进行强度指标控制,因此在对填土的工程质量检测时,工程技术人员只对填土的压实性指标进行检测、试验以及评定,往往忽略了填土的其他工程特性,这其中就包括填土的湿陷性指标。

而填土出现工程质量事故,往往主要就是因为填土的湿陷性造成的,所以对于填土的湿陷性的评价尤为重要。

对于填土的湿陷性试验及湿陷性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不像湿陷性黄土那样受到重视。

而且,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填土的湿陷性试验及评价方法知之较少,同时规范中关于填土的湿陷性表述也并不明朗,这就更加重了填土湿陷性试验及评价的难度。

本文将对填土的湿陷性试验方法和评价方法提出笔者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1 填土的工程特性1.1填土的分类根据物质组成和堆填方式,可分为下列四类:(1)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不含杂物或含杂物很少;(2)杂填土: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3)冲填土:由水力填泥砂形成;(4)压实填土:按一定标准控制材料成分、密度、含水量,分层压实或夯实而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 价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 价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价及处理方法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湿陷性黄土地基一直是建筑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接下来,本文就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分析,讨论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和湿陷类型的评价方法,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探究,来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湿陷机理1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方法1.1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评定目前,国内外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比较深人,其一般通过湿陷系数S值来判定黄土的湿陷性,湿陷系数S主要代表了单位厚度地层受到浸水压力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黄土湿陷量的产生,湿陷系数S也能够对黄土层的湿陷程度进行定量表示,根据国际研究规定表示,当黄土受到压力的作用,湿陷系数S的数值不小于0.015,则代表了该地区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目前,在评定湿陷性黄土中所采用的方法为室内压缩湿陷试验的方法,其通过利用高度为20mm的黄土土样来进行浸水湿陷试验,通过把处于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土样置于测限压缩仪中,然后对压缩仪进行加压试验,当黄土土样承受的压力达到试验压力时,压缩土样稳定之后,就可以开始对黄土土样进行浸水,当黄土土样中饱含的水量达到饱和值时,就会快速下沉,黄土土样的相关数值稳定之后,就能够得到黄土土样的浸水高度。

根据室内压缩湿陷试验得到的结果对湿陷系数S进行计算,根据黄土土样在试验中产生的应变值来计算黄土土样的湿陷变形系数。

这种计算方式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根据压缩模量计算地基沉降,可能会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浸水饱和的黄土土样具备的受力特性和黄土地基土层浸水之后的受力性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通过试验得出的浸水黄土的湿陷系数不能准确代表黄土地基土层的湿陷性系数,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研究。

1.2施工现场的湿陷类型评定根据国际相关规定显示,在评定不同深度的黄土地基湿陷性系数时,需要当黄土处于饱和自重压力的状态时进行浸水试验,在计算黄土地基的饱和自重压力时,需要以天然地面为标准来进行计算,因此这也反映了自重湿陷系数与自重湿陷量的数值计算中,必须根据人为改变地面标高的方式进行计算。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的特殊土壤,它在受水浸湿后容易发生沉陷和变形。

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来规定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和工程设计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内容和要点。

湿陷性黄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黄土性质、湿陷性评价、处理方法和工程设计要求。

黄土性质部分对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工程性质进行了说明。

其中物理性质包括颜色、质地、水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含沙量、有机质含量等;工程性质则包括荷载-沉降曲线、液化性等。

这些性质对于判断黄土的湿陷性和工程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湿陷性评价部分是对湿陷性黄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规定。

其中包括了黄土的一维压缩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得到黄土的压缩系数和黏聚力等参数,从而评价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压缩指数、液限和塑限等。

处理方法部分是对湿陷性黄土处理工程的方法进行了规范。

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预压和加固。

预压是指在施工之前对黄土进行加压处理,以减小土壤的压缩性和沉陷性;加固是指通过添加外加材料,如土改、砾石等,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工程设计要求部分是对湿陷性黄土在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规范。

其中包括了对基础处理、防渗透、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小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不良影响,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湿陷性黄土规范是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科学、合理处理和设计的重要依据,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土壤的测试和分析,灵活运用处理方法和设计要求,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改进规范,以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推动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岩土工程勘察中湿陷性评价若干问题浅议

岩土工程勘察中湿陷性评价若干问题浅议

岩土工程勘察中湿陷性评价若干问题浅议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湿陷性评价相关问题,包括基础埋深对湿陷量计算值的影响、湿陷起始压力、地基承载力的修正等方面,说明作出正确评价的必要性。

标签基础埋深;湿陷起始压力;承载力修正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西部,与西北黄土高原接壤,在区域地理环境上,属于西北黄土高原与华北冲洪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其上部全新统地层具有黄土的特征,厚度一般6~10米左右[1]。

黄土特有的工程地质性质,就是具有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2]。

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对湿陷性作出正确评价,以便在设计、施工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对确保建筑物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中湿陷性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基础埋深对湿陷量计算值的影响。

由于对拟建建筑物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其具体的基础埋深并不确定,所以我们在编写勘察报告时都是通过预估基础埋深计算湿陷量,这样难免会与实际确定的基础埋深所计算出的湿陷量值有所差别。

预估的基础埋深比实际基础埋深或深或浅,计算出的湿陷量值也或大或小,而这两者之间并不成线性关系。

下面就简单举例进行说明。

某工程位于石家庄市新华路,拟建建筑物为地上6层,长约36.0m,宽约14.0m,砖混结构、条形基础,预计基础埋深为自然地面下1.00m。

共布置7个勘探点,其中钻孔6个,探井1个,探井挖掘深度为7.70m。

通过预估的基础埋深,我们计算湿陷量如下:d=1.00m,△s=1.5×(0.029×800+0.027×900+0.053×1000+0.038×400)+1.0×0.038×600=196.35mm本工程的实际基础埋深为自然地面下 1.20m,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实际湿陷量:d=1.20m,△s=1.5×(0.029×800+0.027×900 +0.053×1000+0.038×600)+1.0×0.038×400 =200.15mm当基础埋深变深时,通常我们会认为湿陷量计算值会变小,但分析上述计算结果,湿陷量计算值反而变大了一些。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及案例讲义2022_加水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及案例讲义2022_加水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国标《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主编录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一黄土湿陷性评价二地基处理常用方法四工程案例分析五Contents地基处理的标准三u黄土: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具有以下全部特征的为黄土:(原生黄土,风成黄土)u 1. 颜色以黄色、褐黄色、黄褐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u 2. 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u 3. 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新、老黄土不同) ;u 4. 富含碳酸盐类;u 5. 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指新黄土);u 6. 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u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u湿陷性黄土:在岩土分类上归于特殊土的一种,其最特殊的工程性质特点是“湿陷性”: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u湿陷性土:碎石土、沙土、填土等显著附加下沉!湿陷案例一:高层建筑,新建地下车库主楼地基土和筏板脱空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既有建筑散水严重倒坡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根据勘察报告数据,湿陷量计算结果为702.4mm。

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事故发生的特点:沉陷量大、发生速度快、对建筑物危害大。

建筑物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时,除满足一般地基处理要求外,湿陷性的处理是其显著特点。

我国黄土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区。

湿陷性产生的原因一、内因1、湿陷性黄土以粉粒为主,含量达60%以上。

其中细粉粒(0.005-0.01mm)占7-9%,粗粉粒(0.01-0.05mm)占45-65%。

粘粒含量小于20%。

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砂粒减少而粘粒增多,对黄土湿陷性有明显影响;2、不稳定结构:架空结构,土颗粒之间多为点或面接触,宏观表现为孔隙比大,大多在1.0左右。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分析和评价及处理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分析和评价及处理
中 图 分 类 号 : U4 53 T 7 . 文献标识码 : A
1 工 程 概 况
该建筑施工场 地地 势大体平 坦 , 围有 小 山, 于山前 冲洪 周 属
勘 探 期 间基 本 一 致 , 出 现 异 常 。2 渗 透 性 试 验 。 室 内 对 该 土层 未 )
的试样进行 了渗 透性试 验 , 试验 结果 表 明其渗 透系 数为 1 5 .7×
2 地基 土层工 程地质 情况 及持 力层 的工 程地质 特性
地基土层的工程地质情 况 , 从上至下依次为 :
①层填土 , 松散 , 大量碎石 、 子及砖 头等 , 含 砂 仅在 小 范围 内 存在 , 厚度 为 0 1 .0m~0 4 强度低 , 程性质差 , . 5m, 工 不宜作持力 层; ②层耕土 , 松散 、 软弱 , 全场地均匀分布 , 厚度 0 1 .0m~14 I .01, T
第3 6卷 第 期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r URE
Vo . 6 NO 13 l
1 26 ・
20 10年 1月
Jn 2 1 a. 00
文 章编 号 :0 96 2 (0 0 0 —160 1 0 .8 5 2 1 l10 2 —2
试 结 果 为 湿 陷 系 数 均 在 规 范 范 围 内 小 于 0 0 5 不 能 确 定 其 是 否 .1, 具 有 湿 陷性 。5 现 场 天 然 地 基 静 载 荷 试 验 和 浸 水 湿 陷 性 试 验 。 )
试验方 法及过程 :) 1 试验基坑开挖 。每组 试验均按规 范要求 开挖 至建筑物基础 底标 高 , 坑底 为粉质 黏土 , 基 承压板 下均 采用
定 , 加 下 一 级 荷 载 。 4  ̄ 载 和 终 止 。试 一 加 载 顺 序 为 4 P一 可 )t l 1 0k a 8 P - 10k a 10k a 2 0k a该 试 验 在 加 载 20 k a稳 0k a "2 P 一 6 P 一 0 P , 0 P

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湿陷方案

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湿陷方案

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湿陷方案
一、试验目的:
1.检测土工织物在自然环境中(雨天)和人为加速条件下,在浸水后是否会发生失效现象;
2.判断湿陷性质及湿陷程度;
3.评价湿陷性能的可靠性;
4.确定湿陷系数的大小。

二、仪器设备: 1.饱和盐水;2.百分表;3.游标卡尺;4.烘箱。

三、试验方法与步骤:
1.用百分表测量样品两端面之间的距离;
2.将试样放入烘箱内,保持100℃,恒温1h;
3.取出试样,晾干;
4.将试样按图所示位置剪开,分别作好标记;
5.根据下式计算湿陷系数k 值。

6.将剪开的试样用于室外自然状态下,每隔1d 观察湿陷情况,直至达到稳定状态;
7.将试样在饱和盐水中进行浸泡24h,观察有无渗漏现象,并且调整土工织物含水率至平衡状态;
8.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上切口的长度,并用烘箱干燥处理;
9.用同样的方法测得其他样品的湿陷系数,绘制湿陷系数与相应长度的关系曲线。

四、注意事项:
1.本试验只适合使用室内土工织物或经过防水处理的室内土工织物;
2.在测量湿陷系数时,要求所选择的试样具有良好的均匀性,避免局部因素影响结果;
3.对土工织物要做一些简单的清洁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4.当需要测量几个样品的湿陷系数时,宜采用标准规格的试样,若无此种试样,也可以采用实际施工的相近规格试样代替。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

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准确评价场地黄土的湿陷性,将直接影响地基处理方案、工程周期长短及地基处理费用的高低等问题。

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通过对黄土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研究,揭示黄土的湿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总结多年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工程建设规范、规程,把对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地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从准确评价黄土湿陷性出发,分析如何选用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湿陷性评价地基处理1引言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沉积的一种特殊土。

我国作为世界上黄土厚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地层层序最完整、成因类型最复杂的国家,黄土覆盖面积达6.40×105km2,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分布在青海、宁夏、河南,其他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也有不连续或零星的分布。

其中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为2.70×105km2,大部分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地区。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黄土湿陷性问题。

所以,研究黄土的湿陷性判定及地基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的孔隙比一般较大,并常常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由于在颗粒间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所以在天然干燥状态下,黄土仍然可以承受一定的荷重,并且变形量也较小。

但在自重或一定荷载作用下,受水浸湿后,黄土结构就会迅速被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

2.1物理性质指标(1)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几个物理性质指标:容重:一般为1.33~1.81g/m3,多数为1.40~1.60 g/m3;天然含水量:一般为7%~23%,多数为12%~20%;孔隙比:一般为0.78~1.50,多数为0.8~1.2;液限:一般为21.7%~32.5%,多数为25%~31%;塑性指数:一般为6.7~13.1,多数为8~12。

黄土湿陷量的计算与评价

黄土湿陷量的计算与评价

黄土湿陷量的计算与评价摘要:湿陷统计针对特殊性岩土——黄土及黄土状土而言,其湿陷性统计的参数选择对于湿陷等级的划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湿陷性统计的因素众多,如何得到合理统计结果,对于工程评价准确到位、施工处理简单有效、经济实用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土湿陷;浸水饱和;修正系数;含水率;孔隙度1 黄土成因及特性黄土是指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

第四系新近形成的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西起甘肃祁连山脉的东端,东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处的太行山脉,南抵陕西秦岭,北到长城,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一般质地均一,手搓成粉末,偶见钙质或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在干燥时较坚硬,一被流水浸湿,其盐类成分溶解、蒸发,骨架坍塌而发生湿陷。

2 湿陷计算及等级判断2.1 湿陷系数的测定一般测定湿陷系数的方法有室内压缩试验、现场静载荷试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此次湿陷统计数据皆来此于室内压缩试验,其取样、试验均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 2018)要求。

湿陷系数的计算式如①①式中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至一定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上述加压稳定后的试样,在浸水(饱和)作用下,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试样的原始高度。

测定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标高不确定时,自地面下1.5米)算起。

(1)基地下10米内的土层应用200Kpa,10米以下至非湿陷黄土顶面,应用其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Kpa时,仍然用300Kpa);(2)当基地压力大于300Kpa时,宜用实际压力;(3)对压缩性高的新近堆积黄土,基地下5米以内的土层宜用100~150Kpa压力,5~10米和10米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顶面,应分别用200Kpa和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自重湿陷系数的计算式如②②式中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该试样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上述加压稳定后的试样,在浸水(饱和)作用下,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试样的原始高度。

(整理)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整理)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伊宁—墩麻扎公路建设工程地基湿陷性黄土检验及评价标准一、开工前检验一)现场取样1、确定检验路段、探坑间距,探坑位置和探坑深度;2、开挖探坑采取不扰动土样,保持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取样及检验,判别地段地层及变化;二)湿陷性黄土检验参数(依据JTG E40-2007)1、易溶盐2、液塑限和土的比重3、天然密度和天然含水量4、贯入值(必要时做)5、湿陷性试验1) 相对下沉系数2)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若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只检验湿陷系数即可,若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检验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3)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4) 湿陷起始压力三)、黄土湿陷性类型及强度的划分[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表21-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法处治后检验与评价一)冲击碾压法1、根据设计及《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2、现场检测: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密度(压实度)、湿陷系数和贯入值。

3、合格判定标准:处治1m深度内压实度不低于90%,湿陷系数应小于0.015。

二)强夯法1、根据设计和《工程地质手册》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以试夯的技术参数指导施工。

2、详细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夯沉量,每一夯点的累积夯沉量不宜小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一般对于每个夯点的质量控制可采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3、在夯点范围内(特指夯锤底部范围)取原状土样(0.5-1.0m)测干密度、空隙比(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必要时进行贯入试验。

4、合格判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试夯拟定的技术质量标准。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不是通过计算s和azs确定湿陷程度这样一个简单的评价方法而是要分析各种因素判断并明确他们在地基湿陷过程中所起的加剧或缓冲作用并体现在评价结果中综合评价实质上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在湿陷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对这方面的探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黄土湿陷是具有特定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湿陷性黄土在赋存环境改变下的微结构改组现象其本质是是微结构的改组核心是赋存状态改变后应力与结构强度的矛盾通过郑西客运专线6个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得出如下公式
4 结论
小结:现在国内外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出现了多 种不同的形式,总起来说主要归为三类:
(1)对湿陷性黄土的土体进行物理作用,或使使 其体积的到一定程度的压缩,或加入一定的材料,从而 使其物理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的深度及 程度上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例如:强夯、冲击压实、挤 密桩加固路基法等等均为这种类型;
083
中国西部地区公路学会科技论文集
法在湿陷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对这方面的探讨尤其 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黄土湿陷是具有特定物 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湿陷性黄土在赋存环境改变下 的微结构改组现象,其本质是微结构的改组,核心 是赋存状态改变后应力与结构强度的矛盾,通过经 验得出如下公式:
式中, S-现场浸水试验实测最大自重湿陷量 (浸水期湿陷量或总湿陷量),mm;
技术与施工
山区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及湿陷性评价方法
徐 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 湿陷性黄土具有在自重压力下或一定压力下遇水湿陷变形的特性,针对湿陷性黄土的这一特点,从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几种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 综合评价。本文对湿陷性的评价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予以 总结,重点介绍了强夯法,深层密实法。

特殊土(红粘土、软土、填土、膨胀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的性质,对勘察的要求,评价方法。

特殊土(红粘土、软土、填土、膨胀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的性质,对勘察的要求,评价方法。

(五)掌握红粘土、软土、填土、膨胀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等特殊性土的性质及对勘察的要求,并掌握相应分析评价方法。

有肉眼可见的大孔,孔隙比一般在1.0左右。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保持土的原始基本单元结构形式不被破坏的能力。

湿陷性黄土的欠压密性。

黄土地基的勘察要点:
1查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下限深度;
2自重湿陷系数、湿陷系数及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3不同湿陷类型场地、不同湿陷等级地基的平面分布;
4黄土层的时代、成因;
5地基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性;
6场地存在大面积挖填方时,应查明挖填方的范围、厚度、原始地面高程和初始地形地貌等,评估挖填方对水环境的影响、湿陷性的变化和引起的边坡和隐形边坡等;
7评估地下水上升、侧向水侵入和地面水汇聚、排泄、下渗对建筑物影响的可能性、程度和规律,并提出工程建议;
8工程场地及周边地形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
9地下水及河、沟、湖、库、雨水等地面水的汇聚与排泄。

黄土湿陷性评价
1湿陷性的判定;
2湿陷程度;
3场地湿陷类型;
4地基湿陷等级;
5湿陷起始压力;。

新疆地区溶陷性和湿陷性土评价简述

新疆地区溶陷性和湿陷性土评价简述

新疆地区溶陷性和湿陷性土评价简述[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新疆地区即构成盐渍土,又具有湿陷性岩土地区,如何进行综合考虑溶陷性和湿陷性的影响,并根据现行规范中的规定,在勘察报告中提出勘察建议和处理措施建议。

本文主要针对构成盐渍土地区的黄土、粉土和黏性土进行论述。

[关键词]盐渍土黄土溶陷性湿陷性1概述新疆地区是我国盐渍土分布范围较广地区之一,盐渍土分布类型比较全面广泛,岩土层厚度可达几十米;其中局部地区的粉土、黏性土同时具有非自重性湿陷性,某些地区如伊犁河谷等地具有自重性湿陷性,构成湿陷性岩土层厚度一般在6m以内,局部厚度较大。

粉土和黏性土溶陷性判断指标和湿陷性判断指标在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均为侵水压缩法。

溶陷性判断指标溶陷系数δ值≥0.01时具有溶陷性,湿陷性判断指标δs值≥0.015时具有湿陷性。

由于溶陷性判定指标δ值比湿陷性判断指标δs值要求更严格,因此以往在新疆地区对于盐渍土沉降量判定主要以溶陷性为主,提出的地基处理建议也主要针对盐渍土的溶陷性进行处理。

但由于处理方式及计算沉降量不同等常容易引起争议。

本人根据本地区多年勘察经验和现行国家规范中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2沉降机理简述盐渍土溶陷性主要是由于土中所含有的硫酸盐、碳酸盐和氯盐等易溶盐溶于水中,土在自重或者荷载作用下引起沉降;对于湿陷性国内规范主要认为是黄土等土体具有多孔结构,并且多钙系和垂直节理发育,在水的作用下土体结构破坏引起沉降的现象,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上述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引起的结构破坏也属于湿陷性破坏范畴。

3如何评价湿陷性和溶陷性《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2012)中规定当溶陷系数δ值大于或等于0.01时,应判定具有溶陷性,并根据溶陷系数δ 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类:(1)当0.01≤δ≤ 0.03 时,具有轻微溶陷性;(2)当0.030.05时,具有强溶陷性。

盐渍土地基的总溶陷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Sδ0——盐渍土地基的总溶陷量(mm);δi——第i土层的溶陷系数;Hi ——第i层土的厚度(mm);n ——基础底面以下全部溶陷性盐渍土的层数。

浅谈陕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及处理方法

浅谈陕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及处理方法

公路路面再生利用与养护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浅谈陕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及处理方法张艳1 杨建锋2崔佳1张文军1李义辉1(1西安公路材料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国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8)摘要:本文简要阐明延安地区黄土湿陷机理和危害,通过对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的应用,根据现行国家规范标准,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详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评价方法,并对其常用地基处理方法作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湿陷等级;处理方法1.前言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大陆疏散堆积物。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黄土)和次生黄土(黄土状土)、新近堆积黄土。

我国黄土堆积时代包括整个第四纪,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

目前,危害较大、研究较多的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

2 .黄土的湿陷机理及其危害2.1黄土湿陷机理黄土是一种颜色呈褐黄—黄褐色;土质不甚均匀;粉粒含量较高;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粉末;一般具有湿陷性和高压缩性等。

黄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在干燥少雨的条件下,由于蒸发量大,水分不断减少,盐类析出,胶体凝结,产生了加固粘聚力,在土湿度不很大的情况下,上覆土层不足以克服土中形成的加固粘聚力,因而形成欠压密状态,一旦受水浸湿,加固粘聚力消失,便产生湿陷。

2.2 黄土湿陷危害黄土的湿陷性指黄土浸水后在外荷载或自重作用下发生下沉的现象。

通常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的黄土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而仅在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的黄土称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的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公路路面再生利用与养护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加变形,这种变形往往是随机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段都可能发生,而且变形的速率很大,并且不均匀,易造成地面塌陷,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甚至产生裂缝等工程事故,因此,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对黄土的湿陷性及地基湿陷等级作出正确评价,并建议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减少工程隐患。

土的湿陷系数 -回复

土的湿陷系数 -回复

土的湿陷系数-回复什么是土的湿陷系数土的湿陷系数,也被称为地基土的湿陷性指数,是评价土壤在含水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指标之一。

其主要用于判断土壤在含水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对土壤的湿陷性进行分类和评价,为地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土的湿陷性是指土壤在吸水或排水过程中因含水量变化而引起的体积膨胀或体积收缩。

土壤湿陷性的高低取决于土壤的成分、结构、含水量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

土壤湿陷性的分类根据土壤湿陷性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非湿陷性土、稍湿陷性土、中湿陷性土和重湿陷性土四个等级。

非湿陷性土的湿陷系数一般在0~5之间,稍湿陷性土的湿陷系数在5~15之间,中湿陷性土的湿陷系数在15~25之间,重湿陷性土的湿陷系数超过25。

土壤湿陷系数的测定方法土壤湿陷系数的测定可以采用试验室和现场两种方法。

试验室方法是通过土壤样品的湿陷试验来测定湿陷系数。

通常,首先取得土壤样品,然后将其与一定数量的水混合,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固结,然后测定土壤的湿陷变形。

现场方法则是通过在地基上进行野外试验来测定湿陷系数。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大型地基沉陷观测或对地下水位的跟踪监测。

土壤湿陷系数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湿陷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是决定湿陷系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比如,黏土的湿陷性较高,而砂土的湿陷性较低。

其次,土壤的含水量也会对湿陷系数产生直接影响。

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质量变轻,湿陷系数增加。

此外,土壤的有效应力也会对湿陷系数产生影响。

有效应力是指土壤颗粒间的排斥作用,是土壤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当有效应力减小时,土壤的湿陷性也会增加。

土壤湿陷系数的意义和应用土壤湿陷系数的评价结果对地基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测定土壤湿陷系数,可以评价土壤的稳定性和可适用性。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道路工程等项目,评价土壤湿陷性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了解土壤湿陷性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动对地基和地下建筑物的影响。

湿陷性场地地质勘察与评价

湿陷性场地地质勘察与评价

湿陷性场地地质勘察与评价摘要:依据宁夏宗源滩羊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废水综合处理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地基土的稳定性、湿陷性、地基承载力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及有关岩土参数。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湿陷性;地基基础方案建议1、工程概况及勘察等级与方法1.1 工程概况勘察场地位于盐池县宁夏宗源滩羊食品有限公司院内。

拟建场地原为荒地,地貌上属于吴灵盐台地之冲洪积斜平原Ⅱ级阶地中部。

拟建物为设备间、污水处理设池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间,均为地上1层,地下1层。

1.2 勘察等级与方法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有关规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次勘察按拟建建筑物轮廓线周边及角点并结合方格网布置勘察孔,孔距控制在30m以内。

孔内标贯试验对土层进行原位测试。

共布技术性钻孔4个(采用钻机钻探完成后,在1#、2#、4#钻孔处采用人工探井形式进行开挖),其中控制性钻孔2个,孔深20.45m;一般性钻孔2个,孔深15.45m;探井3口,深度6.60m。

2、场地地层分布及其工程特性经本次对场地钻探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场区内地层据其成因和与工程性质为二个主层。

现描述如下:①黄土状粉土(Q4eol):黄褐色,稍湿-湿,稍密-中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在场地均有分布。

层厚7.80m,层底标高91.85-91.94m。

根据现场鉴别及Ⅰ级原状土样试验指标判断,R=-68.45e+10.98a-7.16r+1.18w>-154.80,确定为新进堆积(Q42)黄土。

本层土进行标贯试验10组,击数在22.9-35.0击,标准值为24.3击,采取Ⅰ级原状土样18件,试验表明,该层土具湿陷性,为中等压缩性。

②黄土状粉土(Q4eol):黄褐色,湿-很湿,中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在场地均有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第(2)层黄土状粉土、第(2-1)层粉质粘土及第(3)层粉质粘土大部分土样湿陷系数δs≥0.015,湿陷土样的湿陷系数δs主要介于0.017~0.054,湿陷性轻微~中等。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4条,计算地基土的自重湿陷量△zs<70m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3条判定:该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具体计算详见表3。

为评价场区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4.4.5条,计算起始深度自基础底面(-2.5m)起算,经对湿陷系数δs≥0.015的土样进行计算得场地地基土的总湿陷量
△s=28.50~187.40mm,均小于300m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表4.4.7,可判定该地区湿陷性等级为I级(轻微)。

具体计算详见表4。

表3 湿陷性类型评价表
表4 湿陷性等级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