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好文章读后感
好文章读后感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言能力等等。
而好的文章,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而且能够给人带来启示和思考,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阅读好文章后的感受。
第一,好文章能够带来思考和启示。
在我阅读好文章时,往往会因为文章中的某些点,而深深地陷入思考,对于一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追寻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它讲述了一个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明白,在任何困境中,都不应该放弃。
好文章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拓宽我们的思考范畴,让我们在思想上更加豁达和自由。
第二,好文章可以激起共鸣和情感共鸣。
好的文章往往就像一个照妖镜,能够反映出我们人性的一面。
它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内在的情感和共鸣,感受人性的触动。
比如,《纳博科夫写过什么:他的信仰》,通过对纳博科夫的作品和人生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信仰和文学之间深厚的关系,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共鸣。
好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声和感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共鸣。
第三,好文章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有好文章陪伴阅读,会让我们的阅读速度变得更快,阅读质量更高。
好的文章在语言表达和文学风格上往往比较娴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词汇的含义,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好文章的阅读,我们的阅读能力将会得到好的锻炼和提高,让我们在日后的阅读中更为得心应手。
在阅读好文章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
个人建议是在阅读前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在阅读、收集和思考文章时,最好做好笔记,让自己回忆和归纳所读内容,也可以用笔画出心中的感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应该多角度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力。
总结来说,好文章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它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开阔视野,带来显著的启示和思考。
在我们的阅读之路上,好文章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红酒,让人饮尽欲罢不能。
理性分析 提升素质——马庆云先生博文引发的思考
夯实专业基础 ,丰厚自身学养, 激 发创新思维 , 点燃 教学智慧。 可是现在 有些 老师忽视 积累 , 缺乏 良 好 的读 书习惯 , 甚 至看 课本 教参 也 是走 马观 花 , 有 的 只把 “ 优 秀教案” 当作万金油, 应付教学。 读 花边 新 闻 、 网络 俗文 者 居多 , 潜心 于教学杂志、 经典著作者甚少。据 《 中国教师报) ) 2 O 1 1 年对教师做的 项 最新 阅读调查 显示 , 每年读 书 1 0本 以 上 的 教 师 只 有 4 , 有 4 3 . 1 %的人每年只读 1 —3 本书。 大 部分教师虽然认为读 书对 自己的 专业 成长帮助很 大 , 但是 由于种种 原因 , 每 天用于读 书的时 间确 实寥 寥。 由于读 书少 , 很 多教师知识 面 狭窄 , 人 文 素养偏 低 , 思 辨 能力 不 足 。表现在课 堂教学 中 , 只能 是捉 襟见肘、 机械死板。这也是我们语 文教师需反躬 自 省 的。 至于“ 情感 素养 ” 更是语 文教 师必具 的“ 特质 ” 。众所 周知 , 语 文 学科不 同于数理化 , 数理化等 学科 注重 的是 定义 、 定理、 规律; 而语 文 注 重 的是 人 的情 感 、态度 和 价值 观, 即人们 常说 的人 文价 值 , 语 文 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有“ 生命” 有“ 体 温” 的, 语 文是 最 与思 想 、 精神、 灵 魂、 情 感接 近 的学科 , 语文 中文本 与读 者的 “ 对话 ” , 就 是彼此思 想 的 碰撞 、 精神的交汇、 灵魂的相濡 、 情 感的相溶。教文 , 其实就是教人向 真、 向善 、 向美 。 这些特点决定 了语 文教师必须具有厚实健康的“ 情感 素养” ,认同民族文化 , 追求真善 美, 必须能 和文 本所蕴含 的思想情 感和人文价值 融合贯通 。 语文教师 应该是真善美的代言人 , 人文价值 的传播者 。 一篇篇优美 的文章饱含 作者 的思想感 隋:或激情 洋溢 、 或 沉 郁顿 挫 、 或愤 世疾 俗 、 或 ……解 读这 样的文章 , 教师 只有 把 自己融 人进去 , 和作者 同喜 同悲 , 同呼吸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读一篇博文有感_450字
三一文库()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读一篇博文有感_450字
信息技术课上,我在祁旗的博客里读了一
篇博文,上面两排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两岁半的女孩,被自己的妈妈折磨了
三年后就去世了。
我继续往下看。
一个叫燕志云的女人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所以她把女孩送给
了一个保姆。
后来这件事被她的单位知道了,
他们把女孩苏莉要回,送还给了燕志云,并辞
退了燕志云的工作。
燕志云从此把苏莉视为自
己的仇人,把苏莉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
一关就是三年,也不给苏莉一顿饱饭,还对她
拳打脚踢。
有一次,莉莉因为饿得不行就吃了
一块肉,被燕志云揪起头发,把烧得滚开的热
油倒入苏莉的嘴巴。
三年后,小苏莉就这样走了。
读到这里我不是泪流满面,而是充满疑惑,愤恨不解。
难道是女孩就该被遗忘,被抛弃吗?不,这些都是以前旧社会的观念了。
现在是新
时代,新观念。
我们不该被旧观念摆布。
俗话
20 × 20。
一篇博文引出的两点感想
以被 随 意 停 下 课 来 充 任 欢 迎 外 宾 到 访 、 导 视 察 的 领 鲜 花 队 、 乐 队 , 学 生 可 以停 课 充 当 领 导 的舞 伴 、 鼓 大
. ・ 文 英/0 ・ . 杂 撷 21 4 震 2
近 日读 到 一 篇 题 为 “ 书 比天 大 ” 博 文 , 的 教 的 讲 是 耶 鲁 大 学 因遭 遇 规 模 惊 人 的 连 续 几 场 特 大 风 雪 , 出 于 安 全 考 虑 , 教 授 们 相 机 行 事 , 一 定 非 得 到 请 不 校 , 教授 们 却 依 然 坚 持 给 学 生 开 课 。耶 鲁 建 校 三 而
育 神 话 。 在 耶 鲁 , 论 客 观 因 素 ( 气 候 恶 劣 ) 是 无 如 还 主 观 因 素 ( 教 授 事 务 ) 都 无 法 撼 动 一 张 小 小 的 课 如 , 程 表 。再 看 看 国 内的 大 中小 学 , 课 程 、 务 安 排 却 那 课
是 机 动 灵 活 得 如 同 当年 的游 击 战一 般 。中小 学 生 可
有 效 的 自学 方 法 , 使 得 他 “ 与 不 在 一 个 样 ” 这 在 一 学 生 如 同调 试 好 了 的 机 器 , 以 毫 无 偏 差 地 在 预 先 可 设 定 好 的程 序 下 运 行 —— 这 是 我 亲 耳 聆 听 到 的经 验 介 绍 。当 时 我 的 想 法 是 : 果 他 的 这 套 手 法 可 行 , 如 全
国 何 必 要 办 那 么 多 的 师 范 大 学 , 他 带 上 几 个 徒 弟 让 全 国 转 上 一 遭 , 以 为 国 家 节 省 多 少 人 力 物 力 !今 可 天再 想 , 觉 出一 种 荒唐 : 道 耶 鲁 的那 些 站在 国 际 便 难
一篇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
一篇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一篇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223300 江苏省淮州中学卜廷才《扬子晚报》对今年一篇得满分(60分)的高考作文的有关情况作了四天的连续报道,许是史无前例。
7月19日A1版报道:高考阅卷传佳话,古白话作文得满分。
得满分的文章是《赤免之死》,得满分的原因是故事感人,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一致打出了满分。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的一位处长希望通过《扬子晚报》与该考生取得联系,目的是“表示愿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录取该生。
”7月20日,该报又在同一版上报道“奇文”作者的家长与“与本报取得联系,称这篇作文是自己儿子写的。
”更有趣的是7月21日又在同版报道,南京一中一位考生又与该报联系,称满分作文是出自自己之手,记者要他报出文章开头一段,他说记不清,记者请他说出自己的姓名,他说暂时不能透露。
记者又与南京一中高三语文老师取得联系,他们排查后认为对不上号。
真有些扑朔迷离,到底谁是奇文作者?哦,22日的《扬子晚报》又报道作者是南京十三中的蒋昕捷……我一连四天读此“连续报道”,也拜读了这篇“奇文”,暂不想对这一妙文谈自己的陋识,只是对《扬子晚报》的报道特感兴趣,作了一番过敏性的思考。
思考之一:7月19日的报道中说:古白话作文得满分,它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奇文。
笔者来到世上五十年,教语文二十余年,教高三也有十几个年头,不知为何,读到这些话,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得满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章通篇遣用纯熟的白话。
对此,我不敢苟同,其一,古白话也好,今白话也罢,只要说得合法,说得生动就行,为什么要薄今厚古呢?照此类推,如今写格律诗写文言小说,编“杂剧”“传奇”的体式就是上乘吗?我看阅卷老师是“物希为贵”的心理使然吧。
其二,一份发行量达几十万份的报纸张扬这篇“古白话作文”,必然会在读者中特别是在广大中学生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等教师学的教的大多是今白话,要让我们教白话,学生用古白话,实在是难哪!委实是“汝等犹如此,吾辈何以堪?”其三,说“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许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可有谁能将全省29万多篇作文统统认真读了一遍,又有谁能认真作一番比较权衡呢?自然,记者不能,阅卷老师也不能,既然都不能,此说有何根据!思考之二:该考生凭此奇文如能跨进南大这所众多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老夫自然理当予以祝贺才是。
读博文有感
读博文有感看了《修行路上博客》中的一篇文章,《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受益匪浅,同样受到非常大的感悟。
写得非常真实,非常靠谱。
使我们只会研究五运六气运转不懂得气功的人,也看到了用气功的方法同样能够证实《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是真的性。
这位行医道士,在多年练功的体验中,把五运六气写的非常细致。
(1)论五运六气的运转用于医疗,书中都有现成的说明和例子。
(2)论五运六气的运转用于推其“天地之阴阳”,“岐伯说是明道也”,是正道,而且又告知推天地的阴阳,要用干支先推形象,后论阴阳的多少,再用数字代替,个,十,百,千,万,十万------之数。
阴阳用干支代表形象,用生数和成数代表阴阳气的多少,不是不能昭然。
发达的国家都有彩票,摇奖机都在转动,通过转动摇出来号码,都是五运六气在流动中,彰显出来的阴、阳。
怎么能说非不招然呢!摇奖机通过摇出的号码早就证明着五运六气的真实存在。
我们的上古圣人,仰观天象,以正阴阳,知道出从真。
只是百姓暂时莫能知罢了。
从现在起,用医疗中的脉象,用锻炼身体练气功,用首甲定运的方法。
我们就看到了用三种方法都可以破解《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的运转了。
根据我对五运六气运转知识,我对此文中的语言做一点点变动,更能符合五运六气的运转。
望你斟酌如下:原文我没动:(文中说)根据这次练功体验,使我多年研究经络学说,如开始所提出“三个”不可理解的矛盾而获得了解释如下。
其一,解释出井入合矛盾,(1)当手太阴经正运行时,其经气(阴气)外出运行到少商井穴,手太阴经反运行时,其经气(阳气)内入运行至尺泽合穴。
(阴前阳后,因为阴阳气血的流动中,总是平衡的)(2)当手阳明经正运上行时,其经气(阳气)运行至曲池合穴,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其经气(阴气)运行到商阳井穴。
(阳前阴后)(3)所以手三阴经出(为入)井穴时,而手三阳经即入合穴。
手三阳经出井穴时,而手三阴经即入(为出)合穴。
这种三阴三阳经气相对立的运行机理,便是“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读博文有感
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前几天,在杜局长的帮助下,我很荣幸地加入到“教育话题与教育生活”这个圈子,也是因此,我读到了很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博文,这些文章或使我茅塞顿开,帮我打开新的思路;或发人深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哪些不足及存在的弊端;或给我敲响警钟,提醒我该注意什么……总之对我启发很大。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一、探索、创新、实践与收获。
2002年秋季,新课改开始实施,我也很荣幸的成为了第一轮实施新课改的老师之一。
我自告奋勇地接手了一个刚起步的新班,怀着满腔的热情,我开始大胆地尝试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然了,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全是我凭空想出来的,我是通过很多途径获取的,最早我是观看教学参考书附带的光盘,里面一般有两课的课堂实录及专家点评,看了这些课堂实录,我眼前顿时一亮,感觉这样的课堂模式、这样的授课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实录,把里面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及表情我都铭记在心。
接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付诸实践,看看在我的课堂上会不会取得好效果。
然而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遇到了难题,实录里面所需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仪、教学挂图、生子卡片等等我们都没有,怎么办?后来我想,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具,但我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自己创造和制作啊。
例如,我在教学生认生字的时候,也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我的做法是用小黑板代替大屏幕,我用彩笔在上面画上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然后又用硬纸板剪出一个个苹果形状的卡片,在上面涂上颜色,写上生字,最后把带有生字的大苹果用透明胶布粘在苹果树上。
心想,大屏幕里面是老师自己演示摘苹果的过程,学生认会一个字,苹果就自己掉下来。
而我在实施的时候是学生认会一个字,我就叫学生自己亲手摘下来,为了摘到苹果,孩子们争先恐后,这样做的效果的确不比实录里面的效果差。
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一篇文章小议当今祖国现在的社会了不得,想当年本科生就是社会的顶梁柱在哪里都能独当一面,在哪里都能混的开,而如今呢?研究生估计都不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就算人民的素质果然提升上去了又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过不下去,现如今房价飞涨,何以至此,(个人意见)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畸形!(或许话是有点偏激了,请莫见怪哈)。
社会何以畸形?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别人有的好东西我也应该去争取一下,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导致如此,本科生好啊,社会上混的好啊,那不如全民参与吧,让大家都是本科生,于是中国经过好久好久的努力终于改善了本科率,不过也仅限年轻人而已,“老一辈的”已经俱往矣。
不过后来发现问题了,事实难料,发现两点。
有喜有忧:首先我们要肯定我党的丰功伟绩,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确实大大提升了,义务教育之类的也搞的都不错,文盲少了,社会和谐之日指日可待!第二点就是忧了!人才过剩,大学生太多了,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部的权威们开始想研究生进军,于是在全民考大学的时候(当然这没有错是国家做得好,因为有很多很多人必须考这条路出来,支持我党的这一举措!),有不少本科毕业生开始考研了,于是中华境内出现了第二波高考,此次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全民哄抢,状况热闹无比,我想培养高素质人才,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吧,何况硕士研究生有真正能学到什么呢???科学家毕竟是少数,科学家也需要农民去养活呢(吃饭的米)!正是因为大家都去争抢才导致在这样的状况,是那些本科毕业生真的想去投身漫无边际的科学研究吗?我看不尽然!是因为,社会压力大,企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大,没办法只能把青春岁月继续燃烧在校园里。
其实话说回来有那个必要吗?(由此才会有中国某大科学家作古之前大声疾呼要中国缩短学制!睿智啊!)这好比中国的房价,其实房价这种高难度难题,岂是我们老百姓所能参透的?那么多个委员长啊,委员会啊,书记啊什么的都解决不了,我们有何德何能?房价上涨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关专家如是说!其实撇开那些经济上的状况不谈,我们百姓其实也在为中国的房价上涨造势。
博文读后感(共15篇)
博文读后感(共15篇)第1篇:朱博文读后感《老人与海》读后感作者朱博文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
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个敢与失败作斗争的例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
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
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
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
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
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第2篇:环保读后感高博文《保护地球,爱护家园》读后感四年级(5)班高博文指导教师龚小英我读了《保护地球,爱护家园》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书里面讲了如何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以致净化我们的家园。
书中讲了空气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人连续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但是人五分钟不呼吸空气就会死亡。
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可天空渐渐变成了灰色,因为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包括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使蓝天变成“灰天”。
所以我就在想,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个烟囱过滤器、给汽车的排气管也安装个过滤器,不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了吗?我不知道我的想法能否实现,但我希望人们保护好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同时,我从书中了解到了,要净化空气,不仅仅是从自然排放废气作手,而爱护森林,保护好自然生态平衡更为重要。
我们去饭店里吃饭,人们都在用一次性筷子,我就在想,这些一次性筷子不知道砍伐了多少棵参天大树哇!如果任意砍伐,可能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森林会变成荒漠,空气将越来越污浊……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自杀人类,多么的可怕。
博议论读后感6篇
博议论读后感6篇博议论读后感篇1读书过程:这本书是我看到某音推荐后网上购买的,书到后正赶上赴厦门参加培训班,是在培训期间把这本书读完的,书整体读来比较轻松,不是那种很难读完的,但内容却又是很耐人寻味,需要细细琢磨的。
其中的很多内容对我的帮助比较大,解释了人生的诸多现象,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
特分享于此。
关于本书:“墨菲定律”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度百科的定义: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但本书不是介绍墨菲定律这么简单,而是介绍了墨菲定律、洛克定律、木桶定律、二八法则等39个经典的定律、法则和效应。
并着重就如何运用它们解释人生中的现象、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进行了说明。
推荐所有的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就像书的前言所说:“不管你是否知道这些定律和法则,它们都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如此,何不早点了解并运用它们呢。
几点体会:就像前面介绍的那样,这本书是类似人生法则的书籍,所以短时间无法完全吸收,而更适合作为桌头书、枕边书时时翻看,细细口读。
我在这里也只是简单介绍几个给我触动很深的定律与法则,抛砖引玉,希望能启发大家的思考。
1.链状效应: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文中主要是针对办公室抱怨这种负能量产生的链状效应来分析,其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抱怨的人总觉得抱怨完心情舒畅,同事们一定会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替自己打抱不平。
可结果是同事们只会觉得你气量小没有担当、心胸狭窄爱记仇,会慢慢疏远你”。
读完之后,我赶紧把自己反思了一遍,千万要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种“讨人嫌”而不自知。
2.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一篇博客引发的思考
今天下午看了一篇朋友推荐的博客,博主是中科院的一位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学位,大意是说他已经从当初满怀一腔热血从事科研到现在的茫然,原因是科研不复当年的热爱、不知自己科研价值之所在、攀比心理的存在以及身边缺乏偶像级人物,最后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一个人在不谙世事的时候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并不稀罕,在尝尽失败、阅尽沧桑、看清现实之后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为可贵的”,正如题名《雨夜有思-坚持自己最初的信仰》一样,希望博主能够重拾那份对科研的热爱,不忘最初的信仰。
曾经与朋友聊天,谈到激情时,我表示自己是那种很是凭一腔热血做事的人,但激情的存在时间是注定不可能长久的,这也导致我恒心不够,坚持下去的时间不是很长久,我对此是深感恼怒的,因而跑步成为我训练自己恒心的方式之一。
面对一份待遇不是很好、周身环境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心理压力大的工作,总有一些有点“犯二”的精神的人,默默的坚持着最初的信仰,因为难得,所以可贵。
科研确实存在不知自己科研价值之所在进而怀疑自己价值的问题,因为如果不是为了某一项具体应用而设计开发,可以立竿见影见到自己的成果,其它的譬如偏理论的研究可能需要多年才能证明自己的研究价值之所在,毕竟理论总是走在应用的前面,而一个人有时确实需要证明自己的研究很有价值才能继续前进。
科研也确实需要耐得住寂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耐不住寂寞的还是趁早离开科学殿堂吧,比如我。
攀比情况是无处不在的,以前我们以成绩为主要攀比对象,如果谁成绩好经常被作为榜样,而长大后,又以金钱、权力、生活质量为攀比对象,反正处处有攀比,有时这常常逼得你不得不继续前进,唯有前进才有出路。
我过年回家,总是听到老爸说某某还没上过大学,现在一年已经七八万了,隔壁初中都没毕业的比我小三岁的某某现在都可以带三万多回家了,或者老妈说隔壁邻居的孩子现在的女朋友肚子都大了,每当我听到这些一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的,但是看到对我有养育之恩的爸妈的那种期望,我知道这是逃避不了的。
博文内涵的理解
博文内涵的理解一、什么是博文内涵呢?咱们平常看博文的时候呀,就会发现有些博文看着很简单,就是几句话,可能还有点小幽默或者小感慨。
但其实呢,每篇博文都有它背后的意思,这就是内涵啦。
比如说,有个博主发了一张自己在夕阳下的背影照片,配文是“这一刻,世界很安静”。
表面上看,就是描述当时的一个场景,自己在夕阳下享受安静。
但内涵可能是他最近经历了很多喧嚣、烦恼的事情,在这个夕阳下才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也有可能是他想表达一种孤独感,虽然世界很安静,但他的内心可能有点小落寞。
二、从博主的角度理解内涵博主写博文的时候啊,那可是有很多小心思的呢。
有的时候是想记录自己的生活。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博文。
他发的那些美食照片、风景照片,内涵就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呀,他想把自己看到的、吃到的美好分享给大家。
还有的博主呢,是想通过博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有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博主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时候博文的内涵就是他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啦,可能是支持某一方,也可能是对整个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或者呼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博主想抒发自己的情绪,高兴也好,难过也罢。
像有个博主发了条博文说“今天真倒霉,诸事不顺”,内涵就是他当天的糟糕心情,他可能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安慰呢。
三、从读者的角度理解内涵咱们读者看博文的时候呀,就像是在和博主对话一样。
但是要理解博文内涵,有时候还真得动动脑筋。
不同的读者可能对同一篇博文的内涵理解都不一样呢。
比如说有篇博文写“下雨天,适合发呆”。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这就是博主在享受下雨天的惬意,内涵就是一种放松的状态。
但是也有读者可能会想,博主是不是在下雨天有什么心事,所以才发呆呢,那这内涵就变成有点小忧愁了。
而且呀,我们自己的经历也会影响我们对博文内涵的理解。
如果我们自己在下雨天有过美好的回忆,可能就会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有过不好的经历,可能就会觉得博主和自己一样有点小郁闷。
四、内涵的多层性博文内涵可不是单一的哦。
《铁龙博文》读后感
文/飞舞王老师的文章,其实我几乎全部看过,不过是在网易的博客里。
如今,再次看王老师的文字,除了熟悉,更增加了一种另外的感觉。
因为把文字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和不断用鼠标操纵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似乎从网络走入现实,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接地气般的烟火的的真实感。
白纸黑字,油墨飘香。
翻阅着王老师的书,看着这些熟悉的自己曾经看过的文字,止不住感慨万千。
博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网络上博客良莠不齐,真正经营好博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经营博客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太多的话无处诉说?抑或真的是为了赶趟时髦?不不不,想我自己,当初从新浪育儿论坛混迹于新浪博客,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记录小女的成长过程。
由此激发了我不断耕耘不断努力勤奋码字的开始。
也总感觉自己有太多的话要说,又不想让自己变成话痨,所以,由此学会了自己跟自己说话,而那时新兴的博客和之前的论坛,正好极大的满足了像我这样太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的人。
原先只是单纯的为了记录小女成长的过程,想在她18岁成人后作为成人礼送给她的一份礼物,不曾想,在这样一个琐碎烦躁又甜蜜快乐的过程中,我却因此收获了更多,包括对人生的感悟,包括学会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包括学会了不再把精力随处分散,而是集中于做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等等。
每个人开博的目的都不同,因为想法决定了行为。
纵观王老师的文章,他主要从音乐合唱、杂谈随感、生活旅游和文学戏曲四个方面来阐述。
而这四个方面,也很全面的衬托出了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一切华丽都要朴素来打底,才能绽放最繁华的气势。
文字就是最能显示一个人多面气势的一种。
所谓一个人的气场,我想,就是这样得来的,日积月累岁月的沉淀打磨除了一个人内心丰厚的东西,也正是这样的东西,弥漫并散发了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气息。
音乐合唱——爱乐之人记得看到过一句话,就是说,所有的快乐,它的终极目标就是精神的快乐,大意如此。
王老师是个很追求精神世界是否丰富的人。
虽然音乐是他的爱好,但不是他的唯一。
[精品]看梁恕俭先生博文引起的感慨
所谓的教育写作,可以简单地看作日常叙事。
好多想法,不写作,不提炼,不总结,稍纵即逝。
写得多了,思考亦会随之深化。
没有大量的随笔为基础,我也做不好编辑工作。
原文地址:看梁恕俭先生博文引起的感慨作者:家英“教师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求索,变问题为课题,勤于读书,乐于动笔,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
教研意识强的老师,善于反思教学行为,喜欢与专家对话,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教学心得。
这样的老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实施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从而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梁恕俭梁恕俭先生的文章我几乎每文必读,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敏锐的教科研眼光让人钦佩不已。
梁先生所说的教研,和我们现在学校理解的教研还有点不同。
我们学校教师理解的教研就是一些教学研讨活动,侧重于活动;而梁先生所说的教研,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研,侧重于研究、撰文。
自从90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20多年一路走来,大多数人会认为我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喜欢,家长信任,领导支持;教学成绩从来就是一路领先;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在区内也小有名气;辅导的学生习作近百篇发表、获奖;分管的管理条线到一岗亮一点;获得了很多很多的荣誉,尤其是“全国优秀教师”这一至高的荣誉更是让人难以企及。
但是,我心底总是发虚,没有底气。
为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在教科研方面很薄弱。
跟身边的同事比,也许并不算太弱。
我不怕写,总结、计划、汇报一年不知要写多少,但真正让教师喜欢的可能是我在历次教师大会上作的发言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述职,我写的东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很实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写的那些所谓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的也有几十篇,获奖的也不少,为评小中高的论文鉴定中,我送一篇通过一篇,很轻松地过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比较难过的论文鉴定关。
但是,自从参加网络教研和论坛学习后,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渺小。
【初三作文】读博客有感
【初三作文】读博客有感在莱芜博客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他论述了一个道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
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反思,如果说正义与罪恶,到底哪一方是正义的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般来说,正义就像圆一样,从自身出发,向外扩张。
”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来说,自己做的事自己认为一定是正义的,从而向外发展,一旦有人要阻止你想达到的目的,他一般会被称为罪恶的。
但其实对方在阻止你时,你只顾自己的目的,忽略了你对他的阻碍。
这样说来到底谁是正义的?我们都以自己为中心,把所有阻碍自己的人敌视,把自己的当作是正义的,在自己正义的范围中,绝不允许有反对自己的人。
你是不是这样?那所有人是不是都这样?前苏联的领袖斯大林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的一生中,高度集中和自我为中心是他最为骄傲的东西。
斯大林有伟大功绩,在他的世界里,他绝对是正义的,但是在二战期间,斯大林擅作主张与美国签下了对中国不平等的条约。
这是正义的吗?在斯大林眼里,他得到了利益,这便是正义。
再说现在的国际问题,哪一方是绝对的正义,又或是绝对的罪恶。
正义的一方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而罪恶的一方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光彩。
正义是难衡量的,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定会有阻碍你前进的人,你前进的路上出了绊脚石,踢走是本能。
当你想要学习时,有人来和你请教问题,而问题正好是你也不怎么会的,你并没有听他讲话,而是把他轰走了。
从中很难定夺公平的存在,很难说正义或罪恶。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正义和罪恶在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只需要看清事实,就足够了。
《正义论》里的正义就是人们眼中和社会上的公平,但公平又如何存在?很多问题都是难以辨别的。
正义是需要从多方面思考的,罪恶也是需要从多方面思考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读书博文学习心得
“读书博文”学习心得近日,我院党总支号召全院党员同志积极参与"全省读书博文”活动,关于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把握形势与政策、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
我深有体会,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现代化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对此,邓小平曾精辟地概括道:“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
”他郑重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对邓小平这一论述会有更为深刻的感知。
一百多年来,试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民族危机,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英不乏其数。
当各种资本主义的努力和试图都以夭折和失败告终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放眼世界发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种种弊端和不足,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难和屈辱。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样,就“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开始发生根本变革——超越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旧框框”。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并以实际行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文中看到这一切作者受到的启示
一文中看到这一切作者受到的启示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启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启示都有哪些吧!
文章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要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滥用。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不可靠的网站或应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的隐私设置,避免个人信息被他人滥用。
作者提到了关于科技发展的启示。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作者提到了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科技的发展,如何保证自己的就业和生活质量?
文章中还提到了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作者谈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比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我们的地球。
作者还提到了对教育的启示。
作者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生的力量。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同时,教育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作者还提到了对社会问题的启示。
文章中提到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关注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影响,重视环境保护,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关心社会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启示中受到启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博文探儿有感
博文探儿有感最近,我对博文这种传统的文字形式产生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博文作为一种表达观点和分享知识的方式,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令人难以抗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文的价值愈发凸显。
博文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相对于冷冰冰的科学论文或新闻报道,博文更注重作者的个人感受和观点,更具有人情味。
在博文中,作者可以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读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这种亲和力使得博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博文能够提供更加深入的观点和分析。
相比于短篇新闻报道或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博文往往具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论述。
作者可以通过博文展开更为详细的论证,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案例分析,使读者对于某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博文的独特优势,也是其受众广泛的原因之一。
博文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成长的方式。
通过博文,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能够反思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评论和互动的方式,给予作者反馈和建议,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然而,我也注意到,博文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冲击下,面临一些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而博文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理解。
因此,博文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因此,我认为博文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博文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以其亲切的感觉、深入的观点和自我表达的特点,仍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面临着社交媒体的冲击和快节奏生活的挑战,博文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因此,我期待博文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提供更深入、更系统的思考和观点,成为传递知识和思想的重要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近日,我浏览了一则四川大学某位教授的博文,现摘录如下:我曾教过几位维吾尔族学生。
老实说,这几位同学的成绩并不好,几次补考都未通过,不管问什么,他们的答卷通常都是抄几句政治口号,如是数次,使我感到他们另有一重心结没有打开。
后来从另外一位老师那儿,听到他们的一个解释:“你们教的都是汉人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有什么意思?”当时并没有跟这几位同学做过深入交流,现在想来非常后悔。
读罢,心中五味陈杂,不禁掩卷长叹!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位维吾尔族同学的抱怨并不只是少数几人的“误会”。
蒙古族作家席慕蓉也曾说,在她所读到的中国历史课本中,“不论是‘匈奴’‘突厥’‘回鹘’,还是‘蒙古’,好像都是单独和片段的存在”,成为被隐藏起来的历史的“背面”。
她特别提到,有次在台北故宫看到出售的拨浪鼓上印着忽必烈的头像,一经拨动,小鼓槌就打在忽必烈的脸上,“我慌乱已极,好像自己也在被击打着一样”。
我看这篇文章,读到这里,如遭电击:这种屈辱感,像我这样一个“汉人”是很难意识到的,可是一旦有人指出,将心比心,自然发生同感。
虽然上述的事例表面上是针对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的,但是,仔细思忖,这种片段式的指责却增添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负。
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
数的15%。
在高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之间历史悠久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传授知识,更要抓住根本,把握住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要求;既要让青少年了解到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共享信念的意义和价值,又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认同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虽然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了中高考升学考试范围之内,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是工具性的存在,并不能真正彰显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理性存在。
如果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单纯地以练习题的形式教授“民族团结”课程,很显然不能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初衷,而只能使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产生距离感和畏惧感,甚至把它看做是一种考试负担。
民族团结教育本身是一种观念的培养,如何避免学生们带着压力去学习民族团结内容,仅仅将其当做得分工具进行死记硬背,而不去深究理论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是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公民教育的落实和国家认同的构建,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领土统一。
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民众的公民身份感缺失、国
家认同意识淡漠,就会导致认同危机,催生极端的族群认同和狭隘的地域认同,甚至滋生民族分裂主义和地区分离主义,从而危及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
因此,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比重,在公民教育中着力培养公民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真正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根植于每个公民内心。
基于此,有人提议,可以借鉴“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的“双语”教育,在中学里进行一种“双史”乃至“多史”教育。
其主要做法是,除了编写一种全国性的“中国史”教材外,还应以地区或族群为单位,编写若干部“族群史”(或以单一族群为主,或以某一地区的多个族群为主)。
在“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中国史”的同时,要兼习一部本地区的“族群史”;在“汉族”地区,学生也应选修一门“族群史”,其目标是在一个“中国史”的大框架下,容纳多个不同视角,且使其彼此对话。
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增加族群之间的信任,教会人们对不同族群的宽容与和睦之道,真正把维护民族团结化作自觉行为。
我想,通过这种学习,不同族群或能更多一些“了解之同情”。
有助于我们纠正民族团结教育形如秋蝉般热闹,却难入腠理之偏狭,才能推动建立在价值振兴基础上的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