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高中数学知识点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3、集合的表示:{…}(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b、描述法: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整数集 Z有理数集 Q实数集 R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1)—子集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A⊆(或B⊇A)子集。
记作:B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注意:B(2)A与B是同一集合。
⊆/B或B⊇/A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2).“包含”关系(2)—真子集A⊆,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如果集合B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含与B(3).“相等”关系:A=B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4).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总结高中数学集合知识总结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相关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合了高中数学集合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些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总结篇1一、集合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集合A中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
2.真子集: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a∈B,且a不属于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3.集合相等:集合A与集合B中元素相同那么就说集合A与集合B相等。
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这时我们说集合是集合的子集,更多集合关系的知识点见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二、集合的运算1.并集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2.交集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3.补集三、高中数学集合知识归纳: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高-数学知识点(大全)讲解(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高一)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高一) (1)一、集合和命题 (2)二、不等式 (4)三、函数的基本性质 (6)四、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2)(一)幂函数 (12)(二)指数&指数函数 (13)(三)反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14)(四)对数&对数函数 (15)五、三角比 (17)六、三角函数 (24)一、集合和命题一、集合:(1)集合的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①a A ∈↔a 属于集合A ; ②a A ∉↔a 不属于集合A . (3)常用的数集:N ↔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Z ↔整数集; Q ↔有理数集;R ↔实数集;Φ↔空集;C ↔复数集;⎪⎩⎪⎨⎧↔↔-+负整数集正整数集Z Z ;⎪⎩⎪⎨⎧↔↔-+负有理数集正有理数集Q Q ;⎪⎩⎪⎨⎧↔↔-+负实数集正实数集R R .(4)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描述法无限集列举法有限集;例如:①列举法:{,,,,}z h a n g ;②描述法:{1}x x >. (5)集合之间的关系:①B A ⊆↔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特别地,A A ⊆;A BA CBC ⊆⎧⇒⊆⎨⊆⎩.②B A =或A BA B ⊆⎧⎨⊇⎩↔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③A B ⊂≠↔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例:N Z Q R ⊆⊆⊆C ⊆;N Z Q R C ⊂⊂⊂⊂≠≠≠≠. ④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6)集合的运算:①交集:}{B x A x x B A ∈∈=且 ↔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 ②并集:}{B x A x x B A ∈∈=或 ↔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③补集:设U 为全集,集合A 是U 的子集,则由U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A C U .④得摩根定律:()U U U C A B C A C B =;()U U U C A B C A C B =(7)集合的子集个数:若集合A 有*()n n N ∈个元素,那么该集合有2n 个子集;21n -个真子集;21n -个非空子集;22n -个非空真子集.二、四种命题的形式:(1)命题:能判断真假的语句.(2)四种命题:如果用α和β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α和β分别表示α和β的否定,①若βα⇒,那么α叫做β的充分条件,β叫做α的必要条件;②若βα⇒且αβ⇒,即βα⇔,那么α既是β的充分条件,又是β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α是β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③欲证明条件α是结论β的充分必要条件,可分两步来证: 第一步:证明充分性:条件⇒α结论β; 第二步:证明必要性:结论⇒β条件α. (4)子集与推出关系:设A 、B 是非空集合,}{α具有性质x x A =,}{β具有性质y y B =, 则B A ⊆与βα⇒等价.结论:小范围⇒大范围;例如:小明是上海人⇒小明是中国人. 小范围是大范围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大范围是小范围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二、不等式2(,)x +∞)2x 2[,)x +∞],21x四、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1)b a b a b a -≥±≥+; (2)n n a a a a a a +++≥+++ 2121. 五、分式不等式:(1)0))((0>++⇔>++d cx b ax d cx b ax ; (2)0))((0<++⇔<++d cx b ax dcx bax .(1))()()1()()(x x f a a a x x f ϕϕ>⇔>>; (2))()()10()()(x x f a a a x x f ϕϕ<⇔<<>. 八、对数不等式:(1)⎩⎨⎧>>⇔>>)()(0)()1)((log )(log x x f x a x x f a a ϕϕϕ;(2)⎩⎨⎧<>⇔<<>)()(0)()10)((log )(log x x f x f a x x f a a ϕϕ.九、不等式的证明:(1)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R b a 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取“=”号); ②+∈≥+R b a ab ba 、(2,当且仅当b a =时取“=”号); 211a b+. ③+∈≥++R c b a abc c b a 、、(3333,当且仅当c b a ==时取“=”号);④+∈≥++R c b a abc c b a 、、(33,当且仅当c b a ==时取“=”号); ⑤n a a a na a a nn n (2121≥+++为大于1的自然数,+∈R a a a n ,,,21 ,当且仅当 n a a a === 21时取“=”号); (2)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①比较法; ②分析法; ③综合法.三、函数的基本性质一、函数的概念:(1)若自变量−−−→−fx 对应法则因变量y ,则y 就是x 的函数,记作D x x f y ∈=),(; x 的取值范围D ↔函数的定义域;y 的取值范围↔函数的值域. 求定义域一般需要注意: ①1()y f x =,()0f x ≠;②y ()0f x ≥; ③0(())y f x =,()0f x ≠; ④log ()a y f x =,()0f x >; ⑤()log f x y N =,()0f x >且()1f x ≠.(2)判断是否函数图像的方法:任取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与图像最多只有一个公共点; (3)判断两个函数是否同一个函数的方法:①定义域是否相同;②对应法则是否相同. 二、函数的基本性质:注意:定义域包括0的奇函数必过原点(0,0)O . (注意:②如果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I 上是增(减)函数,那么函数)(x f y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函数,区间I 叫做函数)(x f y =的单调区间.(3)零点:若D x x f y ∈=),(,D c ∈且0)(=c f ,则c x =叫做函数)(x f y =的零点.零点定理:⎩⎨⎧<⋅∈=0)()(],[),(b f a f b a x x f y ⇒00(,)()0x a b f x ∈⎧⎨=⎩存在;特别地,当(),[,]y f x x a b =∈是单调函数, 且()()0f a f b ⋅<,则该函数在区间[,]a b 上有且仅有一个零点,即存在唯一0(,)x a b ∈,使得0()0f x =. (4 (5注意:()()f a x f b x +=-⇒()f x 关于2a bx +=对称; ()()f a x f a x +=-⇒()f x 关于x a =对称;()()f x f x =-⇒()f x 关于0x =对称,即()f x 是偶函数.注意:()()f a x f b x c ++-=⇒()f x 关于点(,)22b c+对称; ()()0f a x f b x ++-=⇒()f x 关于点(,0)2a b+对称;()()2f a x f a x b ++-=⇒()f x 关于点(,)a b 对称;()()0f x f x +-=⇒()f x 关于点(0,0)对称,即()f x 是奇函数. (6)凹凸性:设函数(),y f x x D =∈,如果对任意12,x x D ∈,且12x x ≠,都有1212()()22x x f x f x f ++⎛⎫< ⎪⎝⎭,则称函数()y f x =在D 上是凹函数;例如:2y x =. 进一步,如果对任意12,,n x x x D ∈,都有1212()()()n n x x x f x f x f x f n n +++++⎛⎫<⎪⎝⎭,则称函数()y f x =在D 上是凹函数;该不等式也称琴生不等式或詹森不等式;设函数(),y f x x D =∈,如果对任意12,x x D ∈,且12x x ≠,都有1212()()22x x f x f x f ++⎛⎫> ⎪⎝⎭,则称函数()y f x =在D 上是凸函数.例如:lg y x =. 进一步,如果对任意12,,n x x x D ∈,都有1212()()()n n x x x f x f x f x f n n +++++⎛⎫>⎪⎝⎭,则称函数()y f x =在D 上是凸函数;该不等式也称琴生不等式或詹森不等式.若R x x f y ∈=),(,0≠∃T ,x R ∈任取,恒有)()(x f T x f =+,则称T 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注意:若T 是)(x f y =的周期,那么)0,(≠∈k Z k kT 也是这个函数的周期; 周期函数的周期有无穷多个,但不一定有最小正周期.①()()f x a f x b +=+,a b ≠⇒()f x 是周期函数,且其中一个周期T a b =-; (阴影部分下略)②()()f x f x p =-+,0p ≠⇒2T p =; ③()()f x a f x b +=-+,a b ≠⇒2T a b =-; ④1()()f x f x p =+或1()()f x f x p =-+,0p ≠⇒2T p =;⑤1()()1()f x p f x f x p -+=++或()1()()1f x p f x f x p ++=+-,0p ≠⇒2T p =;⑥1()()1()f x p f x f x p ++=-+或()1()()1f x p f x f x p +-=++,0p ≠⇒4T p =;⑦()f x 关于直线x a =,x b =,a b ≠都对称⇒2T a b =-; ⑧()f x 关于两点(,)a c ,(,)b c ,a b ≠都成中心对称⇒2T a b =-;⑨()f x 关于点(,)a c ,0a ≠成中心对称,且关于直线x b =,a b ≠对称⇒4T a b =-; ⑩若()()(2)()f x f x a f x a f x na m +++++++=(m 为常数,*n N ∈),则()f x 是以(1)n a +为周期的周期函数;若()()(2)()f x f x a f x a f x na m -+++-++=(m 为常数,n 为正偶数),则()f x 是以2(1)n a +为周期的周期函数.(0,)+∞[2,a +∞ 在平面上,11(,)M x y ,22(,)N x y ,则称1212d x x y y =-+-为MN 的曼哈顿距离. 六、某类带有绝对值的函数:1、对于函数y x m =-,在x m =时取最小值;2、对于函数y x m x n =-+-,m n <,在[,]x m n ∈时取最小值;3、对于函数y x m x n x p =-+-+-,m n p <<,在x n =时取最小值;4、对于函数y x m x n x p x q =-+-+-+-,m n p q <<<,在[,]x n p ∈时取最小值;5、推广到122n y x x x x x x =-+-++-,122n x x x <<<,在1[,]n n x x x +∈时取最小值; 1221n y x x x x x x +=-+-++-,1221n x x x +<<<,在n x x ∈时取最小值.思考:对于函数1232y x x x =-+++,在x _________时取最小值.四、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一)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形如)(R a x y a ∈=的函数称作幂函数,定义域因a 而异.(2)当1,0≠a 时,幂函数)(R a x y a ∈=在区间),0[+∞上的图像分三类,如图所示.(3)作幂函数)1,0(≠=a x y a 的草图,可分两步:①根据a 的大小,作出该函数在区间),0[+∞上的图像;②根据该函数的定义域及其奇偶性,补全该函数在]0,(-∞上的图像. (4)判断幂函数)(R a x y a ∈=的a 的大小比较:方法一:)(R a x y a ∈=与直线(1)x m m =>的交点越靠上,a 越大; 方法二:)(R a x y a ∈=与直线(01)x m m =<<的交点越靠下,a 越大(5)关于形如()ax by c cx d+=≠+0的变形幂函数的作图: ①作渐近线(用虚线):d x c=-、ay c =;②选取特殊点:任取该函数图像上一点,建议取(0,)bd;③画出大致图像:结合渐近线和特殊点,判断图像的方位(右上左下、左上右下).(二)指数&指数函数1、指数运算法则: ①yx yxaa a +=⋅;②xyyxa a =)(;③xxxb a b a ⋅=⋅)(;④()xx x a a b b=,其中),0,(R y x b a ∈>、.23、判断指数函数x y a =中参数a 的大小:方法一:x y a =与直线(0)x m m =>的交点越靠上,a 越大; 方法二:x y a =与直线(0)x m m =<的交点越靠下,a 越大.(三)反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1、反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y f x =,设它的定义域为D ,值域为A ,如果对于A 中任意一个值y ,在D 中总有唯一确定的x 值与它对应,且满足()y f x =,这样得到的x 关于y 的函数叫做()y f x =的反函数,记作1()x f y -=.在习惯上,自变量常用x 表示,而函数用y 表示,所以把它改写为1()()y f x x A -=∈.2、求反函数的步骤:(“解”→“换”→“求”) ①将()y f x =看作方程,解出()x f y =; ②将x 、y 互换,得到1()y f x -=; ③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原函数的值域).3、反函数的条件:定义域与值域中的元素一一对应. 4、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x f y =过点),(n m ,则反函数)(1x f y -=过点),(m n ;②原函数)(x f y =与反函数)(1x fy -=关于x y =对称,且单调性相同;③奇函数的反函数必为奇函数. 5(四)对数&对数函数12 ①01log =a ,1log =a a ,N a N a =log ;②常用对数N N 10log lg =,自然对数N N e log ln =; ③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N M NMa a a log log log -=,M n M a n a log log =; ④bN N a a b log log log =,a b b a log 1log =,b n mb a m a n log log =,b b ac a c log log =,log log N N b a a b =.34、判断对数函数log ,0a y x x =>中参数a 的大小:方法一:log ,0a y x x =>与直线(0)y m m =>的交点越靠右,a 越大; 方法二:log ,0a y x x =>与直线(0)y m m =<的交点越靠左,a 越大.五、三角比1、角的定义:(1)终边相同的角:①α与2,k k Z πα+∈表示终边相同的角度;②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 ③α与,k k Z πα+∈表示终边共线的角(同向或反向). (2(3)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 ①180rad π=︒; ②1801rad =︒; ③1rad π︒=.(4)扇形有关公式:①rl=α;②弧长公式:r l α=;③扇形面积公式:21122S lr r α==(想象三角形面积公式).(5)集合中常见角的合并:22222222,244542424324424x k x k x k k x x k x k x k k x k Z x k x k x k k x x k x k x k 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6)三角比公式及其在各象限的正负情况: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 于原点的点(,)P x y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7(8)一些重要的结论:(注意,如果没有特别指明,k 的取值范围是k Z ∈) ①角α和角β的终边:②α的终边与2的终边的关系. α的终边在第一象限⇔(2,2)2k k παππ∈+⇔(,)24k k απππ∈+;α的终边在第二象限⇔(2,2)2k k παπππ∈++⇔(,)242k k αππππ∈++;α的终边在第三象限⇔3(2,2)2k k παπππ∈++⇔3(,)224k k αππππ∈++;α的终边在第四象限⇔3(2,22)2k k παπππ∈++⇔3(,)24k k αππππ∈++. ③sin θ与cos θ的大小关系:sin cos θθ<⇔3(2,2)44k k ππθππ∈-+⇔θ的终边在直线y x =右边(0x y ->); sin cos θθ>⇔5(2,2)44k k ππθππ∈++⇔θ的终边在直线y x =左边(0x y -<);sin cos θθ=⇔5{22}k k ππθππ∈++,⇔θ的终边在直线y x =上(0x y -=).④sin θ与cos θ的大小关系: sin cos θθ<⇔(,)44k k ππθππ∈-+⇔θ的终边在00x y x y +>⎧⎨->⎩或00x y x y +<⎧⎨-<⎩; sin cos θθ>⇔3(,)44k k ππθππ∈++⇔θ的终边在00x y x y +>⎧⎨-<⎩或00x y x y +>⎧⎨-<⎩;sin cos θθ=⇔3{}44k k ππθππ∈++,,k Z ∈⇔θ的终边在y x =±.2、三角比公式: (1)诱导公式:(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第一组诱导公式: 第二组诱导公式: 第三组诱导公式: (周期性) (奇偶性) (中心对称性)⎪⎪⎩⎪⎪⎨⎧=+=+=+=+ααπααπααπααπcot )2cot(tan )2tan(cos )2cos(sin )2sin(k k k k ⎪⎪⎩⎪⎪⎨⎧-=--=-=--=-αααααααα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ααπ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第四组诱导公式: 第五组诱导公式: 第六组诱导公式:(轴对称) (互余性)⎪⎪⎩⎪⎪⎨⎧-=--=--=-=-ααπααπααπααπ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ααπtan )2cot(cot )2tan(sin )2cos(cos )2sin( ⎪⎪⎪⎪⎩⎪⎪⎪⎪⎨⎧-=+-=+-=+=+ααπααπααπααπtan )2cot(cot )2tan(sin )2cos(cos )2sin((2)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倒数关系: 商数关系: 平方关系:⎪⎩⎪⎨⎧=⋅=⋅=⋅1cot tan 1sec cos 1csc sin αααααα ⎪⎪⎩⎪⎪⎨⎧≠=≠=)0(sin sin cos cot )0(cos cos sin tan αααααααα ⎪⎩⎪⎨⎧=+=+=+αααααα222222csc cot 1sec tan 11cos sin(3)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4)二倍角的正弦公式:αααcos sin 22sin =;二倍角的余弦公式:1cos 2sin 21sin cos 2cos 2222-=-=-=ααααα;二倍角的正切公式:ααα2tan 1tan 22tan -=; 降次公式: 万能置换公式:22222221cos 2sin 21cos 2sin 21cos 2cos 21cos 2cos 21sin sin cos 221cos 2tan 1cos 21sin sin cos2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 ⎪⎪⎝⎭⎩; ⎪⎪⎪⎩⎪⎪⎪⎨⎧-=+-=+=ααααααααα2222tan 1tan 22tan tan 1tan 12cos tan 1tan 22sin 半角公式:αααααsin cos 1cos 1sin 2tan -=+=; (5)辅助角公式: ①版本一:)sin(cos sin 22ϕααα++=+b a b a ,其中⎪⎪⎩⎪⎪⎨⎧+=+=<≤2222cos sin ,20b a a b a b ϕϕπϕ.②版本二:sin cos )a b θθθϕ±=±,其中,0,0,tan 2ba b aπϕϕ><<=.3、正余弦函数的五点法作图:以sin()y x ωϕ=+为例,令x ωϕ+依次为30,,,,222ππππ,求出对应的x 与y 值,描点(,)x y 作图.4、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正弦定理:R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为外接圆半径);其中常见的结论有:①A R a sin 2=,B R b sin 2=,C R c sin 2=;②R a A 2sin =,R b B 2sin =,RcC 2sin =;③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④22sin sin sin ABC S R A B C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BCaR B CS bR A C cR A B⎧⎪=⎨⎪⎩△;4ABC abc S R =△.(2)余弦定理:版本一:⎪⎩⎪⎨⎧-+=-+=-+=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版本二:⎪⎪⎪⎩⎪⎪⎪⎨⎧-+=-+=-+=ab c a b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22;(3)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第一余弦定理):cos cos cos cos cos cos a b C c Bb c A a C c a B b A =+⎧⎪=+⎨⎪=+⎩.5、与三角形有关的三角比: (1)三角形的面积:①12ABC S dh =△;②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bc A ac B ===△;③ABC S =△l 为ABC △的周长. (2)在ABC △中,①sin sin cos cos cot cot a b A B A B A B A B >⇔>⇔>⇔<⇔<; ②若ABC △是锐角三角形,则sin cos A B >;③sin()sin sin()sin sin()sin A B C B C A A C B +=⎧⎪+=⎨⎪+=⎩;cos()cos cos()cos cos()cos A B C B C A A C B +=-⎧⎪+=-⎨⎪+=-⎩;tan()tan tan()tan tan()tan A B C B C A A C B +=-⎧⎪+=-⎨⎪+=-⎩;④sin cos 22sin cos 22sin cos 22A B C BA C CA B +⎧=⎪⎪+⎪=⎨⎪+⎪=⎪⎩;tan cot 22tan cot 22tan cot 22A B C B A C C A B +⎧=⎪⎪+⎪=⎨⎪+⎪=⎪⎩;⑤sin cos 22sin cos 22A B A C ⎧<⎪⎪⎨⎪<⎪⎩;sin cos 22sin cos 22B A B C ⎧<⎪⎪⎨⎪<⎪⎩;sin cos22sin cos 22C AC B ⎧<⎪⎪⎨⎪<⎪⎩; ⇒sin sin cos cos 2222sin sin cos cos 2222sin sin cos cos 2222A B A B AC A C BC B C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222222A B C A B C <;⑥sin sin sin 4cos cos cos 222cos cos cos 14sin sin sin 222sin sin sin 4sin sin cos 222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sin 2sin 2sin 24sin sin sin cos 2cos 2cos 24cos cos cos 1A B C A B CA B C A B C ++=⎧⎨++=--⎩;⑦sin sin sin (0,]23cos cos cos (1,]2A B C A B C ⎧++∈⎪⎪⎨⎪++∈⎪⎩;sin sin sin (0,8sin sin sin cos cos cos 1cos cos cos (1,]8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其中,第一组可以利用琴生不等式来证明;第二组可以结合第一组及基本不等式证明. (3)在ABC △中,角A 、B 、C 成等差数列⇔3B π=.(4)ABC △的内切圆半径为2Sr a b c=++.6、仰角、俯角、方位角: 略7、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理科):(1)积化和差公式: 1sin cos [sin()sin()]21cos sin [sin()sin()]21cos cos [cos()cos()]21sin sin [cos()cos()]2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2)和差化积公式:sin sin 2sin cos 22sin sin 2cos sin 22cos cos 2cos cos22cos cos 2sin sin 22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六、三角函数; ].;.)1-=; 1min -=y ;解析:周期22T ππ==,由函数x y sin =的递增区间[2,2]22k k ππππ-+,可得 222232k x k πππππ-≤+≤+,即51212k x k ππππ-≤≤+, 于是,函数5sin(2)73y x π=++的递增区间为5[,]1212k k ππππ-+. 同理可得函数5sin(2)73y x π=++递减区间为7[,]1212k k ππππ++.当2232x k πππ+=+,即12x k ππ=+时,函数5sin(2)3y x π=+取最大值5;当2232x k πππ+=-,即512x k ππ=-时,函数5sin(2)3y x π=+取最大值5-. 例2:求函数5sin(2)7,[0,]32y x x ππ=++∈的单调区间和最值.解析:由[0,]2x π∈,可得42[,]333x πππ+∈.然后画出23x π+的终边图,然后就可以得出当2[,]332x πππ+∈,即[0,]12x π∈时,函数5sin(2)73y x π=++单调递增; 当42[,]323x πππ+∈,即[,]122x ππ∈时,函数5sin(2)73y x π=++单调递减.同时,当232x ππ+=,即12x π=时,函数5sin(2)73y x π=++取最大值12;当4233x ππ+=,即2x π=时,函数5sin(2)73y x π=++取最小值72-;注意:当x 的系数为负数时,单调性的分析正好相反.2、函数sin()y A x h ωϕ=++&cos()y A x h ωϕ=++&tan()y A x h ωϕ=++,其中0,0A ϕ>≠: ((2)函数sin()y A x h ωϕ=++与函数sin y x =的图像的关系如下: ①相位变换:当0ϕ>时,sin sin()y x y x ϕϕ=−−−−−−→=+向左平移个单位; 当0ϕ<时,sin sin()y x y x ϕϕ=−−−−−−→=+向右平移个单位; ②周期变换:当1ω>时,1sin()sin()y x y x ωϕωϕ=+−−−−−−−−−−−−−−→=+所有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当01ω<<时,1sin()sin()y x y x ωϕωϕ=+−−−−−−−−−−−−−−→=+所有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③振幅变换:当1A >时,sin()sin()A y x y A x ωϕωϕ=+−−−−−−−−−−−−−−→=+所有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当01A <<时,sin()sin()A y x y A x ωϕωϕ=+−−−−−−−−−−−−−−→=+所有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④最值变换:当0h >时,sin()sin()h y A x y A x h ωϕωϕ=+−−−−−−−−−→=++所有各点向上平行移动个单位; 当0h <时,sin()sin()h y A x y A x h ωϕωϕ=+−−−−−−−−−→=++所有各点向下平行移动个单位; 注意:函数cos()y A x h ωϕ=++和函数tan()y A x h ωϕ=++的变换情况同上.3、三角函数的值域: (1)sin y a x b =+型:设sin t x =,化为一次函数y at b =+在闭区间[1,1]-上求最值. (2)sin cos y a x b x c =±+,,0a b >型:引入辅助角,tan baϕϕ=,化为)y x c ϕ=±+. (3)2sin sin y a x b x c =++型:设sin [1,1]t x =∈-,化为二次函数2y at bt c =++求解. (4)sin cos (sin cos )y a x x b x x c =+±+型:设sin cos [t x x =±∈,则212sin cos t x x =±,化为二次函数2(1)2a t y bt c -=±++在闭区间[t ∈上求最值.(5)tan cot y a x b x =+型:设tan t x =,化为by at t=+,用“Nike 函数”或“差函数”求解.(6)sin sin a x by c x d+=+型:方法一:常数分离、分层求解;方法二:利用有界性,化为1sin 1x -≤≤求解.(7)sin cos a x by c x d +=+型:化为sin cos a x yc x b dy -=-)x b dy ϕ+=-,利用有界性,sin()[1,1]x ϕ+=-求解.(8)22sin cos sin cos a x x b x c x ++,(0,,a b c≠不全为0)型:利用降次公式,可得22sin cos sin cos sin 2cos 2222a cb bc a x x b x c x x x -+++=++,然后利用辅 助角公式即可.4备注:①x y sin =和x y cos =的对称中心在其函数图像上;②x y tan =和x y cot =的对称中心不一定在其函数图像上.(有可能在渐近线上) 例3:求函数5sin(2)73y x π=++的对称轴方程和对称中心.解析:由函数sin y x =的对称轴方程2ππ+=k x ,Z k ∈,可得232x k πππ+=+,Z k ∈解得122k x ππ=+,Z k ∈. 所以,函数5sin(2)73y x π=++的对称轴方程为122k x ππ=+,Z k ∈.由函数sin y x =的中心对称点)0,(πk ,Z k ∈,可得23x k ππ+=,Z k ∈解得62k x ππ=-+,Z k ∈. 所以,函数5sin(2)73y x π=++的对称中心为(,7)62k ππ-+,Z k ∈.①[1,1]sin(arcsin )cos(arccos )a a a a ∈-⇒==; ②tan(arctan )a R a a ∈⇒=. (2)先三角函数后反三角函数: ①[,]22ππθ∈-⇒arcsin(sin )θθ=; ②[0,]θπ∈⇒arccos(cos )θθ=;③(,)22ππθ∈-⇒arctan(tan )θθ=. (3)反三角函数对称中心特征方程式:①[1,1]a ∈-⇒arcsin()arcsin a a -=-; ②[1,1]a ∈-⇒arccos()arccos a a π-=-; ③(,)a ∈-∞+∞⇒arctan()arctan a a -=-. 6、解三角方程公式:sin ,1(1)arcsin ,cos ,12arccos ,tan ,arctan ,k x a a x k a k Z x a a x k a k Z x a a R x k a k Z πππ⎧=≤=+-∈⎪=≤=±∈⎨⎪=∈=+∈⎩.。
集合高中数学知识点笔记
集合的概念知识点总结与例题讲解一、本节知识要点(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表示;(3)集合元素的三个基本性质;(4)常用数集的表示;(5)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6)集合的分类.二、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的元素与小写字母来来表示.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说元素a属于集合A,记作a∉.Aa∈;若元素a不在集合A中,则称元素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要求会判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四、集合元素的三个基本性质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它的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元素属于或不属于这个集合,也就确定了.互异性给定一个集合,它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同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相同的元素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如果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相同的,那么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五、常用数集的表示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六、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集合有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即列举法和描述法.此外还有韦恩图法(Venn 图法).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元素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2)元素不能重复(即集合的元素要满足互异性);(3)元素之间无先后顺序(集合的元素具有无序性);(4)表示有规律的无限集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表示清楚后才可以使用省略号,如﹛1,2,3,…﹜;(5)注意a 与{}a 的表示是有区别的:a 表示的是一个元素,{}a 表示的是只有一个元素a 的集合.二者具有从属关系,及a A ∈.列举法常用来表示有限集或有规律的无限集.描述法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记作(){}x P I x ∈,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I 表示元素x 的取值范围,()x P 表示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第二定义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属于一个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注意:“共同特征”或“确定的条件”可以说是方程,也可以是不等式(组)等.如集合{}0322=--=x x x A ,集合{}062<-=x x B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写清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如实数或有序实数对,从而正确表示数集和点集;(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示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如集合{}n x Z x 2=∈中的n 未被说明,应正确表示为{}Z n n x Z x ∈=∈,2或{}Z x n x x ∈=,2;(4)元素的取值范围,从上、下文来看,如果是明确的,可以省略.如集合{}02=+∈x x R x ,也可以写作{}02=+x x x .(5)出现多层描述时,应正确使用“或”、“且”、“非”等逻辑联结词;(6)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大括号内;(7)识别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时,要看清代表元素,正确区分数集和点集.当集合所含元素较多或元素的共同特征不明显时,适合用描述法来表示集合.例1.用两种方法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152y x y x 的解.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有序实数对,所以在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要表示为点集的形式.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52y x y x 得:⎩⎨⎧==12y x 用列举法表示为(){}1,2,用描述法表示为()⎭⎬⎫⎩⎨⎧⎩⎨⎧==12,y x y x .提示:(){}1,2与(){}2,1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集合.例2.指出集合{}12-=x y x 与集合(){}12,-=x y y x 的区别.注意:区分数集和点集的关键在于代表元素.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记作(){}x P I x ∈,其中x 表示的就是代表元素,它可以是一个数字(数集),也可以是有序实数对(点集).解:集合{}12-=x y x 表示的是一个数集,它表示函数解析式12-=x y 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所以{}=-=12x y x R ;集合(){}12,-=x y y x 表示的是一个点集,它表示函数12-=x y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坐标.例3.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文房四宝;(2)2019年9月3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所辖乡镇;(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点构成的集合.注意:在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元素之间必须用逗号隔开,不要用错标点符号.点集的代表元素为有序实数对.解:(1){}砚纸墨笔,,,;(2){}师寨镇桥北乡原武镇韩董庄乡祝楼乡,,,,;(3)(){}0,0,><y x y x 且.例4.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022=-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15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注意:在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代表元素的取值范围,如果从上、下文来看是明确的,可以省略.解:(1)列举法:{}2,2-;描述法:{}022=-∈x R x 或{}022=-x x .(2)列举法:﹛11,12,13,14﹜;描述法:{}1511<<∈x Z x .七、集合的分类集合按所含元素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如方程012=+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012=+∈x R x 就是一个空集,即{}∅==+∈012x R x .八、重要结论:判断形如02=++c bx ax 的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的方法是:(1)当0=a 时,方程可化为0=+c bx 的形式:①当0≠b 时,方程有唯一一个实数根bc x -=;②当0,0==c b 时,方程有无数个实数根;③当0,0≠=c b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当0≠a 时,原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①若042>-=∆ac b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若042=-=∆ac b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此种情况下表示方程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时,集合只有一个元素);③若042<-=∆ac b ,则方程没有实数根.提示:在讨论集合元素的个数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例5.已知集合{}R a x ax R x A ∈=++∈=,0122.(1)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2)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分析:先弄清楚集合A 的本质.集合A 是由方程0122=++x a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该方程中含有参数a ,为含参方程.(1)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指的是方程0122=++x ax 只有一个实数根,该方程可以说一次方程()0=a ,也可以是二次方程()0≠a ,注意分类讨论;(2)集合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指的是方程0122=++x ax 只有一个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解:(1)当0=a 时,原方程可化为:012=+x ,解之得:21-=x ,集合⎭⎬⎫⎩⎨⎧-=21A ,符合题意;当0≠a 时,∵0122=++x ax 只有一个实数根∴044=-=∆a ,解之得:1=a综上,当0=a 或1=a 时,A 中只有一个元素;(2)当A 中只有一个元素时,由(1)可知:0=a 或1=a ;当A 中没有元素时,即方程0122=++x ax 没有实数根∴044<-=∆a ,解之得:1>a 综上,当0=a 或a ≥1时,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例6.实数集A 满足条件:A ∉1,若A a ∈,则A a∈-11.(1)若A ∈2,求A ;(2)集合A 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若能,求出A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求证:A a ∈-11.分析:本题重点考查集合元素的三个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1)解:∵A ∈2,12≠∴A ∈-=-1211∵11,1≠-∈-A ∴()A ∈=--21111∵121,21≠∈A ∴A ∈=-22111∴=A ﹛2,1-,21﹜;(2)解:A 不能为单元素集合.理由如下:若A 为单元素集合,则有aa -=11,整理得:012=+-a a ∵()031412<-=⨯--=∆∴方程012=+-a a 没有实数根∴A 不能为单元素集合;(3)证明:若A a ∈,则A a ∈-11∴A aa a a ∈-=-=--1111111.例7.已知集合{}032=+-=a x x x A ,若A ∈4,求集合A .分析:由题意可知集合A 是由方程032=+-a x x 的实数根构成的,“A ∈4”指的是4=x 是方程032=+-a x x 的一个实数根.解:∵A∈4∴4=x 是方程032=+-a x x 的一个实数根∴04342=+⨯-a 解之得:4-=a ∴原方程为:0432=--x x 解之得:1,421-==x x ∴集合{}4,1=A .例8.已知集合{}R x x ax x A ∈=--=,0432.(1)当A 中只有一个元素时,求a 的值,并求出此元素;(2)当A 中有两个元素时,求a 满足的条件;(3)当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时,求a 满足的条件.分析:集合A 为含参方程0432=--x ax 的实数根构成的集合.因为方程所含参数为二次项系数,所以该方程可以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在研究该方程的实数根时,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 中只有一个元素时,说明方程0432=--x ax 只有一个实数根,此时0=a ;或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此时0≠a ;(2)当A 中有两个元素时,说明方程0432=--x ax 为一元二次方程,此时0≠a ,且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3)当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时,说明方程0432=--x ax 只有一个实数根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为(1)问和(2)问结果的综合.解:(1)分为两种情况:①当0=a 时,原方程为:043=--x ,解之得:34-=x ∴⎭⎬⎫⎩⎨⎧-=34A ,符合题意;②当0≠a 时,由题意可知方程0432=--x a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4432=-⨯--=∆a 解之得:169-=a ∴原方程为:0431692=---x x 解之得:3821-==x x ∴⎭⎬⎫⎩⎨⎧-=38A .综上,当0=a 时,集合A 只有一个元素34-;当169-=a 时,集合A 只有一个元素38-;(2)∵A 中有两个元素∴方程0432=--x ax 为一元二次方程,且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44302a a 解之得:169->a 且0≠a ;(3)∵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A 中有一个元素或有两个元素当A 中有一个元素时,由(1)可知:0=a 或169-=a ;当A 中有两个元素时,由(2)可知:169->a 且0≠a .综上,a 满足的条件是a ≥169-.重要结论:判断形如02=++c bx ax 的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的方法是:(1)当0=a 时,方程可化为0=+c bx 的形式:①当0≠b 时,方程有唯一一个实数根bc x -=;②当0,0==c b 时,方程有无数个实数根;③当0,0≠=c b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当0≠a 时,原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①若042>-=∆ac b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若042=-=∆ac b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此种情况下表示方程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时,集合只有一个元素);③若042<-=∆ac b ,则方程没有实数根.例9.已知{}x q px x x A =++=2,()(){}1112+=+-+-=x q x p x x B ,当{}2=A 时,求集合B .解:∵{}2=A ∴方程x q px x =++2,即()012=+-+q x p 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且221==x x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441q p 解之得:⎩⎨⎧=-=43q p ∴()(){}()(){}1413111122+=+---=+=+-+-=x x x x x q x p x x B 整理得:{}0762=+-=x x x B 解方程0762=+-x x 得:23,2321-=+=x x ∴集合{}23,23-+=B .例10.设b ax x y +-=2,{}0=-=x y x A ,{}0=-=ax y x B ,若{}1,3-=A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分析:本题要先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求出b a ,的值,然后把集合B 中的方程转化为关于x 的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集合B .解:∵bax x y +-=2∴{}(){}0102=++-==-=b x a x x x y x A {}{}0202=+-==-=b ax x x ax y x B ∵{}1,3-=A∴1,321=-=x x 是方程()012=++-b x a x 的两个实数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得:⎩⎨⎧-=-=+321b a 解之得:⎩⎨⎧-=-=33b a ,∴{}{}0360222=-+==+-=x x x b ax x x B 解方程0362=-+x x 得:323,32321--=+-=x x ∴集合{}323,323--+-=B .例11.已知集合()(){}012=-+--=a ax x a x x M 中各元素之和等于3,求实数a 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M .分析:本题考查到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互异性,注意分类讨论.解:∵()(){}012=-+--=a ax x a x x M ∴()()()[]}{011=----=a x x a x x M ∵1-≠a a ,且集合M 中各元素之和等于3∴当1=a 时,{}0,1=M ,301≠+,不符合题意;当11=-a ,即2=a 时,{}1,2=M ,312=+,符合题意;当1≠a 且2≠a 时,{}1,1,-=a a M ,由311=-++a a 得23=a ,此时⎭⎫⎩⎨⎧=21,1,23M ,符合题意.综上,实数a 的值为2或23,集合{}1,2=M 或⎭⎬⎫⎩⎨⎧=21,1,23M .提示:在用列举法表示有限集时,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题型二、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的应用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其中对互异性的考查最为常见.例12.已知集合{}10,4,22a a a A +-=,若A ∈-3,求实数a 的值.分析:由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可求出实数a 的值,但要注意所求a 的值要保证集合A 中的元素互不相同,即满足互异性,所以要对求得的a 的值进行检验.解:当32-=-a 时,解之得:1-=a ,此时{}10,3,3--=A ,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舍去;当342-=+a a 时,解之得:11-=a (已舍去),32-=a 当3-=a 时,{}10,3,5--=A ,符合题意.综上,实数a 的值为3-.例13.由实数22,,,,x x x x x --所组成的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最多有【】(A )2(B )3(C )4(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解:∵x x =2,xx -=-2∴①当0>x 时,x x x ==2,xx x -=-=-2∴所组成的集合中含有2个元素x x -,;②当0=x 时,所组成的集合中,只有一个元素0;③当0<x 时,x x x -==2,xx x =-=-2∴所组成的集合中含有2个元素x x -,.综上,含有元素的个数最多有2个.选择【A 】.题型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只有元素属于集合和元素不属于集合两种关系.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的方法是:(1)弄清集合代表元素的含义以及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2)看元素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例14.已知集合A 满足条件:若A a ∈,则()111≠∈-+a A a a .若A ∈31,且集合A 中的元素不超过4个,求集合A 中的其它元素.分析:根据“若A a ∈,则()111≠∈-+a A a a ”,将31=a 代入a a -+11即可求出集合A 的另一个元素,以此类推,可得集合A 中的其它三个元素.解:∵A ∈31∴A ∈=-+2311311∴A ∈-=-+32121∴A ∈-=+-213131∴A ∈=+-31211211……∴集合A 中的其它元素为2,3-,21-.例15.已知集合⎭⎬⎫⎩⎨⎧∈+==Z k k x x M ,21,⎭⎬⎫⎩⎨⎧∈+==Z k k x x N ,12,若M x ∈0,则0x与N 的关系是【】(A )N x ∈0(B )Nx ∉0(C )N x ∈0或Nx ∉0(D )不能确定解:∵⎭⎬⎫⎩⎨⎧∈+==⎭⎬⎫⎩⎨⎧∈+==Z k k x x Z k k x x M ,212,21∴集合M 为全体奇数的一半所组成的集合∵⎭⎬⎫⎩⎨⎧∈+==⎭⎬⎫⎩⎨⎧∈+==Z k k x x Z k k x x N ,22,12∴集合N 为全体整数的一半所组成的集合∴若M x ∈0,则必有N x ∈0.选择【A 】.令解:⎭⎬⎫⎩⎨⎧∈+==⎭⎬⎫⎩⎨⎧∈+==Z k k x x Z k k x x N ,22,12当()Z n n k ∈=2时,{}Z n n x x N ∈+==,1;当()Z n n k ∈-=12时,⎭⎬⎫⎩⎨⎧∈+==Z n n x x N ,21.∵Mx ∈0可设()Z k k x ∈+=2100∴N x ∈0.(由后面可知,集合M 与集合N 的关系为N M ⊆,所以若M x ∈0,则有N x ∈0)例16.已知集合{}N x x x A ∈≤-=,21,{}A x x y y B ∈+==,12,则集合B 中所有元素之和为_________.分析:先解绝对值不等式21≤-x ,再用列举法表示出集合A .下面给你补充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知识点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x ≥a (a ≥0)型不等式的解法:x ≥a (a ≥0)x ⇔≥a 或x ≤a -.(2)x ≤a (a ≥0)型不等式的解法:x ≤a (a ≥0)a -⇔≤x ≤a .根据上面补充的结论,若21≤-x ,则2-≤1-x ≤2,解之得:1-≤x ≤3.解:∵{}{}{}3,2,1,0,31,21=∈≤≤-=∈≤-=N x x x N x x x A ∴{}{}10,5,2,1,12=∈+==A x x y y B ,集合B 中所有元素之和为18.。
高中数学总复习—集合知识点归纳及考点练习
A. 4 C. 6
【答案】C
B. 5 D. 7
1.已知集合 M={1,m+2,m2+4},且 5∈M,则 m 的值为
A.1 或-1
B.1 或 3
C.-1 或 3
D.1,-1 或 3
考向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典例 2 已知集合 A. C. 【答案】D
,集合 满足
,则集合 的个数为 B. D.
【名师点睛】求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个数问题,当集合的元素个数较少时,也可以利用枚举法解决,枚举 法不失为求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个数的好方法,使用时应做到不重不漏.
高中数学总复习—集合知识点归纳及考点练习
1.了解集合、元素的含义及其关系. 2.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 4.理解全集、空集、子集的含义. 5.会求简单集合间的并集、交集. 6.理解补集的含义并会求补集.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属于,记为a A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不属于,记为a
4.设集合
A
x|
x x
3 6
0
,
B
{y
|
y
log 1
2
x
1 ,
x
3}
,则
ðR A
B
A. (3, 6)
B. (6, )
C. (3, 2]
D. , 3 6,
考向四 与集合有关的创新题目
与集合有关的创新题目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新趋势,试题出现较多的 是在现有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基础上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并运用它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解决 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要抓住两点:(1) 紧扣新定义.首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 程之中,这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难点的关键所在;(2)用好集合的性质.集合的性质(概念、元素的 性质、运算性质等)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的基础,也是突破口,在解题时要善于从试题中发现可以使用 集合性质的一些因素,在关键之处用好集合的运算与性质.
【高中数学考点精讲】考点01集合:集合的含义
考点01 集合1、与集合中元素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要搞清楚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明白集合的类型,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类型的集合,要明了集合{x|y=f(x)},{y|y=f(x)},{(x,y)|y=f(x)}三者是不同的.(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2、集合间基本关系的2种判定方法和1个关键两种方法:(1)化简集合,从表达式中寻找两集合的关系;(2)用列举法(图示法)表示各集合,从元素(图形)中寻找关系一个关键:关键是看它们是否具有包含关系,若有包含关系就是子集关系3、根据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方法已知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参数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对子集是否为空集进行分类讨论(必须优先考虑空集的情况),做到不漏解,其次是将条件转化为元素或区间端点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所满足的关系,常用数轴、Venn图等来直观解决这类问题.(1)若集合元素是一一列举的,依据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解方程(组)求解,此时应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2)若集合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常依据数轴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此时需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4、集合基本运算的方法技巧5、数形结合常使集合间的运算更简捷、直观对离散的数集间的运算或抽象集合间的运算,可借助韦恩(Venn)图实施;对连续的数集间的运算,常利用数轴进行;对点集间的运算,则往往通过坐标平面内的图形求解.这些在本质上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和运用.6、集合运算中参数问题的求解策略(1)化简所给集合;(2)用数轴表示所给集合;(3)根据集合端点的大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5)检验.7、集合新定义问题的求解思路(1)遇到新定义问题,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这是解答新定义型问题的关键所在;(2)集合的性质是解答集合新定义问题的基础,也是突破口,在解题时要善于从试题中发现可以使用集合性质的一些条件.考点一集合的含义(一)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2022·天津河北·高一期末)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是()①②③④A.1 B.2 C.3 D.4【解析】是有理数,是实数,不是正整数,是无理数,当然不是整数.只有①正确.故选:A.2.(2022·云南德宏·高一期末)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A.B.C. D.【解析】对于A: ,故A错误;对于B:,故B错误;对于C: ,故C错误;对于D:,故D正确;故选:D3.(2022·四川乐山·高一期末)已知集合,,有以下结论:①;②;③.其中错误的是().A.①③ B.②③C.①② D.①②③【解析】由可得所以,故①错;,②错;,③对,故选:C.(二)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求参数4.(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集合.(1)若A是空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集合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集合A;(3)若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析】(1)若A是空集,则关于x的方程无解,此时,且,所以,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当时,,符合题意;当时,关于x的方程应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得,此时,符合题意.综上,当时;当时.(3)当时,,符合题意;当时,要使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根,则,得.综上,若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集合A={x|ax2﹣3x+1=0,a∈R},若集合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解析】当a=0时,方程可化为﹣3x+1=0,解得x,故成立;当a≠0时,Δ=9﹣4a≤0,解得;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0}∪[,+∞).故答案为:{0}∪[,+∞).6.(2022·江苏·高一)已知,若集合A中恰好有5个元素,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A.B.C.D.【解析】由题意可知,可得.故选:D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集合,,若中有三个元素,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为().A.B.C.D.【解析】因为中有三个元素,且,,所以或.①当时,解得或,均符合题意;②当时,解得,符合题意.故选:C(三)集合元素特性及其应用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也可以示为,则的值为____.【解析】由题意,若,则或,检验可知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所以,则,所以,则,故.故答案为:.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集合,,则集合B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解析】因为,,,所以时,;时,或,时,或3或4.,所以集合B中元素的个数为6.故答案为:6.1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以实数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个元素.A.0 B.1 C.2 D.3【解析】当时,,此时集合中共有2个元素;当时,,此时集合中共有1个元素;当时,,,此时集合中共有2个元素;综上所述,以实数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2个元素.故选:C.11.(2022·全国·高一)若以集合的四个元素为边长构成一个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可能是()A.矩形 B.平行四边形C.梯形 D.菱形【解析】由题意,集合的四个元素为边长构成一个四边形,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得四个元素互不相等,以四个元素为边长构成一个四边形,结合选项,只能为梯形.故选:C.1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集合A中的元素全为实数,且满足:若,则.(1)若,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2)0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请你取一个实数,再求出A中的元素.(3)根据(1)(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解析】(1)由题意,可知,则,,,,所以A中其他所有元素为,,2.(2)假设,则,而当时,不存在,假设不成立,所以0不是A中的元素.取,则,,,,所以当时,A中的元素是3,,,.(3)猜想:A中没有元素,0,1;A中有4个元素,其中2个元素互为负倒数,另外2个元素也互为负倒数.由(2)知0,,若,则,与矛盾,则有,即,0,1都不在集合A中.若实数,则,,,.结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A中最多只有4个元素,,,且,.显然,否则,即,无实数解.同理,,即A中有4个元素.所以A中没有元素,0,1;A中有4个元素,其中2个元素互为负倒数,另外2个元素也互为负倒数.(四)集合的表示13.(2022·内蒙古·赤峰红旗中学松山分校高一期末(文))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A.B.C.D.【解析】由,解得或,所以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故选:C14.(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方程组的解集是()A.B.C.D.【解析】由可得:或.所以方程组的解集是.故选:A15.(2022·广西玉林·高一期末)集合,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_________.【解析】因为,所以,可得,因为,所以,集合.故答案为:。
高中数学_集合
集合知识图谱集合的概念与表示知识精讲一、集合的概念1.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常用大写字母 A B C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a b c ,,...表示.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关系记作读作a 是集合A 的元素a A ∈a 属于A 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a A∉a 不属于A3.空集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例如把方程12x x +=+的解构成一个集合,则这个集合是空集.4.集合的性质(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任意一个元素,都能明确判断出它是或不是某个集合的元素.(2)互异性:集合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相同的,也就是同一个元素在集合中不能重复出现.(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先后顺序.如集合{},,a b c 与{},,c a b 表示同一集合.5.常用数集为了书写和应用的方便,规定常见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数集(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记作N .(2)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3)整数集记作Z .(4)有理数集记作Q .(5)实数集记作R .6.集合的分类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中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1234,,,;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例如(){}21x y y x =-,;3.维恩(Venn )图法: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如表示集合{}123,,.三点剖析一.注意事项:1.a 与{}a 不相同,前者是元素,后者是集合,它们的关系是{}a a ∈.2.用描述法时,要会区分数集与点集,例如集合{}2320x x x -+=,其中元素是方程2320x x -+=的解;集合(){},320x y x y +-=表示直线320x y +-=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3.0、{}0、∅、{}∅的关系.数0不是集合;{}0是含一个元素0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是以∅为元素的集合.集合的概念例题1、已知集合A ={x |x 2-1=0},则下列式子表示正确的有()①1∈A ;②{-1}∈A ;③∅⊆A ;④{1,-1}⊆A .A.1个B.2个C.3个D.4个例题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0∉NB.1∈{x |(x -1)(x +2)=0}C.N *∈ZD.0={0}例题3、设不等式3-20x <的解集为M ,下列正确的是()A.0,2M M ∈∈B.0,2M M ∉∈C.0,2M M ∈∉D.0,2M M∉∉随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N∈ B.2∈QC.π∉RD.∅⊆Z集合的性质例题1、下列每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A.铜仁一中“迎国庆,大合唱”比赛中,唱的非常好的班级B.“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铜中”专项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C.高一(16)班,年龄大于15岁的同学D.铜仁一中校园内,美丽的小鸟例题2、设集合{1,4,5}A =,若a A ∈,5a A -∈,那么a 的值为()A.1B.4C.1或4D.0例题3、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成,,1b a a ⎧⎫⎨⎬⎩⎭,又可表示成2,,0{}a a b +,则20132014_____a b +=.随练1、已知2是集合{0,a ,a 2-3a +2}中的元素,则实数a 为________.随练2、若2,{}3,4A =,},{,|,B x x n m m n A m n ==∙∈≠,则集合B 的元素个数为()A.5B.4C.3D.2集合的表示方法例题1、集合{x|x 2-1=0}可以表示为()A.{-1,1}B.{1}C.{-1}D.∅例题2、已知集合A={1,2,3,4,5},B={(x ,y )|x ∈A ,y ∈A ,x-y ∈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A.3B.6C.8D.10例题3、定义集合A 、B 的一种运算:1212{|}*A B x x x x x A x B +∈==∈,,,若{}{1}2312A B ==,,,,,则*A B 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21B.18C.14D.9随练1、集合-2}3{|x N x ∈<,用列举法表示是()A.0,1,2{,3,4} B.1,2,{3,4} C.0,1,2,{3,4,5} D.1,2,3{,4,5}随练2、定义A-B={x|x ∈A 且x ∉B},若M={1,2,3,4,5},N={2,3,6},则N-M=()A.MB.NC.{1,4,5}D.{6}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精讲一、子集与真子集1.子集(1)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即若对任意的x A ∈,都有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2)如果集合P 中存在着不属于集合Q 的元素,那么集合P 不包含于Q ,或Q 不包含P .记作P ⊈Q 或Q ⊉P.规定: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2.集合的相等一般地,如果集合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那么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做A B=即如果A B ⊆,又B A ⊆,则A B =;反之,如果A B =,则A B ⊆,且B A ⊆.3.真子集若A B ⊆,且A B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4.子集个数若集合A 含有n 个元素,则:(1)A 的子集有2n 个;(2)A 的真子集有21n -个;(3)A 的非空子集有21n -个;(4)A 的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二、维恩图表示子集如图表示A B ⊆,C B Ú.三点剖析一.注意事项1.集合也可以作为元素,例如{1}{,{1},{2},{1,2}}∈∅;2.元素属于集合用“∈”;集合包含于集合用“⊆”.3.任意集合A 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二.方法点拨1.一般地,设(){}A x p x =,(){}B x q x =.若()p x 能推出()q x (记作()()p x q x ⇒),则A B ⊆;反之,若A B ⊆,则()()p x q x ⇒.例如集合{}3A x x =>,{}2B x x =>.可判断出“3x >”⇒“2x >”(若3x >,必有2x >),则A 是B 的子集,即A B ⊆.判断集合间的关系(包含或相等)例题1、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成{a ,ba,1},又可表示成{a 2,a +b ,0},则a +b =.例题2、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M 和N ,表示同一集合的是()A.M ={3,6},N ={(3,6)}B.M ={π},N ={3.1415926}C.M ={x |13,x x R <<∈},N ={2}D.{5}{1,,|5M N ππ==,,,子集与真子集例题1、已知集合A ⊆{0,1,2},且集合A 中至少含有一个偶数,则这样的集合A 的个数为()A.6B.5C.4D.3例题2、已知集合2{|60}A x x x =+-=,{|10}B x mx =+=,若B A Ü,则实数m 的取值集合是()A.11{,}23- B.1{}2- C.1{}3D.11{,0,}23-例题3、已知集合A 满足{1,3}{1,3,5,7,9}A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有()A.4个 B.8个C.7个D.6个随练1、已知集合A ={x|x >-1},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0A ⊆B.{0}A ⊆C.Aφ∈ D.{0}∈A随练2、设集合2{|}202|5{}0A x x x B x x =+=﹣﹣<,﹣>,则集合A 与B 的关系是()A.B ⊆AB.B ⊇AC.B A∈ D.A B∈随练3、集合A={-1,0,1},A 的子集中,含有元素0的子集共有()A.2个B.4个C.6个D.8个随练4、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①0∈0;②∅⊈{0};③{0,1}⊆{0,1};④{a ,b}={b ,a}.A.1 B.2 C.3 D.4随练5、己知集合{1,2,3},{(,)|,,}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集合B 的真子集的个数为()A.4B.7C.8D.16集合的运算知识精讲一.交集1.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 ,B ,由属于集合A 又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 x x A x B =∈∈ 且例如:{}{}{}23,5,7,115,6,7,8,95,7= ,.用维恩图表示,图中阴影部分即为A ,B 的交集.2.交集的性质(1)A B B A = ;(2)A A A = ;(3)A A ∅=∅=∅ ;(4)如果A B ⊆,则A B A = .(5)A B A ⊆ ,A B B ⊆ .二.并集1.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 ,B ,由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 并B ”),即{}|.A B x x A x B =∈∈ 或例如:{}{}{}1,2,33,4,51,2,3,4,5= 用维恩图表示,图中阴影部分即为A ,B 的并集.2.并集的性质(1)A B B A = ;(2)A A A = ;(3)A A A ∅=∅= ;(4)如果A B ⊆,则A B B = .三.补集1.全集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通常用U 表示.例如,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我们讨论的数仅限为自然数,我们可取自然数集N 为全集.2.补集如果给定的集合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 ð,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 A x x U x A =∈∉且ð全集通常用矩形区域表示.全集与它的任意一个真子集之间的关系,可用维恩图表示,如下图:3.补集的性质(1)U A A U = ð;(2)U A A =∅ ð;三点剖析一.必备公式(1)A A A = ,A ∅=∅ ,A B B A = ;(2),A A A B B A ∅== ;(3)()()A B A B ⊆ ;(4)A B A B A ⊆⇔= ;A B A B B ⊆⇔= ;(5)()()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6)()()()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7)()()()U UU B A B A = 痧;()()()U U U B A B A = 痧;(8)()()()().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 (card 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二.方法点拨1.数轴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为了使集合的交、并、补关系直观形象地显示而利于运算,常利于数轴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已知全集U =R ,{}0A x x =≤,{}1B x x =≥,求集合()U A B ð.可先把A B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观察出其补集范围.2.Venn 图的运用进行较为复杂的交并补运算时,可用Venn 图讨论集合的关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3.补集思想当“正面”解决比较困难时,可以考虑问题的“反面”,最后去“补集”即可.例如已知集合{}24260A x x mx m =-++=,{}0B x x =<,若A B ≠∅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此题可先求出当A B =∅ 时m 的范围,然后再取补集.集合的简单运算例题1、设集合A ={x ∈Z|(x -4)(x +1)<0},B ={2,3,4},则A∩B =()A.(2,4) B.{2,4} C.{3} D.{2,3}例题2、已知集合A ={1,2},集合B 满足A ∪B =A ,则集合B 有________个.例题3、已知集合2{(,)|}A x y y x ==,{(,)|||}B x y y x ==,则A B ⋂的元素个数为()A.1B.2C.3D.4随练1、已知集合A ={y|y =x 2+1,x ∈R},B ={y|y =x +1,x ∈R},则A∩B =()A.{1,2} B.{y|y =1或2}C.01(,)12x x x y y y ⎧==⎫⎧⎧⎪⎨⎨⎨⎬==⎩⎩⎪⎭⎩或 D.{y|y≥1}随练2、已知集合M ={0,1},N ={0,2,3},则N∩M =()A.{2}B.{1}C.{0}D.{0,1}集合的综合运算例题1、有15人进了家电超市,其中有9人买了电视机,有7人买了电脑,两种均买了的有3人,则这两种均没买的有人.例题2、已知全集U ={0,1,2,3,4},M ={0,1,2},N ={2,3},则(()U M N = ð()A.{2}B.{3}C.{2,3,4}D.{0,1,2,3,4}例题3、已知集合P ={x ǀx -1≤0},Q ={x ǀ0<x ≤2},则(C R P )∩Q =()A.(0,1)B.(0.2]C.[1,2]D.(1,2]随练1、设全集{1,2,3,4,5}U =,集合{1,3,5}M =,{2,5}N =,则Venn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5}B.{1,3}C.{2,4}D.{2,34},随练2、已知集合2{|0}A x x x =-=,集合{|13}B x N x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1()A B ⊆B.1()A B ∈C.A B =∅D.A B B= 集合新定义问题例题1、定义集合运算:A*B ={z|z =xy ,x ∈A ,y ∈B}.设A ={1,2},B ={0,2},则集合A*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0B.2C.3D.6例题2、对于集合A ,B ,定义运算:{}|A B x x A x B -=∈∉且,()()A B A B B A ∆=-- .若{}1,2A =,{}|||2,B x x x Z =<∈,则A B ∆=________.例题3、已知集合M ={x ∈N*|1≤x≤15},集合A 1,A 2,A 3满足:①每个集合都恰有5个元素;②A 1∪A 2∪A 3=M ;集合A i 中元素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称为集合A i 的特征数,记为X i (i =1,2,3),则X 1+X 2+X 3的值不可能为()A.37B.39C.48D.57随练1、定义集合运算:A ⊙{|}B z z x x y x A y B ==+∈∈(),,,设集合{}{0}123A B ==,,,,则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0B.5C.6D.7拓展1、(2014A={x ∈N|1<x≤2},则()A.1∈AB.2AC.π∈AD.2∈A2、方程组20x y x y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A.{11}(,)B.{1}1, C.11(,) D.{}13、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A.1B.2C.3D.44、已知集合13{23}A m =+,,,集合2{}3B m =,.若B A ⊆,则实数m =.5、集合C ={(x ,y )|y -x =0},集合11{(,)|}222y x D x y y x⎧=+⎪=⎨⎪=-⎩,则集合C ,D 之间的关系为()A.D ∈CB.C ∈DC.C ⊆DD.D ⊆C6、设集合{|1}A x x =>,集合{2}B a =+,若A B =∅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1]-∞-B.)1,(--∞ C.[1,)-+∞ D.[1,)+∞7、已知集合2{|}{|}44A x x x R B x x x Z =≤∈=∈,,,,则A B ⋂()A.02(,)B.[0]2,C.{012},, D.{0}2,8、设集合U ={1,2,3,4,5},A ={2,4},B ={1,2,3},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A.{4}B.{2,4}C.{4,5}D.{1,3,4}9、设集合{|4A x x =≤﹣或}{||21}3|x B x x ≥=≤,﹣,则等于R A B ⋂()ð()A.[2]4,B.[22﹣,)C.24∞⋃+∞(﹣,)(,)D.42∞⋃+∞(﹣,﹣)(﹣,)10、已知全集U 为R ,集合A ={x|0<x≤2},B ={x|x <-3或x >1}.求:(1)A∩B ;(2)∁U A∩∁U B ;(3)∁U (A ∪B ).。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
小于 (< )
能
都是 不都 是
任意 一个 某个
所以 某些
否定 不等于 不大于 不小于 不 (≥ ) 能 P且 q
至多 P 或 n个 q
任意 是 两个
否定 至少 词语 两个
一个也 至少 没有 n+1
非p 且非 q
非p 或非 q
某⇒q,则充分性成立,p 是 q 的充分条件 (3)再考虑从结论推条件,如果 q⇒p,则 p 是 q 的必要条 件,必要性成立 判定复合命题的真假时,可以先确定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将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问题转化为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问 题 由于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具有相同的真假性,在 直接证明原命题困难时,可以考虑证明与它等价的逆否命 题。。。。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 ①命题的否定不同于否命题,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 结论,而否命题则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 ②全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式全称命题 定义域相同、值域相同、对应法则也相同的函数是同一函 数 正面 等于 词语 (=) 词语 (≠) 正面 至多 词语 一个 大于 (<) (≤)
一般地用 p 和 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① 原命题的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 原命题的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 原命题的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④ 逆命题的为真,否命题一定为真 若 p⇒q,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若 q⇒p,则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若 p⇒q 且 q⇏p,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 q⇒p 且 p⇏q,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若 p⇔q,则 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 若 p⇏q 且 q⇏q,则 p 是 q 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若集合 P⊆Q,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若集合 Q⊆P,则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若集合 P⊊Q,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集合 P⊋Q,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若集合 P=Q,则 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 若集合 P⋢Q 且 Q⋢P,则 P 是 Q 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⑴先确定条件 p 什么,结论 q 是什么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
高中知识点之集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假设a是集合A中的元素,那么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假设a不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创造〞〔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拟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假设a是集合A中的元素,那么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假设a不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说明:⑴书写时,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⑵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⑶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仍按惯用的次序;⑷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数,点,代数式等;⑸列举法可表示有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
数学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第一周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重点知识梳理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②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能有相同元素,相同元素只能出现一次; ③无序性:即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出现没有顺序,只要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这两个集合就是相同的.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3.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 (2)真子集:如果A ⊆B 且A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相等: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即A =B . (4)常用结论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③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④如果A ⊆B ,同时B ⊆A ,那么A =B .典型例题剖析例1 已知集合A ={x |ax 2-2x -1=0,x ∈R },若集合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方法指导】集合A 中至多有一元素,即为对应方程至多只有一根,这样通过讨论方程根的情况来求a 的取值范围即可.【解析】(1)当a =0时,方程只有一个根-12,则a =0符合题意;(2)当a ≠0时,关于x 的方程ax 2-2x -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所以Δ=4+4a ≤0,解得a ≤-1,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1}.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0或a ≤-1}. 【提示】以下解法是错误的:由于集合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一元二次方程ax 2-2x -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所以Δ=4+4a ≤0,解得a ≤-1,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1}.错误原因 方程ax 2-2x -1=0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不能利用判别式Δ判断其实根的个数.淘出优秀的你2【小结】本题体现了转会与化归的思想,解答时将问题转化为关于x 的方程ax 2-2x -1=0的实数根的个数问题,这样就容易解决了.同时,要注意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则需对其是否为零进行讨论.变式训练 已知集合A ={x ∈R |ax 2-3x +2=0}.(1)若A 是单元素集(只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 的值及集合A ; (2)求集合P ={a ∈R |a 使得A 至少含有一个元素}. 【解析】(1)当a =0时,A ={23},符合题意;当a ≠0时,要使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则Δ=9-8a =0,即a =98,此时A ={43}.综上所述,当a =0时,A ={23};当a =98时,A ={43}.(2)由(1)知,当a =0时,A ={23}含有一个元素,符合题意.由a ≠0时,要使方程有实根,则Δ=9-8a ≥0,即a ≤98.综上所述,P ={a ∈R |a 使得A 至少含有一个元素}={a |a ≤98}.例2 已知-3∈A ,A 中含有的元素有a -3,2a -1,a 2+1,求a 的值. 【解析】由-3∈A 且a 2+1≥1,可知a -3=-3或2a -1=-3, 当a -3=-3时,a =0; 当2a -1=-3时,a =-1. 经检验,0与-1都符合要求. ∴a =0或a =-1.变式训练 已知互异的两数a ,b 满足ab ≠0,集合{a ,b }={a 2,b 2},则a +b 等于( ) A .2 B .1 C .0 D .-1 【答案】D【解析】由{a ,b }={a 2,b 2},则⎩⎪⎨⎪⎧a =a 2b =b 2① 或⎩⎪⎨⎪⎧a =b 2b =a 2,② 由①得⎩⎪⎨⎪⎧a =0或a =1b =0或b =1,∵ab ≠0,∴a ≠0且b ≠0,即a =1,b =1,此时集合{1,1}不满足条件. 由②两式相减得a 2-b 2=b -a ,∵两数a ,b 互异,∴b -a ≠0,即a +b =-1,故选D.例3 已知集合A ={x |-2≤x ≤5},B ={x |m +1≤x ≤2m -1},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A ={x |-2≤x ≤5},B ={x |m +1≤x ≤2m -1}, 且B ⊆A .①若B =∅,则m +1>2m -1,解得m <2, 此时有B ⊆A ;②若B ≠∅,则m +1≤2m -1,即m ≥2, 由B ⊆A ,得⎩⎪⎨⎪⎧m ≥2m +1≥-22m -1≤5,解得2≤m ≤3. 由①②得m ≤3.∴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3}.【小结】对于这类含有字母参数的集合的包含关系,应注意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本题中,应讨论集合B 为空集的情形.变式训练 已知集合P ={x |x 2+x -6=0},集合Q ={x |ax +1=0},且Q ⊆P ,求实数a 的取值构成的集合A .【解析】∵x 2+x -6=0, ∴(x +3)(x -2)=0, 即x =-3或x =2. ∴P ={-3,2}. 又∵Q ={x |ax +1=0}, 当a =0时,Q =∅,满足Q ⊆P ; 当a ≠0时,有-1a =-3或-1a =2,∴a =13或a =-12,故a =0或a =13或a =-12.∴A ={-12,0,13}.跟踪训练1.若集合A ={x ∈R |ax 2+ax +1=0}其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等于( ) A .4 B .2 C .0 D .0或42.集合⎩⎨⎧⎭⎬⎫x ∈N *|12x ∈Z 中含有的元素个数为( )淘出优秀的你4A .4B .6C .8D .123.若集合A ={x |ax 2+(a -6)x +2=0}是单元素集合,则实数a 等于( ) A .2或18 B .0或2 C .0或18D .0或2或184.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那么a 为( ) A .2 B .2或4 C .4 D .05.集合A 满足关系式(a ,b )⊆A ⊆{a ,b ,c ,d ,e },则集合A 的个数是( ) A .5 B .6 C .7 D .86.若非空数集A ={x |2a +1≤x ≤3a -5},B ={x |3≤x ≤22},则能使A ⊆B 成立的所有a 的集合是( ) A .{a |1≤a ≤9} B .{a |6≤a ≤9} C .{a |a ≤9}D .∅7.若集合A ={x |x 2-5x +6≤0},集合B ={x |ax -2=0,a ∈Z },且B ⊆A ,则实数a =________.8.若集合M ={}1,m 2,集合N ={2,4},M ∪N ={1,2,4},则实数m 的值的个数是________.9.如果有一集合含有三个元素1,x ,x 2-x ,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M ={2,a ,b },N ={2a,2,b 2},且M =N ,则有序实数对(a ,b )的值为________. 11.设集合A ={3,3m 2},B ={3m,3},且A =B ,则实数m 的值是________.12.已知集合A ={x |2a -2<x ≤a +2},B ={x |-2≤x <3}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3.已知由实数构成的集合A 满足条件:若a ∈A ,则1+a1-a∈A (a ≠0且a ≠±1),则集合A 中至少有几个元素?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1.A 当a =0时,方程为1=0不成立,不满足条件;当a ≠0时,Δ=a 2-4a =0,解得a =4. 故选A.2.B 由题意,集合⎩⎨⎧⎭⎬⎫x ∈N *|12x ∈Z 中的元素满足x 是正整数,且12x 是整数,由此列出下表根据表格,可得符合条件的x 共有6个,即集合⎩⎨⎭⎬x ∈N *|12x ∈Z 中有6个元素,故选B.3.D a =0时,-6x +2=0,x =13,只有一个解,集合A ={13},满足题意.a ≠0时,方程ax 2+(a -6)x +2=0有两个相等实根. 判别式Δ=0, Δ=(a -6)2-8a =0, a 2-20a +36=0, 解得a =2或a =18, ∴实数a 为0或2或18. 故选D.4.B 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 a =2∈A,6-a =4∈A ,∴a =2, 或者a =4∈A,6-a =2∈A ,∴a =4, 综上所述,a =2,4. 故选B.5.D 由题意知集合A 中的元素a ,b 必取,另外可从c ,d ,e 中取,满足题意的集合A 的个数等于集合{c ,d ,e }的子集个数,因为{c ,d ,e }的子集个数为23=8,则集合A 的个数是8. 故选D. 6.B 7.0或1 8.49.x ≠0,1,2,1±52解析 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可得x ≠1,x 2-x ≠1,x 2-x ≠x ,解得x ≠0,1,2,1±52.淘出优秀的你610.(0,1)或(14,12)解析 ∵M ={2,a ,b },N ={2a,2,b 2},且M =N ,∴⎩⎪⎨⎪⎧ a =2a b =b 2或⎩⎪⎨⎪⎧a =b 2b =2a , 即⎩⎪⎨⎪⎧ a =0b =1或⎩⎪⎨⎪⎧a =0b =0或⎩⎨⎧a =14b =12,当a =0,b =0时,集合M ={2,0,0}不成立, ∴有序实数对(a ,b )的值为(0,1)或(14,12)故答案为(0,1)或(14,12).11.0解析 依题意,3m =3m 2,所以m =0或m =1.当m =1时,违反元素互异性(舍去). 12.解析 由已知A ⊆B 可得, (1)当A =∅时,有2a -2≥a +2⇒a ≥4. (2)当A ≠∅时,由A ⊆B 得⎩⎪⎨⎪⎧2a -2<a +2,2a -2≥-2,a +2<3⇒⎩⎪⎨⎪⎧a <4,a ≥0,⇒0≤a <1a <1. 综合(1)(2),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a ≥4或0≤a <1}. 13.解析 ∵a ∈A ,则1+a1-a ∈A ,∴1+1+a 1-a 1-1+a1-a =-1a ∈A ,进而有1+⎝⎛⎭⎫-1a 1-⎝⎛⎭⎫-1a =a -1a +1∈A ,∴又有1+a -1a +11-a -1a +1=a ∈A .∵a ∈R ,∴a ≠-1a.假设a =1+a1-a ,则a 2=-1,矛盾,∴a ≠1+a 1-a.类似方法可得a 、1+a 1-a 、-1a 和a -1a +1四个数互不相等,故集合A 中至少有四个元素.。
高中数学 集合
集合•集合的概念:1、集合:一般地我们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集);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3、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具其一。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易错点:(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集合间交、并、补的运算(用Venn图表示)•1、交集概念:(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表达式为A∩B={x|x∈A且x∈B}。
(2)韦恩图表示为。
2、并集概念:(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表达式为A∪B={x|x∈A或x∈B}。
(2)韦恩图表示为。
3、全集、补集概念:(1)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高中数学必修 第一册 知识点总结梳理
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知识梳理1.元素与集合(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表示符号分别为∈和∉.(3)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若对任意x∈A,都有x∈B,则A⊆B或B⊇A.(2)真子集:若A⊆B,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A B或B A.(3)相等:若A⊆B,且B⊆A,则A=B.(4)空集的性质:∅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符号表示A∪B A∩B 若全集为U,则集合A的补集为∁U A图形表示集合表示{x|x∈A,或x∈B}{x|x∈A,且x∈B}{x|x∈U,且x∉A}4.(1)A∩A=A,A∩∅=∅,A∩B=B∩A.(2)A∪A=A,A∪∅=A,A∪B=B∪A.(3)A∩(∁U A)=∅,A∪(∁U A)=U,∁U(∁U A)=A.[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若有限集A中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3.注意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应时刻关注对于空集的讨论.4.A⊆B⇔A∩B=A⇔A∪B=B⇔∁U A⊇∁U B.5.∁U(A∩B)=(∁U A)∪(∁U B),∁U(A∪B)=(∁U A)∩(∁U B).常用逻辑用语知识梳理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q且q⇒p2.(1)全称量词: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等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 (2)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3.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命题p 的否定记为﹁p ,读作“非p ”)[1.区别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 ⇒B 且B ⇒ A ),与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 (B ⇒A 且A ⇒B )两者的不同. 2.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是﹁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规律是“改量词,否结论”.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式与不等式性质 知识梳理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作差法⎩⎪⎨⎪⎧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b . (2)作商法⎩⎪⎨⎪⎧ab>1(a ∈R ,b >0)⇔a >b (a ∈R ,b >0),ab =1⇔a =b (a ,b ≠0),a b <1(a ∈R ,b >0)⇔a <b (a ∈R ,b >0).2.等式的性质(1)对称性:若a =b ,则b =a . (2)传递性:若a =b ,b =c ,则a =c . (3)可加性:若a =b ,则a +c =b +c .(4)可乘性:若a =b ,则ac =bc ;若a =b ,c =d ,则ac =bd . 3.不等式的性质(1)对称性:a >b ⇔b <a ; (2)传递性:a >b ,b >c ⇒a >c ;(3)可加性:a >b ⇔a +c >b +c ;a >b ,c >d ⇒a +c >b +d ;(4)可乘性:a >b ,c >0⇒ac >bc ;a >b ,c <0⇒ac <bc ;a >b >0,c >d >0⇒ac >bd ; (5)可乘方:a >b >0⇒a n >b n (n ∈N ,n ≥1);(6)可开方:a >b >0n ∈N ,n ≥2).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2.有关分式的性质(1)若a >b >0,m >0,则b a <b +m a +m ;b a >b -ma -m (b -m >0).(2)若ab >0,且a >b ⇔1a <1b.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1.基本不等式:ab ≤a +b2(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0,b ≥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3)其中a +b2称为正数a ,b a ,b 的几何平均数.2.两个重要的不等式(1)a 2+b 2≥2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ab ≤⎝⎛⎭⎫a +b 22(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已知x ≥0,y ≥0,则(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是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是s 24(简记:和定积最大).[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b a +ab≥2(a ,b 同号),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2.ab ≤⎝⎛⎭⎫a +b 22≤a 2+b 22. 3.21a +1b ≤ab ≤a +b2≤a 2+b 22(a >0,b >0). 4.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一定,二正,三相等”,忽略某个条件,就会出错.5.在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若必须多次使用,则一定要保证它们等号成立的条件一致.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梳理1.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不等式叫作一元二次不等式.2.三个“二次”间的关系3.(x -a4.分式不等式与整式不等式(1)f (x )g (x )>0(<0)⇔f (x )·g (x )>0(<0). (2)f (x )g (x )≥0(≤0)⇔f (x )·g (x )≥0(≤0)且g (x )≠0.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绝对值不等式|x |>a (a >0)的解集为(-∞,-a )∪(a ,+∞);|x |<a (a >0)的解集为(-a ,a ). 记忆口诀:大于号取两边,小于号取中间.2.解不等式ax 2+bx +c >0(<0)时不要忘记当a =0时的情形.3.不等式ax 2+bx +c >0(<0)恒成立的条件要结合其对应的函数图象决定.(1)不等式ax 2+bx +c >0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a =b =0,c >0或⎩⎪⎨⎪⎧a >0,Δ<0.(2)不等式ax 2+bx +c <0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a =b =0,c <0或⎩⎪⎨⎪⎧a <0,Δ<0.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的概念 知识梳理1.函数的概念设A ,B 都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1)在函数y =f (x ),x ∈A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2)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这两个函数为相等函数.3.函数的表示法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4.分段函数(1)若函数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因对应关系不同而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定义域的并集,其值域等于各段函数的值域的并集,分段函数虽由几个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直线x=a(a是常数)与函数y=f(x)的图象有0个或1个交点.2.判断两个函数相等的依据是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3.注意以下几个特殊函数的定义域(1)分式型函数,分母不为零的实数集合.(2)偶次方根型函数,被开方式非负的实数集合.(3)f(x)为对数式时,函数的定义域是真数为正数、底数为正且不为1的实数集合.(4)若f(x)=x0,则定义域为{x|x≠0}.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知识梳理1.函数的单调性(1)单调函数的定义自左向右看图象是上升的自左向右看图象是下降的(2)单调区间的定义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2.函数的最值[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若f (x ),g (x )均为区间A 上的增(减)函数,则f (x )+g (x )也是区间A 上的增(减)函数.2.函数y =f (x )(f (x )>0或f (x )<0)在公共定义域内与y =-f (x ),y =1f (x )的单调性相反.3.“对勾函数”y =x +ax(a >0)的单调增区间为(-∞,-a ),(a ,+∞);单调减区间是[-a ,0),(0,a ].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知识梳理1.函数的奇偶性2.(1)周期函数:对于函数y =f (x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任何值时,都有f (x +T )=f (x ),那么就称函数y =f (x )为周期函数,称T 为这个函数的周期.(2)最小正周期:如果在周期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f (x )的最小正周期.[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1)如果一个奇函数f (x )在原点处有定义,即f (0)有意义,那么一定有f (0)=0. (2)如果函数f (x )是偶函数,那么f (x )=f (|x |).2.奇函数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3.函数周期性常用结论对f (x )定义域内任一自变量的值x : (1)若f (x +a )=-f (x ),则T =2a (a >0). (2)若f (x +a )=1f (x ),则T =2a (a >0).(3)若f (x +a )=-1f (x ),则T =2a (a >0).(4)若f (x +a )+f (x )=c ,则T =2a (a >0,c 为常数). 4.对称性的三个常用结论(1)若函数y =f (x +a )是偶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2)若对于R 上的任意x 都有f (2a -x )=f (x )或f (-x )=f (2a +x ),则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3)若函数y =f (x +b )是奇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b ,0)中心对称.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与指数函数 知识梳理1.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概念:式子na 叫做根式,其中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2)性质:(na )n=a (a 使na 有意义);当n 为奇数时,na n=a ,当n 为偶数时,na n=|a |=⎩⎪⎨⎪⎧a ,a ≥0,-a ,a <0.2.分数指数幂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a mn =a >0,m ,n ∈N *,且n >1);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a -mn =1(a >0,m ,n ∈N *,且n >1);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 r a s =a r +s ;(a r )s =a rs ;(ab )r =a r b r ,其中a >0,b >0,r ,s ∈R . 4.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概念:函数y =a x (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a 是底数. (2)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R [1.画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图象,应抓住三个关键点:(1,a ),(0,1),⎝⎛⎭⎫-1,1a . 2.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图象和性质跟a 的取值有关,要特别注意应分a >1与0<a <1来研究. 3.在第一象限内,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图象越高,底数越大.对数与对数函数 知识梳理1.对数的概念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log a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2.对数的性质、运算性质与换底公式(1)对数的性质:①a log a N =N ; ②log a a b =b (a >0,且a ≠1). (2)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①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②log a MN=log a M -log a N ; ③log a M n =n log a M (n ∈R ).(3)换底公式:log b N =log a Nlog a b (a ,b 均大于零且不等于1,N >0).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概念: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定义域:(0,+∞)4.反函数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 1.换底公式的两个重要结论(1)log a b =1log b a (a >0,且a ≠1;b >0,且b ≠1). (2)log a m b n =nm log a b (a >0,且a ≠1;b >0;m ,n ∈R ,且m ≠0).2.在第一象限内,不同底的对数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底数逐渐增大.3.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的图象过定点(1,0),且过点(a ,1),⎝⎛⎭⎫1a ,-1,函数图象只在第一、四象限. 幂函数与二次函数 知识梳理1.幂函数 (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 =x α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α为常数. (2)常见的五种幂函数的图象(3)幂函数的性质①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②当α>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过点(1,1)和(0,0),且在(0,+∞)上单调递增; ③当α<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过点(1,1),且在(0,+∞)上单调递减.2.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一般式:f (x )=ax 2+bx +c (a ≠0).顶点式:f (x )=a (x -m )2+n (a ≠0),顶点坐标为(m ,n ).零点式:f (x )=a (x -x 1)(x -x 2)(a ≠0),x 1,x 2为f (x )的零点.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R[1.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及给定区间的范围有关. 2.若f (x )=ax 2+bx +c (a ≠0),则当⎩⎪⎨⎪⎧a >0,Δ<0时恒有f (x )>0;当⎩⎪⎨⎪⎧a <0,Δ<0时,恒有f (x )<0.3.(1)幂函数的图象一定会出现在第一象限内,一定不会出现在第四象限;(2)幂函数的图象过定点(1,1),如果幂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相交,则交点一定是原点.函数与方程 知识梳理1.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 =f (x ),把使f (x )=0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的零点. (2)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方程f (x )=0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3)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 =f (x )满足:①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②f (a )·f (b )<0;则函数y =f (x )在(a ,b )内有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f (c )=0,这个c 也就是方程f (x )=0的根.2.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Δ=b 2-4ac Δ>0 Δ=0 Δ<0二次函数 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 (x 1,0),(x 2,0)(x 1,0) 无交点 零点个数21[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若连续不断的函数f (x )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函数,则f (x )至多有一个零点.函数的零点不是一个“点”,而是方程f (x )=0的实根.2.由函数y =f (x )(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在闭区间[a ,b ]上有零点不一定能推出f (a )·f (b )<0,如图所示,所以f (a )·f (b )<0是y =f (x )在闭区间[a ,b ]上有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周期函数如果有零点,则必有无穷多个零点.第五章 三角函数任意角和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知识梳理1.角的概念的推广(1)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的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2)分类⎩⎪⎨⎪⎧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3)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 }. 2.弧度制的定义和公式(1)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记作rad. (2)公式角α的弧度数公式 |α|=lr (弧长用l 表示)角度与弧度的换算1°=π180rad ;1 rad =⎝⎛⎭⎫180π° 弧长公式 弧长l =|α|r 扇形面积公式S =12lr =12|α|r 2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定义: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那么sin α=y ,cos α=x ,tan α=yx (x ≠0).(2)几何表示:三角函数线可以看作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正弦线的起点都在x 轴上,余弦线的起点都是原点,正切线的起点都是(1,0).如图中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2.若α∈⎝⎛⎭⎫0,π2,则tan α>α>sin α. 3.角度制与弧度制可利用180°=π rad 进行互化,在同一个式子中,采用的度量制必须一致,不可混用. 4.区分两个概念(1)第一象限角未必是锐角,但锐角一定是第一象限角. (2)不相等的角未必终边不相同,终边相同的角也未必相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与诱导公式 知识梳理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 2α+cos 2α=1. (2)商数关系:sin αcos α=tan__α.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常用变形(sin α±cos α)2=1±2sin αcos α; sin α=tan α·cos α. 2.诱导公式的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其中的奇、偶是指π2的奇数倍和偶数倍,变与不变指函数名称的变化.3.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时,若开方,要特别注意判断符号.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知识梳理1.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简图(1)正弦函数y =sin x ,x ∈[0,2π]的图象中,五个关键点是:(0,0),⎝⎛⎭⎫π2,1,(π,0),⎝⎛⎭⎫3π2,-1,(2π,0). (2)余弦函数y =cos x ,x ∈[0,2π]的图象中,五个关键点是:(0,1),⎝⎛⎭⎫π2,0,(π,-1),⎝⎛⎭⎫3π2,0,(2π,1). 2.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下表中k ∈Z )π[1.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相邻两对称中心、相邻两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半个周期,相邻的对称中心与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14个周期.正切曲线相邻两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是半个周期.2.三角函数中奇函数一般可化为y =A sin ωx 或y =A tan ωx 的形式,偶函数一般可化为y =A cos ωx +b 的形式.3.对于y =tan x 不能认为其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而是在每个区间⎝⎛⎭⎫k π-π2,k π+π2(k ∈Z )内为增函数.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知识梳理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sin(α±β)=sin α cos β ± cos α sin β. cos(α∓β)=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 2α=2sin αcos α. cos 2α=cos 2α-sin 2α=2cos 2α-1=1-2sin 2α. tan 2α=2tan α1-tan 2α.3.函数f (α)=a sin α+b cos α(a ,b 为常数),可以化为f (α)=a 2+b 2sin(α+φ)⎝⎛⎭⎫其中tan φ=ba 或f (α)=a 2+b 2·cos(α-φ)⎝⎛⎭⎫其中tan φ=ab .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2.cos 2α=1+cos 2α2,sin 2α=1-cos 2α2.3.1+sin 2α=(sin α+cos α)2,1-sin 2α=(sin α-cos α)2, sin α±cos α=2sin ⎝⎛⎭⎫α±π4.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象及应用 知识梳理1.函数y=A sin(ωx+φ)的有关概念y=A sin(ωx+φ)(A>0,ω>0),x∈[0,+∞)表示一个振动量时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初相A T=2πωf=1T=ω2πωx+φφ2.用“五点法”画y=A sin(ωx+φ)(A>0,ω>0,|φ|<π2)一个周期内的简图时,要找五个关键点x -φω-φω+π2ωπ-φω3π2ω-φω2π-φωωx+φ0π2π3π22πy=A sin(ωx+φ)0 A 0-A 03.函数y=sin x的图象经变换得到y=A sin(ωx+φ)的图象的两种途径[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1.函数y=A sin(ωx+φ)+k图象平移的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2.由y=sin ωx到y=sin(ωx+φ)(ω>0,φ>0)的变换:向左平移φω个单位长度而非φ个单位长度.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参考答案例1. 解:⑴. x应满足()122log0tan02xxxx k k Zππ⎧+≥⎪⎪≥⎪⎨>⎪⎪≠+∈⎪⎩,即为()042xk x k k Zπππ<≤⎧⎪⎨≤<+∈⎪⎩所以所求定义域为[]0,,42ππ⎛⎫⎪⎝⎭⑵. x应满足⎩⎨⎧≥->-cos212sin2xx,即2sin21cos2xx⎧>⎪⎪⎨⎪≤⎪⎩,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可得32234k x kππππ+≤<+,所以所求定义域为()32,234k k k zππππ⎡⎫++∈⎪⎢⎣⎭。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集合”(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G 和不属于(更)住人-一击(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与兀素《((3)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 ” 子集:若x 壬A =x 毛B ,则A 匸B ,即A 是B 的子集。
若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n-1)个。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对于集合A,B,C,如果A 二B ,且B 二C,那么A 二C.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C U (A 一 B) =(C U A) 一 (C U B)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2)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亠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3) 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 M ,两者必居其一 • (4) 集合的表示法① 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 描述法:{ x |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 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 (5) 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34、集合彳集合与集合真子集:若AEB 且A^B(即至少存在x°EB 但X 。
更A ),则A 是 B 的真子集。
A B 且A 二 B := A = BA 一B = ix/x 三 A 且x B :运算彳集合相等: 交集J 定义: 性质: 卄隹定义: 并集{ 性质: A 一 A = A A , A 一 B 二B 一 A B M A A 一 B M B, A = B := A' B = A A _.B = \x/x A 或 x B :A 、』A 二 A A 一 . — A , A 、』B 二 B 1』A A 、』B 二 A , A 、』B 二 B , A — B :二 A 』B 二 BCard(AuB) =Card(A) +Card(B)-Card(A^B) 定义:C u A 二{x/x ^U 且X ^A } = A补集{性质:(C U A)C A =0 ,(C U A)U A=U , C u (C u A) = A, C U (A^B )=(C u A)o(C u B),r1关系*)已知集合有个元素,则它有个子集,它有2个真子集,它有个非空子集,它有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⑼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A B = B A; A B=B A.结合律:(A B) C=A (B C);(A B) C 二 A (B C)分配律:A (B C) =(A B) (A C); A (B C) = (A B) (A C) 0-1 律:A = A = A,U A=A,U A=U等幕律:A A=A,A A=A.求补律:A n A U =U反演律:(A n B)=(A) U (B) (A U B)=(A) n (B)、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集合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高中数学2018版
高中数学2018版-集合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1、 元素与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属于记为不属于记为确定性 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元素要么子集合中,要么不在集合中,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一定的顺序(2) 集合的分类:无限集,有限集特别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记作∅ (3) 常用数集及表示符号 名称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 (自然数)整数集 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 N +NZQR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自然语言描述 符号语言描述子集如果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都在集合A 中,则程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B A ⊆(或者A B ⊇)真子集如果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都在集合A 中,但存在元素a A ∈且a B ∉,则称集合B 是集合A 的真子集B A(或者A B) 集合相等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相同,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像等A=B 交集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 ,B ,有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A B x x A x B ⋂=∈∈且并集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 ,B ,有所有属于集合A ,或者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A B x x A x B ⋃=∈∈或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有全集U 中的所有属于U 但不{,}U C A x x U x A =∈∉且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注意区分∈和⊆, ∈连接的是元素与集合,⊆连接的是集合与集合。
即元素∈集合,集合⊆集合 (2)设有限集A 中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个数是2n,真子集个数21n -,非空子集21n -,非空真子集22n-近三年高考真题解读2018年高考真题解读1.【2018年理北京卷】已知集合A={x||x|<2},B={–2,0,1,2},则AB=( )A. {0,1}B. {–1,0,1}C. {–2,0,1,2}D. {–1,0,1,2} 【答案】A 【解析】因此AB =,选A.【说明】认清元素的属性,解决集合问题时,认清集合中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是正确求解的两个先决条件. 2.【2018年全国卷Ⅲ理】已知集合,,则( )A. B.C.D.【答案】C【解析】由集合A 得,所以,故答案选C.【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交集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与函数基础知识讲解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⑶非负奇数;⑷方程x2+1=0的解;⑸某校2011级新生;⑹血压很高的人;⑺著名的数学家;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练:A={2,4,8,16},则4∈A,8∈A,32∉A.(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⑴8 N ; ⑵0 N ; ⑶-3 Z ; ;⑸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 ,美国 A ,印度 A ,英国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
1.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称为集合,简称集.元素一般用小写字母a,b,c 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 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符号表示如:a∈A 或a∉A.
2、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属于还是不属于这集合是确定的.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他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集合的表示是否正确,或用来求集合中的未知元素.
(3)无序性:集合于其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两个集合的关系.
【命题方向】
题型一:验证元素是否是集合的元素
典例 1:已知集合A={x|x=m2﹣n2,m∈Z,n∈Z}.求证:
(1)3∈A;
(2)偶数 4k﹣2(k∈Z)不属于A.
分析:(1)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判断 3 是否满足即可;
(2)用反证法,假设属于A,再根据两偶数的积为 4 的倍数;两奇数的积仍为奇数得出矛盾,从而证明要证的结论.
解答:解:(1)∵3=22﹣12,3∈A;
(2)设 4k﹣2∈A,则存在m,n∈Z,使 4k﹣2=m2﹣n2=(m+n)(m﹣n)成立,
1、当m,n 同奇或同偶时,m﹣n,m+n 均为偶数,
∴(m﹣n)(m+n)为 4 的倍数,与 4k﹣2 不是 4 的倍数矛盾.
2、当m,n 一奇,一偶时,m﹣n,m+n 均为奇数,
∴(m﹣n)(m+n)为奇数,与 4k﹣2 是偶数矛盾.
综上 4k﹣2∉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分类讨论的思想.
题型二:知元素是集合的元素,根据集合的属性求出相关的参数.
典例 2:已知集合A={a+2,2a2+a},若 3∈A,求实数a 的值.
分析:通过 3 是集合A 的元素,直接利用a+2 与 2a2+a=3,求出a 的值,验证集合A 中元素不重复即可.解答:解:因为 3∈A,所以a+2=3 或 2a2+a=3…(2 分)
当a+2=3 时,a=1,…(5 分)
此时A={3,3},不合条件舍去,…(7 分)
当 2a2+a=3 时,a=1(舍去)或푎=―3
2
,…(10 分)
由푎=―31
,得퐴={2,3},成立…(12 分)2
故푎=―3
2⋯(14 分)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考查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考查计算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求解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常用于解决集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