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综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选一种理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特征与途径进行解说。(试就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点分析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路径的特色)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其他文明起源最大的不同是:古代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时,氏族制度不仅没有被炸毁,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顽强地保存着,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氏族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不仅是夏商王朝统治的基础,而且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氏族组织剥削劳动者的力役地租是当时最主要的剥削形式。

文明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任何文明的产生都建立在财富的绝对积累和集中上,而财富的积累和集中首先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的行使来实现,政治王朝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一直形影不离。政治权力在中国的成长为几个内在联系的因素所促动:①亲族层序系统的建立②统治者的道德权威③武装力量④对神与祖先沟通手段的独占⑤对财富本身的独占,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神人沟通手段的独占。红山文化就是以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及其所表现的“通神为礼”作为其进入文明社会特征的。张光直认为,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以人和自然关系的改变为契机,通过技术的突破、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变化引起社会的质变,另一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为主要动力,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威的建立与维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前者以苏美尔文明为代表,特征是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灌溉领域的大规模运用,贸易的扩展、文字对经济的促进,神权与国家的分立等。它成为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后者则以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为代表,特征为金属在政治与宗教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政治分层系统与网状结构的形成、文字和艺术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成为天人沟通的工具。前者在兴起的时候突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束缚,并与旧时代之间产生了断裂,后者则从史前继承了各种制度观点与仪式。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即认为中国---玛雅文明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苏美尔文明只是一种例外。这个观点无疑是对传统历史观的严重挑战。古代中国文明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把世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层次,如天和地,人和神,生与死。上天与祖宗是知识与权力的源泉,天地之间的沟通必须以特定的人物和工具为中介,这就是巫师与巫术。统治者只要掌握了这二者以及附属于他们的艺术、文字等物品,就占有了与天和祖先的交通大权,也就取得了权威。三代的统治都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

2.结合中华文明形成的自然条件特点,说明我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存在严重宗法血缘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的这块地方大。换句话说,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黄河流域也不象印度那样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从东到西都有差不多的风貌。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明交通良好,可以彼此相互学习。就物资来说,以安阳为中心,向外画50公里到60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地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下去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象尼罗河一样,需要长期地保持一块耕地才可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小耕种地区的条件造成中国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切久了就变成了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的紧密结合。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其原因在于,中国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村子移植出去时,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了。没有宽阔的开拓空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所以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相互的依存关系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则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利于造成大型的复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为基础,而人群基础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也可以是非血缘关系的异姓,但是他们往往号称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比如祝融八姓),也就是说虽然是地缘关系,却以亲缘作为结合的方式。周代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成为中国文化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反映在词汇上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可以扩张成为一个普世的大帝国,而这个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这是上述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这正是导致我国早期国家存在严重宗法血缘性的根本原因。

3、论述西周时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对于保证分封制的实行有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补充,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位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宗法制旨在通过划分宗族等级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为此从宗族的角度对“大宗”和“小宗”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建内对士而言又成为大宗。各大宗均称作“宗子”,掌握祭祀与财产,代表贵族统治人民。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虽然宗法制适应于同姓宗族内部,但异姓贵族往往与同姓贵族之间有婚姻关系,因而宗法制对异姓贵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宗法制度之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隶属。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即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宗法制在各个社会等级之间划分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各级贵族各安其分,并必须尊奉他们的共同祖先。由于周天子是直接继承祖宗事业的人,因此,他们在尊奉祖先的同时,也要尊奉周天子。显然,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4、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大变革是社会形态的转变,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特点是在铁器牛耕广泛发展,导致井田制被破坏,封建领主制经济基础瓦解的基础上,各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建立起封建地主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土地私有的经济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和土地国有的旧制。私学的出现导致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