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

范明成

09历史学34号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在苏联建设中不断地暴露出来,而且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暴露。最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沉重冲击。而盘根与苏联社会各方面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最大的原因。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本文简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 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随着二战的结束,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的效果,反而成为了阻碍苏联继续向前发展的因素。苏联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暴露出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 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

贾文华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①

1、苏共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党陷入日常管理事务之中,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斯大林强调:“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该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②这表面上是加强和实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实际上是贬低了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削弱党的政治领导。

①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页.

②《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2、最高权力机关形同虚设。在斯大林时期,党中央和苏维埃机关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共同发布联合决议或决定,由于党处于领导地位,联合决议往往是以党的决议代替国家政权机关的法令和法律。最高苏维埃的实际作用,只不过是作为履行法律程序的机构而已。

3、党内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党和国家高度集权的后果是导致“党组织国家化”、“国家机关官僚化”。斯大林时期,党中央“日常工作机关”———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掌握着党和国家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以党的官僚机关为核心的行政命令的官僚体制。干部终身制不利于优胜劣汰,官僚主义、任人唯亲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 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经济结构畸形。

张伟垣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

1、把公有制的作用绝对化,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诞生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是很发达,小农经济占相当比重的国度。为了巩固政权,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不惜用暴力手段强行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用剥夺农民的方式大力推进全盘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在条件尚不成熟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轻工业等方面急于过渡,搞“一大二公”,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历史作用。

2、实行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畸形,致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尽管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斯大林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严重忽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排斥市场的作用,缺乏竞争的活力。斯大林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集中统一计划指导下的产品经济。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全部经济生活,国家经济决策更多地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这样就不可能使资源实行合理有效配置,影响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得不到有机结合,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 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姜长斌认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①

1、僵化凝固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党的思想趋于僵化,行动趋于保守,极大地影响并降低了苏共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把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引向简单化、教条化的方向和道路,长期束缚苏联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

2、意识形态中的专制主义妨碍了正常的理论和学术探讨。为了根除一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理论,苏共取缔党内不同意见,对社会上的一切“异端邪说”、“危险思想”进行批判围剿。把理论和学术上的争论混同于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把思想分歧同阶级立场、阶级利益相挂钩,以致不仅压抑了有利于思想文化发展的民主气氛,而且为少数投机分子投机钻营创造了条件。

①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1988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