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解析与答案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诗词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5课《诗词五首》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迟日①江山丽(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乙)迟日江山丽(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是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的是泥土滋润、湿润。

③欲:好像。

1.(甲)诗抒发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______之情,(乙)诗借春景来反衬,抒发了诗人______之情。

2.赏析(甲)诗中的“融”“睡”,(乙)诗中的“欲”的妙处。

【答案】1.喜爱思乡2.“融”一词写出了土地融化的景象;“睡”一词写出了沙滩的暖和,侧面衬托春天阳光明媚;“欲”一词写出了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态美。

【解析】1.考查对诗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诗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喜爱情怀的表露。

乙诗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甲诗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乙诗“山青花欲燃”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

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2.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3.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宿七盘岭沈佺期①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③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4 古诗词阅读初中诗词鉴赏题是初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实这类题目一共只有三种模式,现在已经替大家总结出来了,并给大家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建,语言力求美丽。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惦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酷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憧憬美妙、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冲突、遭贬愤世、明珠暗投、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鉴赏技巧:1、驾驭修辞方法(比方、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驾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争论,重点驾驭描写和抒情)3、驾驭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练习划重点★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解析资料内容:【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唐)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杂诗》唐·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4.古诗文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唐钱起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专项复习题精选命题热点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一)赏析字词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这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已逝老友的怀念之情。

另外,还有一些类型的词值得注意:(1)叠词。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专项复习题精选命题热点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丿II、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㈠赏析字词1 .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Z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Z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岳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春望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精心整理《浣溪沙》(宋)XXX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

XXX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XXX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XXX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XXX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XXX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寄意深刻,发人深醒。

5.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蕴含的1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XXX[宋]XXX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到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XXX、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2.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如何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题(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题(附答案)

古诗词阅读(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古诗词阅读(二)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两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渔家傲》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一)答案:1、心远悠然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给加点字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簪.()燕脂.()提携.()折戟.()殷.勤()长嗟.()【答案】zān zhīxié jǐyīn jiē【解析】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注意积累这些易错词语。

2. 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又自号“”。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

(2)杜甫(712—770)字,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代表作有《》《》《》等。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答案】(1)东晋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2)子美现实李杜三吏三别春望(3)诗鬼昌谷集【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 古诗默写填空:○1问群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5《春望》中写诗人思亲之深情的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采用议论方式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3浑欲不胜簪○4此中有真意○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古诗默写填空书写要工整,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因此要格外注意同音字不要用错。

理解性默写要对整首古诗内容有所了解,按题目的要求确定需要默写哪一句,之后正确书写。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蹄”、“华叶衰”是什么意思?(2分)2.诗人借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比喻了什么呢?诗歌中作者向世人提出什么劝勉?(3分)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解释“薄暮”、“徙倚”的含义。

(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绘的季节。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请解释“天际”、“迷津”的含义。

(2分)2.“木落雁南度”中鸿雁南飞象征什么?请写出初中课木中有同样意象的一个古诗文句子:(3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一句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出仕做官的强烈愿望,李白《行路难》中的哪句诗也蕴含了同样的愿望呢?(2分)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呢?请分析理由(3分)【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中“历历”和“乡关”是什么意思?(2分)2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屮第三联所展现的画面。

(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解释“白水”、“为别”的含义。

(2分)2.请分析“浮云游子意,落口故人情”句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分)【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最新修订部编版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梳理赏析

最新修订部编版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梳理赏析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赏析】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前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 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 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 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 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 的勃勃生机。
【赏析】颔联从动物活动的角度写春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景致的 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炼字:“乱”“浅”写 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 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 然的特点。
炼字:“大”表现出边疆沙漠
的茫茫无边;“孤”表现出四
指烽烟。
周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
大漠孤烟直, 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
指黄河。 长河落日圆。意象内涵:描写塞外风光,暗含
【赏析】笔力苍劲,勾勒出塞外风光 的开阔、混莽,被王国维赞为“千古 壮观”。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
孤寂之感。 意象勾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征蓬”与“归雁”, “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 “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 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长”表现黄 河渺无尽头;“圆” 表现出日落之低之大, 孤悬于地平线上。
(2)运用“同类对比”的阅读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某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 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 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 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 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 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 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 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 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 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 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 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 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 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 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3]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 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 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初二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001]

初二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001]

初二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

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3.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古诗文阅读(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①临村路傍②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③。

(注释)①迥(jiǒng):远。

②傍:靠近。

③销:通“消”,融化。

(1)诗歌第一句中的“白玉条”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请描述。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6.诗歌鉴赏有寄[宋]苏轼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

2019年部编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18首古诗词赏析

2019年部编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18首古诗词赏析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 (含答案)课内古诗词赏析练习(10首)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练习: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3分)A.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

中间两联写景,以情写景、借景言情,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

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C.“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动词“驱”、“返”、“带”、“归”,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作者只得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归隐山林。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1.品析下列诗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B.首联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

C.颈联中“声不起”写出战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阅读《春望》《雁门太守行》,回答小题。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诗词鉴赏上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答案:1、破、深 2、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3、忧国思家4、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两点各1分,计2分。

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两点各1分,计2分。

意思对即可)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4、阅读下面古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1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分)(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答案: 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儒家经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分)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2分)4、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2分,意近即可。

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5、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1—2题。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1、D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6、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为民效力,他图的是什么?(4分)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②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

(50字左右)答案:1、卸甲归田的惆怅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2、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言之有理即可)②略(言之有理即可)3、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啊!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分)答案:1.(2分,每处1分)望高大雄伟2、(2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3、(2分)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相近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4题(6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答案:1、D ;2、开放题。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进行赏析的给1.5分。

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

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3、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该题4分,(1)题2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4、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3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答案:①既是实写,又是比喻。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