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美德在法律领域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德在法律领域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德在法律领域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德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原则,它涉及到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美德不仅限于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它们也在法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在法律领域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对法治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诚信美德诚信被视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法律领域中,诚信体现在各种签署的合同和协议中。

一方面,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守合同的约定,尽力实现各自的义务。

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在商业交往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这种诚信的价值观促进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并增强了协作关系,同时也保护了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仁爱美德仁爱美德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法律领域中,仁爱体现为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都强调对他人生命、财产和尊严的保护。

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并确保受害人得到公正的赔偿。

仁爱的精神也在法律实践中的各个层面体现,比如法官要客观公正地审判案件,律师要竭尽全力为当事人维权,警察要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三、廉洁美德廉洁是中国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法律领域中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一直致力于反腐败工作,并积极加强国家治理。

廉洁美德体现在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要求中,他们应该保持廉洁自律的精神,以免受贪污、受贿和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的侵害。

同时,法律也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严厉的惩罚,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和谐美德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与法律领域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

法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对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制裁,同时也为解决争议提供了合理的机制和程序。

和谐的美德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中国传统美德与法律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法治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法律与传统文化保护

法律与传统文化保护

法律与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背景等因素。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在这个时代,法律在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法律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传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法律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例如制定相关文化遗产法律、文化保护法规等。

这些法律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庭保护,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其次,法律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

法律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如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使传统文化得到合法和全面的保护。

同时,法律也在国际层面上起到了协调和合作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财富,保护传统文化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和合作。

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国际社会通过订立国际公约、依法论证联合国《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制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项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国际合作和法律基础。

然而,尽管有法律的保障和保护,传统文化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法律的执行和落实存在困难。

由于传统文化保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导致执行力度不够,相关法律的执行也存在问题。

其次,法律的完善和提升亟待加强。

传统文化保护在不断发展变化,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升。

此外,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也给传统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法律在适应新形势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的保护力度和执行力度。

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度。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为其轴心的,而儒家学说的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国家本位、礼治主义等观念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等级伦理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它产生于也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儒家以“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一准乎礼”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而“礼”强调的是等差之爱,尊卑有序。

人们在行为选择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否符合上司的要求,会不会触犯当权者的利益,而不管是否符合法律与正义。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主要强调的是群体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个体在群体中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这样就必然以各种纲常规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压抑人们的欲望和创造性,进而把个人的价值消解在群体中。

因此,在等级伦理下,不可能形成追求公平、正义、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模式,这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伦理结构“与私法、民法有着普遍的逻辑上的矛盾。

[①]”(二)宗法意识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在自给自足和血缘关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农业社会,它以农业文明为依托,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种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使整个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都隶属于血缘纽带之上。

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存在与发展,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的一切行为模式、心理状态都受到这种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往往是通过家族的媒介功能实现的。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面貌。

宗法意识是传统文化、儒家伦理的基本内核,“儒家以孝第二字为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络之根本,而不可动摇。

”[②]它以孝为出发,以孝推出第,继而推出信,由里及表,通过血缘关系以己为中心扩展成一个亲属远近之分的伦理圈,这种现象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样大家全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了:崇尚礼德、天人合一、和与中、求实精神。

而当代的法治主要体现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人权和自由原则。

(一)崇尚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法律至上原则的推进器崇尚礼仪和道德这一根本价值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并通过礼仪和道德理念的推广,保证国家法治的有效运转。

我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民法通则》的诚信原则,正是依靠礼和德来推行法律的实施,通过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根基来明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增强道德的约束力。

虽然当代的法治理念不能过多包涵道德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社会道德基础的法律,体现不了人文关怀,引不起人们心中基于民族情怀的共鸣,最终不可能成为良法,或者说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传统文化中对礼和道德观念的推崇,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推进了法律至上原则实现。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念,警示并影响着当代法治建设的目的天人合一的内涵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它产生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蕴涵着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要求。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能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他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由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的朴素思想出发,后来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此这种纯朴的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对当代的环境保护立法、经济发展立法都有警示作用,告诫立法者立法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依法治理环境的观念。

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同时,法治建设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之间是否可以实现融合呢?传统文化怎样融入法治建设中?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法治相辅相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而法治则为社会提供了一套规范行为的制度。

传统文化强调慎独、诚信、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与法治建设中的监督、公平、公正等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成分也对法治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培养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和谐方面,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可以说,传统文化与法治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资源为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以其“仁政”为核心,提出了充满智慧的治国方略,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所强调的“仁爱”、“中道”等核心价值观念,也与法治建设中的公正、公平、公正等原则相契合。

通过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起一个既保持传统价值观念的社会文明又具有现代法治特征的社会制度。

三、传统文化启迪法治建设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观念对于法治建设提供了启迪。

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理想论”等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为法治建设中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在法治建设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行为的规范,更应该注重道德素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成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自觉遵守法律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传统文化的启迪,我们可以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推动社会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共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法治融合的实践路径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融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

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韵味,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中的智慧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将其运用到法治建设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影响法律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也影响了中国现行宪法中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倡导民主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儒家思想和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仁政理念",即以仁爱之心为基础治国理政。


也与宪法中规定的民主法治的原则相契合,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推动社会公正、法治进程。

3. 保护文化传承:中国宪法鼓励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古代文化艺术等。

宪法将传统文化视为一项重要资源和标志,强调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

4.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中国宪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与利益,包括自治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宪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联系有助于推动民主法治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的关系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的关系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的关系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国家法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结婚登记、婚礼仪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对长辈、师长等的尊重和保护。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家长、孝敬父母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对家庭进行了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规定了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

3.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孝道,尊敬和照顾年长的亲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对老年人进行了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和支持。

4. 义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崇尚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实施。

这些例子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国
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法律权威:传统文化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和公正无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人们应尊重法律的权威,遵守法律的规定,服从法律的约束。

2.依法行事:传统文化强调依法行事,即个人、组织和政府都应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行事。

在处理纠纷和问题时,应依据法律进行判断和裁决,而不是依赖于个人意志或情感。

3.公平正义:法治精神的本质是实现公平正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都是为了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法律面前,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受到公正的对待。

4.制约权力: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制约权力。

传统文化中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思想。

这体现了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精神。

5.社会秩序的维护:法治精神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法律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减少冲突和纷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强调尊重法律、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制约权力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强调法律的和谐性和公正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和谐与公正的统一,注重解决矛盾和争议,倡导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建立公正与和谐的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注重儒家思想的法治观念。

儒家强调的德治思想,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法律观念,推崇道德法治的理念。

这种传统观念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塑造和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是传统文化对法律行为的规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丰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如“君子不议利,忠臣不事权,见义勇为”,这些规范对于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价值观的融合问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与现代法治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个人权利保护、公平正义和司法独立等方面,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有所差别,需要进行调和和整合。

其次是传统观念对法律规范执行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敬重和强调和谐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法律规范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等方面。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适应性和塑造性的挑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来调整和发展法律文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强化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这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和完善,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融合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方式。

可以通过调研和研究,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与现代法治价值观的契合点和互补点,推动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体系的构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

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

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法律文化;构建;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范畴,指的是人类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所有内容的综合。

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其内容外延来看,它具有创造性、保存性和传递性等特性。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文化中保存和传递下来的那部分,是由历史凝聚而延传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

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多样的内容与极其宽广的外延,社会中的阶级、民族或群体的那些惯常的制度、思想、礼仪风俗、心态、工艺传统、行为习惯等都是其要素与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也是修养境界。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2.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在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相互交织,为中国社会的法律体系提供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法律的价值观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价值观在法律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等观念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价值观使法律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并倡导公正、平等的司法原则。

二、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和社群关系,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传统家族观念中重视家法、族法等内部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铺陈。

此外,社群关系的重要性也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有所体现,例如基于人情关系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法治理念的深入,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逐渐减弱,法律的规范性与公正性日益增强。

三、法律的文化背景对法治观念的影响法治观念是现代法律制度的核心,法治观念的形成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命运的扭转和人事的无常,注重个体遵纪守法和对法律的崇敬。

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法律意识,为法治观念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法治观念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由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概念演变为现代法律中的规范和制度。

四、法律制度对文化的引导和塑造法律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对文化的塑造和引导起到了一定作用。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社会行为,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保护了创造力和创新的价值,有助于文化的创作和传播。

同时,法律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综上所述,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法律制度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著作权法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权益保护

著作权法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权益保护

著作权法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权益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著作权的保护。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权益,中国的著作权法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

本文将对著作权法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权益保护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著作权法中的地位传统文化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连续性和代表性。

在中国的著作权法中,传统文化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并得到了明确的保护。

首先,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化表达形式,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

著作权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确保其得到适当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著作权对民族文化产权的保护。

民族文化产权是指与某一民族相关的特定文化表达形式。

根据这一条款,当他人利用民族文化产权时,需要事先获取民族文化产权人的许可,以确保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二、著作权法对民族权益的保护除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外,著作权法还重视保护民族权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权益保护变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到维护。

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对民族权益的保护措施。

该条款指出,著作权人侵害他人的民族权益时,受害方有权要求著作权人停止侵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一规定确保了民族权益不会被侵犯,并保障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此外,著作权法还强调了民族权益的重要性,并倡导文化合作和交流。

根据法律的规定,著作权人可以与其他民族共同创作、合作开发作品,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平等互利的合作。

三、著作权法的保护实践为了确保著作权法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权益保护得到落实,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

首先,建立了专门机构来负责敦促著作权法的实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国家版权局、文化部等相关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权益的保护。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法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国法律的特性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有着诸多的时代局限之处,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用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分,这些积极成分必然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积极意义一、法律文化的概述英语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耕耘、培植,最初的涵义为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

中文中文化的含义很广,张文显教授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法律文化是整个文化构成的一个特殊部分,对于它的含义比较早的有梁治平先生提出的一种,他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具体地说,广义的法律文化应该能够囊括所有法律现象: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的机构和实施、法律制度和作为符号体系的法典、判例,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法等等。

狭义的法律文化则主要指法(包括法律、法律机构和设施等)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包括知识、信念、判断、态度等),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行为模式也应包括在内。

”张文显教授所采用的法律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民族性是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之一。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这种深奥的思想至少包含着这样的观点,即法律远不仅是规章准则或司法判例的累积,它反映并展示了整个文化概貌。

民族或人民的精神囊括了全部民族史,同时也是社会群体通过追溯它本身生存的进程而获得的集体经验。

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进过程的静态表象。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中华传统文化与法的关系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法的关系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法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探讨了文化传承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发现传统文化对法制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奉行德治,善用法律;二是弘扬忠孝节义,倡导社会公德;三是以诚信为本,注重道德信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法制的关系也存在一些矛盾。

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如何在法制建设中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实现法律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法制建设、德治、忠孝节义、道德信用正文: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注重“以德治国”,强调道德自觉和职业操守。

中国哲学历史上,“德行”和“法制”一直是相对的两个概念。

以“德行”为中心的社会秩序,重点是发展人们的内在品质,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法则。

而“法制”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强调法律制度的执行,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德治,善用法律,既充分利用法制手段,又强调人们的自律,从而起到了对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1.1 奉行德治,善用法律中国历史上,德治替代了暴力统治,成为了一种长久的传统。

在德治模式下,道德规范占了重要地位,人们自觉遵守。

此时,法律就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这样的法律就是真正有力的法律,因为它得到了道德规范的支持。

同时,通过使用法律,可以使不守规矩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

1.2 弘扬忠孝节义,倡导社会公德忠孝节义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忠孝节义的倡导,使得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得以稳定发展。

忠孝节义在司法实践中也能体现出来。

例如,打老人,打孩子事件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极为恶劣的行为,由于忠孝节义的传承,社会对于此类事件能够形成一个集体的抗议声音,使得这类黑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舆论谴责和法律制裁,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

1.3 以诚信为本,注重道德信用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诚信,将诚信视为道德的核心。

通过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人们之间信任的建立,提高社会组织的效率。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摘 要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为之己用,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律文化 人治 息讼 礼法结合
参考文献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梁治平.寻找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首先,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忽视法律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主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强调人在治国安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儒家的“礼”当作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认为“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使道德礼仪成为人民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则是道德的附庸。司法实践中,重大案件的办理,有的案件不是依法独立办理,而是按照领导的指示来办理,有的案件,甚至以道德习俗评判代替法律公断。这种轻视法律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现代法治的。
最后,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有利于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历来将建立和谐、安定、有序的大同世界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将“无讼”的出现看作大一统社会在司法实践上的最好体现。因此,千百年来,“无讼”成了中国传统法制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为了“无讼”,哪怕是曲解法律、丧失公平。违背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一味强调调解,这种违背法律、不讲原则的调解与现代社会的调解相去甚远,其消极因素应加以消除。但是,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民族多、地区差异大,公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法律基础薄弱,法律专业人员与司法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吸收古代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并达到重视人权、减少诉累、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常常会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并非偶然,而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差异所导致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包含了人们的信仰、习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家族的权威和长辈的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纠纷的方式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家族内部的调解和妥协。

然而,现代法律强调的是平等、公正和法治原则,不论身份和地位,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受到同等的对待。

这种冲突在婚姻制度上也有所体现。

在某些传统文化中,早婚、包办婚姻等现象较为常见。

父母会根据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来为子女安排婚姻,而不考虑子女个人的意愿。

但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婚姻自由,规定结婚必须基于双方自愿,且达到法定年龄。

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与现代法律的规定产生冲突。

在财产继承方面,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儿子往往能够继承更多的财产。

而现代法律则主张男女平等,子女在财产继承上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种差异也引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之间的矛盾。

另外,在一些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依靠人情关系和口头承诺来达成交易是常见的方式。

但现代法律要求合同的签订必须具备明确的条款和规范的形式,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公正。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中的交易习惯。

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是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需要建立起来。

其次,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会导致冲突。

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与现代社会脱节的情况。

而现代法律则是根据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再者,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加剧这种冲突。

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与现代法律的融合难度也相对较大。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历史和文明的积淀,更包含着对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深刻思考。

在法律领域,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予我们许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法律以及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体对社会各层面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尊敬长辈、遵守家族规矩等等。

这种观念使人们具备了向法律屈服的思想意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更容易接受法律的约束。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虽然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但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甚至对法律的约束力产生质疑。

因此,传统文化对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为法律制定提供了智慧和经验。

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社会的治理和规范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考。

人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到许多关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公正原则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在中国古代就有“仁者爱人、谦谦君子”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待法律和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公正审判、法官廉正等方面的典故和故事,这给了法律从业者以启示,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公正地行使权力。

第三,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的精神,对法律的平衡和调和提出了启示。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法律领域,和谐与平衡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制定法律时,我们应该注意各利益方的平衡,以及法律的公正与效力。

只有这样,法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最后,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启示在于其强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社会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变革。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智慧,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传统法律文化教导我们尊重法律、遵循法治,同时也提倡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信仰、法律与道德、法治与民主、启示。

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积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法律文化的精髓,如仁爱、公平、正义等,体现了对个体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关系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仁法”、“仁政”的理念,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特点。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还强调家庭、社区、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社会习俗的互动关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和包容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具有极为复杂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这种环境中,中国法律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特征:一、中国法律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提出需要依法治国、以法为基础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这个基本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带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二、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尊重权威和传统的思想非常重要。

这种观念经常出现在各种法律制度和制度的运作中。

通过尊重权威和传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制度稳定和合法性的重要性。

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追求和谐是非常重要的,这表现在法律规则中非常明显。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伦合一”的思想,这意味着个人要考虑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这也导致了尊敬和应该遵守的规则。

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富有审慎和规范性。

在处理许多方面的问题时,有一些关键标准需要遵循。

由于这些标准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些标准经常被视为规范性标准。

这些标准不一定具有强制力,但也能够具体引导实际生活中的行为。

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独特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文关怀。

在许多方面的法律规范之中,生命权、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等问题都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方面的法律制度多数支持公正、合理和有人文关怀的目的。

以上仅仅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有一些特点和其他文化相似,这表明了多元交流的重要性,并表明了多数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是相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

自动1431 1419033135 田玉彬周二9,10节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的辉煌;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及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
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继承传统文化
在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更是有了在各种文化中遨游的条件。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只不过是这其中
一种而已。

在当代,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认为那是过时的,认为
学习传统文化是枯燥且无用的,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现象是危险的。

中国作为唯一一个传承下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许多精神是值得大学生继承的,早在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国的思想就达到一个其他难以企及的高度,也许有人会说“同时期的古希腊
也是文化盛及一时”。

没错,当时古希腊的文化也是很繁荣。

但在我看来,古
希腊文化生命力并没有中华文化这么强大,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间断,不
可能只是侥幸而已,中国文化,从始至终都表现出百折不挠的韧性,而希腊文化,最后还是没有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被外族同化,化作一阵尘烟。

那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在哪些地方呢?作为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还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提出探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首先,什么是中华文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
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高中政治书上也说过:文化是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

中国文化也不例外。

中华传统文化是过去数千年无数中国人智慧的创造。

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人民。

(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
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
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
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括号内搜自百度百科]。

弄清楚什么是中华中华文化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对于我们的用处。

以及
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争相辉映。

其中有很多饱含了满满的正能量。

给人向上的
动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类。

数不胜数。

传统节日也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义,先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指
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上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也是根据太阳公转的客观规律
而制成的一部历法,比西方早了数百年。

中国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各有各的
典故。

其中我们最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到来这一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回家
过年,象征团团圆圆。

农村里家家都会放鞭炮来庆祝,象征红红火火。

春节代
表了每一个中国人最真挚的期盼。

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各自都有
着各自的美好意义。

再来谈谈传统思想。

我们中华自春秋而来,思想文化繁荣之至。

春秋时,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层出不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每一种思想都体现了我们的前人们超乎想象的智慧及创造力。

而其中的儒
家思想,更是为汉朝后的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被倚为治国利器。

被中国人民所
接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人行,
必有我师”。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这些思想与时俱进,体现
出巨大的生命力。

在当代,我们大学生大多不愿意学习我们传统文化,我们追求时尚,追求
新潮,我们能随口说出fashion的英文单词。

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对我们传统的
经典名著信手拈来。

我们能够对美国大片和韩剧的剧情倒背如流,却没几个人
知道《春秋》《易经》。

我们在这个文化激荡的时代,渐渐忘了是什么,支持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挺着脊背坚持了数千年而没有倒下。

我们已经渐渐
远离了我们的传统,我们愿意过西方的情人节,有的人不知道中国的七夕;我
们只认识玫瑰,但却没几个人再喜欢牡丹和梅花;我们看着《哈利波特》,
《生化危机》;没几个人看看《三国演义》,《红楼梦》。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如果我们再不警醒。

数十年后,可能没人再记得我们的黄河!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在于让大
学生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好的传承,
才能让我们记住我们的历史,而大多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做的已经很好了。


们开设了人文课,还有众多的选修课,让我们选择。

但仅仅靠学校开课是不够的,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共同努力,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做
历史的传承者,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焕发出它的色彩。

我们课可以去学
校图书馆,去品《红楼》的“满纸荒唐言”;看看《水浒》的一百零八将;读
读《三国》的刘关张结义。

看看大学,翻一翻《礼》,《易》,《大学》,
《中庸》。

做一个有人文气息的大学生,做一个继承传统的当代合格的大学生。

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断在我们这一代!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部分言语摘自《论语》,《礼记》,泰勒《原始文化》。

周二晚自习自动1431 1419033135 田玉彬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