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神经内科脑梗死诊疗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脑梗死诊疗临床路径

目录前言 (2)标准临床路径病种的选择 (4)标准临床路径制定及管理小组 (5)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12)脑梗死(急性期)非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20)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28)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30)成本控制 (31)前言临床路径是针对病人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的一种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

它是一个用系统管理、过程管理等科学手段建立的质量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基于标准化方式的质量控制工具。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标准尚不统一,病人治疗质量难于得到保证,建立急性脑梗死诊疗临床路径很有必要。

其优点如下:1、保证医疗质量①采用医院专家共同制定的最佳处理方式,减少患者住院管理的各种变异情况,避免医疗处理不当,增加患者医疗的一致性和规范性;②明确职责,使每个医护清楚各自在医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③促进医院内工作人员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医院内外的沟通;④可以作为医疗质量、医疗水平评价的工具,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控制医疗成本①规范医师行为,减少浪费,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住院天数。

医务人员依据预先制定的最佳方式开展诊治工作,减少医疗行为的随意性,进而减少浪费;②通过减少变异以及为医疗卫生供应方提供改进质量和成本效益所必需的关键信息,来帮助改善资源利用。

3、提高医院管理水平①通过临床路径识别和清除过度或无效的医疗行为,引导医师根据合理的过程开展医疗工作,促进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②通过设计,临床路径可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③临床路径在医务人员培训中扮演教育角色,成为教育各级医师的有力工具;④患者可以通过临床路径对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主动配合医疗工作,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4、提高患者的满意度①通过临床路径可减少医疗成本,而不影响治疗效果,使患者少花钱,看好病;②医院专家共同制定的最佳处理方式,无论医师水平如何,都可以尽量为患者提供医院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③一定程度满足患者的知情权,使其对自己从住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的了解。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防止血栓
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源性栓塞性脑梗塞,应进 行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 林等。
改善脑循环药物
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丁苯酞等药物 ,以改善脑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 立。
溶栓治疗
适应症
发病时间少于6小时,且 无禁忌症,如颅内出血、 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详细描述
康复训练是针对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手 段,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运动疗法主要通过 被动和主动的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平衡 和协调性等运动功能;作业疗法则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活 动的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康 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进行评估和制定 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训 练计划。
脑梗塞临床路径
2023-11-05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急性期治疗 • 恢复期治疗 • 长期随访和管理 • 临床路径的实施和改进建议 • 案例分享和讨论
01
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 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进行 诊断。
实施个案管理
为每个脑梗塞患者建立个案管理档案,全程跟踪 治疗和康复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促进床位周转
通过加快床位周转,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 疗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医患沟通和教育
加强医生培训
01
提高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病

临床路径本土化:脑梗塞实践探索

临床路径本土化:脑梗塞实践探索

临床路径本土化:脑梗塞实践探索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脑梗塞作为我国常见的重大疾病之一,其治疗和康复过程复杂,费用高昂。

因此,将临床路径本土化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脑梗塞的发病特点、临床路径本土化的内涵、脑梗塞临床路径本土化的实践探索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梗塞的发病特点脑梗塞是指由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组织坏死的病理状态。

脑梗塞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塞患者约20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梗塞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在我国成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脑梗塞的防治形势愈发严峻。

二、临床路径本土化的内涵临床路径本土化是指将国际先进的临床路径理念、方法和技术与我国医疗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本土化的核心是遵循证据为基础、患者为中心、质量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和高效化。

临床路径本土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我国医疗体制和政策环境:根据我国医疗体制和政策要求,调整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实施流程、评价体系等,确保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2. 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临床路径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3. 依据我国疾病谱和流行病学特点:结合我国脑梗塞等疾病的发病特点、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路径。

4. 适应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根据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三、脑梗塞临床路径本土化的实践探索1.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脑梗塞临床路径: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特点、流行病学数据、医疗资源分布等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影像学评价指标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 学检查,观察脑梗塞病灶 变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06
非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依据及效果评 价
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
溶栓治疗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有效减轻脑梗塞症状。常 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
血管内治疗
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或介入方法清除血栓或扩 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适用于大血管堵塞引起的严重脑梗塞。
03
信息化助力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临床 路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04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对急性脑梗塞的认知及 配合度。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数据统计与分析
定期对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执行 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估路径实施效果。
问题反馈与改进
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反馈给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改
依据
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及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过程
01
02
03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
由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药 师等共同制定,确保方案 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 性。
药物使用
严格按照治疗方案使用药 物,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理团队。
职责明确
明确团队成员职责,确保各司其职 ,实现无缝对接。
培训与教育
对团队成员进行急性脑梗塞诊疗规 范、临床路径实施要点等培训,提 高团队执行力。
流程优化及改进措施
01
标准化诊疗流程
制定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 化诊疗流程,包括评估、检查 、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4
2. 32
9. 28
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及活 血化瘀药物对症用弱
1
400. 00
400. 00
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l支
2
皮下、皮内、肌肉注射
2
2. 90
5. 80
住院第6天
双人间
1
30. 00
30. 00
住院诊查费
1
10. 00
10. 00
二级护理
1
13. 00
13. 00
医疗废物处置费
双人间
1
30. 00
30. 00
住院诊查费
1
10. 00
10. 00
一级护理
1
16. 00
16. 00
医疗废物处置费
1
2. 30
2. 30
住院静脉输液(第-)
1
4. 64
4. 64
住院静脉输液(每加)
4
2. 32
9. 28
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及活m化瘀药物对症用药
1
400. 00
400. 00
低分了肝素钙针5000u*l支
780. 00
吞咽功能障碍评定
1
25. 52
25. 52
徒手平衡功能检查
1
12. 76
12. 76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1
16. 24
16. 24
等速肌力测定
1
25. 52
25. 52
言语能力评定
1
25. 52
25. 52
失认、失用评定
1
25. 52
25. 52
住院静脉输液(第一)
1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肥西县人民医院)(2015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 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 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液分析(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 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 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3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恢复期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恢复期(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①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又名卒中(内中风)。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2)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②病类诊断: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

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3)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4)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者。

结合临床也可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病。

③证名诊断:1、中经络1.1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方药:中经Ⅰ号钩藤30赤芍10夏枯草30丹皮15菊花30怀牛膝20珍珠母30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络方药:中经Ⅱ号法夏10 白术10天麻10胆星6丹参30香附15酒大黄51.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腹胀便干或秘结,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方药:中经Ⅲ号生大黄10 芒硝10瓜蒌30胆星6丹参301.4 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心悸不适,大便溏烂,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脑梗死临床路径说明

脑梗死临床路径说明

163.900脑梗死临床路径一、163.900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63.900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T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63.900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C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 TCD发泡试验。

(2)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文档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文档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3、改变脑循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14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二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病因
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 、血流动力学异常等。
风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 胖、缺乏运动等。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麻木、无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分期
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02
临床路径制定
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诊断及鉴别诊断
开展多种形式的患者教育活动,如讲座、宣传册、网络平台等,方便患者获取信息 和接受教育。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如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降低复发风险 。
开展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根据脑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
随访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 动脉硬化和脑梗塞的发生 。
控制危险因素பைடு நூலகம்
控制血压
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降 低脑梗塞的风险。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 围内,以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控制血脂
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患者需要控制 血脂水平,以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梗 塞的发生。
总结临床路径实施的经验和教 训,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实施 效果。
加强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 、急诊科、康复科等,共同推 进脑梗塞临床路径的实施。
鼓励医疗机构与医保部门合作 ,将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纳入医 保考核指标,促进临床路径的 推广和应用。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
制定患者教育计划,包括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提高患者 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 征,迅速确诊脑梗塞,并 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 。

脑梗塞及临床路径【完美版PPT】【37页】

脑梗塞及临床路径【完美版PPT】【37页】

18
药物治疗:
脑梗塞治疗方法
4. 第四类是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这类药物能防止血液凝固,但使 用时要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此外抗凝治疗也有出血的危 险性。服用注意点:食物中大蒜、木瓜可增加该药的作用,适当减少摄
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猪肝、蛋黄、豆类等);其他药物的影响:增强 抗凝作用的有阿司匹林,甲硝唑、水杨酸钠等。降低抗凝作用的有苯妥英 钠、巴比妥类、雌激素等;此外注意不可随意服用中药及含有中药的食品。
24
主要护理:
脑梗塞
二、专科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吞咽困难者及早给予鼻饲 防误吸
2. 做好用药护理,并观察用药反应
3. 瘫痪者做好皮肤护理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4. 长期卧床患者,予抬高及活动肢体,必要时使用弹力袜,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5
主要护理:
脑梗塞
三、一般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及脑疝的表现: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大小不等,心率、呼吸的减慢,血压升高
脑梗塞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
分病人可以是达到脑生活血自栓理,形有些成还的可以开回到端工,作岗如位。果能有效地阻断血小板的凝聚,也许能防
3、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服脑用梗注塞意的点护止:理食血问物题中栓…大进蒜、一木瓜步可形增加成该药。的目作用前,适这当类减少药摄入物富在含维世生素界K的上食应物(用猪肝得、十蛋黄分、豆广类泛等),; 但与
脑梗塞及临床路径
1
学习目标
1、掌握脑梗塞的概念(N1) 2、掌握脑梗塞的病因及临床表现(N1、N2) 3、了解脑梗塞的治疗方法(N1) 4、掌握脑梗塞的护理及康复指导(N1、N2)

脑梗死临床路径2

脑梗死临床路径2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2月第43卷第2期)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晕、复视、失语、肢体麻木、肢体肌力3-5级等)。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杂志,2010年2月第43卷第2期)1.一般治疗:(1)吸氧与呼吸支持。

(2)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3)体温控制。

(4)血压控制。

(5)血糖控制。

(6)营养支持。

2.特异治疗:(1)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降纤、扩容、扩血管。

(2)神经保护。

(3)其他方法。

(4)中医中药。

3.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2)出血转化。

(3)癫痫。

(4)吞咽困难。

(5)肺炎。

(6)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7)深静脉血栓形成。

(8)上消化道出血。

(9)水电解质紊乱。

(四)标准的住院日为5-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尿酸、血流变学、凝血功能、抗“O”、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酶谱、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

(4)头颅CT或MRI、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B超、TCD。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肌钙蛋白、 CTA、MRA、或多模式MRI,食道超声、微栓子监测。

(七)选择用药。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xx年xx月xx日•急性脑梗塞概述•急性脑梗塞的诊疗流程•急性脑梗塞的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预防措施目•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教育和自我管理•急性脑梗塞的病例分享和讨论录01急性脑梗塞概述急性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栓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定义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诊断标准定义与诊断标准原因急性脑梗塞主要原因包括血管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状态等。

机制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脑部血管堵塞,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发病原因和机制1临床特点23急性脑梗塞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眩晕、呕吐、失语、偏瘫、面瘫等症状。

症状急性脑梗塞发病急骤,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

发病时间急性脑梗塞患者可能伴有肺部感染、褥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并发症02急性脑梗塞的诊疗流程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初步怀疑急性脑梗塞。

初步诊断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确定梗塞部位。

影像学检查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等检查,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和技巧03介入治疗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机械取栓、血管成形等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案0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药物。

02溶栓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患者发生再梗塞。

预防再梗塞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功能康复03急性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合个体的康复治疗方案。

科学评估康复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的临床路径
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

(2)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
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②头颅磁共振(MRI)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
OCSP 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

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

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

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一)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三)改善脑血循环:
1、溶栓治疗
2、降纤治疗
3、抗凝治疗
4、抗血小板制剂
5、扩容
6、中药治疗
(四)神经保护剂
(五)康复治疗
四、治疗目标:脑梗死是缺血所致,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成为治疗的重心,应贯彻于全过程,以保持良好的脑灌注压。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脑梗死ICD10:I63疾病编码。

2、排除脑出血。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选择用药: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类等。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言语、肢体功能等有所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需要进行溶栓患者
2、脑血管造影后需要行支架置入术者
3、患者拒绝出院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
精品
. .
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