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学期盼回归生活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学期盼回归生活

综合5小学教学参考教,有的甚至在他那儿学习英语,因而对他的到来着,显得格外亲切和真实,他们被外教的话深深地感染。

显然,他的真实性是成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我们生存的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图文信息、音像信息、网络信息等,这些信息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条件。

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信息资源,增强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合理开发利用图文信息资源。

图片是非常直观、形象的,它的展示很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激发其内在的情感。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一课在第二版块“说说特产,引发爱乡之情”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家乡不同季节的水果,然后全班汇报,此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课件逐幅出示从网上下载的水果图片,如樱桃、杨梅、黄花梨、葡萄、柿子等,当学生看到这一幅幅色泽艳丽的水果图片时,禁不住发出了“哇!哇!”的惊叹声,有的孩子还小声地说:“真想咬一口!”等学生欣赏完了家乡水果的图片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介绍除家乡的水果以外的其他特产。

同样,教师又逐幅出示下载的图片,如豆酥糖、茭白、茶叶、大闸蟹等。

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大声地喊着图片旁边特产的名称,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显然,学生的爱乡之情己油然而生。

2.合理开发利用音像信息资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

学生大多数都爱听音乐,爱唱歌。

在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可以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第三版块“看看美景,激发爱乡之感”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美丽的四明湖的录像,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孩子们一边欣赏着美丽如画的四明湖景色,一边静静地听着解说员深情的解说。

此时,孩子们的爱乡之情进一步被激发了。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专题讲座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以讲述 、背诵、填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 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
缺乏与实际生活结合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 生活,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 的引导和借鉴,导致学生无法将道德法治知 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模式
课堂呈现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参与,导致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识
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 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教 学方法单一和师资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来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
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动力
生活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热 情,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去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可以激发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
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
生活实践包括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外实 践组织,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等。
参观学习与社会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的效果评估
综合评估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 践的效果评估是对教学方法的检验和 评价,需要通过综合评估学习情况、 思想品德等方面来确定教学效果及改 进方向。
观察言行评估素养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 品德表现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道德素 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 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指导和纠正。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实践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摘要:以教学改革为分界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越过重重阻碍,以创新的姿态展现学科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以及法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员。

回归生活是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以及感悟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原、合作探究以及社会实践中展现自身价值,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核心点,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教育目的,共同学科探索中在生活中寻找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方法前言: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创建更为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利用生活资源,体验生活情境到与生活的实践反思中,解决自身的学习疑问,具备生活化的学习思维,学科素养的有效发展中学生探究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形成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实际优势,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课程需要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在迁移生活实践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感受自身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融合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将陶行知先生生活既教育思想的有效升华中逐渐找到回归生活的途径。

一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探索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优势;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以生活为实践的舞台,让学生探索生活的本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做人标准。

生活不是学习的某一个点,而是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学科学习的内在魅力,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以及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学生成为探究生活的主角,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摄取生活资源教育创新已成为自我学科突破的路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得到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以创新为实践的保障,将生活适时适当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在活动体验中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体验,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体验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亲身体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

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

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思想品德教育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需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孩子们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小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来引导孩子们思考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激发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设计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班级组织一次“互助行动”,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再在寒假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和奉献。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还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初地方。

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可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中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学校还可以在孩子放学后,通过一些小小的提示或者家庭作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思考道德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

我们还需注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升。

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法律知识进行教育,是学生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反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 课程脱离生活实践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原理为主,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 passively 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难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 缺乏实际操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缺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际操作环节,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 强化案例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提倡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和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3. 加强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或实践性操作,比如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分析1. 校园欺凌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校园欺凌案例,讨论欺凌行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他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欺凌行为的危害和后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正义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回归的改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回归的改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回归的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将品德与社会教育与日常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品德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回归。

这种改革迎得了家长和教师的认可,也使得小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到了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熏陶。

一、生活化回归的意义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品德与社会教育往往被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很难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习惯。

生活化回归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回归意味着将品德与社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行为和思维的一部分。

这种改革不仅能够增加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这对于学生们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回归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师们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品德与社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品德与社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文明校园”、“阳光操场”和“友爱教室”等形式,引导学生遵守校纪、尊师重道、关爱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

2.课程融合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可以在品德课中进行教学,还可以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在语文课中可以讲解名人故事,并引发学生对名人品德的思考;在数学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公平和公正的讨论;在自然科学课中可以从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教育。

新课改下如何回归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新课改下如何回归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学校生活是童年 生活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参与 并 享受愉快 、 自信 、 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 的权 利。 ( ) 四 在与儿童生活世界 的联 系中建构课 程的意 儿童是在真实 的生活世界 中感受 、 体验 、 领悟并 得到各方面 的发展 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 的 联系, 让课程变得对儿 童有 意义 , 这将有利于他们构 建真正属于 自己 的知识和能 力 , 形成 内化 的道德 品 质。 1课 内课 外 多实践 , . 身临其境去 感受 思 品 课 应 注 重 教 学 中课 堂 明 理 , 外 导 行 。强 课 调学生不仅要用 自己的脑子去想 , 而且要 用眼睛看 、 而过听 、 巴说 , 嘴 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 用 自己的身 体 去亲 身经 历 , 自己的 心灵 去感 悟 。 用 如《 说声 “ 谢谢” 中, 》 课前 , 我先让学生去采访社会 中 各行各 业的人 , 们每天都 在为 我们提 供者 帮助 和 他 服务 , 他们得 到过 别人 的感谢 吗?当得 到别人 感谢 时, 心情怎样 ?另外 , 还请 来 了邮递 员小刘 , 他们 让 亲 自采访 一下 , 感受一下 , 怎样做才是真正感谢 了别 人为我们提供 的帮助和服务 。所 以, 除了课内教学 , 还应该 有意识地抓住 各种教 育时机 , 织学 生主 动 组 地、 愉快地进 行 实践 活 动 , 从而 获得 丰 富 的感性 认 识, 有利于知行统一 。 2 课上 多创设 情境 , . 唤起 儿 童对 以往生 活的 回 忆。平 时培 养孩 子 回归生活 , 为将来 的生 活奠定 并 基 础。如 : 整理书包 时 , 孩 子们分组 竞赛 , 让 即调动 了他们 的动手能力 , 又培养 了竞争 意识 。紧接着 , 让 个 同学 到讲 台上学 着老师平 时 的样 子 整理讲 台 , 适 时给 予表扬鼓 励 。好胜 是孩 子们 的天性 , 在课 堂 上 开展 “ 穿衣服” “ 、整理 书包 ” “ 衣服 ” 等活动 , 、叠 等 既给 了儿童 提供 了展 现 自我 的机会 , 又让 儿童 在 比 赛 中体验 到了劳动 的乐 趣 , 为今后 主动参 加力所 能 及 的劳动增 添了可能 , 为将来 的生 活打下 坚实 的基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多元化,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回归生活,意味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点滴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让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度。

一、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这句话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意义非凡。

所谓回归生活,就是要将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并理解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指导者、启发者。

他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感受当中学习,在体验当中成长。

二、生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在内。

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引导和塑造。

将生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和习惯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爱感和进取心,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事例来引导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道德教育更加接地气。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看视频、读文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一些典型的道德事件,并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点滴可以被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如何回归生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当前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小学是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德育工程的重要阵地。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逐步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也提出了要求,将《道德与法治》纳入到小学必修教育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合法权益维护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责任等内容,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应该通过举办各类道德主题活动、开设德育专题班会等形式,积极营造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及时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形成“守正、勤行、勉励”的校园道德风尚。

2. 融入生活的案例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生动的案例来讲解道德和法治知识。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教育回归生活的角度,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和思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回归生活。

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

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道德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情感体验。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感受力强,容易对于内心的愿望和情感产生共鸣。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例如写日记、演讲比赛等,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对社会的危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在实施案例分析教育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的辨析和判断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来,通过家庭教育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回归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育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案例分析,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现象。

正是出于对这一现状的担忧,人们开始呼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也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那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意味着什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意味着教育者要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求,避免盲目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才能对他们进行精准教育,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意味着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灌输理论知识,教师往往以讲述道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而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情境教学、体验教学和游戏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积极体验,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意味着强化学校和社会的互动。

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还有很多时候是在社会环境中度过的。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需要与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对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社会文明和社会规则。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走进社会机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也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是指在小学教育中,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首先要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只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教育效果。

二、德法并重,相辅相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中,德法并重是非常重要的。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法育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过程。

德法并重,相辅相成,可以促使学生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

通过德法的双重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做文明守法的公民。

三、筑牢道德基础,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只有学生的道德基础牢固,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明确道德准则。

同时还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还要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意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通过以上几点的浅谈,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法并重,筑牢道德基础,注重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一、回归生活本身
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基础,首先需要回归本身。

在这个时代,教育很多时候会让孩子们失去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和认知,反而过分关注课本知识。

教育者应该重新审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发掘孩子们内在的素质,鼓励孩子们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和生活节奏。

这种方法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使孩子们更自然地接受教育。

二、注重生活被动学习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最大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这是他们应该保有的好品质。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孩子们在生活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将教育的内容与孩子们的身边事物相结合,深化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认知。

三、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素质,促使他们在生活中感知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情感原因和情感维度。

另外,情感教育也能够培养小学生胸怀宽广、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在困难中挑战自我,发现更生动和美好的生活。

四、注重实践教育和实战感知
在思想品德教育当中,要注重实践教育和实战感知,孩子们需要感知到生活的发生变化、生活中的矛盾和争斗,而这些矛盾和争斗都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这样孩子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比如通过实践教育学习合作、相互尊重等素质。

总的来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本身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实践教育和实战感知放在首位,并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素质。

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完善,让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地生活化。

这样,在未来的教育中,孩子们才能真正获得一生的快乐和成就。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门课程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和理解。

因此,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脱节的现状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只是机械地背诵条文内容,而没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生活情境的创设。

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课堂上没有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再者,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二、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重要性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将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此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能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素材,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让小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特点,提出利于其回归生活的几个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当今社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有脱离,把教学的范围禁锢在教材内,理论知识宽泛,不利于学生将课文和现实联系起来。

基于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联系现实生活,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物。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

教学的方式陈旧,拼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

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现在,小学思想教育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传统的品德教学模式“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在台前指手画脚,学生在台下无可奈何;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

关键词:解决困惑;以情激情;亲身参与;课外实践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

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解决困惑,回归生活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从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
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以情激情,体验生活
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感受着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

品德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了自己的品行。

如《做事要有责任心》,照常理上这一课时,照章宣读,把课文讲完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再加些辨析题。

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某一个雏鹰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到所在小区开展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帮小区搞清洁卫生工作。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乐呵呵地走了,可打扫的工具却丢了一地。

像这样的队员,你认为怎么样呢?学生议论纷纷,都说这样的队员做事太缺乏责任心了,恐怕这样的帮助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该好好地反省一下!
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霍然改变了平淡、乏味的说教,激活了学生们的思想,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课堂充满灵性,这远比翻来覆去念书本上的黑体字、唠唠叨叨说几十遍大道理强得多。

三、亲身参与,探究生活
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所以我们必须
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和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之前,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了他们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没有一点体谅父母的情况,我先布置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

我让学生从早上的买早餐、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一天的家。

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确实很辛苦。

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天下来,我才体会到当家也是不容易的,仅仅一天的时间,买、洗、烧,再加上打扫卫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

爸爸妈妈天天如此,加上白天还上班,在单位忙个不停。

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学生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再上《父母的疼爱》,感觉得心应手,许多学生谈了当家那天的感受,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

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种认识不再停留于表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

四、课外实践,拓展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

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
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上一年级《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

参观过程中进行随机采访:“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发现了什么?小学和幼儿园有何区别?”通过参观实践,学生心中对校园的认识都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这比在教室里出示一幅校园图向学生介绍来得更直观,也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得更形象。

品德教学要化枯燥乏味为生动精彩,能够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因此必须回归生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打造一个简约的生活化课堂,让学习真正回归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课堂,将会涌动更多生命的灵性,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