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78bec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9.png)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1、唐诗距离乐府歌曲的时代近,而且也有部分的诗是可以歌唱的。
唐诗的声调铿锵响亮,或者婉转抑扬,具有音乐性。
宋诗时代,词已发达,诗则脱离歌曲,近于散文的节奏。
2、唐诗的色彩鲜明,辞藻华丽,形象明朗。
宋诗避免绚丽的辞藻,归于平淡。
形象同样明朗,但不是着色画,而是水墨画。
3、唐诗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歌曲,以激动人的感情。
有强烈强烈的感情,浪漫的情绪。
宋诗多说理,词句平易而说理精辟,引发人智慧。
4、唐诗高超,题材不平凡。
宋诗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5、唐诗尚多比兴,多寄托。
兴寄深微,含蓄不尽,因而浑厚。
宋诗说理曲折达意。
高者沉潜深刻,浅者有太说尽之病,近于散文。
6、唐诗深入浅出,作者有诗才,非关学历。
宋诗多用典故,求其高雅脱俗,因此比较难懂。
总之,宋诗继唐诗,要求创造性,不能不别求面目。
唐宋诗品质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不同点,但也不能以严格的时代来分。
杜甫诗已经多用典故,也多议论。
但主要用散文风格作诗的是韩愈,摆脱滑熟的音调和美丽的辞藻的是孟东野(郊)。
所以韩孟的诗就有宋诗的风格。
而宋代的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又近唐诗风格,故未可一概而论。
后来学诗的或学唐诗,或学宋诗律诗风格的不同。
元遗山《论诗绝句》:“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按一般人的看法,诗的变化到苏黄算是尽了。
这是指诗的表现手法,苏黄又与李杜不同。
后人或学唐,或学宋,难以出奇制胜了。
元、明、清三代的诗(不说词曲,专讲五七言诗)风格上没有多少变化,好像模仿唐宋人的作品似的。
说“尽”是指表现手法尽。
并不是说题材穷尽。
诗的题材当然是无穷的,因为社会在发展变化,人的思想感情也古今不同。
宋诗的风格在北宋时代已经形成,这是和古文运动分不开的。
配合古文运动,宋人也以散文的思路作了诗。
另外在宋代发展了词。
那倒是以抒情为主,有强烈感情的诗歌,配合着音乐歌唱。
词有另外新鲜的通俗的语言,而它的思想感情却又接近于唐诗。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7fdc21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b.png)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时期,它们之间有很多的风格差异。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一、意境和情感
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从大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出发,以简洁而深远的言语表达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而宋诗则更注重人情世故,情感多从现实生活、行文经理等主题出发,在细致而精湛的描绘中表达出浓郁的感情和心情。
二、风格和语言
唐诗的风格多为清新淡雅、朴实自然,语言简练、含蓄而婉约。
宋诗的风格则多为凝练、深沉、雄浑,语言则更为细腻且有更强的形象感。
三、艺术手法
唐诗注重意境的抒发,借助于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歌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诗强调意象和气势,借助于声、色、味等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刻画形象,增加氛围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是由于不同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思想观念、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它们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97f14dcaef8941ea76e059a.png)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eb575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2.png)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532137200722192e4536f63b.png)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
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
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
正文: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
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622bb0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1.png)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
虽然它们都属于诗歌,但是它们的风格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本文将从文学时代背景、诗歌表现手法、诗人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文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时代背景唐代诗歌是在大唐盛世中兴起的,盛世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是唐诗能够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拥有闲暇和学识的人们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和学习。
诗人们大多在府第、山水间寻找素材,创作了很多讴歌历史、描写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秀诗篇。
宋代词则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宋代是以文化繁荣和离经叛道的思潮为主的时期。
它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宋代词人们以“墨客”称呼自己,他们开始注重表现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把自己的体验、人生感悟融入到词中,使得词得以成为一种真诚的、抒情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二、表现手法1. 韵律唐诗中的韵律多种多样,但以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最为常见。
这些诗歌的特点在于它们的韵律和押韵都非常明显,四句或八句诗中都能恰到好处地延续、传递情感。
唐诗有时还包含有音韵和谐的“赋诗”形式,抑扬顿挫的古典文体风格得以得到充分展现。
而宋词则弱化了对于韵律和押韵的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追求语感和情感。
一首完美表达情感的好词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对仗的字句,而可以像自由形式一样地畅所欲言,抒写内心感受。
2. 艺术表现手法唐诗注重以准确的语言和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形象,注重描写自然景观的神韵,善于利用修辞手法来强化表现力。
而宋词则更注重描写细节和写出更有深度的意蕴,打破传统框架,创新意词表达手法,采用折叠、借景等手法,以较为格外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3. 文字表达方式唐诗贡献出来的文体非常成熟、稳定,以人物、景物为中心,刻画细腻。
但是有人认为唐诗缺乏某种性情。
宋词则以娴静为主,温雅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柔和和安宁。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d3640a727d3240c8547ef03.png)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6a5d0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4.png)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分析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c035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c.png)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分析引言宋词和唐诗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形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宋词与唐诗进行比较分析,从题材、格律、意境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题材比较1.1 唐诗的题材特点唐诗以写景、咏怀和抒情为主要题材,其中写景类的有山水田园、宴会风物等;咏怀类包括自然物象和人事反思;抒情则是关于爱情、别离和思乡之情。
1.2 宋词的题材特点宋词相对唐诗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和内心情感,题材涉及到爱情、离别、思念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也有描写自然风光或社会现象的。
1.3 比较分析唐诗注重客观描绘,追求完整饱满的画面,而宋词更侧重个人感知和表现。
两者在题材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二、格律比较2.1 唐诗的格律特点唐诗的格律主要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句多为五个或七个字,需要在规定的音、韵、调上进行创作。
例如:五言绝句为AABB格式,七言绝句为ABCB 格式。
2.2 宋词的格律特点宋词采用了更加灵活自由的格律形式,大致可分为空灵体、沉密体和轻快体三种。
其中空灵体和沉密体常采用七言或八字排律;轻快体則為五言絕句等形式。
2.3 比较分析唐诗以规範化的格律著名,线条稳定而呈现整洁之美。
而宋词则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抒情性,在格式上相对宽松。
三、意境比较3.1 唐诗的意境特点唐诗追求准确而简洁地表达,并力求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人事物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触和思考。
3.2 宋词的意境特点宋词以婉約雅致、情感细腻而著称。
通过对微小、细致的事物描写,给人以深入内心的感触。
3.3 比较分析唐诗注重通过景物和事物反映作者感悟,于形式上更加简明直观;宋词则突出了表达情感和意境的细腻性与丰富性。
四、艺术特点比较4.1 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讲究用典雅之语言表述深邃之思想,以及独特的凝练而含蓄的修辞手法。
4.2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风格灵巧清新,注重音韵、节奏和押韵等方面,同时也十分注重修辞和意象的运用。
4.3 比较分析唐诗偏向于言之有物、意味深长,强调对人生哲理或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宋词则更加追求艳丽多彩、曲调悠扬,真实表达人类情愫。
唐诗与宋诗差异论略
![唐诗与宋诗差异论略](https://img.taocdn.com/s3/m/4889c4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1.png)
唐诗与宋诗差异论略
总体来说,唐诗和宋诗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形式上,唐诗强调结构,它具有高度的抑扬顿挫和复杂的节奏。
尤其是唐诗的表
达形式更加端庄,四言五言,九七八绝,特别受到唐朝众多文人朋友的喜爱。
宋诗也丝毫
不落后,它有着以歌舞之韵所表达的幽默,俳谐,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和五言古诗。
其次,在主题上,唐诗注重表达神态,多有身临其境的描述。
他们热衷于表现他们怨尤、
思古、抒感、赋能等内容。
宋诗则重点在歌颂平凡生活,表达容易近人,所提供的内容更
加具有冲击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再者,在写作技巧上,唐诗重视写景,将自然景观通过叙事的思维方式表现的情调地准确
之极,旁征博引,堆砌修辞等方法把他们对于自然,历史,人情等丰富层次的认知加以表达。
宋诗更注重思维技巧,他们把历史,自然,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知识整合在文辞之中,使得表达的情调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诗的差异可见一斑,尽管两者在相同的诗体基础上展开叙述,但由于形式与主题的差异,以及特色的写作技巧,使得两者在形成各自风格的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诗文文化优秀精神。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fd96c2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f.png)
唐诗与抒情,以情韵胜: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风格浓郁而浪漫
2.句法整炼:语言流丽,多用比兴,神韵独绝
3.重风格和神韵:不只是章句等形式
1.重哲理,以理趣见长:受古文运动与理学盛行影响,善于说理,重议论、理趣、哲理化,以才学为诗
2.讲诗法:尤以江西诗派为甚。精于对偶,用韵严谨,据事敷陈,常有兴寄不深,语绝意尽之感
3.以文为诗:自欧阳修采韩愈以文为诗之作法,宋诗自西昆旧习解放出来。以诗发议论或记事,故不免影响诗的情韵与意境
4.口语入诗:平淡俚俗,节制感情,有大量明白如话的诗歌
内涵
情辞丰腴:诗人往往由外物与主体心灵两相凑泊而兴发感动、寄情创作,重视直接抒发和描绘,情感深浓,意境博大。
以才学为诗: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并且比较喜欢用典实,显现其人文情怀与生命自省,显得婉曲精深,有清新超拔之格调
形式
语言流丽:唐诗语言流畅优美
散文化:宋诗以文、以口语入诗,无论在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均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评价
1.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积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段话对宋诗风格巧于取譬,形容精妙生动。
宋词与唐诗在风格上有何异同
![宋词与唐诗在风格上有何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76cce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7.png)
宋词与唐诗在风格上有何异同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的见证和人们情感的寄托。
虽然同属古典文学的范畴,但在风格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异同。
从形式上看,唐诗的句式较为整齐,多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
这种整齐的句式给人一种严谨、规整的感觉,就像列队整齐的士兵,充满了秩序之美。
而宋词则长短句交错,灵活多变,更像是自由舞动的舞者,姿态万千。
词牌的丰富多样也使得宋词在形式上更具创造性和变化性。
在韵律方面,唐诗讲究平仄协调、押韵严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韵律和谐,易于吟诵和记忆。
宋词的韵律同样精妙,但相较于唐诗,其押韵规则更加灵活,不仅可以平韵、仄韵交替,还可以通押、转韵,使得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
从题材内容来讲,唐诗涵盖面极广,有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思乡怀人、咏史怀古等等。
边塞诗中,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决心;山水田园诗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而宋词的题材也十分丰富,但其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尤其是爱情、相思、离愁别绪等。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手法上,唐诗善用比兴、夸张、对偶等手法,营造出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意境。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宋词则更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词,细腻地描绘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
在语言风格上,唐诗往往简洁明快,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几句话,就把诗人的孤独和感慨展现得极为深刻。
唐代与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对比
![唐代与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0b9635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6.png)
唐代与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对比1. 背景介绍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
唐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宋代则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本文将比较唐宋两个时期的诗词风格特点。
2. 唐代诗词的风格特点a. 追求浪漫主义与豪放风格唐代的诗人追求自由悠闲和超凡脱俗,他们常常表达对自然山水、人生境界和人情世态等主题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喜欢描绘壮丽高远的山水景色,以及温婉动人、感情真挚的爱情故事。
同时,他们也大胆表达个人情感,以豪放不羁为风格。
b. 重视音韵美和修辞技巧唐代诗人注重把握音韵美和修辞技巧,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韵律。
他们追求对诗句的音韵和节奏进行精确的控制,让诗词既富有感染力又美观动人。
c. 描绘社会风貌和政治时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而唐代的诗人则借助自己的笔触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
他们经常通过诗歌中渲染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3. 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a. 清新淡雅与儒家思想融合宋代诗词追求清新、淡雅、流畅的艺术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宋代文化十分重视儒学,并将儒学思想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
因此,宋代的诗人在作品中更注重道德伦理、家国情怀等主题,展现了一种清新典雅而又内敛含蓄的风格。
b. 着眼于日常生活与感慨人生命运宋代诗人注重描绘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细节,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索。
他们从日常琐事中发现诗意,抒发内心情感,并通过对微小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和存在感的捕捉,以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c. 少短精悍、言简意赅宋代诗词注重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内涵。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比喻来传递情感或思想。
他们通常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够道出触动人心灵的真理。
4. 总结唐代与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唐代诗人追求浪漫主义与豪放风格,注重音韵美和修辞技巧,在作品中描绘社会风貌和政治时评;而宋代诗人则追求清新淡雅、融合儒家思想,关注日常生活与人生命运,并以少短精悍、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代与唐代诗歌的风格差异
![宋代与唐代诗歌的风格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235c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8.png)
宋代与唐代诗歌的风格差异宋代和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诗歌作品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宋代与唐代诗歌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宋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在宋代,诗歌的风格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豪放、婉约为主宋代诗人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他们追求内心真实的表达和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诗歌中,他们表现出豪放的气魄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同时又充满了婉约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注意细腻的描写宋代诗人在描写上追求准确细腻的画面,他们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力图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诗中的景物或情感产生共鸣。
同时,他们也注重表达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3. 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宋代诗人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力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这种表达方式既能传递作者的情感,又能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与宋代诗歌相比,唐代诗歌在风格上又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的题材和写作手法唐代诗人的创作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自然景物、爱情等各个方面。
他们同时也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描绘手法、状物手法、议论手法等,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2. 追求意境和意境的描绘唐代诗人注重塑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的描绘,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他们善于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读者在阅读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共鸣。
3. 以功利性为导向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其中的一项特点就是功利性的追求。
这种功利性的追求也体现在唐代诗歌中,诗人们在创作时往往会关注功利性的目的,以达到一种社会认可和回报。
三、宋代与唐代诗歌风格的比较与总结通过对宋代与唐代诗歌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观察与表达的差异宋代诗歌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追求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而唐代诗歌则更注重营造意境,通过意境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唐诗和宋词的比较分析
![唐诗和宋词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6c3e0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4.png)
唐诗和宋词的比较分析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瑰宝,它们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氛围,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音韵韵律、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对唐诗和宋词进行比较分析。
一、叙事方式唐诗和宋词在叙事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
唐诗注重叙述一件事或一种境况,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态度。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常常相互交织,浑然一体。
而宋词则更注重形象描绘和情感刻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寄托出深刻的内心体验。
宋词不少作品都是以一种生动的故事情节为载体,通过对事件、人物、风景等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音韵韵律唐诗和宋词在音韵韵律上也有所不同。
唐诗的音韵起伏较大,语言优美精致,又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唐诗要求韵、调、律三个方面必须保持协调和谐,而孔森堂体是唐诗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而宋词的音律相对来说就显得更加柔和和通俗了,多为叠韵词,押韵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在音响效果上,宋词会显得更加舒适自然。
三、艺术表现唐诗和宋词在艺术表现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唐诗注重含蓄和象征,透过形象描写表达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的深邃思索和理性思考。
而宋词则强调生动性和具体性,让读者一下子就能进入其中,体验其中的真实感觉。
宋词是以叙事为主,以细节为载体,通过对一系列场景描绘和对情感的感悟进行深入的剖析,呈现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情世界。
四、文化内涵唐诗和宋词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也是不同的,这也为它们的文化内涵奠定了不同的基础。
唐诗多以宫廷生活、士族恋爱、捕盗猎奇、名山胜景等为主要围绕中心,主题丰富广泛;而宋词则常常关注贞节爱情、江南美景、闲适生活等,代表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这些作品表达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词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https://img.taocdn.com/s3/m/e6ebb7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2.png)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诗盛行于唐朝时期,而宋诗则出现在宋朝时期。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但它们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诗歌形式唐诗以律诗、绝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
唐诗的律诗多为五言、七言,诗句要求平仄对仗、字数规定等十分严格。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篇,长短、平仄无固定要求的诗体。
唐诗中也有许多诗人颇具特色的诗体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诗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绝句、律诗、近体诗、词等。
宋诗时期兴起的近体诗,即《诗经》中的风格恢复,并吸收了新的元素,例如古文化、道教思想等。
近体诗的格律比唐诗松散,反映了当时文学上与生活上的变化。
同时,宋诗中也有很多幽默和俚俗的故事,体现了宋代文学中的低俗特色。
2. 诗歌内容唐诗以咏物、抒情、社会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等为主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和生命真理。
唐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宋诗则主要关注人情世故、社会人性、官场生活等话题,内容更加现实主义。
同时,宋代文人重视个性化表达,反对传统的抽象哲学,注重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要特征,以自然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唐人豪放、开放的思想和个性。
唐诗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审美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
宋诗则更加婉约和流丽,注重情感抒发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腻性和音韵的和谐性。
宋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总之,唐诗和宋诗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彰显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其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也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和启示。
唐诗宋词的对比与比较: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唐诗宋词的对比与比较: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f278d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8.png)
唐诗宋词的对比与比较: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引言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时代。
在文学领域,唐代的唐诗和宋代的宋词都是独具特色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比较与对比,探讨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1. 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集聚于此。
唐诗是由这些杰出人才创作而成,其前身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诗以其豪放磅礴、凄婉清丽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2. 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商业社会,并出现了大量经济、文化上的变革。
宋词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细腻婉约、情感真挚的风格而受人推崇。
二、思想情感表达1. 唐诗的思想情感表达唐诗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其中包括对自然景物、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描绘与反思。
唐诗以其直接明了、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作者们深沉而独特的思考和体验。
2. 宋词的思想情感表达宋词则以细腻动人、雅致温婉为特点,常常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宋词更注重对爱情、友情和家国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变化。
三、艺术特点1. 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追求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并注重韵律和音韵上的完美呈现。
典型的唐诗作品具有浑厚堂皇的气势,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来增强表现力。
同时,唐诗也善于利用凄婉悲怆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则更加注重感情抒发和音乐性的呈现。
宋词常常通过巧妙而细腻的描写技巧,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精确掌握,使读者在欣赏其中时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对后世影响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珍贵丰富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诗既积极推动了诗歌创作与传承,也促进了中国文人士子们的自觉作为。
文学流派探究辨析唐诗与宋词的风格特点
![文学流派探究辨析唐诗与宋词的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d415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e.png)
文学流派探究辨析唐诗与宋词的风格特点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风格进行辨析和探究。
一、唐诗的风格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1. 形式简洁明确:唐诗通常采用四言、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其结构紧凑,表达简明扼要。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简明直接,形象鲜明。
2. 内容丰富多样:唐诗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抒发情感、描绘自然、咏史纪事等。
唐代诗人善于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3. 唐诗崇尚自然:唐代诗人倾向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将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4. 表达情感真挚:唐代诗人多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通过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达到抒发情感、宣泄心情的目的。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大河向东流,壮士豪情存。
胡虏凭陵园,终年事直勋。
”通过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士的敬仰,表达出自己豪情壮志。
二、宋词的风格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又一瑰宝,相较于唐诗,宋词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1. 简练精美的语言:宋词更加注重音韵和语言的优美,有着简练而精美的特点。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句简练,铿锵有力。
2. 倾诉内心情感:宋词更加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宋代词人借助词牌、曲调等形式,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表达。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欢宴夜,离别昼,而今有酒今朝醉。
对花丛里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里野草花。
牧童笑,觉人心落魄。
”通过宋词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情感的真挚和深刻。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d60c8ab69dc5022aaea00b0.png)
宋诗唐诗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
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如《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
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种冷静沉寂的笔调写观潮,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从容气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平淡,仅一个“绿”字就传神地表达了春到江南的景象,仅一个问句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平淡,没有对西湖作更多具体描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一句议论就传达出了西湖山水清灵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在空灵中蕴含了无限。
到了南宋时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园诗,融自然风景,农事乡俗,文人闲意于一炉,显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征。
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人孩子忙于农事的热闹画面,极富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语言通俗活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征,“留”“分”两字用得精致而不费力,可以视为平淡的结果。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
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
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
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
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
“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以上三点阐述了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
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想,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以缪钺先生的观点作结:“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