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的评课

《质量守恒定律》的评课

《质量守恒定律》的评课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听完后让我受益匪浅。《质量守恒定律》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下面谈谈本人对王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结构设计严谨有序,教学注重过程,详细讲解结果的获取途径,师生配合较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好。以上几点是本节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再斟酌的地方。比如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思考以便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题库 基础题: 1、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 ,读作碳酸钙)成金(符号为Au),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2、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原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24g镁与16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g。 (2). 6g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2g,有______g氧气参加了反应。 中等题: 1、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元素?可能会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质量 B、物质种类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3、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C.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质量不变 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4、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高档题: 1、“齐二药”假药事件是将“二甘醇”用于药品生产造成的。“二甘醇”在人体内可发生如下反应:C4H10O3+4O2=2X+3H2O,而导致人中毒。X的化学式为[ ] A、C4H4O8 B、C2H4O4 C、C2H2O2 D、C2H2O4 3、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飞船是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的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 2NH4ClO4 = N2↑ + 4H2O + X + 2O2↑,则X的化学式为() A、HCl B、ClO2 C、Cl2 D、HClO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中地理必修一 欧阳家百(2021.03.07)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材阐发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阐发河流地貌发育时,辨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聚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让学生学会阐发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阐发办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阐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法,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舆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敷宽,所以阐发较深条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年夜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聚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聚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阐发不合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别。

4、阅读河流聚积地貌示意图,阐发不合聚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阐发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聚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聚积的阐发。 2、河流聚积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 五、教学办法和手段: 如何让学生完本钱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办法: 1、多媒体课件帮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人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忙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别。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作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介入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良办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明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比较法:通过对河流不合侵蚀地貌和不合聚积地貌的比较阐发,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合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河流是地球母亲的血液,河流是哺养一处悠悠残暴文明的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衡山县第四中学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探究实验设计之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1.化学反应原理: ⑴白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此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⑵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实验仪器:天平、砝码、锥形瓶、小烧杯、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白磷、铁钉(或铁丝)、硫酸铜溶液等。 3.探究方案: ⑴取出天平,调平衡。待用。 取一块白磷,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在水下用小刀切下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放入锥形瓶中。(为防止白磷燃烧时,灼裂锥形瓶,可以瓶下事先放入少量的细砂。)将盛白磷的锥形瓶、绑有小气球的玻璃管一起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如图13-1所示。

取出锥形瓶及导管,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可见白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待锥形瓶冷却,白烟沉降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 ⑵在100 mL烧杯中加入约30 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打磨光亮的铁钉和盛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读出读数,记录。如图13-2。 将铁钉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析出一层紫红色的物质,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如果时间足够长,可看到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浅绿色。 将反应后烧杯和内容物放到天平上再次称量,读出读数,记录。将两次称量的结果加以比较,质量相等。 4.探究评价: 实验⑴生成烟状的五氧化二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象也很明显。但由于白磷燃烧时放热,致气体逸出,往往易导致实验的失败。 实验⑵操作简单,实验的成功率很高。但无气体或烟状物质生成,现象不是十分明显,代表性不强。 5.资源开发: ⑴该实验可以按排学生当堂实验,学生分组多,证据足,更能说明问题。学生实验可安排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以下推荐几例,仅供参考。

林黛玉进贾府之王熙凤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之王熙凤形象分析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度以下面名著中的人物描写,然后判断描写的是那一位人物。 (1)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3)?悟空这便如何是好?? ——唐僧 ?唉……师傅放心,有俺老孙呢!?——孙悟空 同学们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呢? 明确: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二、合作探究 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上面的方法来分析鉴赏王熙凤的形象。

各小组成果分享: (一)肖像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明确:美丽狠毒、俗气虚荣、地位显赫 (二)写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文中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出了贾母对她的宠爱。 (三)见黛玉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案 鲁河中学陶维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⑵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种类没有改变,质量也没有改变。 ⑶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现象。 ⑷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元素守恒角度对相关反应进行分析。 2.过程和方法: ⑴会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⑵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用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m(P)+ m(O2)== m (P2O5) 铁+ 硫酸铜——→硫酸亚铁 + 铜 m(Fe)+ m(CuSO4)== m(Fe SO4)+ m(Cu)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其原因的微观解释 1.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原因的微观解释: 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种类没有改变,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质量总和原子种类 五个一定不变:宏观微观原子数目 元素种类原子质量 物质种类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种类 物质状态 两个可能改变 分子个数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x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教具设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 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师一定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被重视,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课堂才会精彩。当然,除了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外,教师还要做好明确有效的引导。《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案例描述主要介绍了“小组汇报”“角色扮演”两种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过程。文章通过分析案例背景,案例描述以及对案例、课后的反思分析,给教师教学该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过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是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学习了《红楼梦》的相关文化常识和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第二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环境描写,理清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和环境,故第三课时设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课文的主要人物,具体为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刻画,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综合公开课的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课时安排等情况,课堂主要采取了“小组汇报”和“角色扮演”两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描述 1.小组汇报。 课前,教师建立班级qq群,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讨论小组,分别预习王熙凤和贾宝玉。虽然在一年级的学习基础上,二年级的同学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职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还是不够。所以课前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预习辅导工作。1.明确两个人物的具体分析角度。比如分析王熙凤时,请小组分别从“人物出场” “外貌描写” “贾母戏谑” “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五个方面去分析;分析贾宝玉,则分别从侧面描写、外貌描写、两首《西江月》、语言描写和“摔玉”五个方面去分析。2. 确立每个角度的负责人。如全班共33个同学,每个小组分15个人,每个方面分3个人,在3个人中明确一个负责人,筛选并整理3个人的意见,这样就避免了课堂发言的相互推脱。3.明确每个角度的具体预习环节和步骤:各自找出文章中相关语段文字,并熟读;各自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摘抄主要观点;小组讨论交流查阅结果,形成统一意见,准备课堂发言。另外,建立讨论小组的时候,教师应参与到每个小组中,了解点拨学生的讨论情况。 2.角色扮演。 课堂中“角色扮演”的角色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没有任何的服装道具,仅仅是请三位同学分别以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份坐在“嘉宾席”上。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 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 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 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 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 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 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 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走进文字,品出美感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一、设想与目标 中国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回,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很多老师都曾精心教授过,所以很难讲出新意。我结合本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二、过程描述: 课前积累有关《红楼梦》名句后,引入新课。接着表明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本堂课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用“点评式读书法”,就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以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平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举一例如下: 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 在教师示范点评后,我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 由于平时采取小组学习讨论、评分竞赛形式,所以学生分组点评时,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人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的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政的大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称‘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8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 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脂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 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 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 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的演变过程; 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1.形成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那什么是溯源侵蚀?什么是下蚀?什么是侧蚀?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看一下最左边的这幅图,这是溯源侵蚀的示意图,同学们看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源头方向。 介绍:对,溯源侵蚀指的就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拓展,这种侵蚀方式就是溯源侵蚀。图中虚线代表的是原本的河谷和河道,实线是现在的河谷和河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谷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变得更长了。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 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红楼梦教学反思

关于李小霞老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的听课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一年级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涵盖内容广,人物多,字难认,且语言是古白话,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原著,如何既高效又生动地完成本节课,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 李老师作为一名有着24年教龄的老教师,课堂设计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检查课前背诵,对有问题的学生加以指导;其次,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然后再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老师讲解时内容不够具体,对人物形象没有细致入微地分析。但李老师讲解却很有针对性,这节课的重点讲解内容是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李老师讲解时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从出场,服饰,肖像,动作,语言这几方面展开来说,同时这几方面又有详略之处(服饰、肖像、语言详讲,出场、语言略讲),对不同方面的描写,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总结,部分重点内容如服饰、肖像、语言等,让学生齐读,老师辅以讲解分析,之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结合老师的板书,自主概括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然后提问不同学生,最后老师加以概括总结。 听李老师的课,受益颇多: 1.李老师讲课张弛有度,语气轻重分明,时而“上高山”,时而“平流水”,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与学生互动较多。反观我的课堂,老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较少,讲着讲着这堂课就成了我个人的表演课,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2.李老师的课特别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当讲到较难理解的部分时,会多方面引导学生,多次问学生是否能听懂,并以提问的方式总结要点,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这一方面来讲,我的不足之处就很明显了,课堂不能一味的赶进度,不能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要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上课前老师一定要制定本节课的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详细,其次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有互动,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问题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讲出来,不能满堂灌,对学生要多提问,多点拨。 3.李老师上课时板书很多,这点也是我要学习的,以前因为粉笔字丑,所以很少写字,怕学生笑话。公开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指出了这一点,现在板书越写越多,作为一名新老师,现在多写多练以后肯定会写好,同时板书也方便引导学生思考。 4.李老师上课时教态大方,一举手一投足,赏心悦目。这方面毕竟是20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成的,可能我一时半会儿学不来,但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时时留意,把握细节,争取在细节中取胜。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及感受,作为一名新老师,很庆幸有这样一位长者指导我,对这样的课、这样的老师,我要多听课,多学习,对职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附课堂板书:

【实验报告】《质量守恒定律》(人教)

班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 二、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带砝码盒)镊子、烧杯(100mL)、量筒(10 mL )、胶头滴管、砂纸、抹布、硫酸铜溶液、铁钉;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在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方一张同样的纸,检查并将天 平调至平衡。 3、将一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用天平准确称量盛有 10mL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一根铁钉的总质量。 4、把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注意:砝码不需要从天平上拿下来)。 5、使天平复原,整理复位。 6、填写实验分析表。

班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 二、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带砝码盒)药匙、烧杯(100mL)、小试管、胶头滴管、抹布、盐酸、碳酸钠粉 末;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在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方一张同样的纸,检查并将天 平调至平衡。 3、取一药匙碳酸钠粉末于烧杯中。将盛有适量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注意:不要让盐酸流入烧杯),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读数。 4、将小试管中的盐酸倒入小烧杯中,使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注意:砝码不需要从天平上拿下来)。 5、使天平复原,整理复位。 6、填写实验分析表。

班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 二、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带砝码盒)药匙、锥形瓶、带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小试管、胶头滴管、抹布、 盐酸、碳酸钠粉末;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在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方一张同样的纸,检查并将天平调 至平衡。 3、取一药匙碳酸钠粉末于锥形瓶中。将盛有适量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锥形瓶中(注意:不要让盐酸流入锥形瓶),塞上橡皮塞,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读数。 4、将锥形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倒入锥形瓶中(注意:橡皮塞不要打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注意:砝码不需要从天平上拿下来)。 5、使天平复原,整理复位。 6、填写实验分析表。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重庆市商务学校袁琳 【教学目的】 从课文特点来看,《林黛玉进贾府》属《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在序幕的4回中,它又居于“入门”这一重要环节。应当如实地把它当做文学鉴赏课来教。围绕三个“第一”(见第二课时“教师讲述”),把红楼环境描写的详略、红楼人物描写的虚实作为重点,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阅读兴趣和方法。 从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心理特征来看,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寻找资料,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展开讨论:一句话,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从而培养、锻炼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与思辨能力。 课时:3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图——里待遇今贾府所走的路线,一表——林黛玉进贾府遇见的人物。图,制成教学课件;表,复印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外自己查阅资料,制作两张文学常识卡片:曹雪芹、《红楼梦》。作家卡片应包括生卒事件、姓名字号、总的评说;作品卡片应包括书名、作者、成书过程、著作年代、内容概述、总的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现在请两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家、作品卡片。介绍后,大家进行补充或订正。(请两位同学先后上台介绍,同学提出补充或修正。) 师:下面请同学参考“预习提示”提出的学习要点,阅读小说。在自己认为重要的、精彩的、疑难的地方分别作圈点划线等各种符号。 学生阅读时,教师巡视课堂,接受询问,鼓励启发,个别指点。对于一些有意义的质疑,及时通报,引发思考。 下课前,散发空白的质疑单,征询疑问。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述,导航定向 师:上一课自学,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来介绍课文在《红楼梦》120回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文是《红楼梦》第三回的节选,它与一、二、四回构成了全书的序幕。第一回通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色彩的故事交代了小说的来历,给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随后叙述贾雨村由落魄—发迹—罢官,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并由古董商人冷子兴侧面介绍了林黛玉外祖父家贾府的情况。小说就这样由神话到现实,由远处到眼前,一步步地接近了主体。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正面展示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荣国府,第一次让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台亮相,同时也让小说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会面。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来描述的。我们阅读和讨论课文,一定要围绕着这3个“第一”。 2.路线图,突破口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幅图。现在,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来,简要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 生:林黛玉乘坐轿子,自东往西,经过荣国府大门,由西角门进入贾府……贾母就吩咐按排外孙女的住处。 师:自学课上,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林黛玉进贾府要走这样迂回曲折的路线?比如说,林黛玉自东往西,现见大舅不是更顺路吗? 生:当然应当先去看外婆。 师:对,在古代,在贾府,走路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作家在开头就已经挑明了的。 生:是的。“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多”走一步路不行,“少”走一步路恐怕也不行。这里有一个礼仪问题。尊卑有序,不仅“行”是如此,衣、食、住都是如此。 生:贾母与孙女吃晚饭时,座位也很讲究。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清代席位以左为最尊。是按这样的次序排列尊卑大小的。 生:他们吃饭时很严肃,“寂然饭毕”,这也是礼仪吗? 师:古语云:“食不言,寝不语。”这也是“礼”。就同我们今日所说的行为规范一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所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小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______.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结论是: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 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详细信息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①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小刘的实验:______ 小李的实验:______ ②实验结论: 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③你认为______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______ ⑤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和______(填化学式)[注: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前段时间,我们听了我校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选点,教材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来剖析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一地理原理规则。第二,应用,教材所选的两个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案例,是本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的应用。第三,人地关系,教材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呈现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上,罗老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核心问题的活动主题是“东东的长江游记”。它涉及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个子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这3 个子问题,“东东的长江游记”主题活动分成“游览虎跳峡”、“游览三峡”、“游览中下游”、“到达上海”和“照片里的聚落”5个活动情境。下面仅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 教师展示“长江水系”图片,并配乐讲述游记:“东东的长江游记:暑假,大学地理教授刘老师,带她的儿子东东游览长江。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镇出发……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游览长江!” [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1] 游览虎跳峡 学生观察“长江水系”图,河谷的演变过程图、3幅河床形态示意图(见右图)和虎跳峡风光视频。 教师配合虎跳峡风光视频,讲“东东的长江游记---虎跳峡风光”:他们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 [问题]1.虎跳峡们于长江的哪一河段?2.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3.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4.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 5.在这种作用力下,虎跳峡的河床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6.从甲、乙、丙三幅河床形态示意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行动]学生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串,需要阅读地图,并运用定位法在图上对虎跳峡进行空间定位;分析虎跳峡地质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规则,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种类;分析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和原因;归纳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分析虎跳峡的河床形态的变化;判断具体的虎跳峡河床形态。通过阅读、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学习行为,学生要能够用简图或文字的方式识记河流侵蚀地貌的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