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

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新乡市中心医院2012—2013年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7980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11日次,占45.83%,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4.16%;其他反应3人次,占12.50%。

结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及输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29-02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输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传播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潜在风险。

为了解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特点,加强输血反应监测与防治,现对我院2012—2013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2年01月—2013年03月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分布于内科、外科、icu、骨科、血液科、肿瘤科、妇科等。

1.2输血前试验
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常规采用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均为同型输注。

1.3 方法
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临床医生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7980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其中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位1.35%
2.2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11人次,占45.83%,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9人次,占37.50%,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4.16%;其他反应3人次,占12.50%,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

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

我院临床最常用的血液品种为去白细胞红细胞及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也主要由这两类血液成分引起,且以过敏、发热反应为主要表现形式。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0%,低于文献【1】报道,可能与
输血后发生轻微的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和患者往往被忽视有关。

输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较红细胞高,最常见的为过敏,主要与冰冻血浆中含有的白细胞活化产生的生物物质及患者本身过敏体质
有关【2】,亦有少数过敏体质的献血者将抗体转移给受血者,再次接触过敏原即可引起过敏反应。

严重的过敏反应与抗iga抗体有关。

输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主要为患者对输入白细胞或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抗体。

研究认为血液中非治疗成分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多次输血或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这些抗体与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发热。

另外血液在贮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细胞因子,均可导致非溶性发热反应【3】。

因此,输去白细胞或灭活白细胞的血制品是将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未经分离的全血比其他血制品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抗体,也包括血小板、血浆蛋白抗体。

故输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血制品高。

需反复输血的贫血患者,最好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循环负荷过重1例,系一老年患者短期内输较多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所致,输血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立刻停止输血,吸氧、利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他3例不良反应表现为胸闷、头晕不适等。

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经处理预后良好,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但也应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果及预防处理各有不同也是多方面的,早期能够观察到的表现也是发热、皮疹,如果不加以仔细观察、鉴别和区别对
待。

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4】。

总之,为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性,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提倡成分输血、自体输血以及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采用新的配血技术、去除白细胞及血液辐照技术等,将有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江,代琼,罗立。

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27—228.
[2] spiess.b.d.risks of transfusion.transfusion(j).2004,44(12suppl):4s—14s.
[3] 袁举,马建新,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5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5(10):2423—2425. [4] 崔徐江,杨柳青,李达. 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39—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