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探究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进行“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探究探究的欲望方法的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任务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恰恰要儿童发挥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者。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
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例如,数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请每个同学心里想一个多位数,然后请学生报出数,教师很快地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不能被3整除。学生说了很多数,教师均正确地判断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这样不但学生情绪高涨,而且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小学生受知识的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的独立发挥,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指导的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于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
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要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
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善于故意出错引发探究
“故错”是质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四、关注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喜爱探究学习。
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容积”这概念时,老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了带5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忙碌着。各个小组在反馈、交流时都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知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实施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