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pdf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63268ae87101f69e3195b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51bfaa819e31433238689343.png)
中考语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模板
![(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860c8d3168884868662d62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模板1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2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1.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2.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3.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1)什么人+干什么;(2)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1.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e39d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初中阅读题答题技巧为了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解答题目,我们可以将语文解题方法归类如下:一、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
二、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XXX、想象、衬托等。
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等。
四、记叙文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六、描写角度: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包括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包括正面或反面。
十一、叙述方式:包括概括叙述、细节描写等。
十二、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十三、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包括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包括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十、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包括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等。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包括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等。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2.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拟人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特性;排比可以强调对象特性;设问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可以强调语气等。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e98cf7eefdc8d377ee328a.png)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第一部分议论文答题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521fcf1104a1b0717ed5dde6.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初中语文常用33个阅读理解答题套路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1.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
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
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过程(找**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 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模板
![(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860c8d3168884868662d62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模板1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2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1.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2.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3.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1)什么人+干什么;(2)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1.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的33个“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8cf62cae1ed9ad51f11df28c.png)
中考阅文阅读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知识。
其实,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十分重要。
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
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pdf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pdf](https://img.taocdn.com/s3/m/10aca78752ea551811a68739.png)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 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 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记叙文、 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 (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 文;
7. 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
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
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
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 XX的特点,
突出人物 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 XX的气氛,表达一
种 XX的思想感情
8.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 (或文段) 内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 XX 生动表现了人 (事)物 XX 的特点(情
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 ,反映了人 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 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 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 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 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 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 的情景 比喻:用 XX 比喻 XX ,表现了(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 XX 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 ,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 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 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 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 其作用通常 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 (或引人深思), 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 XX 代 XX ,使被借代的更加具 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 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 句是为了说明……) ”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 其作用通常为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节奏明快, 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 1)对比,作用: XX 和 XX 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人(事)物 XX 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 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 XX 事物 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完整word)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整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整理汇总,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a84bd52e53a580217fcfe68.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
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9a038890c69ec3d5bb75b0.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完整word版)最全面的初中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套路(打印版)
![(完整word版)最全面的初中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套路(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1169c1700abb68a982fb54.png)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答题格式:(1)内容上:题目本身的含义,对文章主旨和主体对象的表现力:点明了★★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形式上:是否具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有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2、本文/本段/★★几段/某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第一点:说明方法+效果词+主题特征+情感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直观准确);举例子(具体直观);作比较(鲜明突出);分类别(条理清晰);做引用(权威有力);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列图表(清晰明了)第二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格式:不好。
因为(1)★★词语意思是★★,在范围/程度/语气/数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结合句子内容),符合事实;(2)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文语言风格是准确/生动。
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准确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1)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5、指出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1)从结构、内容方面考虑:首段: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下文。
中间段:承上启下。
尾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6、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word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文档.docx
![(word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文档.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99982970066f5335a8121fc.png)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描提方式: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什么?答模式:不行。
因生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象+效果,了后就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比另一的感情更烈(或比另一更切合象的性格特征)。
:不行。
因准确生具体地写出了⋯⋯形容:不行。
因生形象地描写了⋯⋯副(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准确地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表范等),了后就成⋯⋯,与事不符。
答示例:山林密,泉其中,有,泉水在林木疏朗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的,使我想起在家散步,常常我膝下的女。
每我伸手欲其近前,她必地跑开,仰起笑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
好一个皮的孩子!(自大光《鼎湖山听泉》):“好一个皮的孩子”,什么不成“真是可的孩子”?答:因“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烈,“ 皮”比“可”更切合女的性格特征。
构提方式:某两个或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模式:不能。
因( 1)与人事物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象到本)不一致(2)与上文是一一的关系(3)些是关系,相扣,表达了⋯⋯答示例:“ 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儿子⋯⋯“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父指着蛋教儿子⋯⋯“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他吃!”父意味深的儿子。
(自《荷包蛋》):文中的“告”“教”“意味深”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不能。
因文中三个是关系,表达了父儿子的关之情。
分析一句中某个加点的表达效果策:( 1)了解用之美:、形容精辟准确,把事物得生形象具体;使用成,文章增色;关能中心服。
( 2)掌握答技巧:深入理解的比、引伸、双关等深次意。
示例:阿来的《典的故事》中“ 上出了更多的怜,位阿姨甚至因此得漂亮起来”。
“漂亮” 一就要从它的引伸意去答,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使我阿姨生好感的内心活。
修辞提方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答模式:确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合句子境1.比、人: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完整版)初中语文答题套路.docx
![(完整版)初中语文答题套路.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0b301790c22590103029d6b.png)
阅读答题套路活用套路,原文语句,简明准确,因分而定,因空而制。
一、筛选信息:1.本文的索是什么?一般出在叙文中,先看文章的,再找文中反复出的关。
2.用的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何、何地) +干什么 +怎么”或者“什么 +怎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明、、抒情、描写。
4.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
往往不止一点,常分散在文中,需要提取合。
5.提取文中的某句,然后什么,原因是什么。
在句的附近找相关句,可用文中原句,也可提取的关行加工。
二、审美鉴赏1.本文的有何作用?①②③④①全文的索,推情的展;② 文章内容,点明主旨;③ 形式新,吸引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化。
⑤造成念,引起者关注。
(灵活,巧妙套用)2.文中加点有何作用?① :生表人(事)物的特点,(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②形容、副:生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或描出一幅⋯⋯的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有两种模式:一是分析句中的表达效果(同上);二是分析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比:用⋯⋯比⋯⋯,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情),表达了(人物)⋯⋯的情。
人:把⋯⋯人化(或予⋯⋯人的情感),生形象地表了⋯⋯的情状(描出一幅⋯⋯的画),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气更烈,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夸大(小)了(事物)的大小(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个反句的意思是⋯⋯以烈的气表达了(人物)⋯⋯的度(点、情感)。
:①[ 开出 ] 置念,吸引者。
②[文中或尾出 ] 引起了⋯⋯ 的关注(引人深思),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表达了⋯⋯的感情(特点)。
引用:①引用句,增文章的情画意,使文章言更美。
(引用句是了明⋯⋯);②引用故事、神,增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者。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秘籍(2).pdf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秘籍(2).pdf](https://img.taocdn.com/s3/m/305c708ee87101f69e3195a6.png)
柒柒整理版——终极秘籍常识版: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完整)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docx
![(完整)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871dec25acfa1c7aa00ccf8.png)
初中阅读题答题技巧语文解题方法归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5fd5ad3ccbff121dc368356.png)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 做阅读题一定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依据文章的不一样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义识:深信全部答案能够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可以离开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企图和答题重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立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照要求,确立有效阅读地区,频频商酌,并作答4、复查,能否依照要求作答,能否表述明确。
记述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掌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所写事件/一件事。
或许“简要归纳这篇文章的常考题型:阅读全文,归纳文章写了对于谁的几件事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案例的归纳:①一定包含两个因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 ②其余因素如:时间(季节、年月)、地址、环境假如有特定意义,也应归纳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 +“在什么状况下 +”“做什么事” +“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尝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何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剖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 ,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归纳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露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归纳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虑深层含义:中心(要旨):与中心的关系(揭露了,点了然)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示作者感情;是作者感情触发点)构造: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剖析其成效: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奇委婉、言简意丰、发人沉思、惹起阅读兴趣等B (谈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色)能够从— A 内容上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尝。
示例:( 1)主题上联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能够这样回答:拟题奇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 ,突出主题,回味无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电子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443c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电子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目,下面提供一套答题公式,供学生参考和练习。
1.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每一段的中心句,这些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2. 仔细阅读问题在阅读问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题目通常会要求回答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等。
理解题目的要求,有助于在阅读文章时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3. 定位答案在阅读文章时,要边读边标记,特别是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提高答题效率。
4. 分析答案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后,要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文本,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对于需要总结或推断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理。
5. 组织答案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表达。
尽量使用文章中的原词原句,或者用自己的话准确、简洁地表达答案。
避免冗长和啰嗦,确保答案清晰明了。
6. 检查答案在完成所有问题后,要回头检查答案,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可以再次阅读相关段落,进行核实。
7. 练习和总结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答题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可以更有条理地进行阅读理解答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也要注意平时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
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
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 1)它本身的作用; ( 2)结合句子语境。
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
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 )。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九)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 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了文章的趣味性。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增强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
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案技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
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对比(或正
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 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
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
、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 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
(八)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 外到内, 前到后,左到右, 整体到局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