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合集下载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

隐喻和转喻一次多义现象论文摘要: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愈合隐喻的认知方式即转喻的邻近性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特征。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隐喻对词义发挥作用更大,两者相互联系。

词汇的引申义不仅可以用在单词词汇方面,也可以用于合成词和习语上,当然习语的产生更容易受到语境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在学习词汇过程中,需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来理解语言的变化发展及词汇各个义项的相互联系,从而更系统有效的学习。

一、引言由语言的任意性定义特征我们得知,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天然的明显的联系,一些文字符号与其原本意义的搭配组合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即使有少数拟声词的存在不符合这一特征,但是极大多数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无关联现象符合这一特征。

一个词在刚产生之际被用同种语言生活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方式产生一种意义,即词的本义(primary meaning),也就是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所接受的使用最频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原因逐渐形成了许多其他的意义,称为派生意义(derivational meaning),或引申义。

二、引申义产生的原因(一)5种多义词的主要来源1.使用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如handsome原来一般只用于男性的外貌,现在也有了用于a handsome sun of money 的意思。

2.不同社会领域中词具有了特殊专业意义(specialization ina social milieu)如律师所说的action是legal action而士兵所说的action是military action。

3.由于修辞用法而产生的多义,如head也可指head of a company。

4.同音词的重新解读(homonyms reinterpreted)如ear与ear of a corn中的ear本来是不同的词,但现在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有意义上的联系。

5. 外来词的影响,如汉语中的“的”由于英语中taxi音译的影响,其“出租车”的义项也得到确定。

汉语成语中“头”的概念隐喻分析

汉语成语中“头”的概念隐喻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2 ・
语言 学 研究
彭 小南
汉语 成 语 中 “ ” 头 的概 念 隐喻 分 析
可见 , 对汉语 成语 这一特 殊词 群 中“ ” 头 的隐喻
“ ” 头 的用 法都 是 由“ ” 处 的位 置映 射 到物 体 的 头 所
研究 尚待进一 步加强 , 本文 欲在前 人研究 的基 础上 对汉语 成语 中“ 的概念 隐喻进行 系统 分析 , 回 头” 以
是通过从始源域 向 目 标域 的映射来实现其认知世
界 的功能的 。
人体及其器官是隐喻中基本 的、 重要的始源域
之一 。“ 民认识 世界 , 从最 近 、 直接 的事 物开 初 是 最 始的, 而距离 人最 近 的 , 就是人 的身 体吗 ? ”《 不 (外 语 教学 与研究 》 言 ,0 22 ) “近取诸 身 , 导 2o ( )。 ‘ 远取
研究 , 但对成语这一特殊词群中隐喻现象的关 注却 相对 较少 , 只有刘 茁 (07 对英语 人 体成语 的 隐喻 20 )
性 做 了初 步 的探索 , 英语 人体 成语 的 隐喻方 式分 将
诸物’ 原始人的一种典型思维特征就是 ‘ 。 身体化活
动’ ‘ 或 体认 ’即把 人作 为衡 量周 围事物 的标 准 。” ,
词组或短句 。其言简意赅 、 内涵丰富 、 音韵和谐 、 寓
意深 远 ,是人们 在实 践过 程 中提 炼 出 的语 言精 华 ,
可谓中华 民族语言的瑰宝。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
收稿 日期 :0 9 l一 2 20 一 1O
作者简介 : 彭小r(9 5 )女 ,  ̄ 1 8一 , 河北邢台人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汉语人体头部词的隐喻、转喻类别分析

汉语人体头部词的隐喻、转喻类别分析

汉语人体头部词的隐喻、转喻类别分析
苏韦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本文从汉语人体头部词入手,依次分析六个头部词的义项脉络,绘制引申脉络图,并确定各义项引申的隐喻转喻类别,同时对类别的数量进行比较,做到定性定量,最终集中探讨汉语人体头部词的隐喻认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汉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奠定基础.
【总页数】4页(P128-131)
【作者】苏韦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J], 殷隽
2.英汉语人体隐喻词在空间关系中的语法化现象分析 [J], 莫晓宇
3.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转喻和隐喻现象及语法结构的轴心地位 [J], 林艳
4.阿拉伯语人体词“眼”一词多义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 [J], 韩双榴;
5.隐喻和转喻视角下人体词"发"和"hair"的对比分析 [J], 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摘要】本文主要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刊载的李瑛、文旭教授《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结论提出商榷。

通过对该文中一些立论的辩驳,进一步讨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 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方式,强调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多义词词义扩展机制以及词义演变认知过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义词;转喻;隐喻;历时;认知一、引言李瑛、文旭教授在《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李文)。

该文以英汉head(头)的词义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多义词词义延伸的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并得出了四点结论。

笔者对文中两位作者的一些结论持有不同的看法,不揣愚陋,提出几点质疑求教于读者并与两位教授商榷。

二、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李文选取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词典中所列的12 个“head”的名词义项为语料,通过分析发现,在12个义项中,本义1项,转喻3项,隐喻与转喻交叉的2项,隐喻6项,由此得出结论:“隐喻性义项多于转喻性义项。

以隐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转喻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即在词义延伸中隐喻的作用大于转喻”。

我们对李文的这一结论及其推理过程有三点质疑。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李文对这些义项的划分。

例如,李文认为义项“智力,思维”属于隐喻和转喻的交叉,而我们认为这是转喻的义项。

首先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国内外学者是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的。

完形心理学依据知觉过程中信息的组织原则来区别隐喻和转喻。

其中相似原则和顺接原则为隐喻的认知原则,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赵艳芳,2001:97-99)。

沈家煊(2004:243)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是重新分析;隐喻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是类推。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作者:樊志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词的意义在它们的作用下发展丰富,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浅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一、简介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

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

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

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

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

有些语言由于我们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

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汉语多义词“头”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汉语多义词“头”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汉语多义词“头”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摘要: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的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

拿“头”这个汉语多义词来说,它的本义是“人体的一部分,位于脖子之上,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大脑等。

”其中隐喻性思维结构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好比两个域,从“人类”的域映射到“非人类”的域;而转喻性思维结构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是指只在这一个域内的替代关系,本文只涉及“人类”的域。

关键词:隐喻,转喻,头,多义词一隐喻隐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的一种方式,从词的中心意思衍生到别的意思,靠得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特征。

即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指的是从一个域到另一个域的映射,二者不是一个范畴。

本文就拿多义词“头”为例来看看多义词是如何运用隐喻从中心词义向另一个不同的范畴内延伸词义的。

1. 从人的头部到动物的头部“头”这个字的中心意思是“人体的一部分,位于脖子之上,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大脑等。

”一开始“头”指的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后来也指动物身体的一部分。

比方说:(1)頭,首也。

——《说文》(人的头部)(2)苞头者,神所居。

——《春秋·元命》(人的头部)(3)头容直。

——《礼记·玉藻》(人的头部)(4)左头奉之。

——《仪礼·士相见礼》(人的头部)(5)杀人者刎头。

——《公羊传》(人的头部)(6)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人的头部)(7)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 白居易《卖炭翁》(动物的头部)2.从人的头部到具体的物体除了从人的头部到动物的头部之外,“头”也可以借助于隐喻的作用,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来指代具体的头以外的事物,例如家具,河流,桥还有大街等等。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头”的意思完全从头部在人体的这个位置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引申出“尾部,末端”这个意思。

比方说:水头, 梢头, 桥头, 露头,炕头儿, 街头, 弹头,杆头,床头。

(8)暮至黑山头。

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作者:王梅洁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

传统的语言学大多从词汇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常见词“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一词多义“头” 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

它反映在词典上就是一个词条的所有义项。

传统的语言学大多从词汇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一词多义现象。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常见词“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头”的解释,“头”的意义有以下几项:1.头 tóu①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②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③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鼻头;④事情的起点或终点:从头说起、头绪;⑤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⑥头目、首领;⑦方面:心挂两头;⑧第一:头等;⑨领头的,次序居前的:头车、头羊。

⑩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三天;〈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两年;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用在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三头五百;量词。

2.头 tou①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b.接于动词性词根:念头;c.接于形容词性词根:有准头;②方位词后缀:上头、外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在同一个原型范畴中,各义项成员并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其典型程度,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之分。

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

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

在“头”的语义范畴中,义项①表示“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的意义,是人们最初的认识,其意义最原始、最基本,是“头”这个词的原型义项。

人体转喻化的认知特点

人体转喻化的认知特点

2008年12月第4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Dec .2008No .4 人体转喻化的认知特点王 敏(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考察利用人体概念化的转喻现象,发现人体转喻化是利用人的功能特征对其他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其特点为凸显人体的某种功能特征。

人体转喻化分为四类,其凸显的功能特征包括:某人体部位的动作、抽象智力功能、抽象情绪和心理功能,及人体部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体;转喻;功能特征作者简介:王敏(1979-),女,湖北钟祥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语义学。

一、引 言人体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的本身。

”(赵艳芳2001:6)根据人体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的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等”(沈家煊1994.4)。

卢卫中(2003.11)指出,人类的这一认知规律,决定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

对于人体隐喻进行研究的学者颇多,如王文斌(2001)、程淑贞(2002)、李树新(2004)、李瑛和文旭(2006)等。

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种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i m aginati on ),即把一些概念映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以想象为机制的隐喻和转喻是概念化的重要手段。

利用人体概念化的另一途径则为转喻。

对于人体的转喻化,学者论述不多。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考察人体概念化中转喻现象,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

二、转 喻Lakoff &Johns on (1980:36)认为转喻主要具有指代功能,即用一个物体代替另一个物体,同时还具有加强理解的作用(李瑛2006.3)。

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

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

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对词义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词义发展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多义现象既包括不同义项又包括不同词性。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以相似性为基础,并且依赖人的类比思维;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则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

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在词义发展中共同作用,互为补充,并存在交叉现象。

隐喻和转喻对词义发展产生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标签:隐喻转喻词义发展相似性相邻性一、引言词义发展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词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

Taylor(1995:105)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多义词词义范畴的特征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使不同的多义项附属在同一词上。

张志毅、张庆云(2001:95)提出,词的多义结构是以一个核心义位为中心,含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义素,带有整体性的语义聚合体。

王文斌(2007a:258)认为,一个词在产生之初只有一个初始意义,其他多义项是通过引申得到的。

我们赞同以上的观点,认为根据词义发展,词义可以分为基本义和引申义。

基本义指词汇的原义,一般是指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事物的意义;引申义指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这一词的意义范畴。

那么词义是如何发展的?引申义是如何产生的?赵艳芳(2001:36)提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李瑛、文旭(2006)认为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

曲占祥(2007)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也认为隐喻和转喻思维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

本文聚焦于隐喻性词义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分析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作用机制、两种认知方式在词义发展中的关系,并进一步解释了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词义发展产生作用的动因。

二、隐喻、转喻认知方式与词义发展(一)隐喻认知方式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机制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对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对另一事物的理解,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理解(Lakoff &Johnson,1980:36)。

“头”和“head”的认知语义之异同

“头”和“head”的认知语义之异同

“头”和“head”的认知语义之异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该理论对分析汉语与英语中与身体相关的词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收集汉语中“头”和英语中“head”的相关语料,文章分折了“头”和“head”分别在隐喻义和转喻义中意义的共性及个性,由此揭示了“头”和“head”在隐喻和转喻下意义的异同及各自的特点。

标签:头head 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引言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对语言和认知的密切关系的论证提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概念化认知机制(Evans & Green,2006:303)。

语言上的隐喻和转喻的表达是深层概念认知系统组织方式的反映,是人类重要的概念化认知机制。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首先从自身开始,然后认识到周围熟悉的事物,进而认识到抽象概念。

正如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认为(Jackendoff,1983;Lakoff,1987),抽象概念是通过身体对物质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而隐喻和转喻正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认知方式。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首先从自身开始,与身体部位相关的词通常被用来充当认知的出发点。

由此通过隐喻和转喻而引申出的多义现象在语言学界备受关注。

国内学者对“心/heart”“脸/face”“血/blood”“眼/eye”“手/hand”等身体词的意义作了相应论述(贺文照,2008;文旭、吴淑琼,2007;贺灿文,2011;覃修桂,2008;司建国,2008),但是对“头”和“head”从认知语义的视角来比较其隐喻义与转喻义的异同比较少。

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头”和“head”分别在隐喻义和转喻义中的异同。

二、“头”和“head”的隐喻义之异同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Lakoff&Johnson,1980:4~5)。

Lakoff曾指出,隐喻机制的认知原则表现为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和经济原则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从简单(源域)到复杂(靶域),从具体(源域)到抽象(靶域)。

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

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

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摘要:一词多义是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学家们对一词多义也有过很多研究。

在过去,人们经常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他们更注重一词多义产生的内部原因,而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没有把握多义词的本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词多义可以从外部因素来更合理地解释。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隐喻,转喻1.引言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一种修辞观, 隐喻是把某物比成另一物并且省略了比喻词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

例如:Love is a red, red rose. 爱是一朵红红的玫瑰。

转喻是一个词被另一个和它关系密切的词代替的修辞方法。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装酒的瓶子代替了酒)。

隐喻和转喻的恰当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有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诗人和文学家能善用隐喻和转喻。

而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人们开始改变对隐喻的看法,不再把它简单的当成一种语言的修辞方法,而更多的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待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要表达的抽象的概念和想法日益增多,而产生的新词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给已有的旧词增加新的意思来表达新的想法。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表达抽象观念的重要工具。

因此,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方法。

2.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Polysemy)在人类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起来的。

刚开始,每个词都只有一个意思,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个词需要表达出更多的意思,也被赋予了新的意思,从而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含义。

词义可以分为原义和引申义。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叶碧慧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4)004
【摘要】根据转喻的认知原则、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head”名词词义延伸义项存在三种转喻形式,即“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head”转化为动词主要涉及“主体代行为”、“工具代行为”和“方式代行为”转喻,形
容词延伸义也体现了突显原则,因此“head”词义延伸存在转喻认知机制,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叶碧慧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J], 罗敏
2.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J], 殷隽
3.转喻、隐喻机制与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 任俊红
4.隐喻、转喻与英语一词多义研究 [J], 李艳
5.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J], 李若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V0 1 . 2 6 No. 1 O 0e t . 201 3
从 隐喻和转喻 的认知角度看 一词 多义现象
以一词多义 “ 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殷 隽
( 闽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 ,福建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一词 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 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 的重要方式。从认知角度看 ,隐喻思维和转喻思
( 二) 隐喻 、 转喻与词义的扩展
L a k o f认为原 型范 畴理论是 论述词 汇语义形 成 的最佳
表达 。在同一个原型范畴中 , 各个义项成员并不是具有同等 的地位 , 代表 该范畴的程度也不一样 。 原型是范畴 的典 型, 是范畴的核心成员 , 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 的相似性分为典型
词 多义 的产生还与词 义的概括性有 关 。词义在 演变
式, 即各义项之 间的关系呈链锁状 , A —B —c —D等 , 即后一 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 为基础 , 第二义项从 中心 意义 中派生 而来 , 第三义项 又从 第二义项 中派生得来 , 第三义项 与第 一
过程 中 , 原始义逐渐分化 , 有 的义项使用频率逐渐上 升 , 有的 义项开始消亡 , 这样 几个义项都包 括在 同一个词 汇形式 中 , 于是形成 了一词多义现象 。多义词 的产生是一个 历时演变 过程 , 很多词 汇并不能简单 地看 出其原始 义 , 必须从各个义 项之间的关 系来探究其演变轨迹 。
维也存在交叉 ,即转喻一 隐喻连 续统现象。在这 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 相似 性,转喻 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 ,转 喻通常作为 隐喻 的基础存在 。 以词汇 “ 花”为例进行认 知思维分析 ,是探讨词 汇语 义衍 生过程与认知思维 的重要切入 口,

转喻、隐喻机制与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转喻、隐喻机制与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体概念舞台来理解抽 象概念人生。
( ) 二 转喻机制
转喻涉及一种“ 接近” 突显” 和“ 的关 系, 近或相关联 是相
的不同概念域 中用一个突显 的事物来代替 另一事 物。接 近
试通过语义特征(e ̄ cf tr ) s n e u s来分 析一词 多义 。从共 时 ae 层面看 , 词汇各义项之 间的差别不大 , 从历 时层面看 , 汇 的 词 意义处于不断演化之中, 这点来看 , 从 虽然结构主义语义学从 共时角度对各义项 的关系进行 了分析 , 它未能从历时 角度上
往参照他们熟知 的、 有形 的、 体的概念来认 识、 具 思维 、 经历 ,
对待无形的 、 以定义的概念 , 难 形成—个不 同概念之间相互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言符号和客观事物 一一对应并不 能解释 同一个 词如何 与多 个客观事物对应 以及这些不 同对应 之间 的关 系是 什么。结 构 主义语义学受到索绪尔 的语言符 号理论 的影 响 , 出了导 指 致多义化 的两 种 途径—— 辐 射 (ai o ) 连锁 (0 a n。 rd tn 和 a i cr £ a 吐e
关键词 : 多义 ; ; 一词 转喻 隐喻 ; 英语词汇教 学 中图分类号: 3 H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7 ( 0o 一 O3 3 1 8 46 l)4 O3—0 0 2


引言
认知语言 学认为 , 隐喻和转 喻不仅 是语 言 中的修 辞手 段, 也是人类 的一种重要 的认 知方法。隐喻 是由源域到 目的 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 的映射过 程, 实质是 以一件事或 其
经验来理解 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 …在 日常生活 中, 人们往

转喻机制下的人体部位词一词多义现象

转喻机制下的人体部位词一词多义现象
S 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转喻机制下的人体部位词一词多义现象
黄秀 娟 陈 婷婷 ( 安庆师 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安徽 安庆 2 4 6 0 0 0 )
【 摘 要】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 的语 言现 象, 其主要通过 隐d ‘ 头” 和“ m o n t h ‘ 1 2 " 、 嘴” 为语料 . 从认

0 引言
mo u t h” 。
隐喻 和转喻是修辞手段 . 也是认知方式 多义化与人类 的转喻和 隐喻性思维有着 内在 的必然关 系。 L a k o f ( 1 9 8 7 : 1 3 ) 指出“ 一词 多义起 源 于不 同认知域 以及 同一认知域 中不 同元索之 间的关系 ” 儿童语 言习 得研究表 明. 儿童过度地扩展 已知词汇的词义主要是通过转喻 和隐喻 思维完成 的 转喻和隐喻思维是多义化的主要认知途径 . 多义词词 义 间 的理据性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扩展词义的必然结果 隐喻是由源 域到 目的域 的基 本结 构或部分结构 的映射过程 ,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 式 .其核心在于我们必须依赖 已知晓和懂得 的概念及语言表达方式 . 由此及彼 . 由表及 里 . 有时还要 发挥惊人 的联想 力和创造 力把熟悉 和 不熟悉 的事物做 不同寻常的并列 ( 胡壮麟 , 2 0 0 4 : 3 ) , 比如 . 脸是五官 的 衬底 . 也是人体的核心部位之一 , 因此 具有“ 前面” 、 “ 表面” 、 “ 重要 的方 面” 等属性。 由此 , “ 脸、 面” 就可 以用来指代物体 的表面 、 前面或事物 的 外表。如英语 中的“ 门脸 ” . “ 鞋脸 ” 。 英语 中“ t h e f a c e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 枣 筑物的前 面) . “ t h e f a c e 0 f a c a r d ” ( 牌 的正面) , “ t h e f a c e o f a n o t e ” ( 票面) 等。L a e k o f 指 出: “ 转喻是认知 的基本特征之一 , 人们常用易于理解和 感 知的事 物的一个 方面指代整个事物或事物 的另一个方 面。” 转喻所 涉及 的是一种“ 接近 ” 和“ 突显” 的关系 ( 赵艳芳 . 2 0 1 1 : 1 1 5 ) 转喻中的本 体 和喻体之间的映射在 同一个域 中进 行 .本体和 喻体是一种 替代关 系. 即通过事物的突显特征来 辨认该事物 . 事物与事 物之 间具有 邻近 性关 系特征 ( 李瑛等 : 2 0 0 6 : 2 ) G o o s s e n s ( 2 0 0 2 ) 在研究人体部位词 汇用法 的时候对 转喻和隐喻 的关系做 了如下总结 : 隐喻来源 于转喻 . 隐喻中 有转喻 : 转喻 中有隐喻 . 隐喻语境 中非转喻化 ( 即转喻 的消失 ) 。

“头”(head)的多义项产生及其认知结构分析

“头”(head)的多义项产生及其认知结构分析
对 其 有 过 一 些 相 关 研 究 ,其 中 研 究 比 较 深 人 的 有 李
现 为 范 畴 建 立 在 纵 横 交 错 的 相 似 性 网 络 之 上 ; 范 畴
的成员地位并不是相等 的, 有“ 好坏” 之分 , 一个 事 物
属 不 属 于 这 个 范 畴 . 不 可 能 建 立 在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之
( 1 ) 依 照 经 验 的方 法 , 如说到某词时 , 首 先 会 想 到 的
知 结 构 和 汉 英 语 原 型 属 性 上 的 认 知 差 异 及 其 表 达方
式 等 方 面 进 行 探 讨 ,可 以 解 决 传 统 语 法 上 的 义 项 分
类 存 在 的 问题 。传 统 语 法 未 能 清 楚 回答 下 面这 些 问

些 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 如隐喻理论方法论 、 映 射 的 标
准、 隐 喻 的 鉴别 、 隐 喻 的 经 验基 础 、 心里真实性等 , 况
原型范畴 , 而 在 同一 个 原 型 范 畴 内 , 各 义 项 并 非 具 有
同等地位 。 义项 有 大 中小 三 种 概 念 , 可 以 指 一 个 词 的 所 有 义 项 ;[ s 也 可 以指 一 个 词 的一个 义 项 ; 还 可 以 指 一 个 义
“ 头’ ’ ( h e a d ) 的 多 义 项 产 生 及 其 认 知 结 构 分 浙江 海宁 3 1 4 4 0 8 )
摘 要 : 一个 词 的所 有义 项 产 生 于 人 与 客 观 世 界 的 互 动 、 体 验的过 程中。 各 义项 依 据“ 家族相似 性” 联系 在一起, 共 同组 成 该 词 的 义 项 范 畴 。 一 个 词 的 义项 范 畴 中 一般 存 在 一 个 原 型 义 项 , 其 它 义 项 在 原 型 义 项 的 基 础 上 依 据 原 型 属 性通 过 “ 原型分裂” 和“ 原 型 转 换” 而产生。 本 研 究基 于词 典 中 所 列义 项 和 语料 库 中 的语 料 , 考 察 语 料 中 “头 ” ( h e a d) 的 不 同义 项 和 语 言 表 达 形 式 , 从 原 型 裂 变 及 转 换 视 角 探 讨 和分 析 汉 英 “ 头” ( h e a d) 的 义 项 产 生 过 程及 其认 知 结构 。 关键词 : 头/ h e a d; 义项 ; 原 型分 裂 ; 原 型 转换 ; 认 知 结 构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日期: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汉语言文学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隐喻_转喻机制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隐喻_转喻机制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第28卷第2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8, No.2 2008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February. 2008, 121~122 隐喻、转喻机制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吉兆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内容提要]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重要的词义延伸的方式。

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

隐喻和转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关键词] 隐喻;转喻;一词多义;认知;映射[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8)02-0121-02一、引言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这些词义可以分为本义和扩展义,本义指词汇的原义,是人们最初认识事物时所给予的意义,引申义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同语言学派对一词多义的描述也各不相同,语义学家认为语言通过概念和指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认为概念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可是语言符号和客观现象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能解释一个词语多个意义的现象及其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意义,即概念是经过人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 36)。

而这个语义延伸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拓展,从而形成一条由典型意义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语义链。

本文主要研究隐喻思维模式和转喻思维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影响,这必将对英语词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认知方式。

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映射过程(Lakoff & Turner, 1989: 203)。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文化长廊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王月 曲阜师范大学摘 要: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在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史变化的结果,因此从认知角度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

本文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作者简介:王月(1990.5-),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92-011.概念简析近几年,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赢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成为大量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讨论研究的焦点。

1.1一词多义作为科学术语,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提出。

Breal认为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Breal对一词多义的定义有效限制了一词多义研究的范围,明确了科学意义上一词多义研究的对象。

例如,英语中名词“bark”拥有三个基本义项:(1)狗叫声,吠声;(2)吼叫声,很大的响声;(3)树皮。

其中,前两个义项为相关义项,属于一词多义范畴,第三个义项与其他义项并不存在共享的语义内容,属于同形异义的研究范围。

1.2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域”的不同。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

第二,隐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单向的。

例如(1)她的微笑像阳光般灿烂。

句(1)是隐喻,“阳光”充满了温暖,使人感觉舒适,把“阳光”映射到“她的微笑”上,说明她的微笑予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

转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

例如(2)美国白宫最近出台了一部新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摘要】本文主要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刊载的李瑛、文旭教授《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结论提出商榷。

通过对该文中一些立论的辩驳,进一步讨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 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方式,强调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多义词词义扩展机制以及词义演变认知过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义词;转喻;隐喻;历时;认知一、引言李瑛、文旭教授在《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李文)。

该文以英汉head(头)的词义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多义词词义延伸的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并得出了四点结论。

笔者对文中两位作者的一些结论持有不同的看法,不揣愚陋,提出几点质疑求教于读者并与两位教授商榷。

二、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李文选取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词典中所列的12 个“head”的名词义项为语料,通过分析发现,在12个义项中,本义1项,转喻3项,隐喻与转喻交叉的2项,隐喻6项,由此得出结论:“隐喻性义项多于转喻性义项。

以隐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转喻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即在词义延伸中隐喻的作用大于转喻”。

我们对李文的这一结论及其推理过程有三点质疑。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李文对这些义项的划分。

例如,李文认为义项“智力,思维”属于隐喻和转喻的交叉,而我们认为这是转喻的义项。

首先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国内外学者是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的。

完形心理学依据知觉过程中信息的组织原则来区别隐喻和转喻。

其中相似原则和顺接原则为隐喻的认知原则,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赵艳芳,2001:97-99)。

沈家煊(2004:243)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是重新分析;隐喻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是类推。

林正军(2005:366)通过总结Lakoff,Johnson,和Gibbs等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认为,“转喻建立在邻近性(contiguity)原则基础之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的相关性;而隐喻建立在相似性(resemblance/similarity)原则基础之上,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在于相似性还是相关性。

就“头”的原义与义项“智力,思维”之间的关系而论,两者之间并无相似性可言,而是以“头”这一事物指代其“思维”属性,其语义延伸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并非李文所说的“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

赵艳芳(2001:119)也认为从“头部”到“智力,思维”的词义演变是转喻的思维方式。

其次,李文仅依据对“head”的12个名词义项的分析就得出这一结论,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我们认为,研究认知思维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必须尽可能地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所有的义项。

尽管我们无法穷尽多义词的所有义项,尽管多义词的某些义项已经废弃或过时不用了,但仅选取其中某些义项进行分析就轻易下结论,是不够严谨的。

有鉴于此,我们利用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head的所有义项作进一步的分析。

据统计,该词典共收录了head 名词义项32个,形容词义项2个,动词义项14个,并且按照语法和语义特征把所有的名词义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共7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基本上为部分与整体、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为转喻义项;第二部分共18义项,其语义基本上表示与“人体的头部”形状或所处的位置相似,以隐喻为主,也有隐喻和转喻交叉的义项;第三部分共7义项,为“头”的功能意义上的延伸,前2项为转喻,其余为隐喻和转喻交叉的义项。

可见,单从名词义项来考察,隐喻性义项确实多于转喻性义项,但是如果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义项,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

(赵艳芳,2001:120)这一点李文也是赞同的,因为李文中提到“英语中…head‟ 除用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用,这种动词的用法属于转喻思维模式。

”因此,在多义词“head”的语义演变中,很难断定隐喻发挥的作用一定大于转喻。

Ungerer和Schmid(2008:115-158)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互补分布的,也就是说,一种认知方法不足时,即用另一种方法来补充。

他们用parallel一词来描述两者在认知过程中同等的作用。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延伸中是相互补充的,人们在延伸词义时采取何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不确定的,其作用大小也得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关于隐喻和转喻词义延伸的模式,李文是这样分析的:“虽然我们知道转喻是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甚至比隐喻还要基本,但它延伸的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具有思维邻近性关系特征,结果都是视觉焦点的转移,表具体的事物,语义延伸范围较小。

其余义项是隐喻性思维意义延伸,是在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语义范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多义性的产生主要靠的是人类的隐喻性思维,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

相似性的事物或概念可不断产生,事物本身的成分却很有限。

”就此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

其一,和隐喻相比,转喻思维延伸的范围并不一定存在更大的局限性。

Lakoff和Johnson(1980:37)认为,转喻,也像隐喻一样,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性的,是一个概念体系。

他们列举了七种转喻模式。

Ungerer和Schmid(2008:116)也列举了九种转喻模式。

李国南(2001:154-157)列举了十大转喻模式:(1)借事物的象征标记或个体特征代事物;(2)借工具代工具使用者或相关事物;(3)借容器或处所代事物;(4)借首创者代首创事物;(5)借产地代产物;(6)借原材料代成品;(7)借原因与结果相代;(8)借具体与抽象相代;(9)借局部与整体相代;(10)借特定与普通相代。

实际上,除上述的共有转喻模式以外,英汉语还各有独特的转喻模式,如英语中常以某种感情的名称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以sorrow指代为之悲哀的人,glory指代荣耀的人或行为等;汉语中常借行为转指行为者,如:编辑,教授,同事,导演等。

可见,英汉语中不仅转喻的方式多样,而且语义延伸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

即便是以一具体事物指代另一具体事物,情况亦然,如paper可转指以纸为书写或印刷材料的许多东西:报纸,论文,考卷,文件,钞票,债券,票据,记录,车票,入场券等。

其二,至于转喻思维延伸的词义是否仅限于具体概念,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

从Lakoff 和Johnson、Ungerer和Schmid所列举的转喻模式中可以看出,转喻基本上是一个具体概念到另一个具体概念的延伸。

Ungerer和Schmid(2008:130-133)确实认为转喻通常限于具体概念。

但是他们又认为情感的具体生理症状指代情感是转喻思维。

因此,我们比较赞同李国南的观点,即转喻模式应该包括具体与抽象概念的相互指代,tiger指代ferocity,wisdom 指代wise person就是典型的例子。

赵艳芳(2001:116)也引用约翰逊和奥特利的研究成果证明,“转喻也是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总之,转喻思维延伸的意义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

三、转喻呈连锁状延伸与隐喻呈辐射状延伸李文的结论之二是:基于转喻与隐喻的意义延伸呈现出连锁和辐射的不同方式。

以转喻思维结构进行的意义延伸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义项之间虽然独立,却有联系,词义呈连锁方式拓展;而以隐喻思维结构进行的意义延伸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各义项之间没有联系,但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词义呈辐射式方式延伸。

陆国强(1999:90)就辐射和连锁作了如下区别:词义的辐射就像一个轮子,中心意义好比榖(hub),次要意义环绕着它,好比辐条(spoke);次要意义之间没有联系,但与中心意义有密切联系。

而词义的连锁就像链条,次要意义一步一步地游离中心意义,相邻词义之间有联系,但次要意义距离中心意义越远,两者之间的联系越微乎其微或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再来观察“head”一词的语义延伸方式。

“head”有以下转喻义项:1. 头发;2. 头痛;3. 人,个人;4. 头脑,才能;5. 一头高或一头长;6. 领导人,负责人等。

显然,这些义项之间没有联系,但与中心意义却联系密切,词义属典型的辐射式延伸。

陆国强(1999:90)就是以“head”为例解释词义的辐射的。

尽管“head”的隐喻义项确实基本上呈辐射式延伸,但这并不能证明隐喻义项一定是辐射型的。

事实上,隐喻义项,与转喻义项一样,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李国南(2001:53-54)以handicap 一词为例说明隐喻义的多层次转移:“此词源于一种十分古老的物物交换形式:手放在帽子里(hand in cap)。

两人需要物物交换时,便请一公断人确定所拥有物价值较小的一方补偿对方的数额,最后又以伸手到一顶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成交与否。

至17世纪后期,英格兰有一种赛马活动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来安排的,后称handicap match或handicap race。

从…物物交换‟到…赛马‟,这是第一层隐喻。

随后,handicap便自然而然地被用以指称形形色色的…障碍‟或…不利条件‟。

这是handicap的第二层隐喻,也用作动词,意即…妨碍‟。

接着,这一动词的过去分词handicapped就被用来作为委婉语,指称…残废的‟。

”可见,handicap一词的隐喻义呈连锁状延伸。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通过隐喻还是转喻思维扩展词义,其方式是辐射型和连锁型共现的。

四、汉语“头”的多义化与转喻和隐喻思维的关系在比较汉语“头”和英语“head”的义项时,作者得出结论:“英语和汉语在词义延伸过程中,认知思维部分相同。

但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特征,汉语“头”的用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与转喻和隐喻思维无关。

”作者以汉语“头”作为名词词缀和方位词词缀为例以证明其观点。

“有听头”、“前头”、“上头”等中的“头”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虚化为词缀,其意义延伸难道真的与认知思维无关吗?魏兆惠(2007)研究古汉语词缀“头”时发现,到了东汉时期才出现表方位和时间的词缀“头”。

汉代文献中,有许多“头”字还没有完全虚化成词缀: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汉乐府·陌上桑》)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

(《汉书·沟洫志》)高处树头,去地七丈。

(《佛说奈女耆婆经》)以上“上头”、“南头”、“树头”的“头”,还没有完全虚化为词缀,含有“顶”、“端”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