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阶段第6—13课知识点整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阶段第6—13课知识点整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阶段:XXX进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赵匡胤算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别识将,将别识兵。
(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在地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且三年一换;设通判监督。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基本国策)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
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B、注重进展文教事业,改革和进展科举制。
妨碍:A、扭转了五代十国阶段重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落,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阶段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具时期: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阶段第二个时期:金与南宋的对峙阶段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北宋给辽岁币。
评价:辽宋之间保持了非常长时刻的和平局面。
对北宋来讲是及其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对辽来讲是有利的,促进了辽经济的进展。
2、北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盛。
3、金和南宋的对峙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胆怯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甘肃、陕西)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5、宋真宗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来到澶州城,士气大增,打退辽兵。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6、元昊对北宋发动进攻,北宋败退。
双方签订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7、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得到了“岁币”。
弊: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
利: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8、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成为“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统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
之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2、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1)军事上:牢牢控制军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频繁调换军事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没有调兵权。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3)在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赋。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4、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11世纪,西北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宋太宗即位后,向辽数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此后辽宋之间长期维持…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1125年,辽被金灭亡。
★★★2、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三、南宋的偏安1、宋高宗赵构1127年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武阳中学)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上)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背景: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2、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夏战争与宋夏议和)宋夏议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阶段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阶段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七下6——13课知识点第6课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是怎么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刻、建立者、都城※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上:在中央:;在地点: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啥?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啥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两宋并且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
其中辽宋议和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
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妨碍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3、两宋阶段XXX的特点是啥?主流是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讲《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
你懂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截了当的联系()A、西夏建立B、金灭北宋C、澶渊之盟D、元朝建立2.岳飞受到人们恭敬的要紧缘故是()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阔人民的利益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非常大灾害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A、金B、西夏C、蒙古D、元朝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其中“靖康耻”发生于()A、1115年B、1126年C、1127年D、1140年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整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且三年一换;设通判监督。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基本国策)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
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重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北宋给辽岁币。
评价: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对北宋来说是及其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对辽来说是有利的,促进了辽经济的发展。
2、北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七年级下期第二单元考点总结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6-11课)考点总结考点1: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建立情况考点2:辽宋夏金元形势变化图(从分裂走向统一)考点3:辽宋夏金元之间的关系变化(一)战与和:(1)战:辽与北宋——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①内容:,;②结果: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局面。
(2)战:西夏与北宋——初期战争不断;和:宋夏和议——①内容:,;②结果:宋夏。
(3)战:南宋与金——抗金(郾城大捷);和:宋金和议(绍兴和议)——①内容:,,双方以一线划定分界线;②结果:: 局面形成。
(4)战:南宋与元(蒙古)——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三)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总体趋势: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评价:(1)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2)消极影响:考点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
(3)财政方面:;设置,。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考点5: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整个社会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考点6:王安石变法(1)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
考点7:元朝的统治(一)王朝地位、国家统一及疆域范围1.建立、地位(政权特点):年,元朝建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全国性的。
2.国家统一:年,元朝统一全国;元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为。
3.疆域: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二)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三)巩固统治的表现(措施):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6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6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六课北宋的政治(P28宋太祖像;P29北宋形势图;P31宋代科举考试图)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后周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原和南方。
(方针:先南后北)3.与赵匡胤有关的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频繁调动军队。
③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④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中央上:①采用分化事权方法,削弱相权。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
(3)地方上:①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行政权、监督权),分知州权力。
③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6.宋朝实行的政策: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武将专权弊端重现。
(2)重文表现:重用文官、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
影响:促进北宋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宋朝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轻武表现:武将受牵制,打仗按照朝廷“阵图”布阵,社会地位低等。
(4)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①扭转五代十国尚武风气,抑制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②出现冗员、冗官过多的问题。
7.北宋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契丹族(生活方式:游牧)(1)兴起:隋唐时期;9世纪末学会农耕;10世纪初统一部落。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定都上京。
(3)发展: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党项族(生活方式:游牧;原属羌族一支)(1)建立政权:11世纪初(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
(2)发展:创制文字,效仿唐宋制度,发展生产。
3.辽与北宋的战与和(1)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五代十国时期),冲突。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知识框架】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点梳理】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 和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 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2.重文轻武的政策响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2)弊: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人数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
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框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重点梳理】1.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6-13课)知识识记内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6-13课)知识识记内容总结1.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
他就是宋太祖。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测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面(3)强化中央集权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③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④影: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的政策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③注重发展、改革和发展④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2.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民族关系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汉族960年赵匡胤西夏11世纪前期 - 兴庆府1115年阿骨打会宁汉族1127年临安3.宋代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粮食作物北宋从越南引进。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手工业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制瓷业北宋兴起的,发展成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造船业、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宋海船配备了(2)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时完成。
部编人教版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夏金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教版新⼈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单元:辽夏⾦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单元:辽夏⾦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1 北宋的建⽴:时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黄袍加⾝)定都开封,建⽴北宋。
2 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统⼀⽅针结束了分裂局⾯。
3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军队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了军队调动。
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优点:削弱武将权⼒,强化中央集权。
缺点: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队战⽃⼒消弱。
)中央设副宰相及多重机构以分军政、财政⼤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设转运使,把地⽅财政收归中央(削弱地⽅权⼒,收归中央)上述措施,宋朝⼤⼤强化了中央集权。
皇权⼤⼤加强。
4 重⽂轻武政策⽬的:削弱武将权⼒,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担任要职,主持军务;注重⽂教,提⾼进⼠地位,发展科举。
影响:(积极)促进了宋朝科技⽂化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减弱了军队战⽃⼒,增加了财政⽀出。
5 辽(契丹)建⽴时间10世纪初建⽴者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产,创制⽂字,国⼒不断增强)都城上京临潢府6西夏建⽴时间11世纪建⽴者元昊(党项)(仿效唐制度,订⽴官制、军制和法律。
⿎励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字)都城兴庆府7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对北宋⼤举进攻,打到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
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保持和平局⾯。
8 夏与北宋元昊率军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西夏也遭受很⼤损失,北宋与西夏议和,订⽴了宋夏盟约,元昊向宋称⾂,宁给西夏岁币。
9 北宋与辽、夏议和内容:都向北宋称⾂,北宋都给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加重了北宋⼈民负担。
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促进了双⽅经济、⽂化交流。
促进了边境地区发展。
10 ⼥真族⾸领完顔阿⾻打统⼀⼥真各部后起兵抗辽,辽军败退。
1115年,建⽴⼥真政权,国号⼤⾦,他就是⾦太祖。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地位:(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2.在地方(1)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在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外设置了10个行省(也可称“行中书省”)。
行省之下,设置了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2)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Tip: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西藏:元朝设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直接统辖西藏地区。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Tip:元朝统一的意义:(1)结束长期分裂,为以后统一打下基础。
(2)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
(3)行省制度的确立和对边疆起地区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荣的是大相国寺。
3.瓦子、勾栏(1)瓦子和勾栏出现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级不断增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3)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
4.宋元杂剧地位:宋元时期戏剧演出的主要形式。
5.传统节日: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二、宋词概况:词在唐朝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两宋时期(一)北宋(960 年一一1127 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措施:a.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重文轻武的影响:a.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可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⑶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一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评价:⑴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一三、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一褒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演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第6课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 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商业城 (2) 商业发展: ①街道、宅巷内可开设店铺(打破空
商市
间界限)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打破时间界限);
业
③乡镇形成了草市 [2019年考]
贸 易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的 繁
海外贸 ②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荣 易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 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 考点梳理
·考点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 ·考点2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考点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考点4 宋元时期的都市、文艺、科技和中外交通
考点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
2022版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 西夏的并立、宋金之战与北宋强化中 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
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
轻
武 影响(
安定; ④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造就文治局面。
政策
消极:
重点)
新课标
①文臣掌兵, 不熟悉军务, 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②
增
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官吏冗
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金之战) 【2025 年是金建立(1115 年)910 周年】
渐交融,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2017年考]
中
①设立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六部, 分管各项政务;
政权 建立时间 辽 10世纪初
北宋 960年
民族 契丹 汉族
建立者
灭国时间
耶律阿保机 1125年金灭辽 赵匡胤 1127 年金灭北宋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课件
商业繁荣
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
文学艺术 成就辉煌
△明时序,理乱麻△
北宋(960年—1127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澶州 建立契丹政权 建立北宋 之战
辽宋签订 澶渊之盟
元昊建 庆历和议
阿骨打起 阿骨打
宋金
金灭北宋
立西夏 (宋夏和议) 兵抗辽 建立金朝 “海上之盟” 金灭辽 “靖康之耻”
辽战 宋和
澶州之战 宋真宗、寇准 宋辽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战 夏和
双方损失很大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西夏 辽
北宋
1127年金灭北宋
同年南宋建立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西夏 金 南宋
金 南宋
有战有和宋金,议和和 是主流
内容: ①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②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
分界线
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时空观念
目 壹
民族政权的并立
录 贰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叁
版权声明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 提 供的 PP T 作品 , 为了 您 和熊 猫 办公 以 及原 创 作者 的 利益 , 请勿 复 制、 传 播、 销 售, 否 则将 承 担法 律 责任 ! 熊猫 办 公将 对 作品 进 行维 权 ,按 照传播下载次数进 行 十倍 的 索取 赔 偿! 1.在熊猫办公出 售的 PP T 模板 是 免版 税 类( RF :R o yal ty -F re e )正 版 受《 中 国人 民 共和 国 著作 法 》和 《 世界 版 权公 约 》的 保 护, 作 品的 所 有权 、 版 权和著作权归熊猫 办 公所 有 ,您 下 载的 是 PP T模 板 素材 的 使用 权 。 2.不得将熊猫办 公的 PP T 模板 、P P T素 材 ,本 身 用于 再 出售 , 或者 出 租、 出 借、 转 让、 分 销、 发 布或 者 作为 礼 物供 他 人使 用 ,不 得 转授 权 、出 卖 、转 让 本协 议或者本协议中的 权 利。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总复习(第6-11课)-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22张PPT)
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 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知识点梳理
宋朝
1.北宋建立的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2.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 表现:①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积极影响:有效地清除了唐末 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营造了 浓厚的读书气氛,有利于社会 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蒙古的兴起
元朝统一全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
(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 制度)
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治国安民”
(1271年、忽必烈、大都(北京))
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文天祥抗元斗争
元朝的统治
蒙古
1206
西夏
畏兀儿 吐蕃 大理
1271
,
双方以
一线为界。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 从越南引进 占城稻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 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手工业 丝织业: 四川 、江浙 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制瓷业:北宋时期 的 江西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北宋东京郊外, 建有世界上 现存最早 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设计科学,配备了 。 指南针
新人教版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备考速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框架】北宋的政治【重点梳理】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和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2.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2)弊: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人数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
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
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
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
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
②(最主要的原因)
③④。
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方向或者含义:。
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补充:“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这句话含义?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宋代海外贸易※
1、兴盛的原因: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主要原因)
②技术(先进的和技术)领先世界
③政府海外贸易,设管理。
2、海外贸易的范围:近至;远至。
三、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①从越南传入的优良品种是;
②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和成为
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宋代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南方普遍种植。
2、手工业:①制瓷业: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地区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②造船业:、、的造船业居于世界地位。
北宋郊外,兼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的海船上还配备了指南针。
③纺织业: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3、商业:(1)繁荣的表现①最大的商业城市是:,
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和。
③商业活动打破了、的界限
④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市镇发展成重要的商贸区
(2)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它出现于何时何地?、;
出现的根本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最终完成是在什么时候?(3分)
(3)写出宋朝因从事海外贸易而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南宋时期,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成就?(3分)
(4)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1分)?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1分)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最大贡献)
于_______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拓展练习: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忽必烈 B赵构和成吉思汗 C赵匡胤和成吉思汗 D赵构和忽必烈
2、成吉思汗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成吉思汗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主要是因为他()
A灭南宋,建立元朝 B 率兵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
C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D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二)蒙古灭西夏(1227)和金(1234) 1276元灭南宋
(三)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 1272年定都大都
(四)元朝的统一
(1)统一时间:1279年标志: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2)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练习:1、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
A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五)南宋抗元英雄是文天祥,与其有关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练习:1、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回事?
2、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4点)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从材料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行省制度
在中央:①设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设枢密院负责军事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地方:①山东、山西、河北(腹里)直属于中书省
②设10个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吐蕃、畏兀儿外)
③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
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③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都市生活:①开封、临安、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②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③“瓦舍”指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④宋元时期的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形成于宋代
2、宋词:
3、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科技: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影响
(1)印刷术:
①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
③“元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木活字)④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影响: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指南针:①②宋代制成罗盘
③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④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火药:①唐朝时已经发明火药②唐朝末年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③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南宋初:竹管火枪;南宋代后期:突火枪)
意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4)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拓展:①四大发明,在北宋时发明的是什么?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②四大发明中,有利于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什么?造纸术和印刷术。
③指南针、火药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练习:推测一下谁最有可能使用突火枪()
A、蒙恬
B、孙武
C、卫青
D、岳飞
2、交通: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和驿站
海路:海上丝绸之路(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