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客家围龙屋的介绍
目录
•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 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传承 •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01
客家围龙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客家围龙屋起源于汉代,是中原汉族 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客 家人南迁至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后 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特色建筑。
在客家文化中,围龙屋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围龙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倡导的团结互助、崇文重教 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客家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和建筑 技艺,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 规划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 高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与
传承水平。
05
客家围龙屋的文化意义
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传 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客家 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等优秀品质的象征。
客家围龙屋的生活方式
家族与居住模式
家族聚居
01
客家围龙屋是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一个屋内通常住着一个大
家族,甚至几代人。
,层级分
明,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团结互助
03
在围龙屋内,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围龙屋在建筑 形式、材料和功能上不断演变,逐渐 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
围龙屋资料与图片
围龙屋百科名片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简介整体布局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集性。
隐含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代表建筑双墙围龙屋历史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结构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传说建屋缘于“五鬼送银”深圳客家美食代表食府简介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
客家围屋
围屋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形围屋、椭 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 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 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 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 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 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 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 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 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 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 低。
►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总有块禾坪 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来晒谷、 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则用于蓄水、 养鱼、防火和防旱。
围龙屋的建造特点
►
►
围屋的结构方式 围屋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 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 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 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 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 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 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 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 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 脉络清晰,每一个构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那就是“祠 堂”,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比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 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纽 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此外祠堂前还 有个围门厅,用于围民平时的娱乐和日常感情交流。
围屋的艺术
防御虽然是围屋的主要特征,但是,客家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对自己的围屋, 还是会考虑怎么才能建的更加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围屋里往往藏有许多艺术珍 品。
►
►
围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 面的墙是三合土夯土墙。三合土 用石灰、黄泥和沙和合以外,传 说还放人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 一起搅拌。基础建筑相当严格, 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 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 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 时间。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 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 料之水泥。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 砖砌筑。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 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 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 木门窗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客家围屋
历史起源
•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 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 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 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 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 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 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 客户” 客家” 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 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 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 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 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 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 客家围屋,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 客家围屋 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 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 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 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 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 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 种类型, 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 种类型, 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 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 最具地方特色。 最具地方特色。
•
圆形围楼
• 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 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由于其 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 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 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 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 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和围龙式的客家围 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 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 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 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 黄泥堆放三个月, 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 熟泥” 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 “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 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 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 方能使用。 方能使用。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手பைடு நூலகம்。在围屋的石材部位,如门框、墙 角、石阶等,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以天然石材为材料,雕刻精细, 造型优美,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3、砖雕艺术
砖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砖雕主要采用青砖为材料,雕刻 画面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鱼、鸡等动物形象,以及花、草、云、水 等自然元素。砖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梅县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内容
围龙屋,这一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以期读者能 更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围龙屋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围龙屋,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制定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围龙屋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3、开展保护项目:通过实施保护项目,为围龙屋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技术支 持和专业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围龙屋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有 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客家居住文化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此外,鼓励年轻人参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学习班,培养年轻 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客家围龙屋介绍词
客家围龙屋介绍词哎,大伙儿知道吗?咱们中国有种特别有意思的古老建筑,它不像高楼大厦那样直插云霄,也不像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那般温婉细腻,它啊,就是独具一格的客家围龙屋。
这可是咱们中华大地上的瑰宝,满满的都是故事和历史。
围龙屋,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很有味道,对吧?它就像是大地上的一个大怀抱,把一家老小都紧紧地搂在怀里。
从外头看,围龙屋就像个“回”字形,中间是个大院子,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和房子,乍一看,就像是古代的小城堡,既安全又温馨。
走进围龙屋,你首先会被那红砖黑瓦、雕梁画栋给吸引住。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着那么一股子古朴和厚重。
那些木雕啊,真是精美绝伦,花鸟鱼虫、龙凤呈祥,啥都有,简直是古代匠人的心血结晶。
看着这些,你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份匠心独运。
围龙屋里的院子,那叫一个宽敞,可以晒稻谷、打篮球,甚至还能办个小型聚会。
院子里头,一般还会种上几棵大榕树,绿油油的叶子,密密麻麻的,给整个院子都添了几分生气。
夏天的时候,大伙儿都爱在树荫下乘凉,聊聊天,喝喝茶,那叫一个惬意。
说到围龙屋里的房间,那可真是多得数不清。
一般都是几代人同堂,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早晨起来,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早餐,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
晚上,大家又围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星星,聊着家常,真是温馨得不行。
这种大家庭的氛围,在现代社会里可真是难得一见啊。
围龙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风水布局。
客家人特别讲究风水,所以围龙屋一般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前面有个池塘,后面有座山,寓意着“前有明堂后有靠”。
这样一来,不仅环境优美,还能聚财纳福,真是一举两得。
不过啊,围龙屋也有它的“小脾气”。
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南方雨水多,所以围龙屋的墙壁啊、屋顶啊,时不时就会漏雨、长霉。
但这也成了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那些斑驳的痕迹,就像是时间的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如今啊,虽然很多客家人都搬到了城市里居住,但围龙屋依然是他们心中的根和魂。
每当逢年过节,大伙儿都会回到围龙屋里,一起祭祖、吃饭、聊天,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前言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围屋建筑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客家围龙屋不仅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还具有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客家围龙屋文化,探讨其美学特征,为大家揭示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内涵。
客家围龙屋的美学特征几何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为主,永远保持着整体的平衡和谐。
客家围龙屋建筑在规划、构造、装饰中都体现了严谨的几何美学,展现出平凡而不失庄重和高贵的风范。
色彩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白色或米黄色,这与客家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及对家庭美的追求有关。
在装饰品的选择中,常常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以及蓝花、黄花等传统的色彩。
这种色彩搭配不仅令人惊艳,而且更加凸显客家人的朴实和淳朴。
建筑结构美学客家围龙屋建筑的结构紧凑有序,讲究实用性,具有防盗和防火等功能,散见于客家的土地上。
其建筑材料以石、砖、木料为主,有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改造版也存在。
这些材料之所以能够在建筑结构上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承载力,这也决定了客家围龙屋建筑的稳健性和建筑品质。
艺术美学客家围龙屋的装饰往往融入了许多手工艺品,如刻花门窗、雕花梁柱、浮雕墙壁等,工艺品的品质至高无上。
客家人讲究精雕细磨,在雕花的柱子、门前的神兽、窗花的线条等日常装饰上也表现出了这种手工艺的美妙。
客家围龙屋美学的意义客家围龙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美学方面,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代表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学,在文化交流、增进世界美学认知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客家围龙屋美学也为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探寻生存之美的智慧和艺术触觉,饱含了历史的文化积淀,更为我们和未来的后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美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体验世界,客家围龙屋就是这种不可替代的体验方式之一。
围龙屋详细介绍
围龙屋,也被称为客家围拢屋,是客家围屋(客家围村)中最典型的一种,属于半圆形客家围屋(客家围村),是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的围村民居建筑,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
主体结构一般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其中“一进”指的是大门进入后的第一个院落,“三厅”指的是三个主要的大厅,“两厢”指的是左右两侧的房屋,“一围”则是指整个围龙屋的围墙。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围龙屋的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会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围龙屋的大小不一,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而大型围龙屋则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体现了客家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围龙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客家围龙屋
设计特点
坚固性 安全性 封闭性 合族聚居性
客家围龙屋古色古香的宗教信仰
半圆形的池塘和半圆形的围屋构成一体,这种建筑特征 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梅州客家人有较强的宗教信仰,聚族而居,围屋而住, 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敬祖睦宗的优良传统。围龙 屋内的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无论大小事,如, 逢年过节、新添男丁等,都要到祠堂内祭祖,祈求祖先 保佑。 屋内住户按辈分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 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全围: 多数为圆型土楼和方型土楼,多分布在 福建闽西地区和梅州市大浦附近
半围:是由堂屋衍生而来,多分布在梅县地区。 与围龙屋大门前的半圆形水塘正好组成一个正 圆,距今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 历史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无论大小的围龙屋, 大门前必有一处“禾坪” 和一个半月型池塘,禾 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 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 养鱼、防火、抗旱、调 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 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 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圆 墙型的屋,把正屋包围 起来,正中一间为“龙 厅”,故名“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
建筑地位
围龙屋始于南宋, 盛于明清。围龙屋是 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 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 筑,客家围龙屋与北 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 的“杆栏式”和云南 的“一颗印”,合称 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 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 形式,被中外建筑学 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建筑结构
围龙屋的隐含文化
•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 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 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 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放杂物, 遇到洪水时上层也可居住。外墙十分坚厚,屋墙上段有 观察孔,为保护风水,在屋后不可建房,因此就有了植 物圈,叫风围林,既可美化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并将 风水团团围住 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 调节气温,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禾坪是用来舞龙舞 狮之用。花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 的空地,有利于排水灌溉(根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来决 定)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
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简介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之一,围龙屋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围龙屋建筑的美学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平面布局美学围龙屋平面布局呈现出“一环多龙,龙交龙转”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一环多龙是指以一条环形走廊将房间围绕成一个圆形,走廊中央是一个中庭,四周分布着许多龙房。
龙交龙转则是指房间之间的连通方式,通过穿堂、转角、遮窗等构成互通的迴路。
这种建筑平面布局使得每个房间独立、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也成为围龙屋建筑品质上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雕刻美学围龙屋除了平面布局的美学价值外,其外观的雕刻也承载着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
围龙屋采用木结构、砖瓦建造,外立面使用了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种技法,形成了精美细致的建筑形象。
龙、凤、麒麟、花鸟等图案经过传统技法的表达,形成了浓郁的客家山乡文化风格,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美学情感和振奋民族精神。
三、色彩美学围龙屋的色彩也承载着美学价值,色调以黄、红、灰、绿为主,色彩丰富、明暗调和,色彩运用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黄色象征着土地,红色象征着热情,灰色象征着平静,绿色则象征着生机。
这些色彩的运用呼应了客家人民的地域文化和情感需求,充分表现了客家围龙屋建筑在美学上的高度品质。
四、空间美学围龙屋独特的空间结构也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
受制于材料和施工的限制,房屋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是低矮而分散的,但通过特定的布局和装饰手法,使得房屋内部形成了协调和谐、井然有序的空间感受。
围龙屋空间呈现的对称设计、互通变化等特点,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审美风格,同时也表现了客家人民在精神上的自深固根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以上述四方面的美学价值,可以看出客家围龙屋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民族工艺、建筑、历史和社会价值。
客家围龙屋
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 局是一个大园型, 在整体造型上, 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 围龙屋的主体是 堂屋,它是二堂 二横、三堂二横 的扩展。它在堂 屋的后面建筑半 月形的围屋,与 两边横屋的顶端 相接,将正屋围 在中间,有两堂 二横一围龙、三 堂二横一围龙、 四横一围龙与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 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 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 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 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 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 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 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又称为围垄屋、客家围,是传统 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 土楼)三大样式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 福建、江西等省。广东地区即遍布于梅 州、河源、惠州、深圳、韶关,一般都 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历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 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 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 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 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 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
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 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 浆固定。压七突三的称为“三七瓦”,压六突 四的称为“四六瓦”。白墙与青瓦屋顶,形成 强烈对比,甚是美观。 屋内的地面,厅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间 多是泥地面。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 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一般用 石板铺砌,房间的门框有以石板为之,也有用 木镶嵌。
现状
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交通和经济进步等原因,愿意居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已经渐渐减少,新建 的房屋样式也不再是这种形式。大部分围龙屋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地 方政府开始重视起围龙屋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进行保护和维修。围龙屋作为客家的特色 民居,也渐渐被开发为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
客家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旳布局
因为客居异乡,围龙屋旳构造具有独特旳防 御和实用功能,同步还被赋予一定旳迷信色 彩。例如:屋前旳池塘多为半月形,用来蓄 水防旱、养鱼浇灌、调整气温等,同步又是 一道天然防线。禾坪是公用旳活动场合,平 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花 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旳一块半圆形龟背状 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浇灌。它旳布 局也要由风水师根据建屋者旳生辰八字来决 定。
——客家老式文化旳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旳风格和形式,在不同旳历史 时期和不同旳地域有不同旳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旳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旳经典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旳“四合院”、陕 西旳“窑洞”、广西旳“杆栏式”和云南旳“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旳五大老式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旳五大特色之一。
文化旳瑰宝,她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 筑旳五大特色之一。它受到中外教授如此高旳评 价和赞誉,我们能不了解它,认识它吗?
围龙屋旳布局
围龙屋从整体来看 是一种大圆。从格 局上看,她就像一 种太极图。她旳前 半部分是半月形旳 池塘,后半部分是 半月形旳围屋,池 塘和房屋之间是禾 坪。
围龙屋旳布局
围龙屋旳布局
围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 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 屋旳外墙十分坚厚,屋墙上段开有观察孔。 为保护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 个太极圈旳完整。屋后植有一圈树木将围屋 包住,叫风围林。屋衣能够美化环境,保持 水土,并代表着将风水团团围住。
围龙屋旳特点
围龙屋旳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极少和外界来往,保存了诸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搬家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本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日旳围龙屋样式。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梅州客都雁南飞围龙屋福建永定围龙屋围屋内景围屋模型围龙屋群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断革新而形成很有特色的围屋,围龙屋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建筑之一,也最具代表。
它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与我国古代建筑相比,围龙屋的外形非常独特,小型的围龙屋像圆形,而规模比较大的围龙屋像椭圆形。
大部分的围龙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后半部分是残月形的围屋,池塘和房屋之间是禾坪。
最基本的围龙屋的结构是“两堂两横一围龙”,而大规模的围龙屋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的。
客家的围龙屋与当地的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我国的其他建筑一样,坐北朝南,这是为了抵御冬天时从北方吹来的寒风,引入夏天吹来的凉爽的南风。
楼顶采用陡峭的“人”字形结构,不仅外观美丽,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方的降雨比较多,这种结构有利于迅速排水而不把屋顶压坏。
且建有比墙面突出1到2米的屋檐,避免排下的水沿墙面流下而破坏坯土结构的墙。
围龙屋的墙壁坚固,利用三角形结构的坚固性,下厚上薄。
与现代的楼房相比,围龙屋的外墙很厚,外层的围龙厚度甚至达1.5米。
以当地粘质红土,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少量的糯米饭,红糖组成的具有强粘滞性的“熟土”为原料,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筑起的土墙,不仅具有钢铁混凝土强度,还具有钢铁混凝土没有的韧性,所以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广州增城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历经200年风雨依旧完好!
广州增城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历经200年风雨依旧完好!(来源:广州增城发布)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传统客家围龙屋一般有圆围、方围、半圆围等形制增城地区的客家围龙屋则多为圆形半围龙日前,一座保存完好,且无论规模还是样式,都堪称“增城之最”的客家围龙屋,被发现竟隐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围龙屋坐落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一个四面青山环绕、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里专家认为这是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屋场旁边一条清澈的山涧流水淙淙逶迤而去这座银场村大寨社的王氏祖屋占地达3500平方米大小房间近百间文史学者、增城区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克等专家考察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围龙屋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围龙内有三级平台既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生活空间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形围龙远观俯瞰颇有金阶列鼎、虎踞龙盘之势王氏祖堂(客家人称厅吓)位于中间一级平台,为典型的客家“一厅一井两耳”布局。
上厅是祖堂,供奉祖先灵位,下厅、横巷和两则耳房是民居。
这上下三级平台的近百个房间,就是过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生息繁衍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风貌。
资料互相质证发现这座围龙屋为王定民所建据当地村民口述、《增城王氏族谱》和民国版《增城县志》等资料的互相质证后发现这座围龙屋为该村开基祖王宗诚儿子王定民所建王定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成贡生,后捐官得“五品蓝翎”衔,还担任过广东“布政使司衙门总厅”的主官,家资丰厚。
至今,他的后裔王腾绿位于祖堂左侧的祖屋阁楼上,还赫然悬挂着“布政使司衙门总厅”“奉旨赏戴五品蓝翎儒林郎”等牌匾。
“革命老区村”里的客家围屋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和周边白面石、亮星、水围等村都是广东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村”王氏祖屋就是当时独立二十旅的一个团的指挥部。
客家围屋龙屋的介绍
客家围屋龙屋的介绍
我们家住在客家围屋里,嗯,就是那种圆圆的、像大碗一样的房子,叫做“龙屋”。
龙屋的外面有很多高高的墙,像是一个大大的保护伞,把我们家保护得好好的。
啊,墙上有好多小窗户,窗户外面长满了绿绿的藤蔓,像爬山虎一样,爬得很高很高。
你知道吗,龙屋的形状很特别,是圆形的,像一个大大圆圆的蛋糕哦!我最喜欢在龙屋的院子里玩,院子中间有一棵老树,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声音好像在跟我说:“快来玩呀,快来玩呀!”我每天放学回来,都会跑到院子里,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或者围着树转圈圈,哈哈,好开心!
龙屋里面有很多房间,每一间都连在一起,像一个迷宫。
有时候我在楼上走来走去,觉得自己像是小小探险家,在找宝藏一样。
围屋的设计很聪明,它让大家都住在一起,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心里暖暖的。
客家围屋龙屋真是个特别的地方呀!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 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 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 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 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 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 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 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 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 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 会小群体。
•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 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 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 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 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 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 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围龙屋的特点
• 坚固性:许多围龙屋建于几百年前,她们历经 风雨洗刷,强烈地震,至今巍然屹立在丛山峻 岭之中。 • 安全性:客家人从中原迁到南方,为防止土著, 强盗和野兽的袭击,他们建的围龙屋防范严密, 安全性极高。 • 合族聚集性:围龙屋大多规模庞大,适应了聚 族而居的需要。她的心脏——祖宗祠堂将一个 大宗族紧密地凝结在一起。
楼
方形围楼: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 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 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 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 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 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 星分布。
圆围楼
圆形围楼: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 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 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 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 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 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坐落有序、布局规整的围龙屋
围龙屋的意义和地位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 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 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 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 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 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 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 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 文化的瑰宝,她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 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它受到中外专家如此高的评 价和赞誉,那· · ·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 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 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 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 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的现状
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 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 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 了知识。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 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 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 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 尤显珍贵。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中西合 璧式围楼)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围龙屋的构造
•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 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 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 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 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建筑材料有沙、石、土、 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 8亩、10亩,大围龙屋的 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 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 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 更长时间。
•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 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 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 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 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 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 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 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 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 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 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 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 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 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 为观止。
客家围龙屋的由来
•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 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 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 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 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人的由来
•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 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 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 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 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 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 家人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