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学院建工学院姓名王洋学号软土本构模型综述1 引言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
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
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
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
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2) 弹塑性模型;( 3) 粘弹塑性模型;(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2) 硬化准则;(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
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
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 小结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山中一草线弹性模型线弹性模型遵从虎克定律,只有2个参数,即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它是最简单的应力-应变关系,但无法描述土的很多特征,主要应用于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解析方法中,可用来近似模拟较硬的材料如岩土。
Duncan-Chang(DC)模型D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弹性模型,它用双曲线来模拟土的三轴排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图1)。
它侧重于刻画土体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的简单特征,通过弹性参数的调整来近似地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
但所用的理论仍然是弹性理论而没有涉及到任何塑性理论,故仍不能反映如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土体的剪胀特性和球应力对剪应变的影响等土体的很多重要性质。
由于DC模型是在为常数的常规三轴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比较适用于围压不变或变化不大、轴压增大的情况,如模拟土石坝和路堤的填筑。
Mohr-Coulomb(MC)模型MC模型是一种弹-理想塑性模型,它综合了胡克定律和Coulomb破坏准则。
有5个参数,即控制弹性行为的2个参数: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及控制塑性行为的3个参数:有效黏聚力c、有效内摩擦角和剪胀角。
MC模型采用了弹塑性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土体的破坏行为但却认为土体在达到抗剪强度之前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因而并不能较好地描述土体在破坏之前的变形行为,且不能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及区分加荷和卸荷。
故M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强度问题,MC模型的六凌锥形屈服面(图2)与土样真三轴试验的应力组合形成的屈服面吻合得较好,因此MC模型适合于低坝、边坡等稳定性问题的分析。
Drucker -Prager(DP)模型DP模型对MC模型的屈服面函数作了适当的修改,采用圆锥形屈服面(图3)来代替MC模型的六凌锥屈服面,易于程序的编制和进行数值计算。
它存在与MC模型同样地缺点,相对而言,在模拟岩土材料时,MC 模型较DP模型更加适合。
修正剑桥模型(MCC)MCC模型为等向硬化的弹塑性模型,它修正了剑桥模型的弹头形屈服面,采用帽子屈服面(椭圆形)(图4),以塑性体应变为硬化参数,能较好地描述黏性土在破坏之前的非线性和依赖于应力水平或应力路径的变形行为,MCC模型从理论上和试验上都较好地阐明了土体的弹塑性变形特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软土本构模型之一。
混凝土本构模型综述
混凝土本构模型综述### 学号:#############捕要:木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混凝土木构模熨的一些研丸状况.对国内外帰新的几种混凝卜.木构模型进厅了述评.指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缺点.报后.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混凝上材料的试验研宛结果.得出了建立混凝上动力本构模型中应考虑的上耍I人索.并口从几个方而展望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发展方向.关键字:混凝十•:木构模型:经典力学基础:新兴力学棊础引言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的多组分多相非匀质的复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形成、破损的过程与机理以及如何设计和计算强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混凝土的木构模型是指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即对材料的应力应变性状的数学模拟.迄今为止人们对各种材料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本构模型数不胜数根据这些模型对材料力学性能特征的描述可归纳为四人类:1线弹性模型2非线弹性模型3塑性理论模型4其它力学理论模型.线弹性模型和塑性理论模型以成熟的力学理论(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移植于特定材料而建立.非线弹件模型以线弹件模型为基础是弹性理论中广义虎克定律的推广主要依据材料的试验数据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回归分析而得到.其它力学理论模型是指借鉴一些新兴的力学分支结介特定材料待点推导而得的相应本构模型.1基于经典力学基础上的本构模型⑵⑶1.1线弹性本构模型该模型假定混凝土为理想弹性体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应变在加卸载时沿同一直线变化完全卸載后无残余变形应力9应变冇确定的唯一关系弹性模量为常量.考世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方向性差异尚町建立不同复杂程度的线弹性本构模型如并向异性本构模型正交异性本构模型各向同性本构模型等⑴。
这类模型适用于:①混凝土的应力水半较低内部微裂缝和塑性变形很小②预应力结构或受约束结构开裂Z前③体形复杂结构的初步分析或近似计算④某些结构选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其计算结果不敏感时等情况⑸该模型是迄今发展最成熟的材料本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受拉和低应力受压时的性能,也适于描述混疑土其它受力情况卜的初始阶段,基于这类模型运用到有限元分析中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土动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
主要 有砂土液化 、 滑坡等 。例如 , 2 0 0 8年汶川 地震所触 发的滑坡 、 崩塌 在 5万余 处 以上 , 其 中对 城镇 、 乡村带来 直 接危 害和 间接威
大量模 型被提 出 , 其中, 单调 加载条件下所 建立 的 D e s a i 模 解决其他 岩土工程问题 的基础 , 因此正确 建立土 的动本构 关系模 随后 , 型是一个 相 当普遍 的本构模 型 , 但 D e s a i 模型 的参 数需要 大量 的 型对 正确分析土的工程 问题具有重大 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 。 使 其 在 应 用过 程 中具 有很 大 的局 限性 , 因 通 过总结 国内外现有文献 , 目前 国内外 学者研究 已建 立 的具 工程实践 才 能确 定 , 此 , 基于其他 理 论 基础 建 立 的 塑性 场 模 量理 论 应 用较 为广 泛 。 体动本构模 型已有 相 当的数量 , 但 根据 其理论 基础 , 可将 现 有模
第4 0卷 第 3 5期 2 0 1 4年 1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1 . 40 No. 3 5
De c . 2 0 1 4
・9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4) 3 5 — 0 0 9 5 — 0 2
以弹塑性理论 为基 础 建立 的土 的动 本 构模 型有 : 双线 性 模
双 曲线模 型 、 1 w a n模 型 、 多屈 服 面模 型 、 单 屈服 面模 型 、 剑 桥 的动本 构模型几乎 是不 现实 的 , 只能结 合工 程实 际 , 具 体 问题具 型 、 9 6 0年临界状 态模型被 提 出以来 , 土体 弹塑 性变 形 体分析 。虽然现在计算 机如 此发 达 , 但是 , 不 合理 的动 本构 模 型 模型 等。 自 1 标 志着 土 本构 理 论 的 发展 进 入新 的 阶段 。 仍然是 限制土动力学应力分析 的主要 因素 。此 外 , 动本构 关系是 特性被 理论性 证 明,
土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
J ournal o f E ngineering G 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06/14(05) 0620 07土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王国欣 肖树芳(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技术中心上海200135)(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长春130026)摘 要 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们已提出数以百计的土本构模型,诸多文献也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评述和归纳。
然而这些土本构模型多是在扰动土或砂土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它们难以描述由于土结构性引起的各种非线性行为,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天然土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所以有必要建立考虑土结构性影响的土本构模型。
针对这个现实,目前有些学者已基于各种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可以考虑土结构性影响的土本构模型,并得了较好的应用。
但在目前的文献中还很少有对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进行归纳,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一下目前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这些本构模型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土 本构模型 结构性中图分类号:P642.1 文献标识码:AREV IE W ON CURRENT SITUAT I ON OF S O I L STRUCTURAL CON S T ITU TIVE MODEL SWANG Guox in XI AO Shu fang( D epart men t of G eotechnical E ngineer i ng,T ongj i Un i ver sit y,Shangha i200092)(onstruction Engineer i ng Colle g e,J ili 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6)Abst ract It is an i m portant and co m p lex task to constr uct so il constit u ti v e m ode.l Up to no w,t h ere are hundreds of so il constituti v e mode ls wh ich have been pr ov i d ed by scho lars in China and abroad.These m ode ls have been re vie w ed and docum ented i n m any literatures.H o w ever,because they w ere constr ucted and developed m ainly on the basis of dist u rbed soils or sandy soils,these m ode ls are not ab le to descri b e the var i o us nonli n ear behav ior induced by structural property o f so i.l Subsequen tl y,t h e calcu lated resu lts can g reatl y d ifferentw ith the resu lts o f tests per f o r m ed i n situ.Genera ll y,natura l so ils have struct u ra l property.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so il constit u ti v e m ode ls wh ich can take account o f the so il structura l property.So m 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soil constitutive m odels t h at can take account o f struct u ra l property on the basis of a llk i n ds of theories and m ethods,and have ach ieved sat isfactory resu lts.But up to now,there are fe w literatures to g ive a state o f the art revie w on so il struct u ral constit u ti v e m odels.Therefore,the paper presents a rev ie w on the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 il str uctural constitutive m ode ls, po i n ts out so m e issues i n use o f the so il structura l constit u ti v e m odelsK ey w ords Soi,l Constitutive m ode,l Structura l pr operty,So ilm echanics,Geotechn ica l engineeri n g*收稿日期:2005-12-12;收到修改稿日期:2006-05-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92),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034276).第一作者简介:王国欣(1976-),男,博士,主要从事地质工程.Ema i:l cyx w gx@126.co m1引 言近年来,土的结构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课件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学院建工学院姓名王洋学号软土本构模型综述1 引言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
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
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
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
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2) 弹塑性模型;( 3) 粘弹塑性模型;(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2) 硬化准则;(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
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
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
宁波软土的沉积历史、力学特性及本构模拟
宁波软土的沉积历史、力学特性及本构模拟软土的力学特性与其沉积历史和沉积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宁波平原地区的浅部软土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化学试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宁波平原地区海平面变化情况和宁波软土沉积历史进行了梳理和验证。
对宁波浅部各层原状土和重塑土进行了无侧限试验、常规固结试验和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针对统一本构不能很好地模拟宁波软土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的问题对其进行了修正,并利用修正后的本构模型对宁波软土的固结试验和三轴试验进行模拟。
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全新世以来宁波平原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沉积有(4)层(包括(4)<sub>1</sub>、(4)<sub>2</sub>层土)、夹砂层、(3)层和(2)层土包括((2)<sub>2a</sub>层、(2)<sub>2b</sub>层土),其中第一次海侵期间形成的(4)层土为滨海—浅海相沉积,第一次海退期间形成的夹砂层为河口相沉积,第二次海侵期间形成的(3)层土为河口—滨海相沉积,第二次海退时期形成的(2)层土为滨海—潟湖相沉积。
2)对宁波各层土进行物理化学试验,指出宁波浅层软土均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宁波浅部软土除(2)层土部分试样属于高液限黏土以外,其余土层均属于低液限黏土。
除(3)层土以外,宁波浅部覆土的级配曲线比上海(4)层土更平缓,黏粒和胶粒等细颗粒的占比更高。
宁波平原浅部覆土孔隙溶液的pH值和ORP值总体呈负相关,若剔除埋深为20m的夹砂层,孔隙溶液中的含盐量非常规律地呈现出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夹砂层的含盐量远低于与之上下相邻的两个土层,孔隙溶液的pH值、ORP值和含盐率很好地验证了宁波平原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和地层沉积历史。
3)对宁波浅部各层土的原状和重塑土进行了常规固结试验和三轴不排水试验。
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应用研究
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应用研究引言宁波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沿海城市,拥有大量的软土地质条件。
软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其工程特性与其他土质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研究宁波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宁波软土的特性,并分析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宁波软土的特性1. 宁波软土的形成机制宁波软土主要是由于沉积物的长期压实作用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引起的。
宁波地区属于大气压密的沉积盆地,长期压实作用造成土层颗粒间接触,易于产生软化现象。
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则加速了软土的形成。
2. 宁波软土的工程特性宁波软土具有水分含量高、可液化性强等特点。
由于宁波地区降雨较多,加之软土本身含水量高,容易使软土变得饱和,增加其液化风险。
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软土存在较高的液化风险,对工程构筑物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3. 宁波软土的物理特性宁波软土的颗粒粒径较小,离子间力较弱,水分含量较高。
这些特性使得软土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和流变性。
软土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而其流变性也会导致软土流失的风险。
4. 宁波软土的工程问题宁波软土在工程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如沉陷、液化、侧向流失等。
软土的较大压缩性使得土层容易发生沉陷现象,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液化是软土在震动作用下丧失抗剪强度而形成液态的现象,加大地基的沉陷风险。
侧向流失是指软土在振动和外力作用下存在流失的风险,从而导致工程的不稳定性。
二、宁波软土的本构模型1. 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本构模型是目前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型,它假设土壤具有线性弹性特性,即变形与应力呈线性关系。
弹性本构模型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到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然而,宁波软土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弹性本构模型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准确描述软土的工程行为。
2. 塑性本构模型塑性本构模型是一种模拟土壤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的模型。
它通过考虑土壤的屈服特性,能够较好地描述软土的延性和流变性。
塑性本构模型在分析软土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用于较为复杂的软土工程问题。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正常固结黏土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基础土。
由于它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准确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对于分析土体变形和破裂行为至关重要。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被广泛研究,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型及其特点。
虽然弹性理论和弹塑性理论可以用来描述正常固结黏土的变形行为,但由于正常固结黏土实际上是一种非线性材料,因此需要使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来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
1. 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是最早的正常固结黏土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之一。
该模型假设土体处于剪切强度线上方,并在下垫面施加一定的正应力。
该模型的主要局限在于它是刚性塑性的,无法模拟正常固结黏土的压缩行为。
其次,该模型只能描述单一的剪切带,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的模拟。
2. Mohr-Coulomb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是较为常用的正常固结黏土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之一。
基于Mohr-Coulomb准则,该模型考虑到了土体的体积塑性,并可以通过改变剪切强度线来模拟不同类型的土。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模拟土体的非线性压缩行为。
此外,该模型也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的模拟。
3. 双重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双重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是在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其允许土体出现多个剪切带,同时可以对非线性压缩行为进行较好的模拟。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仅适用于单一的土体类型模拟,并不能很好地模拟不同类型的土。
4. Cam-clay模型Cam-clay模型假设土体是一种可压缩的材料,并且它的体积变化与剪切应变有关。
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土体的体积塑性行为。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模拟土体的弹性行为,因此只适用于较大的应变范围内。
此外,该模型也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解析。
总体来说,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混凝土本构模型
混凝土本构模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设计混凝土结构,人们提出了混凝土本构模型,用于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常用模型以及模型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
1. 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混凝土在力学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它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通过一组公式或曲线来模拟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行为。
常见的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线性本构模型、非线性本构模型等。
2. 常用的2.1 弹性模型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混凝土本构模型之一,它假设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具有线性弹性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在小应变范围内,弹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它无法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
2.2 线性本构模型线性本构模型相比于弹性模型更为复杂,它考虑了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双曲线模型和抛物线模型。
双曲线模型通过将应力-应变曲线分为上升段和下降段,分别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公式描述,能够较好地模拟混凝土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抛物线模型则是通过二次方程来拟合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混凝土的非线性特性。
2.3 非线性本构模型非线性本构模型较为复杂,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大变形情况下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包括双参数本构模型、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考虑混凝土在各向异性和多轴加载条件下的非线性行为,适用于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3. 模型选择的关键因素选择适合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是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关键一步,需要考虑以下因素:3.1 加载条件不同的加载条件会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受压、受拉、剪切等。
在选择本构模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加载条件确定模型的参数和表达形式。
3.2 大应变效应部分混凝土结构在强震等极端加载条件下可能发生较大应变,此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山中一草线弹性模型线弹性模型遵守虎克定律,只有2个参数,即为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它就是最简单的形变-快速反应关系,但无法叙述土的很多特征,主要应用于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解析方法中,需用去对数演示较软的材料例如岩土。
?duncan-chang(dc)模型d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弹性模型,它用双曲线来模拟土的三轴排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图1)。
它侧重于刻画土体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的简单特征,通过弹性参数的调整来近似地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
但所用的理论仍然是弹性理论而没有涉及到任何塑性理论,故仍不能反映如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土体的剪胀特性和球应力对剪应变的影响等土体的很多重要性质。
由于dc模型是在为常数的常规三轴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比较适用于围压不变或变化不大、轴压增大的情况,如模拟土石坝和路堤的填筑。
mohr-coulomb(mc)模型mc模型是一种弹-理想塑性模型,它综合了胡克定律和coulomb破坏准则。
有5个参数,即控制弹性行为的2个参数: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及控制塑性行为的3个参数:有效黏聚力c、有效内摩擦角和剪胀角。
mc模型采用了弹塑性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土体的破坏行为但却认为土体在达到抗剪强度之前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因而并不能较好地描述土体在破坏之前的变形行为,且不能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及区分加荷和卸荷。
故m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强度问题,mc模型的六凌锥形屈服面(图2)与土样真三轴试验的应力组合形成的屈服面吻合得较好,因此mc模型适合于低坝、边坡等稳定性问题的分析。
drucker-prager(dp)模型dp模型对mc模型的屈服面函数作了适当的修改,采用圆锥形屈服面(图3)来代替mc模型的六凌锥屈服面,易于程序的编制和进行数值计算。
它存在与mc模型同样地缺点,相对而言,在模拟岩土材料时,mc模型较dp模型更加适合。
修正剑桥模型(mcc)mcc模型为等向硬化的弹塑性模型,它修正了剑桥模型的弹头形屈服面,采用帽子屈服面(椭圆形)(图4),以塑性体应变为硬化参数,能较好地描述黏性土在破坏之前的非线性和依赖于应力水平或应力路径的变形行为,mcc模型从理论上和试验上都较好地阐明了土体的弹塑性变形特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软土本构模型之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软土的结构
土中的空隙(Pore space): 土体体积变化的结构基础
Figure 5.4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pore space types (Collins and McGown, 1974).
土的结构(Soil Structure)
片状粘土矿物间相互接触的基 本类型(太沙基,1963)
1.2、连续介质理论与本构方程
连续介质力学(Continuum mechanics):
物质并不是连续的。的在于描述宏观现象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微 观尺度上的物质结构的理论,称为连续介质理论。
本构方程(Constitutive Equations)
“本构”是指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的性质,区别于物体所受的外 力作用。 本构方程是描述物质的一定性质的方程 。
蒸馏水
盐水
高岭石
伊利石
蒙托石
结构与失稳 ! 2010上海世博会印象最深五大展馆排名
结构与失稳!
美国一橄榄球场2010-12-14
汶川地震2008-5-12
美国一桥梁2007-8-2
结构与失稳!
非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
粘性土的结构形成
残积土 构成要素 矿物组成 颗粒大小,形状 孔隙水化反应 环境要素 荷载 温度 水文情况
结构发生变 化 (后沉积结 构)
结构形成 (土体结构)
重塑土或击实 土 构成要素 环境要素 矿物组成 击实方式 颗粒大小,形状 击实效果 孔隙水化反应 温度 含水量 时间
物理作用 固结 风吹雨淋 冻、融 剪切、卸载、腐蚀、渗流、胀缩 荷载、温度、时间的影响
图2.2 土的结构的决定因素与形成过程(Mitchell,1993)
土的结构形成-沉积过程
(完整版)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1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
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
自Roscoe等1958~1963年创建剑桥模型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数百个土的本构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和考虑时间因素的流变模型等。
本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模型,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早期的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基于线弹性理论的。
在线弹性模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v或K和G或λ和μ。
其中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线弹性模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Drucker等(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帽形屈服面,Roscoe等(1958年~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剑桥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新阶段的开始。
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的发展,为在岩土工程中进行非线性、非弹性数值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各国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土的本构模型,包括考虑多重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和考虑土的变形及内部应力调整的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模型。
此外,其他本构模型如土的结构性模型、内时本构模型等也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土本构关系,有的学者则借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组织、自学习功能来反演土的本构关系。
3 几种经典的土本构模型3.1 Mohr-Coulomb(M-C)理想弹塑性模型Coulomb 在土的摩擦试验、压剪试验和三轴试验的基础上,于1773年提出了库仑破坏准则,即剪应力屈服准则,它认为当土体某平面上剪应力达到某一特定值时,就进入屈服。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
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新模型一、本文概述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能和动态行为一直是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随着工程结构向着大型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对混凝土材料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虽然在静态或准静态条件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但在高应变率、强冲击等动态环境下,其适用性往往受到限制。
发展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对于准确评估混凝土结构的动态性能、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提高工程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动态计算本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应变率效应、损伤演化以及多轴应力状态等因素,旨在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引入先进的本构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和数值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新模型的建立过程、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其动态力学特性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动态力学特性描述的是混凝土在受到快速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这与混凝土在静载作用下的表现有显著的不同。
在动态加载条件下,混凝土展现出更高的强度和更脆的破坏模式。
这是因为快速加载导致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速度加快,进而引发更多的裂缝产生和扩展。
动态加载还导致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增强,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也会随之提高。
为了准确描述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动态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并考虑了应变率、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模型还尝试引入损伤因子来描述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
现有的动态本构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模型在描述高应变率下的混凝土行为时可能存在误差;另一些模型则可能过于复杂,不利于工程应用。
基于weibull分布的土-结构接触面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
基于weibull分布的土-结构接触面统计损伤
软化本构模型
土-结构接触面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是一种建立在weibull分布上的连续介质损伤模型。
该模型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物理本质,考虑了土颗粒与结构表面的互相磨损和破碎现象。
模型将土-结构接触部位视为一个统计的二维网格结构,通过对每个网格单元的weibull 分布参数进行拟合,建立了该模型的关键参数。
在该模型中,土-结构接触口腔的破坏可用weibull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其中分布函数参数和触发损伤的概率密度函数参数随时间而变化。
损伤变量则由接触面上的局部损伤变量累积得出。
该损伤变量可以通过一个软化函数来表示,该函数基于weibull分布参数和局部损伤判据。
在模型中,损伤函数实际上反映了土-结构接触面处的承载能力逐渐下降的过程。
这种土-结构接触面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具有非线性、非弹性和软化特征,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破坏演化过程,因而在地震、爆炸、振动等复杂力学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1宁波软土工程地质特征与本构模型分析范文1
2021宁波软土工程地质特征与本构模型分析范文 1宁波软土研究现状 关于宁波软土工程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也只是针对某方面特性而展开的[1].宁波软土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浙江大学、铁科院合作研究,解决了宁波市铁路路堤地基稳定问题,开辟了宁波软土研究的先河。
1981年曾国熙等人对宁波软土进行了以强度为主的研究,指导了杜湖水库高坝地基的建设。
1992 年朱向荣等人结合宁波烁社机场及舟山机场建设的经验,对软土变形进行了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宁波地区大规模建设发展的要求下,软土的相关研究慢慢变热。
苏伯苓对宁波地区软土的流变规律及工程实例应用进行研究,并取得显着成果。
为解决萧甬铁路宁波段工程问题,1997 年周全能等人详细研究了宁波软土工程地质特征,并指导铁路建设的顺利完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宁波软土工程特性的研究越来越少,这与当今经济发展节奏完全不符,很有必要对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展开深入的研究,为各类工程提供必要的软土地质工程资料。
2宁波软土工程地质特征 2.1 工程概况 宁波软土地貌多为滨海相淤积平原,软土覆盖面积广阔,工程场地基本分布于软土层之上[2].造成宁波城区建筑沉降变形的主要软土层有两层:第一层由全新世海相淤积泥质土组成,厚度较大,含水量大,多为流塑状态,压缩性高,厚度为 2 ~20 米;第二层为上更新世海积层,厚度为 28 ~45 米,压缩性较第一层低,呈软流塑状态。
宁波软土具有海绵结构和大型的层理构造,由于含有较多有机质、粘粒多、结合水丰富、颗粒间粘结力弱,因此压缩性较大,透水性差。
本文主要以上述两层软土为例,对宁波软土工程地质特征及本构模型进行研究。
2.2 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宁波软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可分析得到宁波软土具有的工程地质特征有: (1)含水量高。
软土的天然含水量 w 一般超过液限 wL5% 到10% ,土体饱和度较高,液性指数大于 1,Sr 大于 94% ,以粘性土软硬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软土处于流塑状态,流变性明显。
路堤软土地基的本构模型
路堤软土地基的本构模型对于土体的有限元计算,本构模型的选择尤其重要,分析土体变形的本构模型有很多种,对于软土比较实用的是考虑其非线性特征的Duncan-Zhang双曲线模型。
该模型为非线性弹性模型的代表,能把总变形中塑性变形部分也当作弹性变形处理,通过弹性模量的调整来近似地考虑这部分塑性变形,用于增量计算时能反映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和土体变形的主要规律。
但由于Duncan-Zhang模型是通过弹性常数的调整来反映土体的塑性变形,并且使用虎克定律,所以不能反映剪胀性,同样不能反映软化。
但对于软土而言,在受剪过程中,结构变得紧密,一般表现为剪缩,随着强度的增加,呈现硬化特性。
故本书采用Duncan-Zhang 双曲线模型。
Duncan-Zhang应用了切线杨氏模量及切线泊松比的函数形式。
他们把三轴压缩试验所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示为双曲线,并建立了在有限元增量分析中应用它的公式。
1.切线模量Et根据康德纳(Kondner)的建议,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近似为双曲线关系(图8-1),在试样的周围压力σ3不变时:图8-1 应力-应变曲线图式中:(σ1-σ3)f为试样破坏时的主应力差;Rf为破坏比,其定义为:式(8-3)对轴应变εa求导数,得到在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模量为:图8-2 初始切线模量与固结压力关系图式(8-3)可改写为:由以上两式得到:根据简布(Janbu)的研究,初始切线模量Ei 与固结压力σ3的关系可表示为:式中:K、n为由试验确定的参数,由Ei 与σ3的关系求得(图8-2);P a 为大气压力,单位与Ei相同,引入它以使K成为无量纲的数。
根据莫尔-库仑屈服准则得:式中:c、φ为土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
将式(8-8)、式(8-9)代入式(8-7),得到了以下切线模量表达式:2.切线泊松比μt切线泊松比μt的表达式是库哈维(Kulhawy)等采用与推导切线模量相似的方法得到的。
、c、φ、F、G、D都是由式(8-10)、式(8-11)共8个参数,即K、n、Rf三轴试验确定的。
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应用研究
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宁波软土工程的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应用研究。
宁波,位于中国东部的沿海城市,其地质条件独特,广泛分布着软土。
这种软土具有低强度、高压缩性、高含水量和显著的流变性等特点,使得在宁波地区的工程建设中,软土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对宁波软土工程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适合该地区软土的本构模型的探索,对于提高宁波地区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宁波软土的基本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以及变形特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研究宁波软土的本构模型,包括经典的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损伤模型、多尺度模型等。
通过对这些模型在宁波软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旨在找到最适合描述宁波软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
本文还将对宁波软土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本构模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宁波软土工程特性的理解,同时也为类似地区的软土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宁波软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宁波地区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
二、宁波软土工程特性分析宁波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这种土类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工程特性。
软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低强度、高压缩性、高含水率和低透水性等特征的细粒土,如淤泥和淤泥质土。
宁波软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历史、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其独特的工程性质。
低强度:宁波软土的强度较低,这主要与其高含水率和细粒结构有关。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软土容易发生变形,甚至破坏。
这种低强度特性使得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对软土进行特殊处理,如加固或置换,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压缩性:宁波软土具有高压缩性,这意味着在受到外部荷载时,土体会发生较大的变形。
这种变形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
土的本构模型文献综述1
LOGO
6 结论
极限状态是指剪切过程中不产生应力和应变变化的状态。实 验表明在极限状态下,非饱和土的比水体积vw(= 1+ Sr e)在 剪切过程继续增加,只是增加速率有所降低。vw的增加意味着 力的增加,产生塑性体积。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极限状态是不 存在的,即间塑性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不存在。 以Alonso为代表提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不能反映非饱和 土的所有变形特征[16],如剪缩软化特性等。因此,准确描述 非饱和土变形行为的本构模型还没有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综述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汇报提纲
一、引言 二、各个模型类型
三、结论
LOGO
1 引言
Cycle Diagram源自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 料,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 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 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本 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 模型,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 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非线性模型 Cycle Diagram
LOGO
3 损伤力学模型
LOGO
4 广义吸力模型
LOGO
5 弹塑性模型
5.1 Karube模型
LOGO
5 弹塑性模型
5.2. Alonso模型
LOGO
5 弹塑性模型
5.3. 弹塑性模型的试验验证结果
rackley指出非饱和粘性土的粘粒不是均匀分布的,粘粒组成一个 个“封闭”的团块,团块内的孔隙充满了水,团块与团块之间的孔隙 充满了空气。非饱和土的这一结构决定了其力学特性[18]。由于吸力的 存在,在剪切和压缩过程中,非饱和土的结构保持不变。Wheeler和 Sivakumr用三轴试验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①极限状态下,比体积g与平均净应力p的对数呈直线相关,极限线 (CSL)的斜率M几乎不变; ②屈服状态时,应力p随S呈曲线相关,试验结果与理论曲线一致; ③屈服面在(q,p)平面上的投影可以近似地用椭圆曲线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学院建工学院姓名王洋学号软土本构模型综述1 引言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
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
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
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
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2) 弹塑性模型;( 3) 粘弹塑性模型;(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2) 硬化准则;(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
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
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
在状态边界面内,增加的剪应力虽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但可产生塑性剪切变形。
修正剑桥模型是一种“帽子”型模型,在许多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土的变形特性。
修正剑桥模型至今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 形式简单,模型参数少,参数确定方法简单( 只需常规三轴试验即可) ,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很好的反映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缩性,因此修正剑桥模型是土力学中比较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同时,修正剑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屈服面只是塑性体积应变的等值面,只采用塑性体积应变作硬化参量,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只能反映土体剪缩,不能反映土体剪胀; 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这一根本内在因素的影响; 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等。
修正剑桥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假定: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σ) = f( σ)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剑桥模型是当前在土力学领域内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有: 基本概念明确; 较好地适宜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 仅有3个参数,都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求出,在岩土工程实际工作中便于推广; 考虑了岩土材料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剪缩性和压硬性。
王清等分析了修正剑桥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其为基础引进了接触单元和杆单元,运用修正合格模型,用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工程实例中的开挖过程和开挖要素,模拟计算了不同开挖阶段的地表沉降、基坑隆起和水平位移,根据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在软土地区此模型是适用的,此外,王清等人还对基坑开挖施工、地面沉降预测作了定性分析。
3 岩土模型的发展岩土模型的发展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1) 基于经典塑性理论框架的修正。
( 2) 非关联流动准则的引用; 由于关联流动准则要求塑性势函数和屈服函数一致,给寻找和选取符合条件的屈服函数带来了很大困难,而非关联流动准则将二者区分开来,从而带来更多选择的余地,可以通过试验较为容易地确定屈服函数,所以随后发展出了很多基于非关联流动准则的本构模型。
( 3) 亚塑性理论与临界状态理论相结合。
亚塑性理论以有理力学为理论基础,扬弃了经典弹塑性理论中总应变分解为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屈服准则、硬化规律、塑性势及流动法则等基本概念和假设,直接建立起联系应变率空间与应力率空间的各向同性非线性张量函数表达式,从整体上表述砂等无黏性散粒型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4) 考虑有限应变,使模型摆脱了传统的小应变假设,将分析范围从仅适于小应变扩展到亦适用于有限应变,从而在计算假设上更接近于岩土问题的实际情况( 即岩土问题的大变形) ,使岩土数值计算工作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
( 5) 考虑土的时间相关性。
即把时间相关因素加入粘土应力-应变关系中,从而把总变形分为瞬时应变和粘性应变部分,得到了时间相关粘土模型。
( 6) 考虑土的各向异性及结构性。
( 7) 模拟土在循环荷载下特性。
( 8) 推广到一般三维应力空间。
( 9) 将本构扩展到砂土、非饱和土。
4 剑桥模型的发展近年来,针对这种模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改进或扩展。
Dimaggi 等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帽盖模型。
该模型不仅能描述塑性屈服前的非线性、剪胀性等特性,还能描述屈服后的各种破坏性状与塑性硬化性状。
魏汝龙根据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资料得到了正常固结粘土模型,比修正剑桥模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修正剑桥模型仅是它的特例。
Banerjee 等基于剑桥模型框架,采用塑性增量理论,分析各向同性正常固结及微超固结粘土的不排水应力应变反映,建立了关联和非关联流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Masin将次塑性理论与临界状态土力学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既适用于正常固结也适用于超固结粘土的本构模型。
孙德安等改进了修正剑桥模型的屈服面形状,提出了一种介于剑桥模型和关口-太田模型两者之间、考虑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的不等向塑性体变硬化弹塑性模型。
此模型考虑应力Lode 角和初始各向异性应力状态的影响,从而反映三维应力状态下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还有考虑长期荷载或循环荷载作用下多种应力路径的影响,从而反映土的蠕变效应以及循环变形特性等。
为了使模型在三维应力下较好地反映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模型的剪切屈服准则使用SMP 准则。
模型的土性参数与剑桥模型一样,其预测值与粘土实测值的比较表明,提出的模型是简单合理的。
徐连民等进一步尝试用最新三维修正剑桥模型研究超固结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将土的超固结比引入到修正剑桥模型中,将超固结比作为屈服函数的一个状态量,再通过这个状态量的演化来反映超固结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变化规律。
经过这样扩展后的三维修正剑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正常固结土的体积剪缩特性,而且还可以模拟三轴压缩和伸长条件下超固结土的体积剪胀特性,而本构模型仅增加一个和超固结比有关的材料参数。
最后,采用超固结比OCR ( Over Consolidated Ratio) 分别等于1、2、4、8 的藤森黏土在平均有效应力一定条件下的三轴压缩和伸长试验结果验证了三维修正剑桥模型在各种应力路径下对超固结黏土的变形和强度预测能力。
Wu 等( 1996) 等提出了一个基于临界状态理论的亚塑性理论本构模型,用以描述粒状材料的三维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以及体积剪胀特性; Masin 等( 2005)研究了近期提出的粘土亚塑性模型的数学方程,主要研究了亚塑性模型对状态边界面( state boundary surface) 的预测问题,随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修正剑桥模型和松岗中井破坏面的粘土亚塑性本构模型; 2007年,Masin又提出了一个针对亚稳结构粘土( clays with metastable structure) 的亚塑性本构模型。
Yatomi 等提出了考虑有限应变的剑桥模型,并加入了非共轴因素,使模型能够模拟土的局部剪切带; Callari 等,Borja 等也分别建立了有限应变剑桥本构模型,Ortiz 等建立了基于剑桥模型的非粘性土本构模型,使模型使用范围从小应变扩展到有限应变。
Hsieh 等利用剑桥塑性理论把时间相关因素加入粘土应力-应变关系中,从而把总变形分为瞬时应变和粘性应变部分,得到了一个时间相关粘土模型; Arai 等结合剑桥模型建立了时间相关的正常固结粘土塑性模型,并且考虑了粘土各向异性固结对其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Yin 等基于修正剑桥模型建立了一个能够模拟加速蠕变、卸荷再加载、应力松弛等软粘土变形行为的弹粘塑本构模型。
Dafafias 等在临界状态土力学框架内建立了一个各向异性粘土塑性本构模型,加入了非关联流动准则,以便成功模拟正常固结粘土不排水加载下特性; 魏星等先后建立了软土初始应力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软黏土的各向异性临界状态模型和天然结构性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 Zhang 等推导了一个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通过引入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的概念,结合新的超固结比的发展准则,统一地描述了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包括中密砂及粘土的循环移动性; Rouainia 等在边界面塑性为基础的运动硬化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天然粘土的率相关本构模型,以表现不可回复塑性应变对土体结构性的破坏。
Li 等在临界状态土力学和新型运动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双面模型,用以预测饱和粘性土循环荷载下的不排水特性; McDowell 等提出了一个有3个屈服面的运动硬化模型( 3-SKH 模型) ,该模型可以考虑动力问题,即可以模拟土在循环荷载下的特性。
随后,二人又于2004年对此模型进行了简化,以推广其应用; Jastrzebska 等提出了一个描述循环荷载下粘性土特性的模型( NAHOS) 。
Ling 等基于临界状态概念,应用一个状态参量,提出了一个针对砂土的一元化通用塑性模型。
该模型使用了非线性临界状态线,可以模拟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不同密度砂土在不同压力水平下的应力-位移特性。
Yu 等提出了一个能够模拟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砂土和粘土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的模型( CASM-c)。
这个模型建立在一元化临界状态模型CASM ( Yu,1995,1998) 上,新加入了边界面塑性理论,在计算再加载和卸载硬化模量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
近年来,Sloan 等等提出了能够控制误差的显式积分算法,并与时间步长的自动划分方法相结合,比较有效地改善了显式积分算法的精度。
作为本构模型的另一类积分算法,基于广义梯形积分算法或广义中心积分算法的隐式积分算法,可以通过平衡迭代保证应力状态始终位于当前屈服面,具有非常高的计算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