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

合集下载

一曲胡笳救孤城分解

一曲胡笳救孤城分解

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 少。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 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 山丘、孤城,他想: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 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 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 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 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 惊醒了。
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 心动摇,战败。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
了(
)。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
了(
)。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 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 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 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3、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 陆游
刘琨死后无奇士, 独听荒鸡泪满衣。
—— 陆游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 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 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 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胡笳是我国古代 北方民族的一种乐 器,也是匈奴人最 喜欢的一种乐器。 它类似笛子。民间 又称潮尔、冒顿潮 尔。流行于内蒙古 自治区、新疆维吾 尔族自治区等。
水泄不通 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 千古佳话
用以上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晋阳
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 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 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 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_精选英雄人物事迹-5068儿童网

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_精选英雄人物事迹-5068儿童网

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_精选英雄人物事迹 - 5068儿童网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在我国抵抗外敌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供大家参考。

英雄人物故事1投笔从戎的班超在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父子皆为名人、名将的有很多,其中东汉的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

班彪和班固在中国史学上的成就已是有口皆碑,而班超虽然没有继承父兄的衣钵,却在西域立功,同样被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前往都城洛陽任职校书郎。

班超和母亲也随同哥哥到了洛陽。

当时哥哥的薪水微薄,为了减轻负担,班超常常替官府抄写文书。

抄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班超却将这份工作看作一种锻炼,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还可以博览群书。

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意志,班超在书海中领略并学习到前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他以后立功西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班超在官府里抄书,实在是抄累了,就站起身来,把毛笔丢到一边,感叹道:“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在万里之外建功立业,扬大汉国威,报效国家。

”周围的人听了,讥笑他:“一个天天抄抄写写的书生,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还想万里封侯、加官晋爵?真是异想天开啊!”班超听了,不加理会。

他知道,只要自己心存志向,并付诸实践,就一定能成功。

恰逢朝廷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决定投笔从戎,去实现自己胸中的大志。

公元73年,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抗击匈奴。

在蒲类海一战中,班超独当一面,有勇有谋,带兵攻下了伊吾。

这一战,不仅让班超一举成名,也赢得了窦固的赏识。

窦固认为班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派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目的是重新建立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联合起来抗击匈奴。

这是一个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且不说通往西域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险阻,还得时刻提防匈奴人。

可班固全然不顾,他满怀着一腔热血,只带了三十六人,便和郭恂一起上路了。

他们先来到鄯善国。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正)精编版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正)精编版

3.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些景色在刘
中描写景
琨的眼里是怎样一片荒凉、孤寂的景象!让
和胡笳曲
我们配着音乐来读好这段文字。
的句子,体
过渡:是啊,晋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在敌
会刘琨当
我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刘琨怎么能
时的心情,
不感到心急如焚呢?此时,刘琨将所有的情
感受描写
绪都化为了一声声长啸。
的重要性。
乡来到边塞驻守晋阳城。和士兵
们一样,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听
不到母亲的唠叨,听不到孩子的
牙牙学语,更听不到家人的欢声
笑语。在边塞的日日夜夜,是如 你的朗读,
此孤单,如此寂寞!
让我感受
3、面对边塞的孤城,他的心情 到他把这
十分忧虑、焦急。他想:匈奴兵 浓浓的思
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援军也 念融入到
迟迟未到,眼看着城内的兵力在 乐曲中,把
个别读,齐读
现在,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一曲胡
笳能救一座孤城?
刘琨以情动人,用乐曲激发起人们内心美好
的情感,这正是他能获胜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着匈奴人吹胡笳曲,使匈奴人
无心恋战,便连夜撤兵,因此拯
救了晋阳城。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 总结
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5
……………………………………………………………最新资料推荐…………………………………………………
边回响着的是家乡的乐曲。此时的他们也思
绪万千。匈奴兵看着这荒凉的边塞景色,听
着这哀伤凄婉的胡笳曲,不由地思念起了远
在故乡的亲人。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一、教材分析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乘风破浪”,本单元共分为三篇文章:《沂蒙山小学》、《平原游击队》和《一曲胡笳救孤城》。

其中,《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胡笳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危害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能够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主旨;4.能够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5.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涵义和重点语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朗读法: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表演法:安排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放一些沙沙声或枪声,让学生感受一下战争的气氛。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胡笳吗?它和战争有什么关系?”2. 阅读教学1.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学生分组表演,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3. 拓展环节1.学生可以自己搜索一些与胡笳有关的信息,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影响和对人民生活的危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危害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含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1 沪教版(2015秋)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1 沪教版(2015秋)

沪教版语文五下《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主要写了西晋末年,匈奴经常南下搔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名将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诚。

可是,匈奴五万骑兵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使得晋阳城成为了一座孤城。

刘琨一声声长啸引起了敌兵兵营的骚动,启发他想到了四面楚歌,以一曲胡笳曲勾起匈奴思乡之情,退了敌兵。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哀伤凄婉、四面楚歌”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读有关典故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

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中,刘锟利用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一遍又一遍地吹奏,勾起了每一个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动摇了他们的军心,以少胜多。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胡笳曲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写一写: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______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父亲:“……”学生在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中纷纷表达出了匈奴士兵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理解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文章情节发展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所以,设计教案时,我紧扣课题,围绕“救”这个重点讲解,把文章的情节层层剥开。

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因此,这节课让学生带着一个总领的问题“为什么一曲胡笳曲能救了一座孤城?”,静思默读,结合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再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并从中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文章的难点。

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

片言只语总关情(汪晴)

片言只语总关情(汪晴)

片言只语总关情——《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片段及分析(五年级第二学期)周浦镇第二小学汪晴《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西晋末年,匈奴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守城将领刘琨情急之中受到启发,向着匈奴兵营吹奏胡笳,勾起匈奴人的思乡之情,使他们无心应战,连夜撤兵。

教学本文时,在理解“晋阳城为什么成为一座孤城”之后,教学的重点将进入“刘琨是怎样以一曲胡笳解救晋阳城”的内容,而这两个语段中间描写的刘琨在深夜时分发出的“一声声凄厉的长啸”既是文本内容上的过渡,又是刘琨之所以能想到用胡笳曲救城的原因,理解了这“凄厉的长啸”,后面的内容将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片段描述:师引读: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

这时——(生读: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生读: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生读:凄厉的长啸,师板书:凄厉的)师:这一声声长啸为什么是凄厉的?在刘琨这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中究竟包含着他怎样的感情?(学生轻轻读着课文,思考片刻后交流。

)生:我从这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中感受到的是刘琨的着急,因为晋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成了一座孤城,他作为守城的将领却没有好办法挽救这座城,因此他十分着急。

师:是啊,晋阳城被匈奴围得水泄不通,虽然刘琨指挥守军——(生读: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生读: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生读:敌人的进攻),但是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眼看着城将不保,刘琨怎能不急!生:我从刘琨凄厉的长啸中感受到的是他的无奈。

城被围得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失守,刘琨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困境,只能等死,他当然很无奈,所以在这样的夜晚,他越想越难受,就发出了一声声凄厉的长啸。

师:无奈!晋阳城危在旦夕,身为守城将领,刘琨却无能为力!你来读一读这句话,把你感受到的无奈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

听蒋晶老师《一曲胡笳救孤城》有感(育童冯颖)

听蒋晶老师《一曲胡笳救孤城》有感(育童冯颖)

哀情尽在胡笳曲,细读文本字词句----听蒋晶老师执教的《一曲胡笳救孤城》有感育童小学:冯颖3月17日,在“福山外国语小学”听了蒋晶老师执教的《一曲胡笳救孤城》,又聆听了《怎样细读文本》的讲座,让我感受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十分到位,这是备课时应该做到的必要基础。

教师心中有教材,教学过程就显得那么自然流畅,那么扎实有效。

记得那堂课上,在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也有条有理。

蒋老师先是从课题出发,理解课题中的每一个词语:胡笳、一曲胡笳。

解释课题后,了解故事的背景,紧紧抓住文中的?是一座()的城?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

紧接着又扣住了晋阳城怎么会成为一座孤城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节,抓住“五万人马、水泄不通”,展开想象当时的场面,归纳成为孤城的原因是:援兵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讨论:刘琨着急是因为害怕吗?而是因为什么?加深理解刘琨的内心活动。

蒋老师在让学生仔细看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然而,刘琨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使他想到了“四面楚歌”。

情感差异的对比中,想象他的心情:着急、忧愁、无助,通过朗读表现语气。

看得出老师煞费苦心的安排,就是为了让学生入情入景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本文领悟中心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课文的学习,情景的交融,朗读交流中体会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多媒体播放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展开想象,仿佛听到父母、妻儿的深情呼唤,更使学生走入文本,真切体会刘琨的一曲胡笳如同四面楚歌一样瓦解了匈奴的军心,自然而然在朗读时,也就能流露了这份感情,水到渠成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蒋晶老师善于抓住文章的空白处进行阅读训练、语言训练。

课文中刘锟利用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一遍又一遍地吹奏,勾起了每一个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动摇了他们的军心,以少胜多。

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对胡笳曲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写一写: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曾与祖逖闻鸡起舞,一曲胡笳退却匈奴五万骑兵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曾与祖逖闻鸡起舞,一曲胡笳退却匈奴五万骑兵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曾与祖逖闻鸡起舞,一曲胡笳退却匈奴五万骑兵展开全文东晋的军事家祖逖[tì]年轻时“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欲保卫祖国的将领,祖逖又因率部北伐,数年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使那位奴隶皇帝石勒建立的后赵不敢南侵,而名垂青史。

我们都知道祖逖“闻鸡起舞”,而实际上,祖逖年轻时还有一个好友,两人一起闻鸡起舞,并且,祖逖这位好友也是大有来头的,他就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刘琨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琨工于诗赋,颇有文名。

晋惠帝时,因贾后(贾南风)擅权,其侄贾谧任秘书监时,招揽了一批文人出入其府邸,时人称这批人为“金谷二十四友”。

这批人里面不仅有美男子潘安,还有文学史上的数位名人——陆机、陆云、左思,还有那位因富而流名后世的石崇,刘琨也列在其中。

刘琨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刘琨和祖逖又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

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

”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祖逖和刘琨便到屋外舞剑练武,并且坚持了下来,成为历史上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西晋的“八王之乱”结束后,东海王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于306年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

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307年(元嘉元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早已成为一座空城。

但又因晋阳靠近匈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琨因而在左右强敌环视的情况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

不到一年的时间,晋阳就成了晋朝在中原的少数几个存留抵抗胡人的势力之一。

刘琨不仅诗文出色,还精通音律,尤善吹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

并且,刘琨还有一个“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

说的是刘琨在镇守晋阳期间,有一次,匈奴人刘聪率领五万匈奴骑兵,围困晋阳。

《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评课

《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评课

1、听了xxx老师的《一曲胡笳救孤城》,总觉得高老师的想象说话训练扎实到位。

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高老师的教学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在文章的空白处、在虚拟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

比说如:如果你是刘坤,你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想象匈奴的生活,又如:如果你是一个匈奴士兵,听到了这样的曲子,你会想到谁?还有,匈奴听到了这样的胡笳曲怎不思念家乡,他们看到了()听到了(),不由得小声哭泣起来。

从揣摩刘琨的心情至领略匈奴人的思乡之情,这些想象的训练对理解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学生的自由练说、同桌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评价,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与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

34一曲胡笳救孤城(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学目标: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4、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推敲“孤城”、“凄厉”等词,感受孤城凄凉的情境、刘琨愁绪万千的心境。

2、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计谋是怎样想出来的,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沪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刘琨“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

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

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也已经掌握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

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大多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

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

使学生个人、同桌、小组相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穿插运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人物的情感,进而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一曲胡笳救孤城-刘琨-西晋-典故

一曲胡笳救孤城-刘琨-西晋-典故

四面楚歌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 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 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他们家乡的楚 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 江边自刎。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 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 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 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水泄不通
悦耳动听
千古佳话 哀伤凄婉
水泄不通
悦耳动听
千古佳话 哀伤凄婉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 冷 月、荒漠、山丘、孤城 ……禁不住 荒 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 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 冷 月、荒漠、山丘、孤城 ……禁不住 荒 发出一声声长啸。
在冷月照耀下一片寂静的荒漠中,只 听见晋阳城里传来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 么哀伤凄婉的一阵又一阵胡笳曲,匈奴士 兵们有的 。有的 , 有的 。
试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 西晋末年,匈奴(入侵孤立边陲的 晋阳城 ),刘琨受(“四面楚歌”故事 ) 启发,吹奏( 一曲胡笳 )勾起(匈奴人 的思乡情 ),致使(他们连夜撤兵), 从而(救了晋阳孤城)。Leabharlann 作业布置:(一)基础题
1.摘抄文中精炼的词语。 2.积累描写胡笳曲优美的句子。 (二)选作题 1、收集并阅读历史传说中以音乐打击敌人的 故事:如《四面楚歌》、《空城计》等。 2、将《一曲胡笳救孤城》这一故事复述给家 人听。
刘琨是西晋 末年一位政治家、 军事家、音乐家。 他精通音律,是 历史成语“闻鸡 起舞”的主人公 之一。
(jiā)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引言《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吴承恩。

小说以北周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流氓头子欺压的草根青年胡笳,通过才情出众的美女吴清月救治并掌握了救孤城的秘方,最终帮助草根百姓解救了被贵族剥削的故事。

主要情节故事发生在北周末年,这个时期贵族与草根的矛盾尖锐,贫富不均导致了社会问题的恶化。

胡笳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出身贫寒,但才情出众,擅长音乐和医术。

在他的家乡,草根们受到贵族的欺压和剥削。

胡笳决心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胡笳偶遇了一位神秘的美女吴清月,她具有医术的天赋。

吴清月父亲是一名医生,他将自己学到的医术传授给了吴清月。

但是,吴清月父亲被贵族迫害致死,留下了一本医书。

这本医书具有神奇的疗效,但只有熟练掌握其中秘方的人才能有效使用。

胡笳决定向吴清月学习医术,以此来帮助自己的乡亲。

在学习医术的过程中,胡笳和吴清月渐渐产生了情感。

他们两人一同奔赴各地,拯救并治愈了许多贫苦百姓。

他们帮助流离失所的孤儿,治疗了贵族的病痛,为社会带来了许多希望与温暖。

主题《一曲胡笳救孤城》主要描绘了草根青年胡笳和美女吴清月的奋斗历程。

小说通过描写胡笳的努力和吴清月的智慧,展现了草根反抗贵族统治的斗争。

小说以情感为纽带,讲述了胡笳与吴清月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和正义的追求。

主题中突出的一点是医术的力量。

胡笳通过学习医术,向社会传播了医学知识,并利用医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这体现了吴承恩对于知识教育和普及的重视,也传达了他对于人间真善美的向往。

反思与启示《一曲胡笳救孤城》通过描述胡笳和吴清月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草根的命运,呼吁社会不再忽视底层人民的权益。

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引导读者思考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议题。

正义、善良和努力为草根群体争取权益的精神也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阅读《一曲胡笳救孤城》,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善良的呼唤,并激发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思考。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9篇)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9篇)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9篇)爱国人物事迹篇一一曲胡笳救孤城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

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

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

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

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

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

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

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是未到。

已是深夜,刘琨还在四处巡查。

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

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

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

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

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

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

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琨字越石,是中山国魏昌县人,汉朝的时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祖父刘迈有经国济世之才,当过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父亲刘蕃,为人清高简约,性格恬淡,位至光禄大夫。

刘琨擅长诗词歌赋,在当时也是十分的有名气。

当时征虏将军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中有座别墅,别墅修筑的是十分的富丽堂皇。

他们还常常招致四方文人雅士,来别墅做诗词歌赋,大家互相鉴赏。

刘琨当时就参预其间,他的诗歌和文章被大家一直认为是很不错的作品。

贾谧在执掌朝政大权的时候,京城中的人没有一个不费尽心去奉承结交的。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这些人,都贬低自己的文才撇下尊严去侍奉贾谧,刘琨兄弟也在奉承贾谧的人之中,号称“金谷二十四友”。

刘琨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纵横天下的才能,善于结交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但又喜欢说吹牛。

他和范阳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被朝廷任用了,就在给亲友的书信上写道:“我每天枕着武器等待天明,从小立志要剿灭叛贼,常常担心祖逖赶到了我前面。

”他这种昂扬的意气和自信就是这样。

有一次在晋阳的时候,刘琨曾被胡人的骑兵包围,困在城中无计可施。

等到晚上的时候琨就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不由的舒声清啸,城下敌人听到刘琨的啸声后,都觉得他很无助凄凉,对他长吁短叹。

半夜的时候刘琨又吹奏胡笳,敌人听到无不泪流满面,有思家的感觉。

天亮的时候又再次吹奏,敌军就撤走了。

刘琨诗词刘琨虽然诗词仅存三首,却与因《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齐名。

刘琨善长文学,精通音律,有音乐癖,曾有“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

刘琨他临死前的名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流传千古。

此句诗词出自《重赠卢谌》。

此诗歌采用以实带虚的手法,听着诗的口气是直抒胸臆,但暗中又有照应着“赠卢”,在吐露心扉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劝勉,责备自己劝说被人,句句双关。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的是西晋末年名将刘琨用胡笳曲勾起匈奴兵的思乡之情,不战而退的故事,赞扬了刘琨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高教师深入而贴切地挖掘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语言文字的领悟,关注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处教学设计是:理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长啸?教师首先抓住了“啸”字,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啸”的意思是:拉长声音叫。

大敌当前,他为什么大叫呢?学生通过仔细阅读1——3节,找到原因后,深挖刘琨复杂的的内心世界。

正是内心世界的五味陈杂,才让他面对着山丘、荒漠发出了一声声凄厉长啸。

此时,学生朗读描写刘琨表现的语句时,就已走进了刘琨的世界,感受特别深。

朗读指导能真正从挖掘文本内容情感出发,这样的朗读不需要老师过分多讲,学生也能有感而发,水到渠成了。

第二处教学设计:体会胡笳曲的哀婉动听,感悟吹曲时刘琨的复杂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关胡笳曲的句子及刘琨和匈奴兵营的反应和变化的语句,这是浅层次地感受刘琨的内心世界。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省略号省略的内容,随即出示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及时到位,充分结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讲,让学生有情可抒,课文的教学也达到了高潮阶段。

正如高老师总结的那样这堂课让学生揣摩了刘琨的心理活动,领略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整堂课教师以说话训练为准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张云。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15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15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带来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我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可是,之后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进取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2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

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

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

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

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

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

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勇敢、智慧、团结等民族精神,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强调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的背诵和默写,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感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边疆文化和民族英雄事迹,拓宽知识视野。
4.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制作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了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战场的氛围。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如“胡笳”、“孤城”等,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基本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头表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胡笳是什么乐器?它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孤城为何能得以拯救?”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_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_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_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课文《一曲胡笳救孤城》出自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

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

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

”卫兵报告刘琨。

“注意劝静,严密防守。

”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

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

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

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

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前言】《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了刘琨巧用胡笳智退匈奴骑兵的历史故事,赞颂了其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并州刺史、晋阳城、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积累“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等词语。

2.整体感知,抓住课题,以故事悄节的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

感受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胡笳,认识刘琨。

1.简介刘琨:
课件出示:刘琨,中国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

他精通音律,善吹胡笳,创作了《胡笳五弄》。

2.导入课题,了解乐器一一胡笳。

(1)板书课题,指名读,注意读音。

(2)出示胡笳简介,播放胡笳曲,请学生边听边默读,说说对这一乐器的了解。

课件出示: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

胡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3)说说课题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了解故事背景,理解“孤城”的含义。

师:课题中的“孤城”是指哪里呢?我们先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指名读,注意读音。

(1)了解时代背景:西晋末年
课件出示:西晋是我国古代继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西晋末年,西、北各少数族人民不断涌向内地,这些少数名族中,北方的匈奴十分强大,经常南下骚扰。

(2)图片介绍晋阳城的位置。

(3)知道刘琨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气可嘉。

2.学习第二小节,理解“孤城”的含义。

(1)指名读第二小节,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是一座“孤城” ?
板书:孤城
(2)学生交流:
①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圉得水泄不通。

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写出了晋阳城被团团包围,沦陷之势不言而喻。

通过“五万”和“两千”的对比,知道兵力悬殊是造成“孤城”的原因。

板书:兵力悬殊
②儿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师:处在西晋末年,晋阳城乂是北部边城,交通和信息的传递都是问题,因而儿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曾来到。

然而随着战斗的深入,“兵力减弱”和“粮食减少” 在所难免,这也是晋阳之所以成为孤城的主要原因。

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3)小结: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
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三、学习第三节,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刘琨当时焦急、忧虑的心情。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体现刘琨当时焦急、忧虑的心情的语句
师:当时的刘琨急得寝食难安,他独上城楼,让我们来找一找作者哪些文字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

(1)读读句子,从中感受到刘琨怎样的心情?(心情:着急、忧虑、无助、悲伤、无奈、孤独无助……)
(2)朗读指导:前半句可以读得慢些、轻些,后半句加快语速。

开火车方式读。

3.学生: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1)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此时刘琨的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晋阳城是“孤立无援”的。

作者在描写这些边塞特有的景物时, 用词十分凝练,但用意深刻,这都是刘琨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2)指导朗读:读岀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指名读。

4.学习句子: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 把匈奴兵惊醒了。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1)理解“凄厉”的意思。

(凄惨尖厉)
(2)理解“骚动”的意思。

师:这长啸把匈奴兵惊醒了,扰乱了匈奴兵营正常的秩序,这就是骚动。

四、学习第四节,了解刘琨如何去救孤城,感受胡笳的魅力。

1.师:正是这一声声长啸引起的骚动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

板书:一个启发
2.师:还记得这个“四面楚歌”的故事吗?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请同学交流故事,并出示课件。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乂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儿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圉在垓下。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乂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圉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 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3.师:刘琨正是想到了这个故事,想到了一个计谋一一吹奏匈奴人最喜欢的胡笳曲。

板书:一个计谋
4.师:一曲胡笳救了一座城池,真有这么神奇吗?将课文中具体描写胡笳曲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板书:一曲胡笳
5.交流,出示句子: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乂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乂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1)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形容胡笳曲的?(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2)理解词语“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指导朗读:声音轻重要有变化:悦耳动听(响)哀伤凄婉(轻)
情感上也有变化:呼唤一一多么强烈的一种情感啊,读响些。

思念一一内心的煎熬,轻些、慢些。

(4)写话训练:匈奴人听着胡笳曲,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在家乡的生活,那是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自山自在的生活。

他们仿佛听到年老的慈母、年轻的妻子在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选择一句,写在练习纸上。

(二听胡笳曲)课件:写一写: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胡笳曲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五、学习第五一八节,感受胡笳曲带来的神奇效果。

1.师:刘琨不仅是军事家,还精通音律,吹奏匈奴人爱听胡笳曲,勾起了匈奴士兵浓浓的思乡情,自己也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这次,匈奴兵营乂有了怎样的反应?
2.指名读第五、六节。

3.出示句子: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4.出示句子: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

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5.师:文中第七节,作者叙述了匈奴人为何撤兵。

指名读第七节。

板书:唤起了匈奴士兵的思念之情
智退匈奴
6.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快一千多年了,成了千古佳话。

(出示最后一节,指名读第八节。


板书:一段佳话
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师:刘琨智勇双全,智退匈奴。

请你根据板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完整简洁。

(1)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

(2)引导学生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结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完整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师小结:西晋末年,刘琨孤军奋战,英勇抗击敌人,可是敌我兵力悬殊,援军未到,而城中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面对着这座孤城,刘琨用一曲胡笳唤起了匈奴士兵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智退匈奴。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板书设计】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孤城一曲胡笳
兵力悬殊唤起了匈奴士兵的思念之情
援军未到一个启发智退匈奴一段佳话
兵力减弱一个计谋
粮食减少
【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的将领,有许多像一区胡笳救孤城那样不战而胜的战役,如诸葛亮的空城讣、草船借箭等。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这样的战役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