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

合集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民生指数研究的新思路

民生指数研究的新思路

2012.5一、引言经过2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既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的重要时期。

其中,民生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07年“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们热烈的进言、献策中,在主流媒体的重要社论和民间舆论中,“民生”都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问题所占的地位和分量尤为突出。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民生问题具有尖锐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它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却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解决,而且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突出。

此外,民生问题与困难群体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能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的,还要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涉及公共财政分配、决策机制、管理体制等深层次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民生问题的积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所以目前民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民生指数则更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衡量官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二、民生指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民生指数的研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早于2006年6月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5)》是对我国公众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参与能力、评价能力的量化反应。

该指数基本指标的确立采用了民意道岔的方法,形成了包括环保人质、环保行为、环保反思3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层随机抽样,对筛选出的3777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该组织于2007年1月又推出了《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调查对象覆盖中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

生活质量作为民生指数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始于1957年美国Gurin、Veroff、Feld等人的在美国首次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生活质量调查,主要研究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和幸福。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朱婧;孙新章;何正【摘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以此为基础,用多领域指标监测可持续发展进展.SDGs通过后,各国都将其作为自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中国政府也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并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等实践路径有机结合.然而,SDGs得评价主体是全球和区域进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各异的国家进行统一评价并不适用,亟待研究一套适合于中国情况的评估体系,一方面形成国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综合现状评价,摸清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形成对SDGs评估的对标,以促成SDGs各项目标的落地.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的出台过程、概念框架、以及评估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强调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理论支撑,对标SDGs的各项目标和具体目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国家层面可持续发展进展评估的指标体系,旨在形成对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评价指标建议.选择2012-2016年为研究期,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针对民生改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与SDGs评价目标相对应.评价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总得分在研究期内均保持增长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始终改善.总分增长较快的年份,资源环境质量改善的得分也较高,其中贡献率较大的主要是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相关的指标,通过现状评价明确了发展的薄弱环节,形成了SDGs框架下适用于中国评估的指标建议.【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8(028)012【总页数】10页(P9-18)【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指标框架;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朱婧;孙新章;何正【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3寻求可持续发展源于如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环境事件频发,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影响的思考。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 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包括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公路密度、铁路覆盖率、移动网络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电力供应稳定性等。

2. 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指标
包括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就业情况。

3.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如卫生院数量、学校数量、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社保覆盖率等。

4. 环境保护指标
包括水、土、气、噪声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情况,如PM2.5浓度、废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率等。

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指标
包括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健康水平、居住条件等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和质量。

6. 城乡交流和融合指标
包括城乡人口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指标,反映城乡交流和融合程度。

7. 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指标
包括土地利用效率、城乡规划一致性、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备性、拆迁和重建的公正性等,反映城乡土地利用和规划状况。

8.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指标
包括科研投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城乡间技术和产业的差距和发展水平。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一、研究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

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23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23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23引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逐渐加剧,中国民生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本报告将对2023年中国民生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社会发展与民生关系分析社会发展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对2023年中国社会发展与民生关系进行综合评估。

主要包括教育发展、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分析。

2.1 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教育发展是提高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章节将分析2023年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研究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并且普及率持续提高。

通过教育的改善和普及,中国民众的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对民生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医疗保障与民生改善医疗保障是民生改善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本章节将研究2023年中国医疗保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民生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享受到更加全面、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然而,医疗资源不均衡和医疗费用高企等问题仍然存在。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质量,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健康。

2.3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

本章节将分析2023年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状况,并探讨其对民生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平性不足、城乡差距等。

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结论本报告基于对2023年中国民生发展的综合研究和评估,对中国民生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从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看重庆市发展

从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看重庆市发展
技创 新 、 公 众评价 六个方 面4 2 项 指标 , 涵盖经济 、
社会 、 文化 、 生态 、 民生 、 科技、 民意等领域。地区 发展与民生指数的计算借鉴了联合 国人类发展 指数( HD I ) ① 等 的有 关方 法 , 根据 指标 的上 、 下 限
阈值 来计算 各个 指标 的评 价指 数 , 指数 一般介 于

D L I 更加注重民生改善 , 包括 了民生 、 生态 、
科 技等 以前单 纯经济 增长 时不太关 注 的内容 , 比 G D P 更 能 反 映一个 地 区的经 济 社会 综 合 发 展情
况。
发展类 指标 合计 占D L I 权 重 的4 7 %。反 映 民生 展 的收 入分 配 、 生活 质量 、 劳动 就业 等 共有 1 3 4 指标 , 涉 及 居 民收入 、 恩 格 尔 系数 、 住房使用证 积、 城 镇登记失业 率等 。 除此而外 , 评 价体 系单
二、 2 0 0 0 — 2 0 1 1 年重庆D L I 的演变 态势 2 0 0 0 年 以来 , 重 庆在 完 成 中央 交 办 的 “ 四f
根据 “ 民生 优先 、 发展成果 要惠及 全体 人 民”
的要求 , 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将民
①人类发展指数( HD I ) 由三 个指标构成 : 预期 寿命 、 成 人 识 字 率 和人 均G D P 的 对 数 。这 三 个 指 标 分 别 反 映 了 人的长寿水平、 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是 由联 合 国开发 计划署( U N D P ) 在( ( 1 9 9 0 年人 文发展报告》 中提 出的, 用 以衡 量联 合国各成 员国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的指标 。本
2 0 1 3 ・ 3 孳 戾悖

构建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初步发现及政策建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构建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初步发现及政策建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项目构建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初步发现及政策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课题组2011年1月本文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展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

课题负责人:吴晓灵(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报告撰写人:吴晓灵(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赐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正山(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曹颖(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其他项目参与人员: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蒲实(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曹颖(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惠博阳(国家质监局质量司)、邱晓华(中海油)、吕庆喆(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殷剑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杨宜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王俊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韩廷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俞建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安荔(中国人民银行)、贾颖(中国人民银行)、唐欣语(中国人民银行)。

内容提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民生发展水平。

政府在促进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地方政府是促进发展的规划者、实施者和协调者,这需要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制度保障。

因此,为了全面衡量民生发展,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施“旨在全面提升民生发展”的治理模式,人大财经委立项开展了民生指数编制研究工作。

如果“全面提升民生发展”的治理模式能够在各地地方政府实施,这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极大地提升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

本研究有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论述构建民生指数在引导发展模式转变和促进地方政府善治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二是构建国民福祉指标体系,并通过对部分地区的比较研究,论证利用民生指数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科学性;三是对推动民生指数构建以及应用,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作为大学教授,我非常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我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一、宏观经济基本概念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对于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制度优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有助于优化经济政策。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经济的运行直接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四、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还需要将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进行结合,考虑企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如何适应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需要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需要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探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结合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研究,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也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

需要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新经济的崛起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将催生出许多新型产业和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这些新经济的崛起将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需要关注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新机遇。

七、开放和国际合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放和国际合作。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1、GDP国内生产总值,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 l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2035年民生发展总体目标

2035年民生发展总体目标

2035年民生发展总体目标
1. 经济发展和就业,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特别是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2. 教育和科技,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普及高等教育,加强职业
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教育公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医疗卫生,建设覆盖城乡的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本医
疗保障水平,加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4. 社会保障和福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
福利均等化。

5. 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
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体来说,2035年民生发展总体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更高水平。

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

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

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一、本文概述《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当前民生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民生领域的主要诉求,并通过研究中国民生指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民生状况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持。

本报告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民生发展画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报告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何准确把握民生发展的脉搏,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提供有效路径。

同时,概述部分还将对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报告将首先回顾我国民生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民生发展的总体状况;接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在民生领域的主要诉求;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应用;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国家统计局、地方政府统计数据以及各类社会调查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们还将邀请民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和观点。

《我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民生主要诉求研究中国民生指数研究综合报告》将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民生发展状况分析,为推动我国民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我国民生发展总体状况近年来,我国民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民生指标均呈现出稳步向好的态势。

在教育方面,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在就业方面,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中国统计学会发布2011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报告 部分省份指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差异较大

中国统计学会发布2011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报告 部分省份指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差异较大
分析 . 2 0 1 1 年 地 区发 展 与 民生 指数 体 现 了如 下一 些特 点 。
是 四大 区域 发展 与 民生指 数稳 步 提高 , 中、 西 部地 区增 速较 快 。2 0 1 1年 , 四大 区 域 的发 展与

三 是从 2 0 1 1年各 地 区 发 展 与 民生 指 数 和人 均G D P的 比较来 看 ,差 异 较 大 。有 些 省 份人 均 G D P排 序相 对 靠前 , 但 发 展 与 民生 指数 排 序 相对 靠后 , 如 内蒙古 、 宁夏 、 新疆 、 青海 等 省 份 ; 一 些省
省会 城 市 达 成 《 武 汉共 识 》 , 将联 手 打 造 以长江 中
部 门对 接 和重点 园 区合作 机制 ;建立 信 息互 通和
情 况通 报制 度 、 咨询机 制 , 以及 民 间交 流机 制 。 与此 同时 , 四省会 城 市交通 、 科技 、 商务 、 卫生 等 l 1个部 门也分 别签 署协 议 , 将 加强 交 通基 础设
G D P衡 量 国家 经 济发 展 状 况 的不 足 , 包 括 经济 发 展、 民生改 善 、 社 会 发展 、 生 态建 设 、 科技创新 、 公
地 区分别 为 3 . 7 8 %和 3 . 7 3 %。 二是 3 1 个省( 区、 市) 发展 与 民生指 数普 遍提 高, 差 距有 所缩 小 。 指数 排在 前 十名 的地 区分别 为 北京 、 上海 、 天津、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福建 、 山东 、 辽 宁和 重庆 ;指数 增速 排在 前十 名 的地 区分别 为甘 肃、 重庆 、 青海 、 河南 、 海南 、 安徽 、 贵州、 新疆 、 四川 和云 南 。
《 中共合 肥 市委 党校 学报 》 2 O 1 3年 第 1 期

我国的发展指数是什么概念

我国的发展指数是什么概念

我国的发展指数是什么概念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我国的发展指数是通过对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和计算而得出的。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和人类发展角度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的发展指数。

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的发展指数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劳动力参与率、就业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等。

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国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GDP总量已经超过经济大国,并且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

人均GDP 则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人均GDP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百美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超过1万美元,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我国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就业水平相对较稳定。

工业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发展指数又包括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

教育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创新水平,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增长。

医疗卫生水平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卫生保健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民的寿命也在逐年增长。

城市化水平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差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逐年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最后,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发展指数还包括人口素质、贫困人口减少、生活水平改善等指标。

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人民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和健康水平,我国的人口素质逐年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贫困人口减少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减贫工作的成效,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改善民生策略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改善民生策略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改善民生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统计指标的应用日益广泛。

而民生统计指标体系作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并提出改善民生的策略。

一、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民生统计指标体系主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反映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收入水平与贫困状况:人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城镇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以评估人民的经济状况和贫困状况。

2.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以反映社会保障的普及程度。

3.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教育和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城镇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率等指标,以评估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

4.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基本医疗设施覆盖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住院医疗费用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等指标,以反映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

5.住房条件:良好的住房条件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

统计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住房保障覆盖率等指标,以评估人们的住房条件。

二、改善民生的策略在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改善民生状况。

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教育等领域的质量和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推动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资源环境挑战。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一些关键方面。

一、经济指标:1.经济增长:衡量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2.资源消耗:衡量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水平,包括资源耗用强度、节能排放等。

3.投资比例:衡量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和方向。

4.发展质量: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包括创新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

二、社会指标:1.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社会稳定性。

2.教育水平:衡量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潜力,包括教育投入、教育水平等。

3.卫生水平:衡量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包括医疗资源、人均寿命等。

4.社会保障:衡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

三、环境指标:1.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水平。

2.水环境状况: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质状况。

3.大气环境状况:衡量大气污染状况和空气质量。

4.生物多样性:衡量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能源指标:1.能源消耗: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水平,包括能源强度、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2.温室气体排放:衡量能源使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新能源发展:衡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五、城市化指标:1.城市化率:衡量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

2.城市规划:衡量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3.城市环境:衡量城市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景观等。

六、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标:1.农业产出: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等农产品产量。

2.农村发展: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收入水平等。

七、科技创新指标:1.研发投入:衡量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机构建设。

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

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

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在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概念和测量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舒适生活和幸福感的追求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人类福祉理论框架,并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福祉测量,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方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方法,以期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人类福祉理论框架1. 综合幸福指数综合幸福指数是衡量人类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涵盖了物质生活、心理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在新时代中国,综合幸福指数的构建应包括经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社会安全感、自然环境质量等多个维度,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 社会公平和公正社会公平和公正是人类福祉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和公正的法治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是人类福祉理论框架中的内在支撑。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时代中国,要通过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人类福祉的测量方法1. 基于调查数据的福祉测量基于调查数据的福祉测量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们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分析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数据,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福祉测量指标。

2. 经济指标与福祉关联分析经济指标与福祉关联分析是从客观角度出发的福祉测量方法,通过对经济指标与人类福祉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增长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民生发展:警惕“高福利陷阱”

民生发展:警惕“高福利陷阱”
欧债危机的蔓延又加剧了民生困境。“这是因为,社会福利保障具有刚性特征,上调容易下调难,一旦在经济增长减缓或产业结构调整时遇到财政支出水平上升的压力,极易引发局部甚至全社会动荡。”唐任伍说。
唐任伍分析,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财政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断举债时,这种高福利模式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大量的综合负债以及未来老龄化问题,财政方面是有隐忧的。因此,要调动国家-市场-社会三方的共同力量,形成个人、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共同负担社会性支出的格局。”张晓晶说。
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要求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即政府应该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使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均等化的服务。这种呼声在当前阶段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但专家提醒,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政府责任的限度及“政府失灵”问题。
未来,我国民生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模式?湖北省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凌云认为,要构建政府主导、国民共建共享的民生社会模式。《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也指出,未来消解民生隐忧,开拓民生发展新路,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制衡”的行动框架。
“所谓多元制衡就是除了政府主导外,还应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自主调节作用,在制约政府权力的同时紧密合作,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元参与的民生发展格局。”唐任伍说。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对新城市化过程中的民生隐忧进行了新的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 The Overall Design Framework on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Indexin Chin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内容提要“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障与改善民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设计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与进展,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整体框架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通用规则,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民生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

通过编制与分析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加强了对中国民生区域发展差异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理解,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民生发展指数指标设计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Development Report of People’s Well-being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12th FYP,a number of challenges on guarantee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remind to be solved,designing a set of scientific,systematic,operability,comparability and quantifiable evaluation system is useful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People’s well-being in China,on the policy level,those evaluation system will also play a role in guiding provincial People's well-being development with strategic spirit.The General Design Framework for China Development Index of People's well-being involves system construction,index data processing,the evaluation index calculation and so bining general rul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thos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dex inspected the level of regional People’s well-being with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comparison.Through the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of it,we can not only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var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roblem on people’s well-being,but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rrect decision of our government.Key words:development index of people’s well-being,index design2011年起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其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保障与改善民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转折关头。

因此,在充分研究与总结国内外民生、幸福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构建一套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即“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以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监测中国民生发展的进展。

一、中国民生发展的演进轨迹“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人民辛勤劳作与生活幸福间的内在关系。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各种学*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985工程”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组负责人: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杨冠琼、汪大海、孙宇、章文光、王洛忠、王宏新、王昌海、果佳、姜欣、胡炜、王昊。

说均强调民生,尤其将民生与为政之道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民生对治道的重要性。

如老子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思想的核心就是民生,他指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强调“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的“道治”理念[1]。

墨子提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第三十二),理想社会应使“人给家足”,即“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

荀子则提出“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

儒家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二程文集》卷五),更加强调民生与治道、民富与国强间的辩证关系①。

而儒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大同”社会正是民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②。

此后,中国发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民生成为治道中的优先议题。

至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系统地提出“民生主义”,将之与民族独立、民权政治同等看待,也反映出民生在民主、科学与强国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也历来重视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将“民生”与“国计”并重。

1954~1995年的40年间,“国计民生”一词均出现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出党和政府经济发展与民生并重的治国指导思想③。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民生”优先的观念不断动摇,在“国计”与“民生”之间,人们越来越习惯“先国计后民生”的逻辑。

过度强调经济发展优于一切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牺牲了民生谋求发展。

尽管初步实现“国强”的愿望,但随之而来的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社会公正缺位、环境恶化、幸福感丧失以及诸多社会民生问题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迫使人们思考“富民”与“国强”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民生的回归、幸福的回归是这种思考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解决民生问题,“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可以说,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民生议题就成为最受关注的施政议题之一④。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独立章节。

《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个“民生时代”已经到来。

其后,党和政府开始深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民生与经济发展关系,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将增长、民生和稳定视为三大工作重点;并且提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①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孔子家语·贤君》);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

孟子民生思想更是充分强调了民生作为国强的基础性地位,强调恒产与恒心,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尽心上》)。

②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③“国计”出自《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

”④随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民生问题。

温家宝在2007年的新春团拜会上,再次阐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