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
1980 至1983 年间,从创作上看, 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大型体裁作品和中小型作品,如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蓝花花叙事曲》、二胡协奏曲《长城 随想》、二胡与乐队《红梅随想曲》、二胡独奏 《陕北抒怀》、《一枝花》、《江南春色》、《 满江红》、《影》、《枫桥夜泊》、《音诗》、 《追思》等。
• 80 年代后期至今, 二胡音乐的创作更呈现出多元 化的特点。
1、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 建国后,由于演出的需要,音乐家把许多优秀的器乐独 奏曲、各地方乐种中的合奏曲、以及外国的优秀通俗的 乐曲改编成了这种“新型乐队”的合奏曲。
• 彭修文改编的如《瑶族舞曲》《步步高》《彩云追月》 《花好月圆》《月儿高》《乱云飞》《二泉映月》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多首外国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雅 典的废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 《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有的是根据各国 流行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如《霍拉舞曲》、《美丽 的梭罗河》、《达姆,达姆》、《伐木歌》等。
• 90 年代以来,一批年轻作曲家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 在运用当代作曲技术创作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如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谭盾的《西北 组曲》、瞿小松的《神曲》(为民族吹管乐而作)、郭 文景的《滇西土风》、唐建平的《后土》等。
思考与拓展:不同视角下的“女子 女子十二乐坊”在京隆重 推出,众多媒体将其称之为“新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 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音乐现象, 业内人士 敏感、迅速地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有人认 为“她们是民乐功臣”;有人认为“只能 作为民乐的补充”;有人认为它“填补了 市场的空白”;有人认为它是“高雅民乐 的通俗化”……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对 此现象,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四年级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京调
四年级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京调》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京调》,了解京韵,引起学生对我们“国粹”的兴趣与喜爱。
2、了解竹笛的特点及表现力。
4、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能随音乐模仿生、旦行当的动作,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材分析顾冠仁,著名作曲家。
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他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作曲家之一。
顾冠仁以其创作的多样性及多产著称。
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弹拨乐合奏这个演出形式上,顾冠仁以其丰富的作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合奏《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义贯千古——祭关羽》、《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王昭君》、二胡协奏曲《望月》、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弹拨乐合奏《三六》、《驼铃响叮当》、《喜悦》、江南丝竹《春晖曲》、《绿野》、小合奏《京调》、《苏堤漫步》、朗诵配乐《琵琶行》、《兵车行》。
《京调》(笛子与乐队),是顾冠仁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队。
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
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引子+ABABA+尾声。
开始由乐队奏出源于京剧过门音调的引子,接着出现竹笛演奏出的第一部分主题:清脆明亮的笛声,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这一活泼的快板于一段过门之后,再由竹笛奏出一段新的京剧音调:这一音调舒展、飘逸,与第一段活泼的主题旋律形成对比。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轻松活泼的音调,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突然放慢速度,由笛子用散板的京剧唱腔结束全曲。
“西皮”是京剧的唱腔之一,据说最早是陕西一带的“秦腔”流入湖北襄阳一带,与当地音调和其他音调相结合形成“襄阳腔”,在运用中发展为“西皮”。
琵琶乐曲介绍--十首现代琵琶协奏曲.doc
1、草原小姐妹《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1973年,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
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
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乐曲采用民族传统乐曲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乐曲结构。
全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
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乐曲注意发挥管弦乐队的音。
向功能,加上琵琶大量运用滑品虚按和六连音等节奏音型,模拟了暴风雪的肆虐。
同时,呈示主题作了充分的展衍,以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与暴风雪搏斗的精神;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来自于歌曲的旋律富于歌唱性。
紧接着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旋律更为明朗开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表现了小姐妹想起了党和领袖的谆谆教导,互相勉励、互相支持,更增添了与风雪寒夜搏斗的信心。
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呈示主题的再现,犹如绽开的朵朵红花遍开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地。
全曲选材精练,构思严谨,织体丰富,尤其注意琵琶与管弦乐队的穿插配合,注意发挥琵琶技巧的特长,并创造了很多新的指法技巧。
例如,用扫、拂、划、撇构成和声;用摭分加强旋律的内在力度感;用双音滑品等来模拟暴风雪;用长轮来表现歌唱性的旋律,等等,使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气势恢弘,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丰满,从而把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花木兰《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顾冠仁创作于1979年。
乐曲以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木兰辞》为背景,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白宗巍创作的乐府原词歌曲的曲调为素材,描写了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
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推荐选手登记表
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推荐选手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月日
单 位
指导老师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艺
术
简
历
(一张彩色二寸免冠标准照片贴于此处,另一张随表寄来)
比
赛
演奏
曲
目
选拔赛
1.曲目:
(曲目时间:)
2.任选一首1949年以后的创作的独奏乐曲:
(曲目时间:)
复赛
1.曲目:
(曲目时间: )
2.任选一首1949年以后的创作的独奏乐曲:
(曲目时间: )
半决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平沙落雁》(古曲 版本不限)
2.曲目:
(曲目时间: )
3.自选一首1990年以来创作的当代乐曲(5-10分钟):
(曲目时间: )
决赛
1.琵琶与乐队《春江花月夜》(罗忠镕、秦鹏章版本)
2.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
推荐单位意见
印章
签字:
注:1、随表附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
2、选拔赛通过后,各轮曲目均不得自行改变。
本人签名:
2011年月日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打开文本图片集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是应国际“儒联”为纪念孔子诞辰2545年所举办的音乐会“千秋颂”的委约作品。
创作于1994年7—9月。
同年10月7日由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
独奏是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她也参与了创作。
《人民音乐》发表了作曲家自己撰写的文章《创作中的思考——琵琶协奏曲〈春秋〉创作札记》。
需要说明的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参阅了作曲家自己写的有关文章,以求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表达出他的创作意愿。
一、标题与内容唐建平说,琵琶协奏曲《春秋》是借鉴儒家音乐思想而创作的作品。
其目的是借“春秋”这一题材和儒家音乐上的韵意来抒发对数千年中华悠久文明成就的崇敬、热爱和追溯之情。
在文化特性上,选择了礼乐中“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思想。
作为写孔子的音乐,可以用叙事体(类似琵琶协奏曲《花木兰》或《草原小姐妹》那样的写法),也可以舍弃情节只写“精神”。
作者采用了后一种写法。
曲目以“春秋”为标题,首先是希望突出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同时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雄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此外,“春秋”二字在汉语中又有代表“历史”或“文化”的意思,这样也可以扩大作曲家音乐创作表现的外延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形式与表现(一)音乐基本素材的选择与设定音乐创作的基本素材选择设定和对音乐气度、风貌的想象,是作曲家开始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唐建平从礼乐思想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礼乐是用“钟鼓管磬龠干戚”这些乐器演奏的,而其中鼓的作用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所谓“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就是指弦匏笙簧都要和着鼓的节奏一起演奏②,故作曲家在乐队音响的设置和应用上都充分考虑到鼓、编钟、编磬等当时已被广泛使用的乐器音色音响,以唤起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回忆与想象。
当然,事实上在此之前,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凝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生命力的象征,所以作曲家在该作的开头和结尾均有意识地用了鼓的音响。
花木兰管弦乐合奏谱
花⽊兰管弦乐合奏谱⼀、引⾔《花⽊兰》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部壮丽史诗,⽽将这部壮丽史诗以管弦乐的形式呈现出来,⽆疑是对传统与现代⾳乐的⼀次⼤胆创新。
本合奏谱旨在将《花⽊兰》的故事情节与⾳乐情感完美融合,为听众带来⼀场视听盛宴。
⼆、曲⽬结构与特点开场:序曲以宏⼤的交响乐开场,引领听众进⼊《花⽊兰》的世界。
⾳乐中融⼊中国传统乐器,如⼆胡、琵琶等,展现东⽅韵味。
第⼀幕:⽊兰的童年与代⽗从军以轻松欢快的旋律表现⽊兰的童年⽣活,随后⾳乐转为庄重与坚定,表现⽊兰代⽗从军的决⼼。
第⼆幕:战争的残酷与⽊兰的英勇⾳乐中运⽤紧张的节奏和低沉的⾳调,描绘战争的残酷,同时穿插⽊兰英勇的形象。
第三幕:⽊兰的胜利与荣耀归来胜利的主题⾳乐充满激情与喜悦,同时融⼊中国⿎点,营造出浓厚的东⽅氛围。
尾声:和平的赞歌以宁静、和谐的旋律结束全曲,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
三、创作理念与技巧本合奏谱⼒求在保留《花⽊兰》故事精神的同时,融⼊现代⾳乐元素。
通过丰富的管弦乐⾊彩,展现战争与和平、英勇与柔情的对⽐。
在配器上,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乐器与⻄⽅管弦乐器,旨在创造⼀种跨越东⻄⽅的⾳乐语⾔。
四、演奏建议1.乐队配合:强调乐队各声部间的默契配合,确保⾳乐整体流畅。
2.⾳乐情感表达:建议演奏者在演绎过程中充分投⼊情感,以更好地传达乐曲中的故事情感。
3.技巧难点解析:针对合奏谱中的⾼难度部分,如快速旋律、多声部配合等,提供详细的技巧指导。
五、结语《花⽊兰》管弦乐合奏谱是对东⻄⽅⾳乐⽂化的⼀次深度探索与融合。
希望本合奏谱能为演奏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听众带来⼀场难忘的⾳乐体验。
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乐家和爱好者能够参与到此类跨⽂化⾳乐的创作与演绎中来,共同推动⾳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论文范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琵琶协奏曲创作研究——以《乌江恨》与《祁连狂想》为例
论文范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琵琶协奏曲创作研究——以《乌江恨》与《祁连狂想》为例第一章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琵琶协奏曲创作简述一首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倘若总是用陈旧的写作手法来写新时代的作品,便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一个好的作曲家,在考虑创作问题时,应该包括纵向、横向两方面的内容,即本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元素,及所处时代的世界现代元素。
假使我们的作品没有自己民族的元素,那便不可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更不可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一节当代琵琶协奏曲创作的发端在我国现当代音乐里,民族器乐这一领域的创作成就斐然。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民族器乐发展、成长的条件大大优越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因而,对于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及特点。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琵琶而言,在这一新的时期,其创作的发展也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琵琶协奏曲,这种民族器乐交响化的创作开始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
“协奏曲”一词,源于拉丁文“concertare”,原意为“竞争”或“斗争”,主要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之间的竞争,并能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创作在中国始于1949 年,而琵琶协奏曲创作的潮流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代表作品有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草原小姐妹》(1973 年)、许博允的《琵琶随笔》(1975年)、顾冠仁的《花木兰》(1979年)等。
作品《草原小姐妹》,这部琵琶协奏曲的创作,可以说开启了民族器乐协奏曲的创作先河。
当时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文革”时期),因而在创作上,创作者们并没有充分展现其创作个性,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吸收同样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这种将西方作曲中的协奏曲写法同中国器乐中一些传统曲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做法,可以说在当时是一种较具创新的实践。
因而,它的成功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形式的选择,可以是更为丰富多样的。
琵琶协奏曲《晚秋》音乐特点解析
琵琶协奏曲《晚秋》音乐特点解析崔颖中央音乐学院摘要:中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先生创作的琵琶协奏曲《晚秋》受到琵琶演奏家们的青睐,这首旋律线条凄美、演奏技法丰富的琵琶协奏曲上演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舞台。
本文将从演奏与情感剖析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解 析,探讨在演奏中对此曲进行二度创作的难得之处,并围绕协奏曲《晚秋》的结构特点、演奏特点以及音乐特色等三个大方面展开全面解析。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晚秋》音乐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22-03在琵琶协奏曲的曲库中,近年来涌现出有如《花木兰》 《草原小姐妹》《祝福》等优秀的大型协奏曲,通过琵琶 演奏曲而使之享誉国际舞台,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之作。
一、 创作背景琵琶协奏曲《晚秋》创作于2014年晚秋,恰与曲目 标题吻合。
此曲是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张雅迪于独奏 音乐会上首演的委约作品,作曲家李博禅担任此次首 演的钢琴演奏部分。
此曲目运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将琵 琶与钢琴完美融合,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将琵琶丰富 的演奏技法展现地淋漓尽致。
《晚秋》的诞生正如它的 季节,在晚秋的季节里,作曲家认为:“在这样一个离别 与回忆相互交织的季节里,琵琶演奏者通过琵琶轻拢 慢捻抹复挑式的吟唱,更能呈现出凄凉忧伤的心里情 绪”。
在曲目介绍的段落,作曲家更是引用出自宋代诗 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经典名句: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样的介绍有别于冗长其他的 曲目介绍,一句诗词,仿佛道出作曲家思绪万千的灵感 与想法,最终却由琵琶来代为言说。
琵琶因中国民族器 乐中于亦文亦武而著称,琵琶协奏曲引用了西方的现 代作曲技法,将中西乐器结合起来,从而使琵琶这件中 国传统乐器推向世界舞台。
二、 《晚秋》结构分析《晚秋》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3分8秒,全曲由302 小节构成。
整首乐曲旋律线条优美、节奏变化复杂、音 乐情绪饱满且富有张力。
曲式结构属于具有再现的三 部性曲式结构。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处理
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处理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处理琵琶协奏曲《花木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她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精妙的演奏处理使之成为琵琶演奏家们争相演奏的重要曲目。
本文将从曲调、节奏、技巧以及表达力等方面,分析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处理。
首先,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在曲调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征。
这首曲子以典型的北方民谣曲调为基础,却又融入了京剧、豫剧等戏曲的旋律特点。
曲调的起伏跌宕,节奏明快,给人以热烈、激情的感觉。
琵琶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捕捉曲调的特点,通过技巧的运用使之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其次,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在节奏处理上具有独特之处。
曲谱中的节奏要求明确而准确,既有激情澎湃的快速节奏,又有细腻柔和的缓慢节奏,使整个曲子在节奏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演奏家需要灵活处理节奏,通过加强或放松力度,突出节奏的层次感,使听众感受到旋律的动感与韵律的美妙。
再次,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表达力非常丰富。
曲谱中注有不少细节标识,如颤音、滑音、泛音等,使得演奏家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突出旋律的情感表达。
演奏家需要精准的掌握这些技巧,用心演绎每一个细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此外,演奏家还可以通过音量、音色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与感动。
最后,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演奏处理需要注意与伴奏的协调。
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琵琶是主导乐器,而伴奏则起到衬托和支持的作用。
演奏家需要准确掌握与伴奏的配合默契,在不破坏曲调结构和层次感的基础上,使主旋律与伴奏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总之,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精妙的演奏处理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曲调、节奏、技巧、表达力以及与伴奏的协调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琵琶协奏曲的魅力所在,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该曲的演奏艺术。
无论是演奏家还是听众,都能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魅力,以及独具特色的琵琶演奏艺术综上所述,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通过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妙的演奏处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丰富性。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那琵琶弹奏的名曲都有哪些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国琵琶十大名曲,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塞上曲》《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此曲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曲调婉转细腻,缠绵惆怅。
在弹奏上充分发挥左手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在虚音、实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错配合中,运用弹、挑、泛等单音与拉、推、轮指等连指的巧妙穿插,使旋律更显委婉柔美,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表达了古代妇女受压抑的内心痛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夕阳箫鼓》《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或《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
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
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中国琵琶十大名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琵琶及琵琶曲简介
、琵琶简介琵琶本作“批把”,是民乐中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
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鼗”。
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即直项琵琶),故名曲项琵琶。
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
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
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能奏半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A、d、e、a 。
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域A-d3。
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
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
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
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
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
全长约96厘米。
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右手有弹、桃、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
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
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乐曲介绍--花木兰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
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
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
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
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
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
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
“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的出征场面。
“拼杀”段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传统武曲中并弦等技巧,并通过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的转调,展现出木兰浴血沙场的壮阔画面。
再现部“凯旋回家园”,一开始就鼓角齐鸣,描绘乡亲父老欢迎木兰凯旋归来的热烈场景,然后琵琶奏出变化了的主部主题,细腻地刻划了木兰重整女装时的喜悦心情。
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表达了花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的坚强决心。
这部协奏曲在如何运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使它与西洋音乐形式及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顾冠仁和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1942年1月1日出生于江苏海门,7岁开始向上海丝竹名家瞿东生学习琵琶演奏。
1957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任琵琶演奏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
绪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交融的产物。
它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大同乐会和北京国乐改进社,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直至1954年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原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乐团)提出,以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组乐器作为大型民族乐队的结构体制,由此确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新型民族乐队的建立必须与大量的演奏实践相结合。
然而,由于当时作曲家们对这种新型的乐队编制还不熟悉,并且在思想上对民族器乐创作也不够重视,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除《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均为聂耳曲)、《彩云追月》(任光曲)等作品是以作曲家创作的之外,大多是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家或指挥家改编的乐曲为主。
①由于当时的改编者们并非作曲专业出身,对民族管弦乐的作曲技法并不了解,在创作思维上又受到西方交响乐队模式的影响,片面理解“交响化”的概念,照搬西方传统功能和声和交响乐队的配器原则,运用交响化的旋律发展手法,生硬效仿西方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这使得民族管弦乐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艺术魅力,因而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在艺术质量上难以出现让人满意的音乐作品。
1961年“民族乐队音乐座谈会”的纪要《继承发展传统,贯彻“百花齐放”方针》一文曾强调:“某些民族乐队的组成是可以有条件地吸收西洋管弦乐队的经验和吸收某些外国乐器的,但是生搬硬套的方法和盲目地追求所谓‘交响性’的做法,对于发扬民族乐队的特点是不利的,也不能简单地以中西乐器混合乐队的组成方法来替代民族乐队的创造性发展。
”②由此可见,“民族乐队交响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被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问题,但是考虑到这是一种新型的乐队形式以及当时作曲家的创作队伍,这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过程。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琵琶乐曲介绍--花木兰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乐曲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热情歌颂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勇敢坚强和爱国主义情操。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顾冠仁据北朝民歌《木兰辞》而作,于1980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
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三等奖。
这部单乐章协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木兰爱家乡”的主部主题来自五四时期广泛流传的爱国歌曲《木兰辞》(白宗魏曲),质朴委婉,富于民歌风味。
琵琶施以推、拉、吟、揉等技法,使之更为柔美,表现了木兰温柔的少女性格。
副部主题是活泼的小快板,由琵琶与乐队不断呼应发展着,表现了木兰练武时的飒爽英姿。
主部主题再现时,乐队全奏,琵琶在高音区用摇指重复呼应,出现了呈示部的高潮,抒发了木兰对家乡的热爱。
展开部“奋勇上战场”包括三个段落: “入侵”段以乐队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低音管乐器吹出凶暴残忍的侵略者主题,然后琵琶以散板奏出一连串先宽后紧的音型,刻划木兰闻敌入侵的不安心情。
接着乐队全奏出高亢明亮的大调旋律,表现了木兰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坚强意志。
“出征”段在急促的马蹄声中展开,琵琶以“凤点头”的技法,描绘出战马奔腾、由远渐近的出征场面。
“拼杀”段是全曲的高潮,琵琶用传统武曲中并弦等技巧,并通过与乐队的快速竞奏和频繁的转调,展现出木兰浴血沙场的壮阔画面。
再现部“凯旋回家园”,一开始就鼓角齐鸣,描绘乡亲父老欢迎木兰凯旋归来的热烈场景,然后琵琶奏出变化了的主部主题,细腻地刻划了木兰重整女装时的喜悦心情。
尾声中又出现了“出征”的音调,表达了花木兰随时准备重跨战马的坚强决心。
这部协奏曲在如何运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使它与西洋音乐形式及作曲技法相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顾冠仁和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1942年1月1日出生于江苏海门,7岁开始向上海丝竹名家瞿东生学习琵琶演奏。
析琵琶协奏曲《花木兰》
析琵琶协奏曲《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首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合作的协奏曲,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琵琶曲。
纵观音乐整体,其主题旋律、演奏技法和艺术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琵琶技法的娴熟运用和左手右手相配合的能力,分别对花木兰和入侵者两大音乐材料进行不一样的诠释和解读。
琵琶的右手有很多演奏技法,比如弹挑、轮指、扫弦、摇指等技法娴熟运用,构成《花木兰》的演奏技法特点。
为了保证作品研究的严谨性,笔者搜集大量资料,主要围绕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体裁来分析《花木兰》。
由于花木兰的英雄历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影视作品和文字出版都曾以此故事作为原型来研究和塑造。
因此作为一首琵琶协奏曲,作者不仅要体现出歌颂了这这一历史形象,还要更细致地反映在音乐创作上,乐曲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合理性和演奏技法准确性。
笔者通过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曲目创作特点,从而希望能为演奏者提供相对专业地解读,也对之后的演奏提供了有力的文字概述,会对今后从事各项琵琶教学或者演奏者工作的人产生有很大的益处和影响。
浅谈琵琶曲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琵琶曲中的女性形象一引言中国琵琶艺术的发展史是一幅多姿多彩,与时俱进的漫漫长卷,历代作曲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创作出不同音乐风格的琵琶作品,琵琶作品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涌现出大量的以女性为题材来进行创作。
如传文曲《昭君出塞》讲述了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传达出昭君出塞时的激昂悲愤之情和离别故土的哀怨悲痛之情;近现代乐曲《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通过对琵琶女往昔的浮华与当下凄惨境遇的形象对比,联想到白居易作者自身的怀才不遇,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之情;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大无畏的英雄女性形象等等乐曲。
本文对女性艺术的探究,能够更加彰显中国古代女性的本土特色,这使听者能够了解与洞察各时期的不同女性文化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以独特的视觉去挖掘琵琶曲中的探究更多的具有人文情怀和传统韵味的动人的琵琶音乐,以与大家分享。
本文通过分析琵琶作品中女性形象,为琵琶作品的赏析与演奏找到一个新颖的切入点,对以后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一个参考,帮助听众在脑海中塑造出音乐作品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
二琵琶曲历史背景介绍每首琵琶曲都有它各个不同的演奏风格。
不同的气质。
不同的灵魂之所在。
下边三首乐曲:《昭君出塞》《《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花木兰》三首乐曲都以描写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为题材,三首乐曲虽然表现了性格迥异的女性,但在封建社会大背景下,男权至上,女性地位卑微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她们有做母亲的价值,女儿的价值,妻子的价值,还有自身价值。
第一节琵琶曲《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始,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郭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阔氏”(阔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