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在世界尖端的12项超高层关键施工技术!
典型工程项目案例
典型工程项目案例工程项目是指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等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管理及经济活动。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工程项目案例。
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中国首个“新一线”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
该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达到了1700公顷。
该项目的建设周期为4年,从2014年6月开始,到2019年6月建成通航。
在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基基础、钢结构、立体交通、供水、排水、空调通风等多个专业工程的建设。
同时,为了保证飞机进出机场的安全性和顺畅性,还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口岸、停车场、机库等设施和服务。
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市政府推动城市“羊城十二条”之一的重要工程项目,拟建成高端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地标项目。
总工期预计10年,总用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该建筑最大特点是设计采用“天府之国”的概念,水系、草木、建筑相融合,把未来公园与办公环境糅合,打造自然、舒适、健康的工作氛围。
三、汶川地震灾后重建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是一次规模宏大、工作量庞大和复杂的工程项目。
重建需要涉及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问题。
此外,还面对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减灾排灾能力建设等多方面要素。
这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工程项目,同时也是一场人民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四、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工期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工程项目之一。
总投资达到2542亿元人民币,其建设周期为17年。
这是一个涉及电力、水利、公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这个工程是中国南北向骨干线重要枢纽的三峡,实现了焦点工夫的脊骨节点联接,成为中国巨大水利工程中的楼房大厦。
总之,工程项目是一个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智能建造工程业绩
智能建造工程业绩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智能建造工程业绩,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建筑企业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智能建造工程业绩的案例: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的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智能建造技术。
从施工监控到自动化设备管理,再到数字化施工图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智能建造的优势。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还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雄安新区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样板,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广泛应用了智能建造技术。
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设备的配置,再到施工过程的监控,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实现了高效、环保、节能的建设目标。
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也广泛应用了智能建造技术。
从桥梁的测量、设计到施工监控,再到后期的维护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准和高效,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这些工程案例充分证明了智能建造在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智能建造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流趋势,推动建筑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具体关键节点工期具体要求如下
此日期为开始时间
±0.000完成
2012年4月10日
60
最迟完成日期:系指排屋P8、P9中完成较晚者日期
屋面结构完成
2012年5月25日
95
结构验收完成
2012年6月14日
115
外保温施工完成
2012年7月1日
125
外脚手架拆除
2012年7月30日
160
屋面结构完成
2012年10月16日
160
结构验收完成
2012年11月15日
190
外脚手架拆除
2013年3月13日
307
注:其中,因排屋P8、P9将分别作为本项目售展中心、样板房展示区,为此,对排屋P8、P9关键节点工期进一步要求:
关键节点名称
最迟完成日期
日历天数累计
备注
土方开挖
2012年2月10日
0
具体关键节点工期具体要求如下:
1)高层9#、10#楼关键节点工期要求:
关键节点名称
最迟完成日期
日历天数累计
备注
土方开挖
2012年2月10日
0
此日期为开始时间±0.00 Nhomakorabea完成2012年4月30日
80
最迟完成日期:系指9#、10#楼中完成较晚者日期
第十层结构完成
2012年7月20日
建筑行业15项创新技术(2024版)
建筑行业15项创新技术(2024版)建筑行业15项创新技术(2024版)1. 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数字化的工具,用于设计、建造和运营建筑项目。
它通过创建项目的数字表示,使项目团队能够更有效地协作,提高项目的质量,减少错误和浪费。
2. 3D打印建筑3D打印建筑技术使用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通过3D打印机现场打印建筑结构。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建筑效率,减少建筑废物,并且可以创建出传统建筑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设计。
3.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人机可以用于现场监测、地图制作和建筑模型的创建,提高建筑项目的安全性和效率。
4.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预测建筑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优化资源分配,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5.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用于建筑设计和展示。
通过这些技术,设计师和客户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建筑项目的设计和完成后的样子,提高设计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6.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可以用于建筑施工,如砌砖、焊接和涂装等,提高建筑效率和质量。
7. 可持续建筑材料可持续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
使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建筑成本。
8.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建筑。
绿色建筑可以提高室内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9. 物联网(IoT)物联网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将传感器和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的运行状态,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效率。
10. 预制的建筑组件预制建筑组件是在工厂中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组件。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建筑效率,减少建筑废物,缩短建筑周期。
11. 4D和5D BIM4D和5D BIM是在传统BIM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和成本维度。
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介绍20字
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介绍20字
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在国际上跻身前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一些代表性工程项目。
首先,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实现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我国的神舟飞船项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其次,我国的高铁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在时速达到350公里的情况下实现了商业运营,成为了世界上最快的商业运营列车。
同时,我国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此外,我国的电子信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系列,多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成为了世界上性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另外,我国在5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沿,成为了5G技术的推动者和领军者。
最后,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成功实现了长期以来水资源富集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饮用水资源。
另外,我国在太阳能和风能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在航空航天、高铁、电子信息、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特色。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必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案例
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案例建筑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每一项建筑工程都是一个不同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施工案例,展示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1.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上最高的停车楼,高度达到632米。
在其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创新的技术和材料。
为了应对高空施工的挑战,工程队使用了先进的建筑设备和特殊的安全措施。
此外,为了确保大厦的结构稳定性,工程师们还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模拟,以确保大厦能够抵御地震和风力的影响。
2. 大阪梅田空中花园大阪梅田空中花园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心的综合建筑群,包括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酒店。
这个项目具有复杂的设计和建筑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在繁忙的城市中心进行施工。
工程团队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和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成功地解决了交通、噪音和环境等问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3. 卡塔尔世界杯体育场卡塔尔世界杯体育场是卡塔尔为世界杯足球赛而建的一系列体育场馆。
这些体育场馆采用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确保绿色环保和能源效率。
工程团队还面临着高温和恶劣天气条件的挑战,他们利用先进的空调和隔热技术,确保了球迷和运动员的舒适和安全。
4. 英国伦敦塔桥改造伦敦塔桥是英国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近年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造。
这个项目旨在提高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队采用了特殊的悬浇混凝土技术和加固措施,同时平衡保护历史遗产和提供现代化设施的需求。
5. 中国杭州西湖会议中心杭州西湖会议中心是一座集会议、展览、宴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
为了保护杭州西湖景区的环境,工程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仅是建筑行业中一些典型的建筑施工案例,每个案例都代表了团队的努力和创新精神。
在未来,建筑行业将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并致力于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和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导言】超高层建筑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大亮点,其威严的身姿和复杂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技术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技术更是牵扯到多个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希望能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一、超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挑战】1. 挑战一:地基基础工程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而超高层建筑的自重和地震荷载使得地基基础的选址和设计变得极为困难。
2. 挑战二:结构体系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涉及的力学、材料和结构分析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形状和所处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和设计。
3. 挑战三:施工工艺与安全超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需要应对风压、自重、温度等影响,同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施工工艺。
【二、关键技术的研究】1. 地基基础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1)基坑支护技术(2)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3)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2. 结构体系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1)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施工技术(2)高强钢材的选用与焊接技术(3)结构抗震设计和减震控制技术(4)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及抗风设计技术3. 施工工艺与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1)超高层混凝土的浇筑技术(2)高空作业与安全防护技术(3)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与监控技术(4)应急救援与安全预案研究【三、关键技术的应用】1. 上海中心大厦地基基础工程上海中心大厦的地基基础采用了先进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沉降和承载力问题,确保了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2. 台北101结构体系设计台北101采用了创新的结构体系设计,通过大直径桩基和超高强钢材的运用,有效抵抗了台湾地震的影响,成为了全球令人瞩目的超高层建筑之一。
3.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施工工艺与安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和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实践,在保障质量的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
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技术解读一,工程简介: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是一座集商业、办公、酒店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摩天大楼。
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总建筑面积574058㎡,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10139㎡,建筑高度:632米。
地下5层,基坑深度,31.4m。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竖向结构包括核心筒和巨型柱,水平结构包括楼层钢梁、楼面桁架、环状桁架、伸臂桁架及组合楼板。
二,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及措施:,便于32.11m分有效长度2.2用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制,以注浆量为主;2.3,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成孔方式:正循环钻进,反循环清孔;、泥浆制备:采用专用膨润土和外加剂人工拌制;泥浆除砂:ZX-250型泥浆净化装置(除砂机)除砂;、钻头形式:三翼双腰钻加钻具配重;、清孔方式一清泵吸反循环,二清泵吸(气举)反循环;、钢筋安装:预加工成型,直螺纹接驳器连接;、混凝土浇筑:导管法水下混凝土浇筑;、注浆:桩混凝土强度达到C45后,进行桩端后注浆。
2.4,试验与检测:对于基桩100%进行低应变动测、超声波(透射法)、成孔质量(孔深、孔径及垂直度)检测;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桩取桩总数的1%,共11根。
3,主楼底板超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3.1主楼区域底板为八边形,面积约9370m2,厚度6m;主楼中部有一个电梯井深坑已于前期先行浇筑完成,紧贴地下墙为裙房区底板板厚1.6m,主楼与裙房之间有一条宽3.5m过渡区,板厚由6m过渡到1.6m。
底板面标高均为-25.40m。
3.2,底板混凝土采用C50R90商品混凝土,抗渗等级P12.底板混凝土总量6万m3。
本次浇344.14.24.34.44.55核心筒5.15.269台。
从混凝土泵送设备、混凝土布管工艺、混凝土性能三个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
用三一重工混凝土固定泵送系统核心筒高度200m以下用HBT90CH-2135;核心筒高度200m-556m范围用2台备用1台用HBT90CH-2150;核心筒高度556m-632m范围用1台备用1台HBT90CH-2150。
国内外近年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3篇
国内外近年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3篇国内外近年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1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国内外矗立。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工程技术、结构设计等各种领域的大型试验场。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近年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内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高层建筑纵横捭阖,大量的摩天大楼从地面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城市经济的支柱之一。
其中明显的代表有上海的上海中心、广州的广州塔和北京的国贸三期等。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创造了外观和设计上的突破,也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结构设计最为核心。
由于高层建筑需要承受不断变化的风荷载和自重的影响,对于结构的稳定性需求极高。
同时,建筑的安全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当前,仍然较为常用的框架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的需求,并且在逐渐完善。
例如,中国石化大厦采用了双心筒的结构形式,而东方明珠则采用了球形三角架的结构布置。
这些采用不同结构的高层建筑,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让中国高层建筑取得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多的功能需求。
其次,施工技术也是高层建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中,钢筋混凝土、切割、机械化施工等各种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高层建筑的尺寸较大、造型复杂、施工技术极为考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施工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细节。
例如,上海中心的进口的钢制自升式工作平台就自带液压推进器和马达、机械停车锁等,使得整个施工过程更加安全。
除了国内,国外的高层建筑同样也从不同的角度推动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国外的经济和人口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了建筑界,导致了建筑高度的持续上升。
在这其中,美洲地区是最为明显的代表。
目前,美洲地区的高层建筑以纽约为中心,其中包括正在建设的吉米·卡特商务中心、JPMorgan Chase总部、纽约时代华纳大厦等。
这些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以其高度、形态和建筑技术体现了建筑界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对于世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建筑业10项新技术目录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 水泥土复合桩技术1.4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1.5 真空预压法组合加固软基技术1.6 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技术1.7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1.9 逆作法施工技术1.10 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1.11 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2 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1.13 综合管廊施工技术2 钢筋与混凝土技术2.1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2.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3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2.5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6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7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2.8 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2.9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2.10 预应力技术2.11 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2.12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3 模板脚手架技术3.1 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3.2 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3.3 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3.4 液压爬升模板技术3.5 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3.6 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3.7 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技术3.8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3.9 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3.10 管廊模板技术3.11 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4.1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4.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4.3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4.4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4.5 夹心保温墙板技术4.6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4.7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4.8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4.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4.10 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5 钢结构技术5.1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5.2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5.3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5.4 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5.5 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5.6 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5.7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5.8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5.9 索结构应用技术5.10 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6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6.2 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6.3 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6.4 工业化成品支吊架技术6.5 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6.6 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安装施工技术6.7 内保温金属风管施工技术6.8 金属风管预制安装施工技术6.9 超高层垂直高压电缆敷设技术6.10 机电消声减振综合施工技术6.11 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技术7 绿色施工技术7.1 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7.3 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7.4 施工扬尘控制技术7.5 施工噪声控制技术7.6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7.7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7.8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7.9 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7.10 混凝土楼地面一次成型技术7.11 建筑物墙体免抹灰技术8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8.1 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 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 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 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8.5 种植屋面防水施工技术8.6 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应用技术8.7 高性能外墙保温技术8.8 高效外墙自保温技术8.9 高性能门窗技术8.10 一体化遮阳窗9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9.1 消能减震技术9.2 建筑隔震技术9.3 结构构件加固技术9.4 建筑移位技术9.5 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9.6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7 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技术9.8 爆破工程监测技术9.9 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9.10 隧道安全监测技术10 信息化技术10.1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10.2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10.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10.4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10.5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10.6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10.7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10.8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10.9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在当今社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为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建筑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筑业的 10 项新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的稳固至关重要。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通过在灌注桩成桩后,将水泥浆注入桩端和桩侧,有效地提高了桩的承载力,减少了桩的沉降量。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则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高、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支护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止水和挡土,保证施工安全。
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可以在无需振捣的情况下自流平并填充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噪音污染。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三、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强钢筋的应用可以减少钢筋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具有连接强度高、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
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结构和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铝合金模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周转次数多等优点,能够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爬升模板技术适用于高层建筑施工,能够随着建筑物的升高自动爬升,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盘扣式脚手架具有搭设速度快、稳定性好、承载力高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脚手架。
五、钢结构技术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钢结构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软件,能够准确地测量钢结构的尺寸和位置,保证安装精度。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特殊的尺度和高度,这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40层左右,建筑师必须调整设计观念,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
超高层建筑类似于竖立起来的街道,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如安全、内部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等。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和电梯等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
为了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抗震设防烈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和束筒结构体系。
除了这些传统的结构体系,还可以采用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和错层结构等。
在90年代以后,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等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也广泛应用。
在高层建筑中,除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全钢结构。
对于建筑高度为100米、柱网为8.4米、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超高层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
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可以承担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同时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可以起到变形协调作用,同时也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
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的设计存在问题。
通常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但在计算时往往没有考虑到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这样做不仅不安全,还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采用MST组合梁,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要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是一个难点。
它需要考虑多方要求,如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
《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5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超级工程》观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超级工程》观后感篇1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故事。
“中国,全球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有七个位于中国”、“短短三十年,中国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架设了众多全球技术难度最高的桥梁”、“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超级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这是我在观看《超级工程》纪录片时所做的笔记,走进这些大工程的背后,我内心油然而生出自豪感。
我看到了这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看到了工匠精神贯穿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也看到了建筑工人用汗水浇筑超级工程,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付出。
《超级工程》纪录片作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缩影和典范,不仅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彰显艺术的力量,更关注了钢筋混凝土背后的人情味。
我家大伯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工作十年有余,他一年就回家1-2次,每天的生活环境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生活是枯燥的,他也曾经厌烦过,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像我大伯父这样的建筑工人还有跟多,每个工程背后都有一批这样的建设者,每个建筑奇迹都是建筑工人们用汗水、用无数甘于寂寞和无私奉献的努力换来的,也让工程本身充满了故事。
成败的关键在人。
在这些宏大工程面前,人是何其渺小。
工程建设中不断遇到困境,但那些拥有疯狂想象力、创造力的设计师、工程师和辛苦伟大的工人们不断地攻克难题,人类的勇敢和智慧超出想象。
大型设备的制造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让工程师们更有自信去挑战从前难以征服的自然环境,将跨越天险的能力不断提高,纵横南北。
在建设港珠澳大桥中,隧道工程建设周期长、高风险、重复性强,工作精度、难度高,加之“孤岛”“孤船”水上作业,极易造成人员思想波动。
中 国基建技术创新有哪些亮点
中国基建技术创新有哪些亮点《中国基建技术创新有哪些亮点》在当今世界,中国基建的成就举世瞩目。
从跨越山河的大桥到深入地下的隧道,从广袤无垠的高铁网络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国基建在不断刷新着世界的认知。
而这背后,是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技术创新在支撑着。
首先,中国在桥梁建设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
其中,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
为了实现精准对接,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测控系统,确保每一节沉管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能够准确无误地拼接在一起。
此外,大桥的抗风抗震设计也堪称一绝。
通过采用先进的风洞试验和模拟技术,大桥能够在强风、地震等极端情况下依然稳固如山。
高铁技术的创新也是中国基建的一大亮点。
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这得益于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无砟轨道技术。
这种轨道结构减少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此外,高铁的牵引供电系统也实现了重大创新。
通过采用智能化的供电控制技术,能够实现高效节能的电力供应,同时保障列车的高速运行。
在隧道建设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比如,盾构机技术的不断升级。
过去,我国在盾构机领域依赖进口,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并在技术性能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新型盾构机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而且施工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在隧道通风、照明和安全监控等方面也有诸多创新,为隧道施工和运营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超级建筑的建造技术也是中国基建创新的重要体现。
像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超高层建筑,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都充满了创新元素。
为了抵御大风和地震的影响,采用了独特的“核心筒+外框架”结构体系,同时结合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使得大厦既坚固又美观。
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建模和模拟技术,提前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超高层建筑若干施工关键新技术
15.雷鸣(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
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6.方世宏(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17.陈虹(高级工程师、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沪
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技术指导)
18.李冠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
22.陈志勇(助理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
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3.尹穗(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
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4.吴祥威(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
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25.杜志豪(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
项目名称
超高层建筑若干施工关键新技术
主要
完成
单位
单位1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2华南理工大学
单位3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4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
成单位、工
作单位)
1.吴瑞卿(教授级高工、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股份有限公司、本课题组组长。)
2.蔡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技术指导)
3.赖泽荣(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副组长)
4.张元斌(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本课题的关键技术的设计和实施)
5.凌文轩(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
6.方耿珲(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建筑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含施工、结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结构系统难点1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
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
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中建一局
中国建筑第一品牌的标志者中国建设领域唯一一家荣获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奖一一中国质量奖企业主要荣誉200余项工程主要荣誉2000余项行业第一家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第一名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首批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行业第一家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建筑企业全国建筑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十强全国品牌文化建设三十标杆企业世界和中国高度的刷新者世界第一高(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第一高写字楼(2016)——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世界钢混结构第一高、欧洲第一高(2008)——俄罗斯联邦大厦世界钢板剪力墙结构第一高、华北第一高(2016)——天津津塔世界最高非遗博物馆——西藏非遗博物馆中国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第一高(2010)——温州世贸中心北京第一高(2013)——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A北京第一高——中国尊(参建)淮海地区第一高——徐州苏宁广场中国地铁上的第一高——深圳地铁万科红树湾城市综合体世界和中国跨度的缔造者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世界最大游泳馆、最大膜结构工程、世界第一个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建筑——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世界最大国际贸易中心、中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中国国际国贸中心一、二、三期世界第一条10.5代线、体量最大高科技电子厂房——合肥京东方第10.5代线厂房世界第一条10.5代TFT生产线——广州超视堺第10.5代TFT-LCD显示器件生产线厂房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MOLED高世代生产线——河北固安第6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面板生产线厂房中国第一条第6代AM-OLED全柔性生产线、全球最先进的OLED生产线——成都京东方第6代生产线厂房世界最大光电子研发基地——华为武汉研发中心世界最大石油化工技术科研中心——中石油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西半球最大海岛度假村、中国对外承包史上最大的房建项目——巴哈马海岛度假村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北大国际医院亚洲最大的抗爆中心控制室——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亚洲最大配餐中心——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航空食品设施中国最大钢结构和公建单体建筑——中央电视台新址中国最大超洁净电子厂房——重庆京东方8.5代线厂房中国钢结构最大跨度体育场——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国最大文化旅游城——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中国最大面积保障房——中牟绿博软件园绿博安置区中国最大装配式工程——沈阳地铁丽水新城中国第一座七星级酒店——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中国基建和环境治理的先行者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中国最大城市林带建设项目——西安幸福林带 PPP 项目中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遂宁河东新区海绵城市东湖引水工程中国最大水务环境整治工程——包头市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南水北调北京段最长地下输水工程——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宿州市第一条暗河整治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典范——宿州主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PPP项目中国功能最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西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国最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首个落地工程——银川地下综合管廊中国建筑第一条穿江隧道——衡阳湘江隧道中国第一个“立体化、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机场——青岛新机场中国第一个不停航情况下改造的机场——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中国第一条PPP建设模式地铁——北京地铁4号线东北三省第一条地铁、鲁班奖唯一地铁工程——沈阳地铁1号线第一条贯通北京市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北京地铁5号线徐州第一条地铁——徐州地铁1号线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南昌市公共停车场PPP项目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四川泸州迁建机场航站区项目成都青白江大同集中安置房项目海口红城湖片区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 PPP 项目扬州中建•运河壹号公馆地产开发项目盐城中建•城中壹号公馆地产开发项目无锡中建•溪岸观邸地产开发项目镇江中建•大观天下地产开发项目鲁班品质的示范者创建鲁班奖工程特殊贡献单位——53项工程鲁班奖,住宅、公建、工业交通水利、市政园林4大类全领域覆盖,中国在欧洲第一个鲁班奖(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3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6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4项中国钢结构金奖首创5.5精品工程生产线首创项目法施工,推进中国工程建造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建成中国第一家体验式建筑安全培训基地主持编制中国第一部绿色施工企业标准已成为北京地方标准中国最早、最多获LEED认证(国际绿色认证、获11个)中国第一个获LEED白金认证的项目-上海普惠飞机发动机维修厂LEEDNC整体金奖的绿色智能大厦——中国石油大厦住建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二等奖、中国第一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秦皇岛在水一方住宅10项全国绿色示范工程52个全国范围学习交流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原AAA)600余项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和样板工程科技创新的领导者行业第一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建筑业科技领先百强企业19项国家级科技奖12项科技创新工程奖——詹天佑奖700余项国家专利主持编制34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0余项国家级工法、290余项省部级工法34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工程获全国建筑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成功完成世界第一次混凝土千米泵送试验,将人类建造千米高楼的梦想变成现实世界首创不规则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体系和最大ETFE气枕围护结构体系首创小流水段工法,列入国家科委和建设部重点推广项目,标志中国建造速度进入高速时代首次采用全逆作法施工,结束了俄罗斯彼得堡地区无地下室的历史编制中国第一部组合结构施工国家标准,突破了制约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技术瓶颈建成中国唯一清水混凝土住宅工程,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清水混凝土施工地方标准,推动行业内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进步中国第一家法定建筑节能专业检测机构建筑遮阳节能技术综合研究成果国际先进建立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引领建筑生产方式变革和绿色施工发展,填补多项国家空白九大科技优势——超高层建筑综合建造技术、绿色建筑建造技术、地基基础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工艺安装技术、基础设施施工技术、建筑工业化科技优势、装饰深化设计技术、总承包管理技术。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带图片)
超高层建筑多设计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根据高度的不同,又主要有两种:类型1:内筒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外筒巨柱,巨柱与核心筒之间钢梁连接,外筒楼板为组合楼板的形式,如:广州西塔、上海环球、深圳京基100大厦、广州东塔,均为该结构形式,高度均在400米以上。
类型2:内筒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筒巨柱,巨柱与核心筒之间为钢筋混凝土梁连接,楼板为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如:重庆环球、广州高德、目前正在投标的合肥华润置地万象城的东、西塔楼。
建筑高度约在200~400米.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涉及到建筑施工领域较多的施工技术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选择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合理选择模板、围护架体系.☆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等的施工质量控制。
☆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各专业工程的合理插入施工时间.☆总承包方涉及的多工序、多工种交叉作业时的管理与协调.二、工艺顺序确定类型1:前述类型1,外框结构为钢梁的结构形式,适合核心筒墙体竖向结构先行施工,楼板等水平结构滞后施工,外框钢结构及梁板滞后核心筒结构数层进行施工。
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采用预埋件焊接耳板的连接形式.核心筒内梁筋需预留套筒,楼板钢筋可采用预留胡子筋的形式,局部错位、漏埋可采用植筋。
外框楼板为组合楼板.类型1工程实例照片核心筒领先外框数层: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核心筒外埋件及耳板:板筋预留:如前述类型1,核心筒先行施工的优点是,能很好解决多工序交叉作业提供工作面问题。
核心筒墙体结构为第1个施工作业面内筒水平结构为第2个施工作业面钢结构柱和钢梁为第3个施工作业面外框筒组合楼板施工为第4个施工作业面外侧幕墙分段施工形成第5个施工作业面下部楼层砌筑和精装工程适时插入施工为第6个施工作业面由此,一座超高层内多道工序可以一同施工,有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并且提供多个施工作业面,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类型2:前述类型2,由于外框筒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上不适合核心筒先行施工的施工工艺,理由有:(1)、外筒梁板钢筋需全部同截面断开,对结构受力性能影响较大,很难征得设计同意.(2)、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需支模施工。
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高层建筑现状根据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建筑高度>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截至2017年,我国共建成高度>200m的超高层建筑870栋。
其中高度在200m~300m的超高层建筑共计777栋;300m~400m的建筑有76栋;500~600m 超高层建筑有6栋。
我国建筑高度排名如下:1、上海中心大厦,632m,2016年。
2、广州塔,600m,2009年。
3、天津高银大厦,597m,2015年。
4、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593m,2015年。
5、广州东塔,530m,2014年。
6、台北101大厦,508m,2003年。
7、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m,2010年。
8、香港国际贸易广场,484m,2003年。
9、长沙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452m,2017年。
10、南京紫峰大厦,450m,2010年。
建筑材料钢材强度大、质量轻、延性好,19世纪末替代砖石进入建筑领域。
钢框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承载力更高、自重更轻、空间更大,这使高层建筑成为可能。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因其良好的刚度、可塑性、耐久性及经济性进入建筑领域。
此后,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成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选择。
时至今日,大量高度<200m的超高层住宅、酒店仍主要采用上述2种结构体系。
20世纪后半段,钢材与钢筋混凝土相结合形成劲性混凝土构件与钢管混凝土,将钢材的强度、延性与钢筋混凝土的刚度、耐久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柱中。
另一方面,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形成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非常简约、高效(核心筒抵御水平力、外框抵抗弯矩),广泛应用于高度>300m的超高层建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性能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主题。
高强度、低屈强比、可焊性、耐久性及耐火性是钢材的研究重点。
上海中心大厦钢柱采用厚度达160mm的钢板,日本将抗拉强度达780MPa的建筑钢材应用于Midland大厦,并已着手研究抗拉强度>1000MPa的建筑钢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走在世界尖端的12项超高层关键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领域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我国塔吊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已能生产各种可适应超高层建筑施工需要的自升式塔吊;在混凝土超高设备泵送领域,我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产大空间、大吨位、高速施工电梯也已已经实现了500米级超高层建筑的成功应用。
随着超高层建筑向高度更高、结构形式更复杂、施工进度要求更快的方向发展,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逐步发展为以超高层钢结构制作安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模架施工技术为主的现代施工技术。
1、超深基坑及地下室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地下室一般采用顺做法、半逆作法、全逆作法三种施工方法,其中半逆作法最为常见。
顺做法施工
顺做法是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地下室全部采用从下至上的施工步骤,地下室结构完成后再开始上部结构施工。
顺做法优点是施工工艺成熟简单,缺点是施工周期长。
半逆作法施工
半逆作法是主体塔楼区域采用顺做法,周边裙房采用逆作法,先期完成塔楼区域地下室施工,在主体塔楼施工时再采用逆作法施工周边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