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讲解

合集下载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 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 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 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 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13、土壤熟化过程: 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一、地学基础知识土壤:P2土壤圈:P4土壤生态系统:P61、土壤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土壤的本质是具有肥力,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要素基本特征是:p3①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②多孔多相系统③具有垂直分层性④自然岩成性⑤生物特性⑥记忆特性⑦具有时空变异性⑧胶体性2土壤有哪些主要功能?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功能:(1)生产功能:生长植物(2)生态环境功能:连接有机和无机的中心纽带(3)健康功能: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与生长重要性:(1)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3、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出具有出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而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用下列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雨水涵养的作用,生物的支持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狭义的农业包括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植物生长、动物生长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是密切的。

从食物链的关系来看,每后一级食物链都是以前一级食物链为食物的。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地,更是动物生产的基地。

如果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4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p7(了解五大成土因素:气候、地形、生物、母质、年龄;土壤圈的特点p4)二、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p15土壤基质:p16土粒密度:p17土壤容重:p17土壤孔隙度:p18土壤孔隙比:p19土壤含水率(质量含水率和容积含水率)p20土壤颗粒:p20(存在形式:单粒和复粒;土壤颗粒的4种粒级: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矿物组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当量粒径:p21土壤粒级:p22原生矿物:p23次生矿物:p24土壤质地:p26土壤机械组成:p29土壤结构:p30(土壤结构体的种类: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团粒结构)团里结构及特点p32当量孔径:p38。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

)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

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

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

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质物质和腐殖质物质组成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生产能力。

土壤圈: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粘土(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壳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脱水、结晶等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物。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分解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形成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具有复杂结构、高分子的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酶: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或土块。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团粒结构: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皮,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5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壤级别。

6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8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大小决定于各种矿物的密度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主要矿物及腐殖质的密度。

9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10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指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它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的容量指标做成的相关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12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3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热性:土壤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

15同晶代换:自然界中,组成铝硅酸盐矿物晶层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原子和铝原子可以被其他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原子所取代,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

16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17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重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孙向阳主编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4.矿物的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5.岩浆矿物(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6.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7.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

如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

8.岩石的概念: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9.岩浆岩:(占地壳重量的 94%)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10.侵入岩: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在地壳的不同部位凝固成岩石,这样的岩浆活动称为侵入活动。

由侵入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11.喷出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甚至喷至空中,这种活动称喷出活动,也叫火山喷发或火山作用。

由喷出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

12.沉积岩:(占地壳重量的 5%,占大陆面积的 75%)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专业名词解释

土壤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空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3.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4.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5.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 有机质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一方面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称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矿化过程。

7.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8. 粒级: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9. 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 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体积(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11. 土壤总孔度:在固体土粒之间,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孔隙。

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叫做土壤总孔隙度。

12. 毛管孔隙:毛管水(实际包括束缚水)占据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

?13. 通气孔隙:14.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相互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5.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6. 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

?17. 吸湿水: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层的水。

18. 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的土壤水。

DY土壤学

DY土壤学

一、名词解释(8个)1、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能力。

2-2、肥力功能:提供植物的支撑场所,调节水热气肥的功能。

3、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3-3、净化功能:土壤通过自身作用使进入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小时的过程。

4*、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温度变化和生物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份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6*、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随经度、维度、或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受空气温度影响)。

7、垂直带:随着山体海拔高程增加,在一定高程限度以内,其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及其他生物类型也发生相应改变。

这种因山体的搞成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带的分异所产生的土壤带谱,就称为土壤垂直带(受降水量温度影响)8、潜育化过程: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发生的还原过程。

9、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白浆化过程: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一般以各粒级所占百分比表示。

12、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的作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

13、可变电荷:表面基团的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自身带电,这种胶体表面的电荷随外界PH值的变化而变化。

14、永久电荷:同晶置换,指粘土矿物的晶格形成过程中,部分晶格的中央离子被其他价数的阳离子取代。

因同晶置换作用造成晶体内部不平衡引起,不受外界溶液影响。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O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汽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酶: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各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绪论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第一章1、同晶替代/同晶代换/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1、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 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第三章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ratio)。

第四章土壤密度(soil density ,Ρs)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称为土壤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

)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

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

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

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质物质和腐殖质物质组成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11.根瘤:是指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12.土壤生物之间主要分为竞争、互生、共生、拮抗、捕食和寄生关系。

(1)竞争关系(competition):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最广泛的关系,通过对食物、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需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2)互生关系(syntrophism):是指一种生物的生活(主要指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生物的生活条件。

(3)共生关系(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形态上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是便难以独立生存。

(4)拮抗关系(antagonism):是指一种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生物的现象。

(5)捕食关系(predation):是指一种生物直接捕食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6)寄生关系(parasitism):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能得以生长繁殖,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关系。

13.土壤水的类型(P58)(1)吸湿水:把烘干土重新放在常温、常压的大气中,土壤的重量又逐渐增加,直到与当时空气湿度达到平衡为止,并且随着空气湿度的高低变化而相应的做增减变动,上述现象说明土壤有吸收水汽分子的能力,在土壤中以这种方式被吸附的水称为吸湿水。

(2)膜状水:在土粒周围的吸湿水层外形成薄的水膜,以这种状态存在的水称为膜状水。

(3)毛管水(capillary water):借助毛管力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可以从毛管力小的方向朝向毛管力大的方向移动,并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悬着毛管水:是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是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

(4)重力水和地下水: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如果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向下渗漏的重力水,就会在它上面的土壤孔隙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14.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是反映土壤水形态和性质转变点的几个特征性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当的土壤水能力水平。

(1)吸湿系数(hygroscopic coefficient):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进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比。

吸湿系数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比表面积及有机质含量有关,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泥炭土(2)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它用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土壤含水量低于此值,植物将枯萎死亡。

(3)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是以重量百分率表示。

其大小与土壤孔隙状况及有机质含量有关,黏质土壤、结构良好或富含有机制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大。

田间持水量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4)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water content):是指全部土壤孔隙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又称最大持水量。

15.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16.土壤有效含水范围:是指土壤所含植物可以利用水的范围,它也是说明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一个常数。

17.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 ):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为负值;最大时土壤水完全饱和,即为0(假定纯水的势能为0)。

(2)压力势(hydrostatic potential):是指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3)溶质势(osmotic potential):是指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引起土水势的变化,也称渗透势,一般为负值。

(4)重力势(gravitational potential):是指由重力作用引起的土水势变化。

(5)总水势:以上各分势之和。

1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的多少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19.滞后现象(hysteresis):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由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和土壤吸湿(由干变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也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0.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

土壤通气不良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限制(2)植物根系的正常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或难以吸收利用水分和养分(3)良好的土壤所必需的生物过程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进行21.土壤热性质(1)土壤热容量(soil specific heat):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又称土壤比热容(2)土壤热导率: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他本身升温,一部分传给邻近土层。

土壤具有对所吸收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质,成为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3)土壤导温率:土壤导温率是衡量土壤导温性强弱的指标。

即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有1℃的温度梯度。

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发生的温度比22.成土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23.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24.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25.土壤颗粒(土粒,soil particle)是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数目众多,大小和形状迥异,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化甚大。

26.土壤密度(soil density)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称为土壤密度。

27.土壤容重(bulk density)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或t/m3)。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度)土壤中各种形状的粗细土里集合和排列成固相骨架,骨架内部有宽狭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构成复杂的孔隙系统,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28.土壤孔隙性质(孔型)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

29.土壤机械组成(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或称颗粒组成,并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30.土壤质地(soil texture)是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31.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32.土壤力学性质(机械物理性质):包含土壤结构性(黏结性、黏着性、塑性),膨胀性、压板和阻力(穿透阻力和牵引阻力)、流变性、固结等(1)土壤的结构性土壤黏结性(soil cohesion)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就是粘结性土壤黏着性(soil adhesion)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形,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塑限(plastic limit,PL)土壤表现可塑性的最低含水量,即土壤刚刚开始表现出可塑性的含水量称为下塑限或者塑限。

流限(liquid limit,LL)土壤因含水增多而失去塑性,并开始成流体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上塑限或称为流限塑性指数(plastic index,PI)上下塑限之间的含水量成为塑性范围,其含水量差值称为塑性值或塑性指数(2)土壤的胀缩性土壤的膨胀性(soil swelling)黏性土由于含水量的增加而发生体积增大的性能称为膨胀性土壤的收缩性(soil shrinkage)由于土中水分蒸发而引起的体积减小的性能称收缩性(3)土壤抗剪强度(soil shear strength)是土壤对土粒移动所产生的最大内阻力,即土壤彼此滑动和滑越时的阻力(4)土壤的压缩性(soil compression)是指在压力作用下土壤体积减小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