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检查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中药组方
![中医辨证论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中药组方](https://img.taocdn.com/s3/m/d91aa6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4.png)
标准化建设
推动中医辨证论治骨伤科疾病的标准化 建设,制定统一的诊断和治疗规范。
VS
疗效评估体系建立
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估体系,客观评价中医科技融合创新:加强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科 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的诊疗技术 。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促进中医骨伤科疾病 治疗的规范化和科学 化,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在 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 优势和特色。
骨伤科疾病概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骨伤科疾病定义
指骨骼、关节、肌肉、 韧带、筋膜等运动系统 组织因外伤或内伤引起 的疾病。
常见类型
骨折、脱位、筋伤、颈 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等。
问症状
询问患者疼痛、肿胀、麻 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以 判断损伤部位及程度。
问相关情况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 便等情况,以评估全身状 况及辨证施治。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体会脉象变化,以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盛 衰及损伤情况。
触诊
用手触摸伤处,检查局部压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等情 况,以判断损伤性质和程度。
注意肿胀、畸形、瘀斑、 色泽等变化,以判断损伤 性质和程度。
观察舌象
舌质颜色、舌苔厚薄、润 燥等可反映体内气血阴阳 的盛衰变化。
闻诊
听声音
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可反映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状况 。
嗅气味
伤处散发的气味以及患者口气的异常 ,有助于判断病情寒热虚实。
问诊
问病史
详细了解受伤时间、原因 、经过及处理情况,为诊 断提供依据。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 响,因此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
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163cd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c.png)
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对各种骨伤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骨伤科疾病是指与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相关的各种损伤、疾患和病变。
中医骨伤科采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一、骨伤科疾病的诊断骨伤科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疾病等。
在中医骨伤科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起病时间、受伤原因等信息。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听诊、触诊和望诊等,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触摸受伤部位以及望诊舌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其次,中医骨伤科还可以辅助一些现代医学技术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如X线检查、CT扫描、MRI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骨伤科医生直观地了解患者骨骼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骨折、脱位等损伤。
在这个基础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上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立最终的诊断。
二、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医骨伤科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药中,有许多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经典方剂和草药,其药物性能和作用机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1. 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指通过外敷药物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常用的外治法有熏洗、敷药、疗法等。
例如,对于骨折患者,可以采用“拆开熏洗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对于关节疾病,也可以通过瘀血拆敷、推脱等方式来治疗。
2.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内服药物来治疗骨伤科疾病。
中医骨伤科常用的内治法有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气血、软化骨骼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理经络、活血化瘀,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运动疗法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骨伤科也注重运动疗法的应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骨伤科医生会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以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加速康复进程。
触诊的方法及基础知识介绍
![触诊的方法及基础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e02fbe3580216fc710afd58.png)
触诊的方法及基础知识介绍触诊又称摸诊,通过触、摸、按、压被检查病症,在骨伤科临床上属于重要的检查方法。
肌肉深层必须用中等以上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骨骼损伤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触诊的知识。
注意:触摸诊断时力度把握非常重要,非专业医生不可随意触摸患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轻置于体表被查部位,以感触被检查部位的温度高低、有无细震颤或搏动感等,主要用于体表检查。
将右手放在被检查部位,以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进行滑动按摸以触知被检查部位有无触痛或异常感觉。
常用以检查皮下结节、肌肉中的包块、关节腔积液、肿大的表浅淋巴结、胸腹壁的病变等。
检查时除注意手法轻柔外还应观察有无压痛、抵抗感及搏动,如有肿块应注意其大小有与邻近脏器之间的关系等。
运用一手或双手重叠在被检查部位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借以了解被检查部位深部组织及脏器状况。
常用于腹部位检查,了解腹腔及盆腔脏器的病变。
1.滑行触诊法:被检查者应平卧屈膝、放松腹肌平静呼吸,医生以手掌置于腹壁,利用食、中、无名指的掌指运动,向腹部位深层滑动触摸,对被触及的脏器或肿块应做上下左右滑动触摸了解其形态、大小及硬度等。
此法常用于检查胃肠道病变有腹部包块。
2.深插触诊法:以一至三个手指逐渐用力深插被检查部位,以了解有无局限触痛点及反跳痛。
3.双手触诊法:用左手置于被检查部位的背面(腰部)或腔内(阴道、肛门)右手置于腹部进行触摸。
可用于检查肝、脾、肾、子宫等脏器。
4.冲击触诊法:用3-4个并拢的指端,稍用力急促地反复向下冲击被检查局部,通过指端以感触有无浮动的肿块或脏器。
此法用于有大量腹水且伴有脏器肿大或肿块的病人。
因急促冲击下触诊可使腹水暂时移开而较易触知腹水的脏器或肿块。
触疼痛点和压痛部位。
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很难反映出其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必须依靠触诊,并要反复触摸,才能了解清楚。
在触诊时应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会相互转化,应反复触摸,及时把握关键所在,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
中医骨科的闻诊
![中医骨科的闻诊](https://img.taocdn.com/s3/m/6fe57dc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a.png)
中医骨科的闻诊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观察了解患者病情的轻重、病变的所在,提供辨证依据的诊察方法。
骨伤科闻诊不仅包括凭听觉了解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啼哭声音,凭嗅觉了解患者呕吐物及伤口、大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方面获得的临床资料;而且要通过与触摸及运动检查相结合,或采取现代相关检测手段、仪器,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准确判断骨关节有无异常的响声及摩擦音。
临床上应注意切忌刻意追求局部闻诊而加重患者的痛苦与损伤及注重各种闻诊声的鉴别。
一、一般闻诊1.听声音呻吟表示有不适、疼痛或精神烦躁;大声呼叫,声短急促,多系剧烈疼痛;语音高亢,呼吸音粗大为实证、热证;发音低弱,少气懒语为虚证、寒证;病中叹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头部损伤,烦躁惊叫者,谨防颅内出血;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者,声音低微、呼吸表浅,不敢咳嗽;严重创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则声低语少而断续;若呻吟声弱,神昏妄语者属危候;小儿触及痛处,会突然哭闹或哭声骤然加剧。
2.嗅气味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口腔疾患;二便、痰液、脓液等气味恶臭、质地稠厚者,多属湿热或热毒;脓液稀薄、无臭,多为气血两亏或寒性脓肿。
二、局部闻诊1.听骨擦音骨擦音是指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是骨折的特有体征之一。
《伤科补要·接骨论治》中记载:“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
如骨损未断,动则无声。
或有零星败骨在内,动则淅淅之声。
”说明可从骨擦音的存在及性质来分析判断骨折的性质和程度。
骨折经治疗后,骨擦音消失,表示骨折已接续。
但应注意,骨擦音多数是触诊检查时偶然感觉到的或望畸形提示存在的,故不宜主动去寻找骨擦音,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与加重局部损伤。
骨骺分离的骨擦音与骨折的性质相同,但较柔和。
2.听骨传导音可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等,同时应结合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3.听入臼声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关节头入臼发出的“格得”声响,表明关节已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骨伤科学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https://img.taocdn.com/s3/m/0fca1b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1.png)
中医骨伤科学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学科,在治疗骨伤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其中,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在骨伤科的诊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步态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在骨伤科中,望诊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整体神态。
如果患者面容痛苦、表情紧张,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其次,观察患者的受伤部位,包括局部的肿胀、瘀斑、畸形等。
例如,骨折部位出现明显的畸形,可能是骨折断端移位所致;而局部的肿胀和瘀斑,则可能反映了受伤后的出血和组织损伤程度。
此外,还要观察患者的步态。
如果患者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可能提示下肢骨伤;而肩部受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肢活动受限、姿势异常等情况。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关节活动时的声响等。
例如,骨折患者在活动肢体时可能会听到骨擦音,这是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对诊断骨折有重要意义。
嗅气味方面,伤口如果有感染,可能会散发出异味。
问诊在中医骨伤科的诊疗中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时的姿势以及受伤后的症状变化等。
比如,了解患者是因为高处坠落、交通事故还是运动损伤等导致的骨伤,有助于判断受伤的机制和可能的损伤部位。
还要询问患者受伤后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等。
疼痛是骨伤患者常见的症状,通过对疼痛的仔细询问,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此外,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对于评估骨伤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帮助。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触摸检查。
在骨伤科中,切脉虽然不像内科疾病那样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比如,脉象弦紧可能提示疼痛较甚,脉象虚弱可能表示患者气血不足,影响骨伤的恢复。
触摸检查则是骨伤科切诊的重点。
医生通过触摸受伤部位,了解局部的温度、压痛、肿块、异常活动等情况。
《骨伤科体格检查》课件
![《骨伤科体格检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145f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8.png)
功能障碍
总结词
功能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详细描述
骨伤科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活动 受限等,主要是由于疼痛、肿胀、畸形等原因所致。
总结词
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详细描述
医生会对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和肌肉的正 常功能。
详细描述
骨折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外伤史、疼痛和肿胀等临床 症状,以及骨擦音、畸形等体征。X线、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有助于确诊。鉴别诊断时,需注意与软组织损伤、关节 炎等疾病相区分。
关节脱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结词
关节脱位的诊断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则需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关节异常活动的疾病。
骨擦音等。
检查方法
直接检查法
医生直接观察和触摸患者 的患处,适用于较明显的 骨折或关节脱位。
特殊检查法
进行一些特定的试验,如 前屈试验、后伸试验等, 以判断关节的活动度和稳 定性。
影像学检查
借助X线、CT、MRI等影 像学手段,进一步了解骨 骼和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02
CATALOGUE
骨伤科体格检查流程
肿胀
总结词
肿胀的出现及原因
详细描述
骨伤科患者受伤部位可能出 现肿胀现象,这是由于局部 炎症反应、出血等原因所致
。
总结词
肿胀的鉴别诊断
详细描述
医生会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程度等特 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是骨折、脱位还 是软组织损伤。
总结词
肿胀的治疗与护理
详细描述
骨科专科查体
![骨科专科查体](https://img.taocdn.com/s3/m/bc20f86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7.png)
骨科专科查体骨科专科查体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骨科身体检查,旨在全面了解患者骨骼系统的状况,以便确定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
这个文档将介绍骨科专科查体的一般步骤和常见的检查项目。
步骤1. 病史询问在进行骨科专科查体之前,医生首先会与患者进行病史询问。
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家族史以及与骨骼系统相关的其他病史。
2. 视觉检查视觉检查是骨科专科查体的重要部分,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站姿、步态、肢体活动等。
医生会注意是否有明显的畸形、变形或其他异常情况。
3. 活动度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活动度评估,通过检查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来评估关节功能的情况。
常见的评估项目包括屈曲、伸展、旋转等。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动作是否灵活自如,是否存在运动受限的情况。
4. 特殊体征检查在骨科专科查体中,医生可能还会进行一些特殊体征的检查,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骨骼系统状况。
常见的特殊体征检查项目包括:•骨质密度检查: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系统疾病。
•X光检查: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关节状况等。
•CT扫描:用于获取更详细的骨骼结构图像。
•MRI检查:用于观察骨骼软组织的情况。
5. 疼痛检查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部位、发作时间等,并进行局部触诊、疼痛点压或特殊疼痛测试等,以帮助确定疼痛原因。
6. 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评估患者骨骼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如肌力测试、活动度评估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运动范围等信息。
常见的检查项目以下是骨科专科查体中常见的一些检查项目:•视觉检查:观察患者站立、行走、肢体活动情况。
•关节活动度评估:评估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
•软组织触诊:检查患者软组织的肿胀、红肿、压痛等情况。
•神经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骨质密度检查:评估患者骨骼的密度情况。
•X光检查:观察骨骼结构、关节状况等。
•CT扫描:获取详细的骨骼结构图像。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eaaef27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1.png)
完整版)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治疗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在发展史上,晋代的XXX提出了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隋代的巢元方提出了清创四要点,XXX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元代的XXX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XXX施用了“悬吊复位法”,清代的XXX将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可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包括皮、肉、筋、骨、脉损伤,内伤包括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损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和旧伤。
损伤的部位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损伤的程度可分为轻伤和重伤。
损伤的病因包括外力伤害、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和内因,而损伤的病机则是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在诊断方面,损伤的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症状体征和特殊症状体征,如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和弹性固定。
而骨病的症状体征则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和窦道。
在骨与关节检查方面,肌张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肌肉无收缩时为级。
1.肌肉瘫痪的分类:Ⅰ级:肌肉几乎完全瘫痪,不能移动关节。
Ⅱ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无法对抗地心引力。
Ⅲ级: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无法抵抗阻力。
Ⅳ级: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够抵抗强大的阻力,正常运动肢体。
2.临床检查方法: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用于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
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法、邻肢夹角法。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分为内治法分期,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常用方剂包括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等。
骨科基本检查方法
![骨科基本检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db48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e.png)
骨科基本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CT检查:判断骨折移位的程度和具体位置。
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患者关节是否存在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同时对于骨骼方面的创伤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性疾病也能做出诊断。
X线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软化、骨质疏松、骨折等。
彩超检查:检查长期卧床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发育与体型评估:了解患者的生长和发育状况,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医疗建议。
营养状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等症状。
体位与姿势观察:观察患者的体位和姿势,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中医骨伤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06c8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0.png)
中医骨伤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骨伤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2. 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理论是“病机从脾,骨伤从中”,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与骨骼生长和修复密切相关。
3. 中医骨伤科主要依靠四诊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包括望、闻、问、切。
4.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二、常见病症及诊断要点1. 骨折诊断要点:常见症状有疼痛、肿胀、畸形等,通常通过X线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外固定、内固定等。
2. 脱位诊断要点:常见症状有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应尽早复位,采用牵引、外固定等方法固定关节,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3. 关节炎诊断要点:常见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应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同时注意保持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
4. 骨质疏松诊断要点:常见症状有骨折易发、身高下降等,通常通过骨密度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要点:应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同时注意增加钙、维生素D的摄入,进行适当的运动。
三、常用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独活、羌活、草乌、地龙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中药制剂:常用的中药制剂有汤剂、丸剂、散剂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剂。
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足三里、合谷、曲池、肩井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针刺方法:常用的针刺方法有激情针法、平补平泻法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
3. 推拿按摩常用手法:捏揉、推拿、拍打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治疗。
推拿技巧:常用的推拿技巧有涂抹、推拉、按蹭等,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技巧进行按摩治疗。
四、预防与保健1. 骨伤病的预防加强运动锻炼: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骨骼的负荷能力。
中医骨伤科如何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骨伤科如何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https://img.taocdn.com/s3/m/c9f49b4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8.png)
中医骨伤科如何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和不便。
在中医骨伤科领域,有着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中医骨伤科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发作频率、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以及日常的工作、生活习惯等。
比如,是否长期弯腰劳作、久坐不动,或者有过腰部的外伤史。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是否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等。
触诊则是检查腰部肌肉的紧张程度、有无压痛,以及压痛的位置和范围。
中医还会运用特殊的手法进行检查。
比如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通过让患者平卧,抬高患肢,观察是否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
中医骨伤科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弯腰负重、久坐久站,导致腰部肌肉、韧带劳损,脊柱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外伤也可能导致。
比如剧烈的运动损伤、腰部受到撞击等,直接损伤了椎间盘和周围的组织。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逐渐亏虚,筋骨失养。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就会变得脆弱,容易发生病变。
风寒湿邪的侵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邪气侵入人体,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导致腰部疼痛。
在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内服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气滞血瘀型,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剂,如身痛逐瘀汤;如果是寒湿凝滞型,常用散寒祛湿、温经通络的方子,比如独活寄生汤;肝肾亏虚型则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中药外用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中药热敷,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加热后敷在腰部,通过皮肤渗透,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b64d7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3.png)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临床诊断要点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https://img.taocdn.com/s3/m/a3e3222e52d380eb62946dc0.png)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一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orthopaedicand traumatologic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1 诊断依据2.1.1 有外伤史。
2.1.2 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 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 证候分类2.2.1 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 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 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 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 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 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3.1 诊断依据3.1.1 有外伤史。
3.1.2 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 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 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 证候分类3.2.1 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骨科体格检查
![骨科体格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552683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d.png)
骨科体格检查引言概述:骨科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是否存在骨骼相关的问题,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步骤。
一、外观检查1.1 头部和颈部在骨科体格检查中,首先需要检查患者的头部和颈部。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头颅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或肿胀。
同时,还会检查颈部的活动度和颈椎的稳定性。
1.2 脊柱和胸廓接下来,医生会对患者的脊柱和胸廓进行检查。
医生会观察脊柱的曲度和对称性,检查是否存在脊柱侧弯或前后凸畸形。
此外,医生还会检查胸廓的对称性和活动度,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1.3 四肢和关节在外观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对患者的四肢和关节进行检查。
医生会观察四肢的长度和对称性,检查是否存在肢体畸形或肿胀。
同时,医生还会检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以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
二、活动度检查2.1 脊柱活动度在骨科体格检查中,医生会对患者的脊柱活动度进行评估。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等动作,观察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和是否存在疼痛或限制。
2.2 关节活动度除了脊柱活动度,医生还会检查患者各个关节的活动度。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以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是否存在异常。
2.3 肌肉力量在活动度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肌肉收缩动作,以评估肌肉的力量和是否存在肌肉无力的情况。
三、神经系统检查3.1 感觉检查在骨科体格检查中,医生会对患者的感觉进行检查。
医生会用针或其他刺激物轻轻触碰患者的皮肤,观察患者是否能感受到刺激,并询问患者感觉是否正常。
3.2 运动检查除了感觉检查,医生还会对患者的运动进行评估。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动作,观察患者的协调性和运动是否正常。
3.3 腱反射检查在神经系统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对患者的腱反射进行检查。
医生会用锤子轻轻敲击患者的肌腱,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腱反射是否正常。
骨科临床检查及各项试验
![骨科临床检查及各项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9df1c9e4581b6bd97e19ea0c.png)
骨科临床检查一、骨科检查的内容: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西医检查:视触叩听骨研所沿用的七字方针:视、触、叩、听、动、量、特视:看整体,看局部,看姿势,看步态,看畸形,看肿块,看颜色,看溃疡,看肿胀与萎缩触:皮肤温度;压痛;肿块肿胀;摩擦感,肌力。
触摸局部与相关部位。
压痛点、肿物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相关因素;肌肉的紧张度;肢体的异常活动、摩擦感;叩:叩击病变局部及相关部位。
了解疼痛、放射痛以及相关反响。
肢体的纵轴叩击痛〔传导痛〕听:活动肢体关节,了解是否有异常响声、捻发音、摩擦音动:颈腰椎、四肢关节的活动度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中立位0º法、邻肢夹角法量:测量肢体的长度、周径、轴线、力线特:特殊检查。
指各种“征〞、“试验〞,肌力检查,以及神经反射检查二、颈椎检查看病人颈椎的姿势触摸颈椎:肌肉紧张痉挛、肿物情况压痛点检查:判断不同节段病变颈椎活动范围: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各约45º特殊检查:1、颈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正坐位,头向患侧的侧前方倾斜,医生双手抱住头顶,沿颈部纵轴向下施加压力,假设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那么为阳性。
多提示为颈椎病。
2、叩顶试验:患者正坐位,颈、胸、腰挺直,下颏内收;医生一手掌紧贴在患者头顶,另一手握空拳轻缓叩击一手手背,假设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那么为阳性。
多提示为颈椎病。
3、屈颈试验:患者仰卧,医生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托住患者后脑部并被动前屈头颈,如下颏不能触及胸骨柄且有阻力和疼痛,那么提示阳性。
在临床上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特别多见于脑膜炎、脑膜刺激性病变、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端坐,医生用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向外下方牵拉,假设引起患肢麻木或疼痛者即为阳性。
多提示为颈椎病。
三、腰背及骶椎看姿势、步态,有否侧弯、驼背、圆背畸形、平腰。
腰肌紧张度、腰骶部压痛、放射痛腰椎活动范围:前屈90º、后伸及左右侧屈各30º、左右旋各约30 ~ 45º特殊检查:1、腰椎过屈试验:平卧位,双下肢极度屈曲,医生按压屈曲的下肢,使脊柱过度屈曲,有疼痛的为阳性,痛处相当于病变部位。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认识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d555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7.png)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认识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中医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可以全面、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骨伤科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认识。
1.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概述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与骨伤科学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骨伤科学知识,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骨伤科问题。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疾病诊断: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对骨伤科疾病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治疗方法:运用中医药治疗原理和技术手段,制定治疗方案和应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康复措施:通过中医康复理论和方法,帮助骨伤科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痛苦。
•预防与保健:结合中医健康理论,提供骨伤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2.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特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具有以下特点:2.1 诊断方法独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采用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相比于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查,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方法更加直观、个体化。
2.2 综合治疗手段丰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呈现个体化、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治疗手段在改善症状、促进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3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环境、脏腑与经络、阴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病变部位外,还强调调理整体,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3.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应用范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关节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的辅助治疗和康复。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运动员的伤病防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查法本章共6节。
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是:了解人体各关节的运动的正常活动范围,肢体力线、长度和周径测量,以及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关节超声检查的原理及其在骨伤科临床的应用。
熟悉四诊的基本内容,各部特殊检查方法、神经功能检查方法、X线常用检查方法及CT、MRI的原理及其在骨伤科临床的应用。
掌握损伤的症状及体征、骨疾病的症状体征的检查方法,重点是掌握问诊、局部望诊及触诊常用方法,各种检查方法的正确操作方法及提示的诊断信息。
深刻领会四诊合参、辩证论征是思想内涵,正确运用临床技能的能力,培养建立诊断思想能力。
中医骨伤科学是以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防范为研究范畴,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大部分为损伤性疾患和筋骨关节疾病两大类。
骨伤科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临床骨关节、肌肉、神经检查和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将搜集到的临床资料作为依据,按病因、部位、伤势、病性等进行分类,并以脏腑、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等理论基础,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在骨伤病的辩证过程中,既要有整体观念,重视全面的检查,又要注意结合骨伤科的特点,进行骨关节局部检查。
骨与关节检查是诊断骨伤科疾病的最基本手段,是发现临床客观体征的重要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骨伤科检查是发现患者有无骨与关节病变,及病变部位、性质、程度等的重要方法。
检查时应注意:①检查务求认真仔细还要有整体观念,避免误诊、漏诊;②检查时要与正常解剖和运动机能相对比,通常使用与健侧对比法;③局部检查要从病变以外的区域开始,先检查健肢或症状较轻的肢体,对小儿患者更应如此,以免小儿因疼痛拒绝检查;④检查时要注意室温,尽量充分暴露受检查部位,女患者应有女护士或家属陪同;⑤有些骨科情况如畸形、肿瘤应该绘图,比用文字描述更为简明易懂。
检查时还应注意不可一味的侧重于骨科检查,而忽略了影响生命的病因。
第一节关节运动检查一、视诊(一)一般性视诊检查应对患者的各个侧面和各种不同体位进行观察。
包括发育、营养、身材、体型和姿势等。
仔细观察躯干和四肢的姿势、轴线,以及步态;四肢是否对称、患部有无肌肉萎缩、脊柱生理弯曲有无改变;有无痉挛、肿胀、包块、分泌物及其性质以及局部包扎固定的情况;皮肤色泽、出汗多少、有无畸形等。
仔细观察需要检查的关节,要特别注意以下5点:1.有无肿胀如果有肿胀,肿胀是弥散的还是局限的?如果肿胀是弥散的,观察肿胀是局限于关节还是超过了关节,如果肿胀局限于关节,那么肿胀的原因可能是:(1)过量的滑液(渗出液):如外伤或其他非化脓性炎症(风湿性或骨性关节炎等)(2)出血(关节积血):如近期发生的急性损伤或放血异常;(3)脓液(化脓性关节炎) :如急性化脓性感染等引起。
若肿胀跳过了关节区域.其原因可能为肢体的感染、肿瘤。
淋巴和静脉回流异常等。
如果是局限性肿胀,应注意肿胀的位置以及其下方的结构,因为这有助于提供肿胀的可能原因和鉴别。
2.有无擦伤擦伤则提示可能有外伤,外伤可以是冲击伤、重力伤或其他的速度伤。
3.有无皮肤的颜色的改变或水肿这些通常是外伤或感染的局部反应。
4.有无肌肉的萎缩肌肉萎缩的一般是有疼痛或其他的机能不全或肌肉的神经改变等引起的失用性改变。
5.有无任何形态或姿势的改变,或有无肢体短缩许多原因可能造成形态和姿势的改变,(包括先天性异常既件的外伤、骨的矿化紊乱和损坏性关节疾病):如果有这些异常应该加以注意,以便在以后的检查中洋细了解有关的情况。
(二)步态检查步态是指患者在行走时的姿势、步伐、足印的形态等。
通过步态检查,不仅说明其下肢是否正常,也反映全身运动是否协调。
步态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及血管系统等有密切关系。
1.步态检查的内容(1)步行方向:是指左右足印之间中点的连线,观察此线是否与检查者指定的方向一致,有无偏斜。
在前庭系统疾病、小脑共济失调时,此线偏斜或不成直线。
应分别检查前进、后退、闭眼、睁眼时的步行方向。
(2)步行宽度:即足印的足跟内侧缘至步行方向的距离。
髋关节后脱位、膝内翻等病变时,此距离变大;在膝外翻、偏瘫等病变时,距离变小。
(3)步行角度:即足印与步行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正常人约为15°。
角度过大,称外八字脚,可见于膝外翻、股骨头骨骺滑脱等。
角度过小,称内八字脚,可见于膝内翻、髋关节后脱位、平足症、偏瘫步态、剪式步态等。
(4)步行长度:即同一足前后两足印足跟之间的距离。
在一侧下肢短缩、偏瘫等步态时,此长度缩小;在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及小脑共济失调时,此长度变长(图6-1)。
图6-1步行方向、角度、宽度2.正常步态:正常人行走时的步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足跟接触地面开始,过渡到第5跖骨头、第1跖骨头触地,一直到脚趾离开地面,这一段时间称为触地相;第二阶段是从脚趾离开地面到足跟再次着地的这段时间,称为迈步相。
在一定时间内双足同时着地,称为双足触地相。
步态检查时,嘱患者以自然的姿态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
步行周期各阶段,下肢各关节的体位和动幅是否正常,速度是否均匀,骨盆摆动、腰椎活动的重心转移和上肢摆动是否协调。
嘱患者做闭眼步行可观察出轻度异常步态。
对使用拐杖的患者,要测不用拐杖时的步态。
3.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如下:(1)疼痛性跛行为一种保护性跛行,患侧着地后迅速更换健侧。
患肢迈步小,健肢迈步较大,步态急促不稳。
(2)下肢短缩性跛行一侧下肢短缩超过3~4cm以上时,骨盆及躯干倾斜代偿不全,患者常以足尖着地或屈健侧膝行走。
(3)髋关节伸直位强直步态步行时患者需转动全骨盆使患肢向前迈步。
(4)髋关节屈曲位强直步态屈曲位强直小于20°~25°,以腰椎前凸代偿,步态前俯后仰;大于45°~90°腰椎无法代偿。
(5)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步态行走时患侧骨盆升高或患肢外绕弧形前进,与偏瘫步态相似。
(6)膝关节屈曲位强直步态屈曲位强直小于30°,以马蹄足代偿;30°,呈短缩性跛行。
(7)臀大肌瘫痪步态:步行时,以手扶持患侧臀部挺腰并使上身稍后倾,由于臀大肌瘫痪、髋关节后伸无力所致(图6-3)。
(8)摇摆步态:臀中肌无力时,不能固定骨盆及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
因此,当患肢负重时,躯干向对侧倾斜,呈摇摆步态。
由于股骨头坏死、股骨头骨骺滑脱、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等病变引起的大粗隆上移,使臀中肌的作用支点或杠杆臂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臀中肌肌力的相对不足,同样可呈现此种步态。
若为双侧无力,行走时则骨盆左右交替起伏,躯干交替向左右侧倾斜摆动如鸭行,也称鸭步(图6-3)。
(9)股四头肌瘫痪步态:行走时,患者用手压在患肢膝上并向后推压,以稳定膝关节,这是由于股四头肌瘫痪,伸膝无力,不能支持体重所致(图6-3)。
(10)尖足步态小腿伸肌群瘫痪或踝关节马蹄位强直,引起足下垂,即尖足畸形。
尖足畸形使患肢相对增长,健肢相对变短。
步行时,为了避免足尖擦地,骨盆向健侧倾斜,使患肢抬高,但跨步小,形似跨越门槛状,故称跨阈步态或跨阶式步态。
(11)跟足步态胫神经麻痹、小腿后侧肌群瘫痪、跟腱完全断裂等,致足不能或无力跖屈,足弓变高,步行时只能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如小脚妇女走路。
(12)平足步态严重平足,足弓塌陷,步行时足呈外翻位拖行。
(13)剪式步态因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股四头肌与股内收肌群痉挛,所以步行时,双膝僵硬伸直,足跖屈内收。
跨步时,两膝相互交叉,两腿牵曳而行,足迹各呈半圆形;踏地时与正常人相反,先以足尖着地(图6-3)。
(14)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又称运动性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或横行步态。
小脑疾病使四肢肌张力减低,或前庭系统疾患使躯干运动失调,患者步行时辨距不准,跨步时步伐大,步距宽,举足探步,漂浮不定,左右摇摆,蹒跚而行,形如醉汉。
自己明知步伐错误,却又无法矫正。
(15)偏瘫步态步行时偏瘫侧下肢表现与剪式步态相似。
患侧髋关节处于外旋位,膝僵直,足内收和跖屈,各趾跖屈,所以患肢跨步前,靠躯干肌先抬高患侧骨盆,以提起患肢,然后以髋关节为中心,直着腿,足趾擦地,向外划半个圆圈跨前一步,故又称弧形步态。
(16)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走路时总是两眼注视地面,步行宽度过大,步行长度不一,举足过高,整个足底同时踏地而“叭!叭!’作响,步态蹒跚,左右摇晃。
若闭眼或在暗中,则步态更加不稳,甚至跌倒。
(17)间歇性跛行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的患者,每行lkm左右小腿后部与足底即感酸胀、疼痛,以致被迫停步休息,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再走。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每行lkm左右,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重,被迫停步蹲下或坐下休息,然后再走,行程越来越短,休息次数越来越多,但骑自行车可行数千米。
二、触诊触诊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有无压痛及压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范围等。
检查时应将患部置于松弛体位,尽量减少痉挛对检查的影响;②各骨性标志有无异常,脊柱有无侧弯等;③有无异常活动及骨擦音;④局部皮温及湿度;⑤有无肿胀及包块,及包块的部位、大小、硬度、有无压痛、活动度、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有无波动感等。
(一)压痛点的检查 先让患者用一个手指指明疼痛的部位和范围,然后检查者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做按压动作,检查有无压痛。
一般先由外围健康组织逐渐向痛点中心移动,动作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由静止到运动地进行按压。
勿使用暴力,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防止并发症(如骨折)的发生。
检查时要注意分析压痛的部位、深度、范围、程度和性质(如局限性压痛、放射性压痛、感应性压痛等)。
若干常见病都有一定部位的压痛点,若病灶表浅,压痛点很容易找到,若病灶深在,则需要用多种方法寻找压痛点,如间接压痛、叩击痛、轴压痛、痛点封闭试验等。
根据压痛的深浅可判断病变的解剖层次,熟记这些压痛点的部位有助于诊断。
若要判断压痛点的真伪,可以在局部反复检查几次压痛点,如果压痛点的位置固定不变,则说明是真正的压痛点。
此法常用于腰背痛的检查。
(二)有无异常活动及摩擦感。
如髌骨软化症有摩擦感,骨折有骨擦感或异常活动。
(三)有无包块及包块的部位、大小、硬度、数目、活动度,边界、波动感、搏动感,震颇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
(三)各骨性标志有无异常改变。
(四)局部皮肤的温度、湿度、硬度、弹性,有无可凹性水肿,对瘢痕组织要了解其与周围组织和深部组织有无粘连。
三、叩诊叩诊分为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主要检查叩击痛。
股四头肌瘫痪步态摇摆步态 剪式步态 臀大肌瘫痪步态 图6-2(一)纵轴叩击痛(传导痛) 怀疑长骨或关节病变时,检查者可握拳沿患者四肢长轴方向叩击,如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多见于骨关节的急性损伤或炎症的病例。
(二)棘突叩击痛用叩诊锤叩击相应的棘突,如有骨折或炎症常出现叩击痛。
叩击痛也可以判断病变的深浅,浅层软组织损伤压痛明显,而叩击痛不一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