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动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1)药物吸收后首先向血流量大的 器官分布; (2)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 (再分布) 硫喷妥——大脑(麻醉)——全身脂 肪再分布——效应消失;
3、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对于不同的组织的亲和力不一样
——分布不均匀
碘——甲状腺(是血液10000倍);
钙——骨骼;
4、体液的PH值:
(1)药物的制剂可影响F:
苯妥英钠(硫酸钙,乳糖)
(2)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和有关参数 (根据消除速度和血中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 (一)零级动力学消除 • (二)一级动力学消除
•( 三 ) 非 线 性 动 力 学 :
(一)、一级动力学消除特点:
(恒比消除,dC/dt=KC t1/2=0.693/Ke )
孔,渗透压,小的,水溶性物质的转 运方式。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扩散速
度取决于浓度梯度和脂溶性。
药物的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药 物—弱酸或弱碱性。 非解离型---脂溶性---易通过生物膜 解离型---非脂溶性---难通过生物膜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非解离型与解离型 的浓度比。取决于药物的pKa, pH值。用
• 青霉素G t1/2=0.5h,—加大剂量给 药—维持时间长;

半衰期太短,毒性大:
• 硝普钠 t1/2=几分钟,ivgtt; • (3)半衰期长,毒性大

减少用量
• 7、曲线下面积(AUC): • 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8、生物利用度(F):
• 药物制剂经经非血管途径的AUC与该 药的参比制剂(静注)或相同给药后的 AUC比值,以吸收百分率来表示.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速
• 坪值的意义:是多次用药的常用指标 • 之一,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零级动力学消除
• 又称恒量消除

t1/2=0.5C0/k
• (C0为初始血药浓度,K为常数)
• 1、半衰期变,取决于初始血药浓度;
• 2、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
• 3、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例:酒精 10ml/小时;
• ①药物的分子量和脂溶性: •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易通过;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 • 低——易通过;SD——流脑;
(2)胎盘屏障:
• ——脂溶性高易通过胎盘屏障。 • 如全麻药、巴比妥类、吗啡 • 有的药物对胎儿不利,慎用或忌用 • 如吗啡。
三、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
• (一)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一系 列结构变化,也称作转化
Ha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表示:
弱 酸
在偏碱性体 液中解离
解离型
极性大
难以扩散;



在偏酸性体 液中解离
非解离型
极性小 易扩散
1.2 载体转运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 物结合,并载运它到膜另一侧 的过程。
《本草纲目
主动转运 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②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 ③消耗细胞能量 ④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合物出现 竞争性抑制 ⑤转运速度有最高限度。 易化扩散: 不能逆浓度梯度移动, 也不耗能。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目的要求:
• 掌握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
程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 药动学:
• 定(di义st:rib吸"u药收tio(物na)b、(sdo生rrpu物tgi转o"n化)、分布
• 1、半衰期不变;
• 2、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率相同;
• 3、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 成正比;
• 4、绝大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
连续恒速给药
2 1
01 2 3 4 56
坪值 定义:又称稳态的血药浓度,多次给 药,经4到5个半衰期后,给药速度与 消除速度相等时的血中药物浓度称坪
值。也称坪浓度
第三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
过程
一、药时曲线

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Biblioteka Baidu



潜伏期
持续期
时 间
残留期
• 1、潜伏期: • 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时间
• 2、 持续期: • 药物维持有效浓度时间

• 3、 残留期:体内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 下的时间
4、药峰浓度:用药后能达到的最高 浓度——与药物剂量成正比;
2、吸收环境:
•(1)胃内容物的多少:多——慢、 少——快; (2)胃、肠排空:快——少、慢—— 多; (3)药物的相互作用:四环素+铁、 钙剂—络合, (4)脂肪和油: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 收 —驱虫药—药效降低、毒性增加— 忌油; •(5)血液循环:丰富——快;
二、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

• (一)分布:血液 器官的过程。
• 胃肠道给药 • 注射给药 • 呼吸道给药 • 皮肤和粘膜给药
1、消化道给药
(1)口服:口服——胃肠道粘膜吸 收 ——门静脉——肝脏——血循
口服药物吸收示意图
药 代谢
全 身 各 处
➢ 生物学因素 A 胃肠pH B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C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又
3、呼吸道给药:
• (1)气雾剂:颗粒小——可达支气管 和肺泡——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 素;
• (2)喷雾剂:颗粒比较大——口、鼻 腔局部——局部感染——双料喉风散;
4、皮肤和粘膜给药
• 硝酸甘油缓释贴皮剂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 (1)分子大小 • (2)脂溶性; • (3)剂型(注射剂、片剂)
变化从细胞外进入内发挥药理效应.
• (二)跨膜转运的方式: • 1.被动转运 • 2.载体转运 • 3.膜动转运
1.1. 被动转运
.大多数药物属于简单扩散;
.指药物从高浓度通过物理扩散向低 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特点:不消耗细胞能量、无饱和现象、 不被其他转运物质所抑制。
滤过 (水溶性扩散) 通过亲水膜
(metabolism) 和排泄(excretion) 过程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 吸收、分布和排泄——转运; • 代谢——生物转化; • 代谢和排泄——消除。
血管或

血管外
作用部位

分布 体循环
吸收
排泄
药物
游离型药物
代谢型
结合型药物 肝脏
生物转化 肠肝循环
小肠
胆囊
(一)生物膜: 细胞膜 细胞器膜(线粒体膜、内
质网膜、核膜等结构)
生物膜结构:
由脂质(70%以上)、蛋白质、多糖组成——流 动性;
蛋白质:镶嵌有表在蛋白或内在蛋白— —生物膜的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中间为疏水区 内外为亲水区。
中间镶嵌有表在蛋白或内在蛋白
膜蛋白的组成与作用:
• 组成: • 酶、受体、载体、离水通道 • 药理作用: • 药物通过和蛋白质结合或膜的运动
(2)舌下给药:舌静脉吸收, 快,但不规则
(3)直肠给药:直肠粘膜吸收,吸收快, 不规则,给药不方便;
2、注射给药:
•(1)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sc或im): • 用于:病情较严重者——PG、庆大;
•(2)静脉注射:包括iv和ivgtt • 用于:急诊、休克病人;
•(3)动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动脉分布 的部位 • 用于:心肌梗塞——纤溶药直接将纤 溶药注入冠状动脉;
排出体外;

(水溶性、极性大)
影响因素
•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 (2)尿液的PH值: • (3)竞争性抑制: • 两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同用时会发生, • (4)肾功能:好——快;差——慢;
• (5)尿量:多——快;少——慢
2、胆汁排泄: 血液中药物 肝细胞
胆道
小肠
排出体外(粪便)
2、胆汁排泄:
有关的组织
• (二)部位:

靶器官(组织)浓度高、效果好;
• 非靶器官(组织)
作为贮存部位—维持药效;
(三)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血浆蛋白的结合
• 特点: • (1)与药物的分布直接相关 • (2)具有饱和性与竞争性
血液中 游离型 结合型
组织中 消除
(1)游离型与结合型药物的区别

游离型
结合型
血液中药物 肝细胞
肝肠循环
门静脉
胆道
胆 汁
小肠
排出体外(粪便)
肝肠循环示意图
肝脏
小肠

肝肠循环
意义:1、某些药中毒的解救——减少 肝肠循环——泻下;
2、延长作用时间,增加疗效。 如四环素,治胆道感染。
3、乳腺排泄:
乳液——弱酸性,弱碱性药物易排出
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如吗啡
4、其他如汗液、泪液、唾液排泄:
5、达峰时间:用药后达到最 高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吸 收与消除速率相等;
6、(消除)半衰期: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四)半衰期的意义: • 1、计算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
• 2、确定临床给药间隔
• (1)当t1/2中等,给药间期≤t1/2 , • 例SMZco t1/2=12小时,Bid; • (2)半衰期太短,毒性小:
• (二)主要场所:肝脏
• (三)结果:使药物的活性发生改变
• 灭活:活性——无活性;
• 活化:无活性——有活性

活性低—活性高,如非那
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三)方式:有氧化、还 原、水解及结合四种方式
• 第一步:氧化、还原和水解
• 1、氧化反应:包括羟化、醇或醛脱氢、脱胺氧

化等;
• 2、还原反应:偶氮基和硝基药物还原为胺类、

含有卤素的脱卤等;
• 3、水解:酯键、酰胺键、酰肼类和甙类的水解;
(四)药物代谢酶系:
• 1、微粒体酶:主要是细胞色素 P450——存在于肝脏内质网上—— 也称肝药酶;
• 2、非微粒体酶:存在于血浆和线粒 • 体中,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等;
3、酶系统的特点:
• (1)专一性低: • (2)活性有限 • (3)个体差异大: • (4)容易受到某些药物的诱导和抑
称首关消除或首关代谢,它是指某些药物首 次通过肠壁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 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首过效应示意图


代谢

代谢

首过效应强的药 举例
•硝酸甘油(90%)、氯丙嗪、乙酰水杨酸、 哌醋甲酯、喷他 佐辛、杜冷丁、异丙肾上 腺素、心得安、可乐定、利多卡因等—— 舌下给药
•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为何用碳酸氢钠解 救?
• 碱化血液和尿液——脑中巴比妥向血液 和尿液转移——排出增加——缓解中毒。
5、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1)血脑屏障(BBB):
定义: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地阻止各种 物质由 血入脑的屏障
意义:保证大脑的安全
• 药物能否通过血脑屏障与两个因素 有关:

肝药酶诱导剂: 凡能使药酶的活性增加 或合成增加, 使药物的代谢加快的物质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 水合氯醛等,有200多种;
苯巴比妥+双香豆素 结果如何,应如何处 理?
双香豆素抗凝血作用↓—— 加大剂量 停用苯巴比妥——双香豆素 抗凝血作用↑——出血—— 减量
肝药酶抑制剂:
凡能使药酶的活性降低 或合成减少, 使药物的代谢减慢的物质 如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
VB12从胃肠道吸收。
3、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的转动伴有 膜的运动,称之膜动转运。
(1)胞饮: (2)胞吐: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 (一)定义:
药物自给药部位 的过程。
血液循环
吸收的速度——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的程度——药物起作用的程度 多——作用强;
2、给药途径:四种
( 药物) (药物+血浆蛋白)
•特点:分子量



跨膜转运

不能

生物效应



消除



体内维持时间 短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意义:
A、体内血浆蛋白降低的病理状态
药物剂量下调
B、当两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都高 剂量下调
C、当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饱和时
不能随便超剂量用药
如:甲糖灵+保泰松(96%) 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甲糖灵浓度↑——血糖↓↓—— 低血糖休克;
与药酶抑制同用结果? 蓄积中毒
五、药物的排泄
• 定义: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
出体外的过程;
• 意义:排泄快——维持时间短;

慢——维持时间长
• 药物中毒时要促进药物排出体外;
(二)药物排泄途径
• 1、肾排泄: 非挥发性药物的主要 排泄途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血 药
回血液(极性低、脂溶性大)
肾小管主动排
• 4、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以最大的能力将体 内药物消除;
五、多次用药和给药方案
(一)多次用药:
• 前面所讲的药时曲线为一先升后降的 曲线,为一次用药所致,
• 多次用药药时曲线为一锯齿型曲线, • 每次用药后血药浓度上升一定幅度, • 在给药间隔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而 降至原血药浓度的一定值,经过4-5个半 衰期,血药浓度达坪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