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部分7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绘图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黄肠题凑[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

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

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

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2三朝五门[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三朝五门是指古代宫殿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殿堂与门楼。

“三朝五门”一词语出郑玄注《礼记》。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清代为例:三朝,对应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3金箱斗底槽[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答: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的结构之一,也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内外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4副阶周匝[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研]答:副阶周匝是指塔身、殿身的周围环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叉手[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研]答:叉手是指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朱式建筑构件名称。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发展的主要历程: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土质为材料,如殷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城墙、商代王陵、周代宫殿等。

秦汉时期:封建帝王时期的建筑表现出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特点。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兵马俑、陵墓和宫殿等。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砖、石等材料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唐代的大雁塔和敦煌莫高窟等。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建筑呈现出更加细致、精美的特点,同时意蕴更加丰富。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汉口了解寺、庐山白鹿洞书院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重点体现出木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建筑。

此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

现代建筑: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建筑形式,同时也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校园、上海市政府大楼以及全国第一家现代化百货公司“新华百货”。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重庆大学建筑史)

重庆大学建筑史)

考试科目: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部分(5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 我国现存最早的宫殿遗址是___代______,其平面形制反映了我国早期______的面貌。

2. 战国时期流传的技术典籍《______》记载了周代都城制度。

3. 中国城市面貌在___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 唐辽楼阁建筑结构方式常采用_________。

5. 唐长安东南隅的______是我国古代首创的公园。

6. 中国木构体系在___代已发展成熟。

7. 中国木构体系模数在宋代采用______,清代采用______。

8. 采用图纸和模型,按比例进行设计,至迟在___代就开始了。

9. 北京故宫前三殿是______、______、______,后三宫是______、______、______。

10. 清代彩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二、选择:(只选一个,每小题1分,共10分)1. 西安半坡原始遗址属于___。

A. 龙山文化B. 仰韶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大汶口文化2.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屋顶形式为___。

A. 单檐歇山B. 单檐庑殿C. 重檐歇山D. 重檐庑殿3. 现存我国最高的古塔是___。

A. 应县木塔B. 南京报恩寺塔C. 河北定县料敌塔D. 苏州虎丘塔4. 西安大雁塔形式属于___。

A. 密檐塔B. 喇嘛塔C. 金刚宝座塔D. 楼阁式塔5. 甘肃敦煌石窟始创于___。

A. 汉B. 魏晋C. 唐D. 宋6. 元代山西永济永乐宫保存了大量精美的___。

A. 泥塑B. 彩画C. 壁画D. 雕刻7. 现存砖砌长城建造于___。

A. 秦代B. 宋代C. 唐代D. 明代8. 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___。

A. 计心造B. 偷心造C. 合角造D. 绞角造9. 宋代木构架支撑脊?的斜木称___。

A. 合榻B. 叉手C. 驼峰D. 托脚10. 位于天花以上的梁架按宋式斗法,称为___。

中外建筑史 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  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复习题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填空题:(20分)1. 河南等地的窑洞建筑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2.《营造法式》的作者是,《木经》的作者是,《园冶》的作者是。

3. 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

4.砖大量使用在地面建筑中是代以后的事情。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的帝陵是。

6. 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7.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是建于代的,平面边形。

8.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9. 清代彩画的按等级次序由尊到卑分为、和三大类。

10.天安门的屋顶形式为。

二、名词解释(10分):1.六铺作:2.金厢斗底槽:3.歇山:4.方城明楼:5.平棋:三、问答题(20分):1. 北宋东京城的的布局特点有哪些?(6分)2.简述唐宋建筑与明清建筑风格的区别。

(6分)外国建筑史部分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吉萨金字塔群由___________、哈弗拉、__________三座正四锥形金字塔和_______________组成。

2.两河流域的建筑在世俗建筑物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山岳台等多种建筑形制。

3. ___________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

4.罗马五柱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复合柱式。

5.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初成于_____________,配套成形于夏特尔主教堂,成熟代表_____________,繁荣作品韩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

6.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座建筑形体各异、对比强烈、变化丰富、母题一致、风格统一、整体和谐。

7.阿尔罕布拉宫是摩尔人统治的最后宫殿,以两个___________为中心,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中国建筑史宫殿

中国建筑史宫殿

公元前776 年~公元前 476年
鲁班
封建社会 战国
公元前475 年~公元 581年
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 221年
含战国、 秦、汉、 三国、两 晋、南北 朝
城市规模 河北平山
扩大
县的一块
木工已有 铜板错金 很高水平 银的“兆
中国建筑史域宫图殿”
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 出贡献就 是瓦的发 明 始修长城
中国建筑史宫殿
奴隶社会的宫殿建筑
–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 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廊院格局”。
– 商代的宫殿建筑在类型和室内空间划分上更加 复杂,有大室、小室、东室、南室、祠室、皿 宫、东寝等等之分。但其建筑形象依然是“茅 茨土阶”,即以没有夯实的素土为台阶,屋顶 以茅草覆盖。
中国建筑史宫殿
唐代的宫殿除了延用隋代大兴、洛阳城 中的宫殿外,还修建了大明宫等。唐代的建筑 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盛唐风 格” ,具体体现在建筑上,即比例宏大宽广, 造型富于弹性和张力,在稳重大方中又不失轻 灵潇洒。
大明宫 大明宫周长约7600米,面积 约3.2平方公里。其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为正殿 含元殿,后为宣政殿、紫宸殿,宫内还有专门 用于宴会的麟德殿,大明宫的北部是以太液池 为中心的皇家园林。
紫禁城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
米,环以10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是宽52米
的护城河。
这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靠
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组合起来的庞大建筑
群。其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按顺序分布着
大清门、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
总结:综观此阶段历时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1.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 特的体系,到汉代已经确立。2.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 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哲学中玄学的兴起, 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中国建筑史第七章ppt

中国建筑史第七章ppt

布局特点 和 艺 术 成 就
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
例”的盛誉。
第七章 一、皇家园林 (三)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造 园艺术的传统:水中布置岛屿,用桥 堤同岸边相连,在岛上和沿岸布置建 筑物和景点。全园面积2500余亩,水 面占一半以上,景观比较开阔。琼岛 耸立于北,瀛台对峙于南,长桥卧波, 状若垂虹。岛上山石和各种建筑物交
普陀宗乘之庙
第七章 一、皇家园林 (二)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古代园林
第二节 实例
避暑山庄湖泊区
避暑山庄平原区
第七章 一、皇家园林 (二)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古代园林
第二节 实例
1、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 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 2、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 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3、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 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 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7、留园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七章
中国古代园林
第一节
概说
目录
Contents
第二节 实例
第七章
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代造园的基本原则、手法及理论 中国古代造园的基本原则、手法及理论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三海的布局 特点与艺术成就
拙政园的平面布局与艺术成就 皇家园林的平面布局原则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风格 留园的平面布局与艺术成就
清皇家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要数颐和园和清三海。
第七章 一、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概述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建筑传统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建筑发展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历史发展中国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土坯和木材建造简陋的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逐渐改进,并出现了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建筑作品。

在古代朝代的统治下,中国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重要特点是以木构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以框架结构和斗栱榫卯工艺为特色,凭借其巧妙的工艺和结构设计,能够在没有钉子和螺丝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位于河南郑州的龙门石窟,这座石窟建筑以其雕刻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而闻名。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国家开始推行标准化建筑,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典型的例子是故宫和长城。

故宫位于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建筑之一。

它是明清时期皇宫的总称,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威和繁荣。

长城则是古代中国城防工程的杰作,它起到了保护国土和防御外敌的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木构建筑逐渐被砖石建筑所替代,造成了中国建筑风格的转变。

典型的例子是宋代的佛教寺庙,如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浙江南泉佛寺。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华丽和精致。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演变,并引入了外来的外来建筑。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些皇家园林集中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色,其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师常常考虑到环境因素,如风水和地理位置,以获得良好的气场和风水。

2.中国建筑强调对称和平衡,追求整体的和谐美感。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重点整理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己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己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仰韶文化(距今9000-4000年)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聚落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陶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3.井干式: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夏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4.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907年隋唐洛阳城 第五大城2.将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西安),继续完善。

后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一座大明宫,逐渐 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

中国建筑史笔记(附部分图)

中国建筑史笔记(附部分图)

《中国建筑史》习题集一、填空题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平面八边形。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7、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

18、《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着,《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着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19、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0、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1、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2、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23、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框架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框架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第一节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木构架建筑的优点(5点)、缺点(3点)第二节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建筑的特点(优点、缺点)2抬梁式建筑的特点(优点、缺点)3斗拱的定义,不同位置斗拱的名称(清代和宋代)第三节单体建筑的构成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第一大点包括三小点,第二大点)2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屋面样式第四节建筑群的组合1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处理手法(重点,结合故宫来分析)2庭院围合的方式(4种)第五节建筑与环境1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几个方面关系(4个方面)第六节建筑类型1穴居和巢居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巢居、穴居的形成原因2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建筑类型(形成原因)3龙山和仰韶文化(父系和母系)4建筑沿轴向展开以及建筑装饰发展的开始原因5城市孕育的开始原因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1夏朝二里头遗址2商朝尸乡沟3西周a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四合院)B湖北蓟春干阑式建筑C瓦的发明4春秋a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b开始砖的使用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1)木架结构不发达情况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解决办法2秦朝3汉朝(1)木架建筑的成熟(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的发展(3)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4)斗栱的使用(5)高颐墓石阙4三国、晋、南北朝(1)佛教的传入,高层佛塔的出现,佛寺、佛塔、石窟(2)舍宅为寺(3)石窟类型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隋(1)大兴城、洛阳城2唐朝六个建筑特点3宋朝(1)与唐朝的更本性变化以及原因(2)6个特点(3)《营造法式》、宋代石塔4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减柱法,其起始原因及弊端(2)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立面2明朝(1)6个特点(2)砖墙的普及3清朝(1)5个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1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4个阶段)P542城市公共工程的发展(6点)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古代都城东移的原因P592古代都城的三种建设模式3都城建设的宫廷特点(封建统治)4汉长安城建设特点及平面图P605七大古都P626隋大兴城(唐长安)P667宋东京P708元大都P729元明北京城P74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1地方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4点)P792南宋平江府P84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1存在早期聚落的两大原因P872土楼3干阑式建筑4阿以旺P97第二节实例1四合院P982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P1034窑洞5西藏襄色林主楼P109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发张阶段(4点)P1172明清故宫,(艺术手法,布局、平面图)P123第二节坛庙1坛庙的三种类型及例子2天坛平面图、布局及艺术特点P1323社稷坛、太庙4太原晋祠圣母殿平面图、特点P1355曲阜孔庙平面图及特点第三节陵墓1地下埋葬制与墓室的演变过程p1392明代陵墓的创新p1423明十三陵,尤其是长陵P148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1佛教寺院的两种类型(佛塔为主、佛殿为主)特点P155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P1563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P1614云南傣族寺庙P1695山西芮城永乐宫P1716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扎第三节佛塔经幢1五种佛塔类型及特点P1762楼阁寺塔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3密檐塔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P1814单层塔代表(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5喇嘛塔代表(北京妙音寺白塔)6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7傣族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9经幢名词解释、唐宋经幢对比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1四大石窟(敦煌鸣沙山、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P1892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5点)3摩崖造像名词解释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第一节概说1唐宋至明清山水风景园林的继承发展(4个点)P194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1清代帝苑两大部分(居住和朝见、游乐)P1982清代苑囿的指导思想P1983皇家园林的特点(4点)P1994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1《园冶》内容(见红宝书)2私家园林特点或设计手法(大点4点,小点若干)P2053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比较(举例比较)(见红宝书)第四节风景建设1风景建设的类型(4点)P2162上述四种风景胜地的共同点(3点)3风景名胜发展的原因(6点)P2174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3点)P2185中国古代风景点的3种意境塑造手法P220第七章华夏意匠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1实践理性、工具理性、试错法2三种观念(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P2293社会文化心理对建筑的影响(3点)P232第二节选址与布局(5大点)1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6点)P2342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3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4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5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过白”名词解释,图示第三节审美与建筑设计1形式美在中国建筑的特色(3点)P2552空间与屋顶艺术中国建筑的特殊矛盾性(3点)P2573模数制与结构体系“材”所指代的三方面内容P258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特点(2点)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多为名词解释)第一节台基、踏步、栏杆、铺地1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P2632踏步(1)如意踏步(2)礓䃰(慢道)P265(3)辇道(4)左墄右平P2653单勾阑、重台勾栏、寻杖绞角造、寻杖合角造、斗子蜀柱第二节大木作1大木作P2672开间(面阔)3通面阔4步P2675通进深6举势7生起8侧脚P2759移柱造10减柱造P27611副阶周匝12额枋13地栿P276h14平板枋15雀替16骑马雀替17斗拱P27618斗拱的特点P277(或见红宝书)19计心造、偷心造P27920举架(举折)P27921推山、收山P28022出际(屋废)P28023椽24砌上明造(见红宝书)25拖脚26叉柱造、缠柱造P281第三节墙壁1版筑P2822空斗墙P283第四节屋顶1庑殿顶2歇山顶3悬山顶4硬山顶5攒尖顶6单坡顶7平顶8檐口曲线的做法P2859水戗发戗10嫩戗发戗第五节装修1隔扇门P2892罩P2893平闇P2904平棋P2905藻井p2906卷棚(轩)p2917角叶P294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第一节大木作1大木P296(注意与大木作区别)2大木大式3大木小式P2964檩数分配图P2985台明高6庑殿顶推山P2997悬山顶挑山P3008歇山顶收山P2999宋清用材之比较P30510水戗发戗11嫩戗发戗P306第二节石作与瓦作1墁地2清式石栏杆的特点P310第三节小木作第四节彩画1三种彩画(P316)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近代中国建筑的突出特点P32121927至1937年间建筑繁盛的表现P324第十一章城市建设1张謇开发南通P3342中国固有形式第十二章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制度1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3种形式P3492里弄住宅的演进P3553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P385第十三章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机构和职业团体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师1营造学社P3962五位建筑大师及代表建筑P398第十四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两种形态P408 2南京中山陵P4143三种设计模式P4204仁立地毯公司P4225南京外交部办公楼。

中国建筑史-7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1(隋唐长安城)

中国建筑史-7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1(隋唐长安城)

光化门 景耀门 华林门 玄武门
安礼门
丹凤门
大兴城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方整,
皇城居首,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 人口百万。最宽的几条大街是:
宫城前横街 宽 220 m(东西向); 朱雀门大街 宽 150 m(南北向); 皇城前大街 宽 120 m(东西向); 其余:东西向:75、59、55、45、44、 40m不等; 南北向: 68、63、47m不等。
西市的9个区域四面均为街道,这样
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便于交易。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 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 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 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 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
“金市”。
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 高大的围墙,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 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 2个门。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 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 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 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
齐。
城内有里坊109个,朱雀大街两侧的最小;坊内有一条街或 十字街,称“曲”;坊墙墙基厚:2.5─3.0m,居民宅院开门向 曲,只有寺院的山门,或三品以上大员的府门才可开向街道。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 围墙环绕,坊墙墙基 厚度一般为2.3 米 至3米不等,均为夯 土板筑。只有皇城南 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 东西门,不开南北街 和南北门,史言“北 出即损断地脉”,“不 欲开北街泄气,以冲 城阙”。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 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 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 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市场经 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
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利人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

中国建筑7.第七章:宋辽金建筑(2)

中国建筑7.第七章:宋辽金建筑(2)
一·佛寺、佛塔 1·河北正定隆兴寺 ·始建于隋代,原名龙藏寺,宋用名
龙兴寺,清康熙起用隆兴寺. ·现存宋朝佛寺总体布局的重要实例 ·布局
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的布置 ,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组群及主要建筑
① 入口 山门前为高大 的琉璃照壁
② 首进院落 ·大觉六师殿(已
毁,尚存遗址) 钟楼、鼓楼分列 摩尼殿与大觉六师 殿构成工字形,有 左右配殿
③ 第二进院落 ·戒坛 -韦陀殿: 左右:慈氏阁、转轮藏殿 佛香阁-弥陀殿 前有碑亭 ·主要建筑慈氏阁和其两翼 转轮藏殿、慈氏阁,及其 他次要的建筑,构成的深 邃宏伟的复合空间,是 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
·摩尼殿 ·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 ·中国现存唯一平面呈十字形的佛殿 ·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正中殿身五间,进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也建于统和二年 ·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九脊殿 ·低矮的石砌台基,前附月台 ·观音阁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
一、二层间有腰檐,檐上出平座。高23米
·平面:上减去当心间缝中柱,内柱网布置采 用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构成大圈套小圈的双 层圈柱平面。 ·结构分析: — 叉柱造 — 斜 撑 ,加强了结构的刚度
深五间, ·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抱厦,
为现存木构中四出抱厦最古实例 ·殿身全是厚墙围绕,只抱厦正面开门窗 ·梁架结构
— 普拍枋 — 补间铺作用斜拱 — 昂式耍头
·转轮藏殿 ·重檐歇山顶,两层 ·经后代重修多次,但基
本保存宋朝的风格 · 殿内部下层柱子,为了
容纳轮藏,把两中柱外 移 ,形成平面六角形的 柱网,同时上下两层间 没有平坐暗层 (与辽独乐寺观音阁不同) —— 移柱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规格的太和殿
•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
次 间
明 间 三开间
次 间
尽 梢 间 间
次 二 间
次 一 间
明 次 间 一 间 九开间
次 梢 二 间 尽 间 间
梢 次 明 间 间 间
次 梢 间 间
尽 梢 次 明 次 梢 尽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 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
第二节 庭院组成布局
1、构成机制 2、组合方式 3、布局特点
1、构成机制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廊院
单核
多核
合院
二合院
三合院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合院
2、组合方式
五开间
七开间
3、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优点: 1) 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2)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3)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4)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5)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6)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4、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 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 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出廊:两排柱子很近
无出廊式(四等)
前出廊式(三等)
前后廊式(二等)
周围廊式(一等)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2、间的组合
• 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 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 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 进深方向:取决于屋顶的大小。 1,3,5进深,2,4进深也有。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1)对称式
2)
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3、布局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突出“门”的铺垫作用 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第二篇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
第一章 木构架建筑平面布局
第一节 单体建筑平面 第二节 庭院式组群布局
第一节 单体建筑平面
1、构成要素:间、出廊 2、“间”的组合要素 3、单体建筑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4、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1、构成要素
• “间”
“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