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doc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
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文言文名词做状语
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南指”“向南指”。

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处恭边枷装磺膘委博莲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

汉语常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_023文档

汉语常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_023文档

2020汉语常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_023文档EDUCATION WORD汉语常识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_023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名词作状语详细举例分析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这种用法通常是为了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或者是为了表达一种比喻或拟人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例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在这个句子中,“风烟”和“天山”都是名词,但是它们被用作状语,描述了“净”和“色”的状态。

意思是说,风和烟都消散了,天空和山峰都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在这个句子中,“庭下”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积水空明”的状态。

意思是说,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 驴不胜怒,蹄之。

在这个句子中,“蹄”是动词,但是“驴”被用作状语,描述了“蹄”的方式。

意思是说,驴因为愤怒而用蹄子猛击。

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在这个句子中,“云”和“响”都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集”和“应”的方式。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们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号召,带着粮食争先恐后地追随。

总之,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它能够通过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

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便于理解,举个例子——“你在那儿狗叫什么!”这个例子中,“狗”是名词,放在动词“叫”前面,这个“狗”明显不是“叫”这个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对“叫”这个动作的修饰和形容,所以这个“狗”是状语,可以理解成“像狗一样”,所以这个“狗”就是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

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孙子·谋攻》)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庄子·达生》)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

“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1. 其一,“蚕食桑叶”,你看那蚕宝宝可不就是像小馋猫一样一点点地吃着桑叶么!就如同士兵蚕食敌方阵地一般。

2. 其二,“犬坐于前”,那狼像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你说怪不怪呀!这“犬”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狼的坐姿呢。

3. 其三,“席卷天下”,哎呀呀,这势力就好像一阵大风把天下都给卷起来了,多霸气呀!“席”字多妙。

4. 其四,“云合而响应”,大家不就像云朵聚集一样纷纷响应号召,真有气势呀!这里的“云”可不就把那种聚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其五,“蜂拥而至”,人们就像一群蜜蜂似的呼呼地涌过来了,多热闹啊!这不就是名词作状语的妙处嘛。

6. 其六,“狼奔豕突”,那场面就像狼和猪慌乱地奔跑逃窜,“狼”“豕”不就是很好的状语嘛,真有意思。

7. 其七,“星驰电掣”,好家伙,那速度就跟流星飞驰、闪电急驰一样快呀,“星”“电”多形象啊!
8. 其八,“土崩瓦解”,就像土堆崩塌、瓦片破碎似的一下子就垮掉了,“土”“瓦”作为状语多生动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太有表现力啦!能让语言变得特别鲜活有趣呢!。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用丹 谓 下砂视 其语辙 , 登 轼 而 望 之 。
向谓 下杂 然语而 前 陈 者 , 太 守 宴 也 。
在前 谓 面语
上使外将兵
在外 谓 箕 畚边运 于语渤 海 之 尾
用箕畚谓 其 岸 势语 犬 牙 差 互
像狗的牙齿一谓样 语
课堂小结
像… …词作 状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课堂小《结夸父逐日》
16、中军置酒饮归客 中军:在中军帐里。《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
样。 《狼》
18、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19、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核舟记》
20、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
的山谷里。《三峡》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情境导入
其 一 (狼) 犬 坐 于 前 。
定主
谓 补语
语语
语 “像狗一样

”,修饰谓
略 主语
名词 语“坐”。

起修饰

或限制
作用
知识讲解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 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作用,从而 充当了谓语的状语。
。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
13、四面竹树环合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1. 哎呀呀,你知道吗?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呢!就像“朝而往,暮而归”,这里的“朝”和“暮”不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在早上”“在晚上”嘛,多有意思呀!
2. 嘿,文言文中名词还能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位呀!比如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就形象地说明了“向上”“向下”的方向,是不是很神奇呢?
3. 哇塞,还有呢!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工具或依据呢,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就是用箕畚这个工具呀!这多么独特呀!
4. 呀,可别忘了,名词作状语还能表示动作的频率呢!比如“岁赋其二”,“岁”就是每年呀,你说妙不妙?
5. 哟呵,它还能表示对人的态度呢!像“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就是像对待兄长一样,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呀?
6. 嘿呀,甚至还可以表示比喻呢!“狐鸣呼曰”,“狐”像狐狸一样叫,这多生动形象呀!
7. 哇哦,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真是丰富多样呀!真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呢!我们可得好好学呀!
观点结论: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真是太丰富、太有趣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呀!。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所谓活用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所谓活用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3、闻寡人之耳者 4、无案牍之劳形 5、望峰息心 6、凄神寒骨
七、意动用法 主语对于动词的宾语含有认 为……怎么样 翻译:
以……为…… 认为……是…… 把……当做……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吾妻之美我者 3、渔人甚异之 4、如鸣佩环,心乐之 5、不耻下问 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木兰诗》) 3、表动作趋向 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向(往)……”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名词作状语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解释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5、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解释时在时间名词 加上一个“每”字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6、表动作进行方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一、名词作状语
1、狐鸣呼曰 2、学而时习之 3、石青糁之 4、空谷传响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山行六七里 10、东临碣石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手自笔录 15、其一犬坐于前
16、复前行
二、名词作动词
当名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就 可能活用为动词了。
1、鞭数十,驱之别院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有仙则名 5、腰白玉之环 6、一狼洞其中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以光先帝遗德 9、名之者谁 10、故自号曰醉翁也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文言文中的名动、名状、使动、意动、为动、试题.概要

文言文中的名动、名状、使动、意动、为动、试题.概要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名词用如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包:像包袱皮一样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翼蔽沸公翼:像翅膀一样扩展:狼奔豕突计折蛇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风起云涌灰飞烟灭狼吞虎咽风驰电掣风起云散例: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狐鸣呼曰老人儿啼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像对待……来畜养孔级)人皆得隶使之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朱亥樵杀晋鄙刀斫之臣请剑斩之口谏笔伐目见耳闻取而稿葬得佳者笼养之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义不容辞理所当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例:卒廷见相如童子隅坐而执浊班门弄斧家喻户晓风餐露宿草行露宿庙礼之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二)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内立法度(在国内)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扩展:里应外合左顾右盼前仰后合东奔西跑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北筑长城(在北部)雨泽下注(三)时间名词作状语;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冬,晋灭虢夜缒而出乃夜驰之沛公军晓行夜宿白日做梦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夜望将军至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例:蒸蒸日上江河日下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附、数(量)词作状语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顾茅庐四通八达百思不解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反常态附、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特征、状态。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修饰动词“蔽”,表示动作的特征。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修饰动词“坐”,表示动作的特征或状态。

二、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对待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兄”修饰“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修饰“待”,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客人那样”。

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已入:名词“船”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载”所用的工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运”所用的工具。

四、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间”用做状语,表示动词“至”发生的处所“小路”。

(译:刘邦已经离开,估计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廷”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见”发生的处所“殿堂”。

(译: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她回国。

)。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小例子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小例子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日食饮得无衰乎 (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②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
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主标题: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副标题:这是高考词类活用最常见的一种,一定要分类积累。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类型难度:5重要程度:5内容: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2.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

例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

3.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 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例如: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初中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在初中阶段通常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一个相对常见且特殊的语法现象。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来探讨初中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一、名词作状语的基本概念名词作状语指的是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的语法现象。

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往往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起到对动作、状态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名词作状语的出现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典型特征。

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特点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采用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较为复杂。

通过分析这些句子,可以发现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特点,如名词与动词的搭配、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等。

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和运用名词作状语至关重要。

三、名词作状语的举例分析以下将通过举例分析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展开。

句子“风雨中前行”,其中“风雨”作为名词状语修饰动词“前行”。

这样的举例分析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名词作状语,明白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名词作状语的实际运用在学习初中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特点后,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练习来加深理解。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并能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运用。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回顾对于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可以逐渐掌握其特点和用法。

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要多加留意名词作状语的句子,通过实际例子来巩固理解。

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语法现象,掌握好这一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对初中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探讨与分析,相信读者对这一语法现象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在学习和运用文言文时更加游刃有余,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

在现代社会中,文言文虽然不再是主流的书面语言,但其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仍然对我们的现代社会和语言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详细分析
名词作状语详细举例分析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

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 "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
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

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 "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

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

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

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

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

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

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

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

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