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纵横术与蒲阳之战

合集下载

纵横家人物张仪

纵横家人物张仪

引言概述:张仪,古代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以智勇过人和出色的谋略才能,成为当时纵横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活动对于探索古代纵横术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张仪的人物形象和其对于政治的贡献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张仪的早年经历1.出身之谜:张仪的家族背景及家族对他的影响。

2.学识渊博:张仪的学问素养和德才兼备的特点。

3.早年奋斗:张仪在早年间所经历的困境与奋斗,为他后来的政治活动积累了经验。

二、张仪的政治思想1.纵横家思想:对纵横家思想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解析。

2.以权谋略:张仪在政治斗争中以权谋略取得胜利的方法与手段。

3.利益最大化:张仪的政治目标与策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三、张仪的重要政治活动1.进献地图:张仪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国家战略位置,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2.谋定而动:张仪在策划国家行动时的谋定而动的能力和思考方式。

3.外交手段:张仪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使各国对他倾倒。

四、张仪的战争策略1.兵法精通:张仪在战争中的兵法能力取得过许多胜利。

2.虚实变化:张仪灵活运用虚实变化的战术,提高了战胜敌人的机会。

3.心理战术:张仪运用心理战术,破坏敌人的士气,达到战略胜利的目的。

五、张仪的政治遗产1.纵横术的发展:张仪对纵横术思想的贡献和影响。

2.国家统一:张仪的政治活动为国家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3.大公无私:张仪的追求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张仪作为古代纵横家的代表之一,以出色的智慧和政治才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通过权谋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用独特的外交手段和战争策略,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动对于纵横术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张仪的精神追求,即大公无私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的理念,也值得后人深思和继承。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 一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 一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

而秦国最终能够实现统一,张仪所提出并推行的连横之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仪,这位出色的纵横家,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外交谋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当时,战国七雄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时常结盟又反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应运而生。

合纵,即众多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拉拢弱国来各个击破其他对手。

张仪深知秦国要想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必须打破其他国家的合纵联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首先着眼于破坏齐国和楚国的联盟。

当时,齐楚联盟是秦国东进的巨大障碍。

张仪出使楚国,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许下了空头承诺。

他声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愿意割让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言辞所迷惑,贸然与齐国断交。

然而,楚国断交后,张仪却矢口否认了之前的承诺,楚国不仅没有得到土地,还因与齐国交恶而陷入孤立。

这一事件使得楚国实力受损,也让其他国家对合纵联盟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此后,张仪又积极奔走于各国之间,不断游说各国君主。

他善于抓住各国君主的心理弱点,分析利弊,让他们相信与秦国结盟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张仪会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威慑。

同时,他也会抛出一些利益诱惑,如给予一定的土地、财物或者承诺在政治上给予支持。

在张仪的巧言令色和秦国的软硬兼施之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了合纵,转而与秦国结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还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比如,韩国和魏国地处中原,经常受到秦国和其他强国的威胁。

张仪就向韩魏两国指出,与其在合纵中充当炮灰,不如与秦国结盟,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发展机会。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张仪成功地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

秦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那些尚未屈服的国家,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连横之计也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张仪是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的后裔,是首位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在秦国秦惠王封了张仪为相,到后来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就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一起看看张仪的历史故事吧。

受辱投秦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秦国任相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大家都会想到鬼谷子四个比较有名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而苏秦和张仪作为师兄弟都是学习口才游说的,都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

今天就来讲讲被称为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是如何在那个战火横飞的时代成就一片辉煌的。

公元前337年,有一个天才少年走在大街上,烦闷而无奈,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连横家张仪,不过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楚国令伊昭阳君手下的一个小门客,说是门客其实还不如说是昭阳君养的一个小喽喽,即便张仪有再远大的理想抱负,也得不到重用。

这也许就是一个天才内心的痛苦吧,有才华却没人赏识,就像有千里马却没有伯乐一样,不过张仪还是很乐观的,该吃吃该喝喝。

一天张仪照常在宴会上吃吃喝喝,没想到这昭阳君喝多了,就开始疯了,他把楚王送的壁玉拿出来给大家传看,然后就丢了,大家看这张仪没什么出身,直接把偷盗的罪名安在他身上,这昭阳君也是脑子缺根筋,直接把张仪给抓起来拷打,张仪也不肯承认也是条铁汉子。

回到家老婆一看被打成这样顿时心疼的不行说你当初要是不学这耍嘴皮子功夫现在也不会被打成这样,张仪一看老婆心疼他笑了指了指舌头,他老婆明白他意思说舌头还好好的,张仪说只要我这舌头还在我就一定可以闯出一番成就这就是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由此可见张仪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他后来能够连横各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也不是盖的。

没办法楚国已经待不下去了,这时候他的师兄苏秦已经是合纵六国的国相了掌管六国相印,地位很高,师出同门的张仪去了秦国,他的连横策略来破解苏秦的六国合纵的计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而张仪也因为有这么一个懂自己的人而感到感动,所以为报答这个知遇之恩而为秦国出谋划策。

在公元前328年张仪和公子华一起攻到魏国,张仪又把攻破的镇还了回去,又派自己这边的人去当人质,来吓魏王,你看我随随便便就能攻下魏国,但现在你向我们割点土地我们就放过你怎么样。

不得不说张仪的口才非常好,魏王顿时吓的割让了土地。

到了公元前322年,这忽悠王张仪不干秦国国相了去了魏国做国相,其实就是去当一个内奸。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奏,两国敌俟交争,其势不两立。

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奏。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

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

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国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

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注】,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

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

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注】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B.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C.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D.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破从连横”的“从”指合纵,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张仪连横:超越个人的战略坚持

张仪连横:超越个人的战略坚持

回 国 报 告 了 楚 王 ,楚 王 真 是 气 不 打
处来 ,即刻要 发兵攻 秦 。此 时 , 陈 轸 说 : “ 可 以说 话 了 吗 ? 这 我 时 候 我 们 倒 要 送 城 池 给 秦 国 ,联 合 起 来 对 付 齐 国 , 这 样 , 我 们 的 损 失 还 可 以从 齐 国得 到 补偿 。 ”
个 孤 立无 援 的 国 家送 上 6 0 土地 0里
与 秦 国结 好 , 秦 国 就 会 对 您 的 边 境 发 起 进 攻 ,切 断 您 与 赵 国 的 联 系 , 阻 隔 您 与 抗 秦 联 盟 的 联 系 。所 以 ,
您 应 该 再 三 考 虑 我 的意 见 ,让 我 辞 去 魏 国 相 位 , 回 到 秦 国 去 助 您 修
迎 击 ,迫 使 五 国 联 军 败 退 而 回 。 于 是 ,
国 , 又 顾 虑 齐 、楚 的 互 助 条 约 ,便 派 张 仪 前 往 楚 国游 说 。 张 仪 对 楚 王 说 :大 王 如 果 能 听 从 我 的 建 议 ,与 齐 国 废 除 盟 约 ,断 绝 邦 交 ,我 可 以 向楚 国献 上 商 於 地 方 的6 0 土 地 , 0里 让 秦国的美 女来做 侍奉 您的妾婢 。 秦 、 楚 两 国 互 通 婚 嫁 ,就 能 永 远 结 为兄弟之邦 。 楚 王 十分 高 兴 ,允 诺 了 张 仪 的 建议 。但楚 国大 臣陈轸坚 决反对 :
伺机把控大国
公 元 前 3 3 , 秦 王 想 征 讨 齐 l年
去 接 受 割 地 呢 ? 从 某 处 到 某 处 ,不 是说 好六 里多见 方吗 ?使 者愤怒 地
国相 们 交 际 。 并 在 公 元 前 3 2 辞 去 秦 国 2年 国相 职 位 ,改 赴 魏 国 任 国 相 , 目的 就 在 于 从 秦 国 身 边 最 近 的魏 国人 手 , 让 魏 王 带头臣服秦国。 事情 当然 没 有 这 么 容 易 。 公 元 前 3 8 ,楚 、 赵 、魏 、 韩 、 燕 1年 联 合 讨 伐 秦 国 , 进 攻 函 谷 关 。秦 国 出 兵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导读:张仪(?-前320xx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

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

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

这种政策叫做“合纵”。

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

这种政策叫做“连横”。

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

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

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

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

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公元前320xx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

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

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

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

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靳音jìn),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战国时期的楚国。

一天,楚国令尹(楚相)昭阳家中正在举行宴会,贵卿如云,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席间,令尹昭阳突然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一个玉璧不见了,满座哗然,议论纷纷。

渐渐地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身上。

昭阳见状,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把那年轻人捆绑起来,拷打逼供。

怎奈,那年轻人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却死活不肯招认,令尹昭阳只好挥手将那人赶了出去。

那年轻人遭此毒打,心中好不委屈,跌跌撞撞赶回家来,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起来:“唉,想不到自拜见恩师鬼谷子下山以来,初涉楚国竟遭此厄运。

”妻子一面给他擦洗着伤口,一面责怨道:“都怪你一心读书游说,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

”此时,那年轻人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又有理不完的心头乱绪。

一想到同门师兄苏秦如今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而自己却尚在家中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思前想后,还是欲罢不忍。

于是,他张开嘴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有没有?”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

”年轻人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

”此人便是张仪。

其后,他真的就凭借这张利口,巧施纵横之术,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受辱赴秦图谋兵事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纵横家苏秦四处奔波,终于先后说服了燕、赵等六国,初欲合纵抗秦。

这一年,适逢秦国派大良造公孙衍(号犀首)破魏军于雒阳,生擒魏将龙贾。

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

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惊散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

赵国尽管颇具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

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

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派人乔装打扮,暗中行事。

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

张仪是如何说服秦王接受连横之计的

张仪是如何说服秦王接受连横之计的

张仪是如何说服秦王接受连横之计的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以卓越的辩才和谋略说服秦王接受连横之计,从而在战国纷争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时的战国局势错综复杂,各国之间合纵连横,纷争不断。

秦国虽然逐渐崛起,但面临着来自其他诸侯国联合对抗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仪来到了秦国。

张仪深知秦王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强盛的渴望。

他首先向秦王清晰地分析了各国的实力和形势。

他指出,合纵看似强大,但各国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难以真正形成紧密的联盟。

例如,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常常受到周围强国的威胁,其内心对合纵的忠诚度值得怀疑。

张仪进一步阐述了连横的好处。

他强调,通过与一些国家建立友好的联盟关系,可以打破合纵的封锁,逐步分化瓦解敌对势力。

比如,与齐国建立良好关系,可以从东部牵制其他诸侯国;与楚国修好,则能在南方形成对合纵联盟的压力。

为了让秦王更加直观地理解连横的可行性,张仪列举了具体的策略和步骤。

他提出,秦国可以通过军事威胁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弱小的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加入连横的阵营。

同时,对于那些态度强硬的国家,可以采取迂回的策略,先与其周边国家结盟,逐步孤立它,最终使其不得不屈服。

在说服秦王的过程中,张仪还巧妙地利用了秦王的心理。

他深知秦王渴望成就一番霸业,一统天下。

因此,他强调连横之计并非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局势,更是为了实现秦国的长远目标。

通过连横,可以逐步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为秦国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此外,张仪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秦王能够更容易地接受他的观点。

他将各国之间的关系比作一场棋局,秦国要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落子,掌握局势的主动权。

张仪还向秦王保证,连横之计一旦实施,秦国将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果。

他以过往的历史经验和自己对各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为依据,让秦王相信他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同时,张仪也充分考虑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他让秦王明白,连横之路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秦国坚定信心,按照他的策略去执行,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张仪文言文及翻译

张仪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吾闻之,战国之时,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伐不息。

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各有雄图。

然其中,秦最为强盛,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吾友张仪,乃纵横家之杰,游说于各国,以合纵连横之策,谋天下之利。

今观其论战国形势,颇有一番见解。

张仪曰:“秦自商鞅变法,国力日盛,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

吾主秦惠文王,英明神武,欲吞并天下,此乃天赐良机。

然而,六国虽弱,各有地险民勇,非一日可吞。

吾主张,以连横之策,先破齐、楚,再逐韩、赵、魏,最后吞并燕、韩,如此,天下可定。

”张仪又曰:“吾观六国,齐、楚最为强大。

齐有孟尝君、平原君、田文等贤臣,国富民强,兵多将广;楚有春申君、黄盖、昭阳等豪杰,地大物博,士气高昂。

若秦欲吞并,必先破此两国。

吾可游说齐、楚,使其内部不和,再乘机而动。

”张仪继续曰:“韩、赵、魏三国,虽不如齐、楚强大,然亦各有特色。

韩有韩非子、申不害等名士,赵有赵奢、蔺相如等勇将,魏有魏无忌、信陵君等谋士。

若能合纵,则可抗秦。

然吾观三国,互有猜忌,难以合力。

吾当游说各国,使之互相牵制,然后逐一击破。

”张仪最后曰:“燕、韩虽弱,然燕有苏秦、李牧等名将,韩有韩信、张耳等豪杰。

若能合纵,亦足为秦患。

吾当先破燕、韩,再吞并之。

如此,天下可定。

”【翻译】我听说,在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争不断。

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七个国家争相称霸,各自有着宏伟的图谋。

然而其中,秦国最为强盛,想要吞并六个国家,统一天下。

我的朋友张仪,是纵横家的杰出人物,在各国游说,用合纵连横的策略,谋求天下的利益。

现在看他的对战国形势的分析,颇有独到之处。

张仪说:“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兵力强大,马匹众多,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的君主秦惠文王,英明神武,想要吞并天下,这是天赐的良机。

然而,六个国家虽然弱小,各有地理优势和民众的勇猛,不是一天可以吞并的。

我主张,用连横的策略,先攻破齐国和楚国,再逐个击破韩国、赵国、魏国,最后吞并燕国和韩国,这样,天下就可以统一了。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译文及赏析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译文及赏析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

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错论伐蜀》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司马错论伐蜀两汉:刘向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译文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先秦-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先秦-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

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

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今宣君有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

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

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欲反复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敺韩、魏而军于河外严一军军于渑池。

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

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

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

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

”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翻译: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张仪为秦国推行连横主张,游说赵武王道:“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

敝国国君派我通过御史给大王献上国书。

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

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导致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已经有十五年了。

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

大王的威信通行于天下和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的历史典故张仪瓦解齐楚联盟讲的是张仪瓦解齐楚联盟―简介:张仪以方圆六百里土地的商于做为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张仪瓦解齐楚联盟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要这些国家与秦国联合攻击别国,叫“连横”。

六国中,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

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以便使秦国渔翁得利。

相国张仪了解秦惠文王的心思,对他说:“大王请放心,我有把握叫齐、楚两国反目成仇。

”秦惠文王便派张仪到楚国去实施离间计划。

张仪先用重金买通了楚怀王身边的宠臣靳尚,然后才去拜见楚怀王。

张仪对楚怀王说:“现在天下虽然一分为七,但能够称为大国的,也只有楚国、齐国和秦国。

秦王派我来贵国,就是为了我们两国之间修好。

大王如果肯与齐国断绝往来,我国愿意把商于地方总共方圆六百里土地送给您,让我们两国世代结为友好邻邦。

”这商于之地原来是楚国的领土,被秦国夺去了几十年,听说现在能够收复,楚怀王当然很高兴,便答应了张仪的条件。

大臣们纷纷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大夫屈原皱着眉头说:“我看这未必是好事,不要高兴得太早。

”楚怀王板着脸问他:“我们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地,为什么不是好事呢?”屈原回答:“现在秦国这样看重楚国,是因为我国与齐国结成了联盟。

如果我国与齐国断交,有事就孤立无援,秦国还会把我国放在眼里吗?”楚怀王说:“不要管这么多,我们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来再说。

”屈原担忧地说:“只怕这六百里地也只是张仪的一个诱饵,不一定能够到手。

大王不妨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于,等到手后再与齐国断交也不迟。

”有人叫陈轸的大臣也站出来说:“张仪是出了名的出尔反尔的小人,大王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诡计啊!”靳尚收了张仪那么多贿赂,就帮秦国说了许多好话,竭力怂恿楚怀王按张仪的条件去做,坚决与齐国断交。

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苏秦提出了合众的方针,于是张仪就提出了连横的计策。

那么张仪连横的计策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张仪连横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吧!张仪连横张仪是魏国人,他跟苏秦一样,原来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政客。

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之后,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

他曾求见过魏惠王,可魏惠王没有见他,于是,他又来到楚国,可是,楚国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国相国的门客们怀疑他偷走了相国的玉璧,把他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打成这个样子,眼泪不由流了下来,心疼地说:“你如果不去学游说之术,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吗?”张仪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舌头还在。

”张仪自信地说:“舌头在,这就足够了。

”张仪得知苏秦在赵国为相,就去投奔他。

原以为苏秦会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给他一份差事,谁知,苏秦不但不帮他,反而讥讽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权向大王推举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他去秦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一直跟着他,与他同吃同住,还给了他马车和金钱,资助他去见秦惠公。

秦惠公听说张仪来了,十分高兴,很快召见了他,并拜他为客卿。

张仪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却要回赵国去了。

到这时,张仪才知道,这个朋友其实是苏秦的门客,而暗中帮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苏秦。

原来,苏秦怕张仪贪图小利而磨损斗志,特意用激将法激发他前往秦国。

另外,苏秦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张仪暗中帮他,不使秦国拆散六国刚刚建立的联盟。

张仪非常感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纵”谋略渐渐不被六国采用,六国互相攻击,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公元前313年,秦惠公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一个新的联盟,这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秦国极为不利。

秦惠公找来已是丞相的张仪商量对策。

张仪说:“只要我去一趟楚国,一定可以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公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他出使楚国。

辅强秦张仪欺楚相六国苏秦间齐

辅强秦张仪欺楚相六国苏秦间齐

辅强秦张仪欺楚相六国苏秦间齐【摘要】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一直是相互竞争的两大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辅强秦的张仪利用其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欺骗了楚国,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通过张仪的策略,秦国得以强大起来,与苏秦合作,改变了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在外交斗争中,张仪也协助秦国对付齐国,取得了重大成果。

张仪的外交手段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秦国在战国时期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与苏秦的合作不仅改变了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为秦国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仪的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秦国的崛起和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秦国、楚国、张仪、外交策略、辅强、欺骗、合作、苏秦、六国、外交斗争、齐国、发展、影响、战国时期、胜利、力量对比。

1. 引言1.1 秦国和楚国的关系秦国和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自战国初期开始,秦国就不断发动对楚国的进攻,并争夺西南地区的统治权。

楚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不甘示弱,经常与秦国发生战争。

秦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和战略利益上。

秦国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开阔,适宜发展农业和军事,而楚国则位于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一个适宜发展海陆贸易的地区。

秦国希望控制长江流域,以便打通南方交通要道,而楚国则希望扩张势力,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由于双方的矛盾利益冲突,秦楚之间的战争频繁,形势紧张。

双方不断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矛盾,但最终都未能化解秦楚之间的敌对关系。

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战国时期地区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整个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张仪的外交策略张仪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著名外交家,他以其独特的外交策略闻名于世。

张仪的外交策略主要包括了搅动六国之间的争斗,以谋取秦国的利益。

他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以巧言善辩的手法达到对立分化的目的。

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3)

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3)

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3)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他亲自为将,率兵攻占魏国的陕地,却把当地民众归还于魏,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两年后,即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张仪鉴于魏国竭力拉拢齐国对抗秦国的行动,建议秦国采用连横策略。

于是,张仪亲自和齐、楚大臣在桑地相会,交好齐、楚,迫使魏臣服于秦。

只是他的这一策略被由秦入魏的公孙衍识破,公孙衍为此发动了韩、魏、赵、燕、中山等五国共同称王的运动,即所谓五国相2E ,即互相结盟以对抗秦、齐、楚。

但由于这五国的统治者各怀异心,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联盟。

就在当年,楚国派兵在襄陵打败魏国,夺取了魏的8个邑。

张仪见有机可乘,便与秦惠王精心策划,主动卸去相国之职,暗地前去魏国活动。

意在拆散关东诸侯的合纵计划,劝说魏国做个与秦连横的带头羊。

魏惠:FiE在内外交困之际,一见张仪到来,竟然不假思索,把他视为扭转乾坤的救星,拜他为魏相。

张仪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又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凭借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首先,他纵论魏国兵微将寡,地无险助,又四面受敌,既不可战,亦不可守。

其次,他分析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

他说: 亲兄弟之间都有争夺钱财的人,六国君主却要依靠苏秦欺诈虚伪的谋略,实难成事。

这是很明显的。

其三,他大讲背秦之害: 大王不交好于秦国,秦王若下令进攻魏国的河什(魏国河西之地),占据卷、衍、燕、酸刺等地,劫卫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南下。

赵国不能南下那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合纵就会因此受阻。

合纵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国家就会危在旦夕了。

秦国挟持韩国而进攻魏国,韩国惧怕秦国,秦、韩联合为一体,魏国势力很快灭亡。

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其四,他又大谈联秦之利: 基于上述原因,替大王考虑,魏国不如和秦国交好。

如果大王与秦交好,那么楚、韩两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韩两国的忧患,大王自可高枕无忧,不必再担心国家安危了。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0集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0集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0集【原文】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白话】于是,苏秦又游说韩宣惠王,道:“韩国的领土面积有九百多里,穿戴盔甲的正规军几十万,天下最好的强弓、劲弩和利剑都产自于韩国。

韩国士兵脚踏弩机射箭,可以连续射上百发而不停止。

以韩国士兵的勇猛,披上坚固的盔甲,脚踏强劲的弓弩,佩戴锋利的宝剑,以一敌百也是不在话下的。

大王若是向秦国臣服,则秦国必定会来索求宜阳(今河南宜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之地。

就算您现在满足它,到明年还会来索求别的土地割让。

届时如果再给,则事实上已无土地可给,如果不给,则以前割让的土地将前功尽弃,反而还要遭受后患。

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索求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限的索求,这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怨恨,将来不用打仗,土地就被削光了。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您如此的贤能,拥有韩国强大的兵力,却落得个牛后的名声,我真是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韩宣惠王接受了苏秦的劝说。

【原文】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①,若有三军之众。

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

今窃闻大王卒,武士②二十万,苍头③二十万,奋击④二十万,厮徒⑤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王听之。

【白话】苏秦又游说魏惠王,道:“大王的领土面积方圆千里,表面上看虽然不大,可事实上农田房屋排列得非常稠密,已经达到无处可以放牧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仪的纵横术与蒲阳之战
蒲阳之战是战国时期两个强国秦、魏之间进行的一次战役。

蒲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28年。

这次战役,虽说不是一次有名的战役,战役的过程史书亦无详细记载,然而史书却记载战役之后纵横家张仪推销连横术,并且获得了成功的详细经过。

本文专门介绍张仪随秦攻夺魏地并且初试连横术的蒲阳之战。


蒲阳(今山西隰县)战国时期是魏之属境。

战国早期,魏国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发展的最快,国力最强。

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候,在位四十多年,起用了许多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悝、吴起和西门豹。

李悝是魏国的宰相,在魏文候的支持下,变法图强,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加强武装力量,沿至魏惠王时,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首先成为中原强国,并登上盟主宝座,魏国的霸业也升到顶点。

随即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连连失利,在对秦国的作战中,又不断受到挫败,国势由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从此以后魏国失掉了霸主的地位。

被迫充当齐,秦等强国的附庸,不再是战国士雄的主角。

蒲阳是魏国四处疆域的河东郡地。

程恩泽的《国策地名考》曰:“魏地兼有河东、河内、河西、河外,约言之,龙门以东,据汾为河东,今汾、蒲、吉、解诸府州是”。

河东是魏国主要疆域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厚水深,物产丰饶,又有河山环绕,利于阻滞敌人的进攻,而蒲阳又首当其中。

春秋时期晋献公曾派晋大夫士
蒍筑蒲,命公子重耳居守蒲邑,以防强秦。

三家分晋后,蒲归魏地。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

其生年不明,卒于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

学纵横之术(古九流之一,以审察时势,游说劝人为主)。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策》中记载张仪与另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

张仪主张“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游说六国以奉秦,达到兼并和扩张的目地;苏秦主张“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六国之力以抗秦,防止强国的兼并。

这和史实不符。

后来司家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

又记张仪卒于苏秦后,也均与史实不符。

据史料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

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

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初露头角的。

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

司马迁所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

其实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

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张仪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

《孟子.月泰文公》引用其弟子景春称赞之语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苟子.臣道》则认为张仪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

而张仪正是凭借其对政治形势敏税和观察力,立足于秦国,穿梭于战国七雄之间,运用非同寻常的辞令和权术,纵横捭阖,游说各国国君相,玩弄韩、赵、魏、燕、楚、齐六国于股掌之间。

初出茅庐的张仪游说诸候,但都受到冷遇。

甚至在楚国被宰相无端怀疑偷壁,还被鞭打了数百下。

《史记.张仪列传第十》是这样描写这段事的:“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

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张仪过
人的胆识和勇气,在后来的游说生涯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公元前329年张仪从赵国来到秦国,得到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信任、重用,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候的的大事。

公元前328年,张仪与魏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

这时张仪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次数更多,规模更大。

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时期,很少能与其匹敌者。

与河东隔河相望的上郡、河西之地,在魏文候时期,攻战讨伐,使之成为魏国疆域,而黄河也变成魏国的内河,这对建有都城的魏本土河东来说,是一道巩固的外围屏障。

可以阻止秦国东进之路,使其不能得志于中原。

然而魏国未能乘胜追击,而且后来也不加重视,没有巩固统治,以致留下隐患,从而使秦国东山再起,后来丧失其地就是在所难免了。

这一点钟风年先生在《战国疆域变迁考》论道:“魏文候力争秦河西,首将渭南北地连为一部,盖已深知全局如此非持久之计而然也。

奈终未及逐秦远徙,布置周备,即舍而之他;武候则直不以秦为虑。

故传至惠王,一旦秦日暴兴,魏则挫势立见,从此处处失败,地或残或丧,无一片得宁靖者矣。

”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与秦,魏国失去屏障,秦进入河东境内。

前328年《史记.魏世家》记:“魏尽入上郡于秦。

秦降我蒲阳。

”正是这蒲阳之战为张仪提供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

秦攻占蒲阳之后,张仪马上向秦惠王建议,提出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还进一步提议让秦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国去魏之时,找机会接近魏王,游说魏王。

《史记》中记载张仪游说魏王的语言是十分精采而且充满机智的,张仪说魏王:“秦王之遇魏甚,魏不可无礼。


因入上郡(上郡之领域,大致有今洛河以东,黄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谢秦惠王。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秦王待你们魏国不薄,你看,得到蒲阳不要不说,还将公子繇送来当人质,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你们总应该想办法报答一下秦王的厚爱吧?况且秦、魏两国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它国家,你魏国将来得到的土地肯定要比送给秦国的土要多很多倍。

可能魏王被说动了心,接受了张仪提出的建议,于是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

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张仪的“连横”策略以秦放弃一蒲阳邑,而得上郡十五城和少梁首战告捷。

张仪以自己的谋略和口才为秦争得土地,并且让魏国放弃了“合纵”,他的纵横家事业也从此开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蒲阳之战是张仪游说连横的经典之作。

在这之后,张仪“晋材秦用”。

使用纵横之术,利用各个诸候之间的矛盾,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于六国之间,为秦建树了诸多功绩。

在秦国的政治上、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从而使秦国的国威大张,为秦国的霸业和以后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进(1964—),汉族,隰县文物旅游局副研究馆员
通讯地址:隰县文物旅游局(小西天)
邮政编码:041300
联系电话0357---73226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