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7.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7.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1
7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透过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学习过程】
[自主感知](每空1分,共12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噩耗..( ) 羽翼.( ) 菲薄..( ) 桀骜..( )喋血..( ) 虐.杀( ) 创.伤( ) 尸骸.( ) 攒.射 ( ) 屠戮.( )浸渍..( ) 殒.身不恤.( )
[深入探究](共15分)
1.自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7分)
2.自读第一、三、四、五节,摘录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句子,概括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8分)
[拓展延伸](共8分)
除了刘和珍外,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这三位女学生都可以归属于一类人,就是文中所提到的——“猛士”。

除了“猛士”这类人,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几类人?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找出其它几类人。

【当堂检测】(共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寥.落(liào) 黯.然(àn) 攒.射(cuán) 喋.
血(dié) B.浸渍.(zì) 噩.耗(è) 绯.红(fěi) 创.
伤(chuàng) ….…………………………………………………………………………………….……………….密……………………………封……………………………线……………………………….……………………………………………………。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何玮一、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目的,划分文章结构,把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2、散文语言含蓄隽永,通过品味关键语句,读出其深厚的内蕴。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做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二、学习重点:1、理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散文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性文章,属记叙文;关于题目中的“记念”,而不用“纪念”是因为“记”有记住不忘的意思,还兼有“记录”的意思。

3、了解故事背景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持的段祺瑞临时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军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18日上午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及其文学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2课时。

教学顺序: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作业5.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写一篇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朗诵会,增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资源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动态。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1)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1)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背景介绍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链接1926年初,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

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驱逐外国舰只,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章士钊等人,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

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洗涤.()桀骜..()..()租赁.()尸骸.()叱咤屠戮.()浸渍..()寥.落()菲薄..()芳菲.()风尘仆仆.()前仆.后继()攒.射()惩创..()长歌当.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各词:长歌当哭:桀骜不驯:殒身不恤:3.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课堂导学】一.默读一、三、四、五部分,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行事性格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事迹和品质。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和牺牲经过。

强调刘和珍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1.3 教学活动播放相关背景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事迹。

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感受。

第二章:词语解释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2.2 教学内容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分析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并解释生僻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作用。

学生分享对词语理解的心得。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文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享对文本分析的见解。

第四章:情感态度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无私和勇敢精神。

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精神对自身的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精神应用到生活中。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应用和拓展思考。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介绍《记念刘和珍君》发表的时代背景。

分析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探讨鲁迅为何选择刘和珍作为纪念对象。

6.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学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追求进步思想 不畏强暴 有责任感 和蔼善良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生平事迹
三、缅怀先烈,明确使命 (一)缅怀先烈
花 巾 帼强 不权 让不 须畏 眉笑
靥 如
是 女 子殒 柔身 肠不 铁恤 骨从
容 如
1、请仿照上联拟写下联,以悼念刘和珍先烈。 上联: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 下联: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2、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完成给刘和珍君的颁奖词。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 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 说,现在却觉得有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 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 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 年。
二、熟读课文,了解先烈 (四)小结如下:
第一节 第三节 第四、五节
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始终微笑 欣然请愿 惨遭杀害
社会安定、和谐
珍惜拥有
经济发达、国强民富 拥护党的领导
生活富足、万国景仰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先 烈
渴求真理,嫉恶如仇、勇 于斗争,有远见,责任感
特 强烈,和蔼善良可爱,敢
点 于斗争、热忱爱国
学习先烈的精神,与 时俱进,努力完善自 我。
一、了解背景,铭记历史
观看短片《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
背景概括
军阀纷争,列强欺凌 群众抗议,政府镇压,文人诬陷
二、熟读课文,了解先烈 (一)文章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
情?这些事分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个性特点?速读课文完成下表。
所在段落 第一节第2段 第三节第2段 第三节第2段 第五节第2段
事迹概括 预订《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欣然请愿、惨遭杀害
展现个性 追求进步思想 不畏强权 有责任感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解文中精辟的语句,尤其是精警的议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章法,品味语言,训练诵读,积淀语感。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德育渗透目标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强化诵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以诵读促进感悟、鉴赏。

2.本文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光从语言上说,本文也是鲁迅作品中甚至是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名篇。

对这些精美的语言,要反复地读,鼓励学生背诵下来。

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有些语句,也可以让学生仿写。

【学生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诵读、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同学中讨论。

二、背景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

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两星期───────┘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②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③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④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⑤掌握课后要求背诵部分内容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学习设想】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和巩固案合作探究案实施前首先分组检查预习案,然后合作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巩固本课安排3课时【学习方法】阅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知识展示:1、展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四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字词音义形的识记辨析和词语(成语)的运用;第二模块:语言的运用(病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第三模块:诗歌鉴赏和文言翻译;第四模块:新闻阅读、文化经典、小说阅读2、展示要求:课外选好材料,小组合作写出展示答案,当堂讲解,其他同学做好笔记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2. 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月18日,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 ,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3.刘和珍出生于贫民,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后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3月18日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4、课文初读,掌握下列字词①给画线字注音追悼(dào )徘徊(pái huái)洋溢(yì)菲薄(fěi )淋漓(lín )洗涤(dí)踌躇(choúchú)诧异( chà)桀骜( jiãào )喋血( diã)尸骸(hái )虐杀( nǜe )辗转(zhǎn )积攒(zǎn )攒射(cuán)屠戮(lǜ)创伤(chuāng)羽翼(yì)绯红(fēi )②字形Liáo(寥)落姓liào(廖)编jí(辑)通jī(缉)和ǎi(蔼)暮ǒi(霭)浸 zì(渍 ) yǔn(殒)身不恤 yǔn(陨)落àn(黯)然神伤â(噩)耗 fěi(菲)薄 fēi(绯)红③词义寥落:稀少;冷落,冷清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屠戮:屠杀赁屋:租借房屋深味:深深地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洋溢:充满而流出诧异:惊讶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广有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三、四、五节详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与牺牲经过⑴回忆往事,刻画性格⑵惊闻噩耗,唤起民众⑶追述经过,激浊扬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2、第一、二小节主要是写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⑴悼念烈士,抨击敌人⑵歌颂猛士,批判庸人交代写作缘由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⑴评论请愿,缅怀先烈⑵颂扬逝者,激励后人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4、文章的结构脉络是靠什么来组织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悼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对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无情鞭挞和愤怒控诉之情,对革命后继者有力鼓舞和热情激励之情悲——愤——激励4、你能归纳本文主旨吗?纪念刘和珍君,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严肃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热情号召人们继续“奋然而前行”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案)一、知识展示:(同前)二、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课选作)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明确: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剌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堂堂大学的女大学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棋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时间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2、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明确: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风潮”领袖-→敢于反抗事迹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难中救助-→从容善良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3、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明确:明确: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刘和珍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4、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明确:“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写了一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5、探究请愿喋血的意义,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6、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明确:a、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b、将来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8、引用陶诗的作用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9、试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本文正是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第四部分为例:先叙述听到噩耗,指出这一杀害出乎意料之外在叙述中已经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对爱国青年无辜遇害的痛惜,对反动军阀屠戮学生的憎恨接着叙述死者的身体上的伤痕又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罪证俱在,无可狡辩;而反动学者文人散布“流言”,说请愿者“受人利用”,为他们的主子掩饰罪恶这里不单是事实的叙述,也有对事实的分析,包含了作者的态度至此,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其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极度的悲愤使作者忍不住问自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当然,这是作者感到说不出话,而非真无话可说于是他以最大的愤怒,发出革命的号召:“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精辟的议论,也是战斗的抒情铁一般的事实,说服力极强的道理,沉痛而又充满信心的感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第三课时(合作探究案)一、知识展示:(同前)二、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可选作)1、“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阵阵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 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流卑劣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怎样”,多么;“哀痛者”、“幸福者” 分别指“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 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 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 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4、 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 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 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 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 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 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 望5、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 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 抹杀了” 明确: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 大屠杀 b、“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 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 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 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 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 “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 c、“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 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6、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 到这地步”这段话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 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 真是坏出了格7、怎样理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平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 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 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 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虽 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是“明证”的定语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五 部分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封 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 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 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 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 的总结 本段段意可以归纳为“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8、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 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 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 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 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 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三、感悟文章的艺术形式 1、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英勇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借助课文背景,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思想感情。

2.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 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 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________, 字______,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 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 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思路分析:1.读课文, 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 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姓名:班级:组别:编写人:孙炳祥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号:20150107-1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

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反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

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

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

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

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

(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

自主学习: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屠戮 和蔼 浸渍 殒身不恤洗涤 绯红 尸骸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4. 试归纳总结全文思路:合作探究思考一: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思考二: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当堂检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姓名:班级:组别:编写人:孙炳祥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号:20150107-2学习目标: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 ,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3.“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为什么?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6.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7.“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8.“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材料:“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10.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当堂检测: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姓名:班级:组别:编写人:孙炳祥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号:20150107-3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回顾总结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