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合集下载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主语“父母宗族”,谓语是“戮没”,“为”实 际上是放在动词“戮没”的前面,行为的主动者 没有出现。“皆为戮没”是说“皆为秦王戮没”。 这里的“为”字就不能看成介词了,而应该看成 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字直接用在动词的前 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 了,而应该看作是“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 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不应该认为是 省略了。
公子列传》 ▪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笔记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以借用其他的介词的方式来表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用介词“于”“受……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二章》)2.用“为”表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用“为……所”表被动例: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③为.乡里所.患。

(《周处》)④余时为.桃花所.恋。

(《西湖二》)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4.用“见”“见……于……”表被动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仅是这些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题区】一、选择题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答案: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见”表示“对自己”。

“不役于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答案:C A介后B定后C被D省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行道之人弗受D.而君幸于赵王答案:C ABD被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C.虽董之以严刑D.不拘于时答案:D D被ABC介后5.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答案:A BCD介后6.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B.贤能为之用C.帝感其诚D.欲信大义于天下参考答案:D“感”都是被动用法,“被……感动”;“为”是“被”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

2、用“于”或“受…… 于……”表被动。介词“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 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 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被动句)
1、用“为”、“为…… 所……”或“……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 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 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过秦论上》)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 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 羽本纪》)
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 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 墓碑记》
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 传》)
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 一》)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 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进行判断。
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 势(被兵势所逼)耳。”《资 治通鉴》)
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 五蠹》)
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 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 赋》
3、用“见”或“见…… 于……”(“见”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表被动。例如:
⑺而燕国见陵之பைடு நூலகம்除矣。 (《荆轲刺秦王》)
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被”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 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 如: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翻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谓 言 无 罪 过 , 供 养 卒 大 恩 ;
总以为 没有 过错
仍 更 被 驱 遣 , 何 言 复 来 还 !
终身侍奉婆婆
(我) 到底还是 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
规律四:
用介词“被” 表被动, 与今相同。
练习四:
1、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翻译:打扮起来又常常被善歌貌美的歌伎嫉妒
想 跟 您 结交
规律一: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和“受……于……”表被动。
形式: ……于……
……受……于……
练习1: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于人
翻译: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及十万的 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考专题复习 特殊 句 式
之被动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的几种被动句的特征; 2、在句子翻译中处理好被动句式;
相 如 谓 臣 曰 : 『 夫 赵 强 而 燕
蔺相如 对我 说 赵国 强大
燕国
弱 , 而 君 幸 于 赵 王 , 故 燕 王
弱小 而且 您 被 赵王 宠幸 所以 燕王
欲 结 于 君 。
翻译: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2、而刘夙婴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结
1、用介词“于”或“受……于……”表被动。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3、用“为” “为……所……”或“……为 所……”表被动。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标志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
大王 欺骗 大王 而辜负 赵国 我 实在 害怕 被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 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 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 积久形成的威势胁迫。 • 为+主动者+所+谓语
• 7.舞榭歌台,• • 1.感斯人言。(《琵琶行》) 译文:被这位歌女的话感动了。 2.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译文:然而刘早被疾病缠绕。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辜负/对不 起赵国。 • 见+谓语+于+主动者
•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 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 受+谓语+于+主动者
•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杜牧 《过秦论》) • 译文: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这是为什么呢? • “为”字句:为+主动者+谓语
2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一、有标志被动句
•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韩愈 《师说》) •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被时俗拘束/不受时俗限制。 • “于”字句:谓语+于
•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 被欺骗。 • “见”字句:见+谓语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严谨、准确、生动,也能够表达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

一、被动句的基本结构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其中,“被”字是表示被动的助词,它的作用是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行为的执行者。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则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如下:被+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其他成分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被捕获的罪犯被打败的军队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被选为班长的学生二、被动句的语法作用1、表示被动被动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被动,即动作的承受者。

在被动句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这句话中,“被射杀的士兵”是主语,但它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射杀的对象。

2、强调动作的结果被动句还可以强调动作的结果。

在被动句中,动作的结果通常放在句首,从而突出强调。

例如: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这句话中,“被称为文学大师”是动作的结果,它放在句首,强调了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

3、表达客观事实被动句还可以用来表达客观事实,即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与否。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个城市经历了战争的摧毁。

三、被动句的使用技巧1、注意主语的选择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主语的选择。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的对象。

因此,在选择主语时,要根据句意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中,“这个城市”是主语,它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战争摧毁的对象。

2、注意动词的时态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

被动句的动词通常是过去分词形式,但时态要根据句子的时态和语态来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正在被战争摧毁。

这句话中,“正在被战争摧毁”是一个进行时,因此动词的时态为现在分词形式。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
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
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幺办把怎幺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
王屋两座山怎幺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幺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
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幺要呢,为什幺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
什幺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为所被动句文言文

为所被动句文言文

为所被动句文言文
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存在被动现象。

现代汉语,想表达被动语态,一个“被”字走天下,简单又轻松。

可是古汉语会有“见”、“为所”、“于”乃至无标志的被动表达形式。

一、“为所”结构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这句话意思是: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劫”在这里是“胁迫”的意思)。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这句话意思是: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3.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为所”结构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为……所……语法结构是:主语+为+施动者+所+动词
②为所……语法结构是:主语+为所+动词
虽然现代汉语习惯性用被字句表达被动,但“为所”结构依旧存在,比如“王老师为情所困”就是用“为所”结构表达被动。

文言句式 被动句

文言句式  被动句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 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 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 “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 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 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赤壁之战》)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 “为+动词”的形式。“而”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 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 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 传》)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 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 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 称为被动句。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 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 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 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

文言句式被动句

文言句式被动句

A
A
①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10山东卷
被 ②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 动 句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07浙江卷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 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 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译文: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 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 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表示; 如:①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郤克伤于矢。 ⑤而君幸于赵王。
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
[13~15也可认为是省略“于”的于字句]
(16)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
(17)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 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 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 被逮 D、受制于人
(9)则文王不足法与? (10)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 (chǐ剖腹),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 不免乎戮。
(11)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2)吾老矣,不能用也。 (13)纵有妹姁(xǔ),以医幸王太后。
义纵有个姐姐名姁,因为通医术而被王太后所宠信。
(14)(大树)不夭斧斤。 (15)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用“……见……”的形式表示;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被 动 句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

文言句式——被动句

文言句式——被动句
1.“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 者。
►1)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你被赵王宠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 说》
2.“见” “见…… 于……”“受……于……”形式表被 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 蔺相如列传》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颇蔺相如列传》)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 古》
3.“为”“为……所”
►1)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2)为仲卿母所谴。 《孔雀东南飞》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 马迁《陈涉世家》)
4.“被”字表被动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
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4)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5.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词 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 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
占(《阿房宫赋》)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虽体解吾犹未度兮。 《离骚》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 娇 赤壁怀古》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课件
详细描述
1. 确定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看 是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2.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 ;3. 结合上下文,理解整个段落 的意思。
写作中如何运用好被动句
总结词
在写作中,运用好被动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详细描述
1.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被动句;2. 注意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3. 避 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被动句,以免让读者产生 困惑;4. 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被动句,可以让
写作中运用被动句的好处
强调主语,突出主题
如:在写作中,使用被动句可以使主语更加突出,使读者 更容易理解和关注主语所表达的意思。
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如:使用被动句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使句子更加 简洁明了,更易于表达和理解。
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如:使用被动句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生动 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被动句与省略句的辨析
总结词
省略句省略了某些成分,而被动句在语 法和语义上都是完整的句子。
VS
详细描述
省略句中,常常省略了主语、宾语、动词 等成分,需要依靠上下文来理解。例如: “见笑了”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我” 和动词“笑”,完整句子应该是“我见笑 了”;“被发现了”是被动句,表达主语 “我”遭受了“发现”这个动作。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课件
• 被动句概述 • 被动句的类型 • 被动句的辨析 • 被动句的运用 • 练习与思考
01 被动句概述
被动句的定义
01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主语不是动作 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02
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与 主动句相对。
被动句的特点
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 的承受者,而不是执 行者。

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

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

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希望能帮到大家!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

(《三元里抗英》)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

(《三元里抗英》)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

“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

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

(《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见……”的形式表示: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被 动 句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
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的形式表示;如: ①止,将为三军获。 ②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③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在文言文翻译的考察中,文言文特殊 句式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能够清楚的 辨别特殊句式,就能够把它们翻译好, 翻译得流畅。特殊句式分五大类:判断 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 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动句。
高考链接: ①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 信。 (2010年山东卷)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⑤戍卒叫,函谷举。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 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 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 被逮 D、受制于人
A
A
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卷) 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 被 仇人抓住。
被 动 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 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表示; 如:①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而君幸于赵王。
6、用“为……所……”的形式表示;如: 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②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用“被”来表示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动 句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吾老矣,不能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