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_省略_opman等的_GVC地位指数_周升起[1]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也日益显著。

中国制造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色,使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中国制造业拥有超强的生产力,并且价格具有竞争力,可以为国际客户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制造服务。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在不断关注质量,通过发展绿色制造业的方式来改善制造业的质量。

此外,中国制造业还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供应链网络。

中国拥有最完善的供应链网络,很多国家都是中国制造业的大采购者,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商业活动中极其重要。

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建设,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货物和服务。

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了吗?

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了吗?

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了吗?李建军;孙慧【摘要】借助全球贸易增加值数据,测度并分析了中国总出口、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状况和演变态势.研究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而言,“中国制造”确实是全球的重要力量,但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考察,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呈“烟斗曲线”,这与中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同时,要不断完善制度质量,使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由主要依赖“人口红利”向主要依赖“制度红利”转换;在制造业细分行业中,中国仅在食品、饮料与烟草制造业和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业等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成功实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国际分工地位下降非常明显,存在被“低端锁定”的风险.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路径差异是导致不同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不同的根本原因.【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7页(P112-118)【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国际分工地位【作者】李建军;孙慧【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5;F740.4随着通讯技术和物流业的发展,全球生产、贸易卷入了“碎片化”漩涡,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模式。

以苹果、波音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外包(outsourcing)方式在全球寻找优势资源,即使是单一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都可以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波音787梦想飞机的零部件和子系统依靠全球采购,按价值计算,其进口比重高达70%[1];苹果公司iPhones生产制造涉及美国、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多家公司。

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02-04-柳志菲-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格局下的中国制造业与外资引入来源: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作者:发布时间:2007-09-21进入新世纪以来,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 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新定位和外资引入的相应策略。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创造供给, 同时也创造需求。

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工业制造中心”,而且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形成中心”。

Adam&zirmai(2002)和黄勇峰( 2003)的测算认为进入90年代后, 我国制造业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甚至超过美国同期的快速增长 1.5 个百分点。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04 年推出的《全球竞争力年鉴》, 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能力, 2002 年和2003 年分别为7%和8.1%,高于全部参照国家(美国为2.18%,日本为2.89%,印度为5.41%)。

胡楠(2004)预测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将由2002年的7%提高到20%, 应该是世界制造业的一个较大的生产集聚地, 进而发展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在逐渐弱化,劳动力方面的竞争力受到很大挑战(如劳动力技能欠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 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其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35%。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基本停留在仿制阶段,缺乏自主研发和产权保护。

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中高技术产业的比例居世界第22 位。

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分析当前国际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知识性要素的作用趋于增强,而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国际流动性。

这些要素在不同产业、同一产业不同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形成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和工序。

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之间以及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分工的多层次国际分工体系。

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

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传统分工的国家边界已经明显弱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分工的主体。

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活动,如研发、采购、制造、分销、服务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

通过价值链的解构,跨国公司可以只控制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创造利润多的环节,并在这些环节上保持垄断优势,而把其他不具战略意义的、创造利润不多的环节分解出去,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灵活性。

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也从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国际贸易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重。

在内部市场上,国际分工既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非股权的分包方式进行,选择何种方式更多地由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决定。

“相对于某一…群组‟或某一…网络‟的生产活动和贸易往来而言,跨国公司现在越来越像是乐队指挥,指挥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跨国关系。

”在过去,尽管跨国公司的生产因跨越国界而具有国际性,甚至因跨越多国而具有世界性,但由于它们分散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各分子公司在海外各据点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当地市场或返销母国,各地的生产过程之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理论基础 (7)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9)2.2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界定 (10)2.3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 (11)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测度 (13)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4)3.2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 (16)3.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17)3.4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国内区域差异 (19)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分析 (20)4.1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21)4.2 中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23)4.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24)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6)5.1 研究结论 (27)5.2 政策建议 (28)5.3 研究展望 (29)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包括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特点,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策略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分工地位分析视角。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其重构不仅影响着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对各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测度与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测度与分析

当代经济•月刊2021年第2期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测度与分析刘璐,孙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石景山100144)摘要: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中44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计算2000—2014年各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

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和资源投入是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要素,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仍相对较差,GVC地位指数数值为负也说明其制造业出口获利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促进知识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有效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GVC地位指数;技术水平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毓航项目,复杂经济学方法研究服务贸易问题探索。

—、弓I言当前,全球贸易模式正从产业间贸易向产品内贸易转变,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全球化分工生产模式迅速扩展。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发达国家因从事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占据价值链主导地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因充当执行者角色陷入“低端锁定”困境(黄灿等,2017)111o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而提高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与客观认知。

二、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国际分工相关文献发现,伴随着全球生产、贸易模式的转变,国际分工的测度方法经历了由出口技术复杂度到GVC地位指数的转变。

出口技术复杂度作为反映一国出口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由Hausman et al.(2007)呦首先提出,且在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苏庆义,2016严。

如黄先海(2010)141估算了全球52个经济体1993—2006年金属制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并得出我国金属制品出口复杂度排名靠后的结论。

但全球分工生产模式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全球价值链(GVC)的形成(Gereffi,2001)[5],在此背景下,出口产品的价值来源于多个国家或地区,传统贸易统计下的出口总额不能反映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王直等,2015)叫故以贸易总额为计算基础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也不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际分工地位。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及提升策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舞台。

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正逐步从简单的制造型国家向价值链更高端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的地位尚需进一步提升,如何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是全球价值链中最重要的制造环节之一。

在全球整个价值链中,中国起到了组装、加工、代工等关键角色。

然而,目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核心技术。

大部分中国制造产品仍然被视为低价廉价的商品,缺乏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

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难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难以在竞争中占据更高的地位。

第二,分工领域有限。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的分工领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装配业和代工业等。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在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软件、研究和设计等领域中有更多的参与。

第三,产业链内协同不足。

在全球价值链中,由于产业链内部的协同不足,使得中国企业难以与世界上其他企业形成有效衔接,缺乏合作精神和共同进步的意识。

应对策略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改进:第一,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下大力气。

中国需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创新来引领产业变革。

第二,拓宽分工领域。

中国需要加快从传统制造业、代工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软件、研究和设计等领域引领发展,以实现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第三,加强协同合作。

中国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全球其他企业协同合作,加强合作精神和共同进步的意识,建设全球供应链,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改进商业环境。

优秀的商业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政府应当加大改善商业环境的力度,降低行政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大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具体指在社会分工从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直到后来商业的分离下的产物,形成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

而国家具体在国际分工的地位具体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生产力及市场,另外还与国家的具体资源、地理位置与环境等有关。

生产力是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变化,产业结构的变换,科技技术手段的提高也同样影响着他的具体地位。

国际分工由萌芽阶段一直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工业革命时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作物与出口商品只限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竞争力极弱。

产品以未加工或简单加工形式销售到发达国家造成了整个的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抗打击能力弱,和他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

在时代进步的特征下,国际贸易分工出现了转变,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要素作用趋于增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分工定位具体分为:劳动要素密集型、资本要素密集型、技术要素密集型。

在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下,制造业出现了分层,生产环节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生产制造外包,销售外包等现象。

劳动成本低并且资源丰富的国家担当了生产制造的的角色,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技术性,科学性的外流但最大的受益者任然是发达国家,有的产业是保留高科技精密技术而将低技术高耗能的零件外包。

另外在分工的变化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介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行列,和企业的价值链外包(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的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一条链条)。

中国的制造行业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从国内角度出发分析: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始化工业,具体表现为经济外来封锁,国家封闭式发展,进程缓慢。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进入了加速工业化时代,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行了改革,大量引进了外资,由于劳动力充足并且成本低,资源丰富,大量新型制造技术引入,生产线建立,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行刺激了消费市场,经济迅速增长。

论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变

论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变

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

一、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起步阶段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在我国建厂生产,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

我国制造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大对技术、创新、设计和品牌的投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的全球布局也逐渐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供应链体系。

这些举措都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巩固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也逐渐巩固。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我国制造产品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

我国制造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

这些举措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巩固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政府也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这些举措为我国制造业继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作者:刘盼盼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快,世界各国制造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日渐错综复杂的贸易环境中,这使得各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特征各不相同。

不同的贸易特征将为各国带来不同的比较优势。

因此,本文利用BECII-BACI数据库中2000-2015年世界各国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贸易网络特征指标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标。

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中心性;网络联系强度;网络异质性;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我國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分析(编号:KYCX17_1110)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出口总额的排名已从1999年的第十,在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

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不仅改变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网络特征,也使得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逐渐加深。

周升起等(2014)的研究,提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马述忠等(2016)认为,除了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改善等条件之外,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是由各国的贸易关系直接决定的。

因此,研究我国在制造业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特征对于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研究贸易网络的新型工具,把不同的主体作为不同的网络节点,通过描绘各个节点之间的网络关系,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一国的贸易网络特征。

因此,本文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BECII-BACI数据库中2000-2015年世界各国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全球制造业贸易网络特征的各项指标。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及演变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国际分工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不同环节的生产和加工活动,将商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进行分配。

随着科技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传统上由一个国家完成整个生产过程逐渐变为各个环节由不同国家完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逐渐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低成本劳动力集中地区。

这种新型组织方式被称为全球价值链,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合作,实现了全球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最低成本的生产。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制造业逐渐崛起。

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业最初主要承担低附加值环节。

通过吸纳外资和技术引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位、大规模生产获得竞争优势。

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在国际分工中逐渐增加高附加值环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开始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由“Made in China”向“Created in China”转变。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成长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全球价值链分工使中国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机会。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全球价值链分工分工地位衡量影响因素【中文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原先完全由自己承担的一体化生产进行分割,将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进行外包,将最具竞争力、利润率最高的研发、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保留,全球价值链理论更好的解释了这种分工现象。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使中国更好的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更快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同时后金融时代发达国家正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发展先进制造,借助世界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推进全球制造业的洗牌。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200多种工业产品居于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动力引擎。

随着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加深,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中国制造业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

但是鲜有学者从中国制造业行业细分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系统衡量,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把制造业分为十一个行业,从分工参与深度,贸易利得和动态利益获取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行系统衡量,以识别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很少有学者运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选取十一个制造业行业十四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检验哪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产生了影响。

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基础性因素,且表现出滞后性。

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双重影响,但从长期看,行业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显著。

关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和地位思考

关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和地位思考

山西农经/2019年6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到了全球生产分工当中,凭借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成长为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我国制造业是否实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的攀升?是否分享到了更多的附加值?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利于深刻认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识别出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从而进一步指导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文献综述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衡量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增加值的视角构建了相应的指标。

Hummel 等(2001)将出口分解为了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VS 指数(垂直专业化指数),但Hummel 的分解方法假设较为严苛,不符合真实的贸易状况[1]。

Koopman 等(2010)在较为放松的假设条件下,基于投入产出表,将总出口按照增加值来源和去向细分为5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2]。

王直等(2015)在Koopman 的基础上,为方便双边部门层面的研究,进一步将总出口细分为了16项[3],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新RCA 指数。

在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面,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探究[4-8]。

2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相关指标的测度及分析2.1指标介绍及数据来源本文选用Koopman 等(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地位指数来衡量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情况,计算公式如下:GVC_participation=(1)GVC_position=ln(1+(2)其中,GVC_participation 表示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度;GVC_position 表示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表示国产业的间接增加值出口;表示国产业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部分;表示国产业以增加值核算的出口总额;/为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Forward Participation);/为全球价值链的后向参与度(Backward Participation)。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对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对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向前推进,各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过程中紧密结合,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使得GVC 分工体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

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启航,覆盖人口达到30多亿,出口贸易额和GDP 达到全球近三成,为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

本文采用Koopman 等学者建立的GVC 分工地位测算公式,对比测算了中国与RCEP 其他成员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GVC 地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RCEP 一、引言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朝着细分的方向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全球产业链呈现出碎片化生产的特点,每个国家依据自身独特的优势,参与到产品生产的某个特定环节。

与此同时,GVC 正处于优化重构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通过资本积累以及科技创新嵌入价值链顶端,享受高额增加值,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中虽然获取了经济发展福利,但依旧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比较优势被弱化,越南等人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有望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另外,由于不断受到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GVC 分工面临诸多困难。

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如何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竞争中提升本国GVC 价值链分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综述1.关于中国制造业水平及地位的研究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参与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GVC,早期由于基础条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及对策分析——基于RCEP 成员国视角余志鹏作者简介:余志鹏(1996—),男,江西上饶人,汉族,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512月刊 2022Shanghai Business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利用人口红利对接组装加工环节,获取价值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满足国内发展需求。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研究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研究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迅猛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研究。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拥有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和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了海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支柱,贡献了不少于全球总产值20%的经济产出。

从1980年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制造业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80年的5%上升至2018年的27%。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步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会形成相对优势和劣势,而其产业价值链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这就构成了全球价值链的局面。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向下游延伸,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制度创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逐渐向着下游延伸,形成了以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链。

2、培育高科技制造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将培育高科技制造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和创新投入,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3、优化供应链协同管理,提高整体效率。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优化供应链协同管理,提高整体效率,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的生产基地和供应商。

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生产成本上,还表现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随着国家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中国制造业改革引起极大关注。

中国制造业总出口额庞大,却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较低水平,在制造业不同行业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中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来应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酝酿。

标签:制造业;价值链;改革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改变了原来的同一产品的生产地域不可分离性。

另外,伴随着全球质量认证和技术标准的统一,使得某一生产环节可以独立的在全球内不同地方实现,这样就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资源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体系。

发达国家把竞争力更小的劳动密集型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而自己只专注于研发和品牌等核心环节。

这种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凭借其在规模和技术优势占据价值链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通过外包等形式将高耗能、高投入、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分工模式,带来了利润的分配不均匀,形成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

一、我国制造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开端因为在形成这种全球分工模式的初期,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还较低,主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和直接投资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当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对技术、投资等十分渴求的状态。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人员、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交换更加频繁,WTO等国际多边组织对经济一体化的促进,我国制造业也逐渐融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促进政策,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积极参与到了世界制造业网络。

“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鼓励政策、1987年底沿海开放战略、1988年实施的“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政策、192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的额进一步市场开放政策、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重新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Koopman等人提出的“GVC地位指数”,全面解析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文章首先将对全球价值链和GVC地位指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利用最新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趋势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对国内经济、国际贸易以及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影响。

文章将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更高地位、更强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和参与度。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出口的大幅增长。

然而,这些研究较少涉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及其背后的动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一些研究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

这些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政策支持是推动其地位上升的重要因素。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多也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_省略GVC地位指数_周升起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_省略GVC地位指数_周升起
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 研究,所得结论对于认识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参与 GVC 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变化,具 有显著的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施炳展,胡昭玲、 宋佳以及邱斌等的研究,均是以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为基础,无法消除“重复计 算”可能带来的影响。Linden 等,Xing and Detert 的案例研究,以及黄先海、杨高 举,杨高举、周俊子与郭晶、赵越的研究,虽然都从参与 GVC 的“增加值”贡献 角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考察,但尚未涉及中国制造业 的其他领域,而且也得出了相互有差异的研究结论。
《国际贸易问题》 2014 年第 2 期
经贸论坛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
——基于 Koopman 等的“GVC 地位指数”
周升起 兰珍先 付 华
摘要:基于 OECD-WTO 联合发布的 TiVA 统计数据,采用 Koopman 等提出 的“GVC 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 1995-2009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内部各 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自身比较还是国际间比较,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 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9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 各部门在 GVC 中的分工地位呈现“L”型演变特征,这一演变特征与中国的要素禀 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有关。
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进口中间品价值;Eir表示 r 国 i 产业以“增加值”统计的出口额。 Koopman 等认为,如果一国处于某产业 GVC 的“上游”环节 (主要包括创

基于全球价值链调整的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参与度与地位比较

基于全球价值链调整的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参与度与地位比较

二、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分工地位 概述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相互的价值创造活动,实 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 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国际分工地位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各国在不同环节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制造业在分工中的地位也逐 渐显现。
要提高企业的分工地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式,提高企业 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2、深化产业链合作: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协 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3、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企业战略和生产要素配置, 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我国制造业的Koopman分工地位指数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 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这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 构逐渐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 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
1、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我国制造业的Koopman分工地位指数虽然较低,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仍需要继续努力。

五、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 位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这可以通过加大 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实现。
2、市场拓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断提升
佚名
【期刊名称】《机械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07(20)1
【摘要】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总页数】1页(P107-107)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
【相关文献】
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 地位指数” [J],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
2.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对策 [J], 陈雷琪;朱舒婷
3.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提升路径研究 [J], 刘会政;朱光
4.制造业服务化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J], 王岚;张竟可;
5.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J], 王胜;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有关详细内容及研究进展,可参见贾怀勤 (2010,2011,2012)、高敏雪,张芬 (2010)、高敏雪,徐 晓娟 (2010) 以及吕婕,张子杰 (2011) 所发表文献。
③部分学者 (Benedetto,2012;Dervişet al.,2013) 以及 UNCTAD 也将“增加值贸易”称之为“Value-Added Trade-VAT”。
产业间接增加值出口,即 r 国 i 产业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品贸易额,该指标衡量的
是有多少价值增加值被包含在 r 国 i 产业的中间品出口中,经一国加工后又出口给第 三国;FVir则表示 r 国 i 产业出口最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即 r 国 i 产业出口最
-5-
经贸论坛
《国际贸易问题》 2014 年第 2 期
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 研究,所得结论对于认识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参与 GVC 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变化,具 有显著的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施炳展,胡昭玲、 宋佳以及邱斌等的研究,均是以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为基础,无法消除“重复计 算”可能带来的影响。Linden 等,Xing and Detert 的案例研究,以及黄先海、杨高 举,杨高举、周俊子与郭晶、赵越的研究,虽然都从参与 GVC 的“增加值”贡献 角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考察,但尚未涉及中国制造业 的其他领域,而且也得出了相互有差异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研 究。除 Linden 等 (2009,2011)、Xing and Detert (2010) 以“苹果”智能产品为 例,对中国厂商的分工地位和所获分工利益进行的案例研究外,施炳展 (2010) 采 用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价格的跨国比较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 行了研究,得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且随着产品技术含量 增加,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的研究结论。胡昭玲、宋佳 (2013) 也通过研究出口 价格的变化,从产品及产品内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 位,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还偏低,但“入世”以后有所改善,低
1.测算方法
在 Daudin 等 (2009) 对一国出口产品全部价值按照 GVC 进行“增加值”分解
的基础上,Koopman 等 (2010) 提出测算一国某产业在 GVC 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
具体指标——“GVC 地位指数”。该指数是用一国某产业“中间品”出口额 (用于
他国生产和出口“最终产品”),与该国该产业的“中间品”进口额 (用于本国生
-3-
经贸论坛
《国际贸易问题》 2014 年第 2 期
在各参与国 (地区) 之间形成一个“全球生产网络”(Ernst,2002,2004) ①。而 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角度来说,则在各参与国 (地区) 之间形成一个“全球价 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 GVC)(Gereffi,1999;Humphrey & Schmitz,2000)。 GVC的不断延伸和参与GVC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为参与国 (地区) 创造就 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各国海关以传统的“贸易流量”为标准所统计的贸易数据,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复统计”(Double Counting) 问题,不仅使各国之间的贸易 不平衡状况严重“失真”,而且明显“扭曲”各参与国 (地区) 所获分工和贸易利益 (Koopman et al.,2008,2010;Benedetto,2012)。因此,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反映 一国贸易的真实情况,造成“所见非所得”(Maurer and Degain,2010) 的问题。
-4-
《国际贸易问题》 2014 年第 2 期
经贸论坛
技术产品的分工地位要高于中高技术产品。黄先海、杨高举 (2010),杨高举、周 俊子 (2012)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 工地位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从 1995 年以来因为劳动 生产率的明显进步而快速提高,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郭晶,赵越 (2012) 运用相同模型,通过构建“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指标来衡量中国高技术产 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1995-2005 年期间,中国高技术产 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经济体,而且出现明显下滑趋势。邱斌等 (2012) 利用出口复杂度指数 (ESI),计算了中国 2001-2009 年 24 个制造业行业在 GVC 中的分工地位,结果显示:全球生产网络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提 升,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作用明显,而在劳动密集型 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一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①Ernst 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研究东亚电子产业的生产分工时,最先提出“国际生产网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的概念 (Ernst,1997),之后,包括 Ernst 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全球 生产网络”术语 (Ernst & Kim,2002,2004;Henderson et al,2002),也有学者称之为“全球生产共享”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Yeats, 2001),“ 国 际 生 产 分 割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Jones & Kierzkowski,2001),“跨境生产网络”(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Arndt,2005;Ando & Kimura,2005),“多国生产网络”(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Athukorala,2003,2006)。
《国际贸易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 2014 年第 2 期
经贸论坛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
——基于 Koopman 等的“GVC 地位指数”
周升起 兰珍先 付 华
摘要:基于 OECD-WTO 联合发布的 TiVA 统计数据,采用 Koopman 等提出 的“GVC 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 1995-2009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内部各 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自身比较还是国际间比较,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在 GVC 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 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9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 各部门在 GVC 中的分工地位呈现“L”型演变特征,这一演变特征与中国的要素禀 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有关。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GVC);国际分工;GVC地位指数;增加值贸易 (TiVA)
DOI:10.13510/ki.jit.2014.02.001
一、引言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 域的普及应用,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 深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 动”(Tasks and Activities),并按“成为最优”原则被安排到不同的经济体完成,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的衔接。这种生产过程的“分割 化”与生产“任务和活动”的“国际离散”(International Dispersion),导致“无国 界生产体系”(Borderless Production Systems) 逐步形成 (UNCTAD,2013)。在此 背 景 下 , 传 统 上 产 品 的 “ 国 家 制 造 ” 已 经 转 变 成 “ 世 界 制 造 ”(张 磊 、 徐 琳 , 2013),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任务贸易”(WTO & IDE-JETRO,2011)。
为解决上述问题,使贸易统计数据准确地反映 GVC 国际分工背景下各国真实 的贸易状况和分工利益,就有必要对传统贸易统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改革或改进。 对此,国内外学者及国际组织近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统计 标准和方法②。其中,在建立“国际投入—产出表”(the World Input-Output Tables-WIOTs) 基础上,以 GVC 参与国 (地区) 内实现的“增加值”作为标准的 “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 TiVA) 统计方法③,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 国际组织认可,并被应用于贸易理论、实践及政策研究 (Escaith,2008;Koopman et al., 2010;Maurer,2010;OECD-WTO,2012;UNCTAD,2013)。TiVA 统 计标准与方法的提出,及根据 WIOTs 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对世界各国贸易额的重 新计算,对重新考察贸易对一国就业、环境、资源利用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 国际分工地位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更加接近现实的、更为准 确的统计数据 (Nakano,2009;OECD-WTO,2012;王岚,2013)。
产和出口“最终产品”) 进行比较。即一国某产业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品对数
值,与本国该产业出口品中使用的进口中间品的对数值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GVC_Positionir
= lnçæ1 + è
IVir Eir
ö
÷
ø
- lnçæ1 + è
FVir Eir
ö
÷
ø
上式中,GVC_Positionir代表 r 国 i 产业在 GVC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IVir表示 r 国 i
如此,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最终完成消费,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得 到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 中 国 出 口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的 多 维 低 碳 模 式 研 究 ” (10YJA790025), 山 东 省 软 科 学 项 目 “ODI 与 山 东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理 论 、 实 证 与 对 策 研 究 ” (2013RKB01439) 和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路径选择、机制设计与 对策研究”(12-1-3-84- (30) -zhc) 资助。 周升起:青岛大学商学院 266071 电子信箱:zhoushengqi@;兰珍先:青岛大学图书馆;付华:青 岛大学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