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专业:2009级环境科学学号:200904044030姓名:袁增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从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对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重建

一、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1地貌条件

中国陆地地貌的骨架第一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在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其过渡带,深切河谷地带,相对高度巨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

2地质条件

中国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性复杂、地震频繁。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由5大地台、18个不同时期的褶皱系和燕山地槽褶皱带。在这些构造体系内部,褶皱强烈,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146条深大断裂。这些断裂不仅强烈破坏其分布带内的岩体完整性,还常常成为地震发震的震源。

3水源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一般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与大气降水密切最为密切,其次为冰雪融水,溃决水,地下水相对较少。

a大气降水

在中国降水最大的特点,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并高度集中。多雨年降水量可为少雨年降水量的数倍,在年内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中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形成中心小而强度大的局地暴雨。高度集中的降水和多局地暴雨十分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

b冰雪融水

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极高山和高山终年积雪,而且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这些固态水在适宜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时,便成为孕育乃至激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水源。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森林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大型工程建设任意排弃废石、废渣,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这些人类经济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二、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

由主灾种引起,以其他灾种形式造成的灾害,称为主灾种的次生灾害。地震除能造成巨大的直接灾害外,还能造成多种次生灾害。这些地震的次生灾害也能借助地震之力,造成巨大的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海啸、火灾、水灾、瘟疫和地质灾害等。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强烈地震发生时在高强度的地震力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6大类型的灾害。实际上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前面介绍的地质灾害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形成条件上直接加上了地震力的巨大作用,因而具有地震元素。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据专家推测,震后地质灾害可能要持续30年。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频繁,具有危害广、周期

长的特点,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持续的破坏。据典型区初步调查,在四川盆地北部山区造成

了大范围的崩塌滑坡,在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地震中心区,地表崩塌滑坡产生的剥离面积高达15%以上,并在各级河流中形成了多达34个不同规模的滑坡堰塞坝。

三:地震对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 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造成灾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大量损毁。在这方面,我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队先后途经都江堰市、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平武县、江油市和北川县等县市。考察行程总计达2000公里左右。考察地区主要集中在岷江上游, 有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包括各类世界遗产, 以及众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a 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对河流形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

资料表明, 每次地震之后对河道形态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造, 而且容易形成堰塞湖, 由于堰塞湖的形成, 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15级大地震, 形成叠溪、大桥、银瓶

崖三大“堰塞湖”, 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 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2)对水环境状况的影响:

对于地震发生的区域而言, 由于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可能破坏河床与河岸带植被, 影响水流量及流速, 改变水环境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 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区域水质。地震过后, 大规模损毁的建筑物以及畜禽尸体腐烂后的残体在降水的淋漓作用下进入水体, 还有地震后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等, 其残留物也随降水进入水体, 以及地震后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置, 也可能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水体中, 这些因素会潜在的改变水环境的状况。此外, 地震还会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 由于地震前yi 引力的变化, 往往会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位循环的混乱, 进而造成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 会改变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自然环境特性, 其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会发生改变, 破坏了

人们一直以来对该区域水体的适应性, 有些会产生放射性元素, 当人类接触这种水资源,

就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15级地震, 在震区东边的镇原县( IX裂度区) , 地震后就出现水体为黑色, 并引起疾病的现象, 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 据《蒙新五省行程记》中称:“武威、古浪南山地震烈”, “南山报地水涌出, 皆作黑色, 兼有硫磺。饥民无食, 被气熏毙者甚多” ; 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后地下水中Cl3 - 、SO2 -4离子含量显著升高。在台湾集集地震后, 河流中电导率以及NH+4 , Mg2 + , SO2 -4 , NO-3 等含量显著增加, 而F、K和Ca等含量显著减少; 而在冰岛2002年发生的5118级地震后2~9d, 地表水中B、Ca、K、Na、S、Cl和SO2 -4 等离子含量迅速增加了12%~19% , 但Na /Ca、δ18O含量急剧减少。

b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地震发生后, 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 使得灾区的森林植被和草地生态系统受到比较大的破坏, 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及生境斑块面积减少, 使

得某些动植物的生境丧失, 这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 地震前都江堰地区的大熊猫潜在生境面积为41856hm2 , 地震共造成该地区9053hm2 大熊猫生境丧失, 占全部生境总面积的21.63%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 地震前都江堰地区的大熊猫生境斑块数量为327, 而地震后的大熊猫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到2519, 是地震前的717倍。在四川汶川地震后, 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的平均生境斑块面积也由地震前的

128hm2 减少到地震后的13.02hm2。由于地震之后, 有些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 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以及人畜粪便等进入环境, 这些物质污染了水体及土壤, 使得水体和土壤自然特性发生变化,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c 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1)直接减少农田面积:

地震后植被遭到破坏, 山体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 使得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 使得山体下面的耕地被冲击下来的泥石、沙砾所覆盖, 或耕地的被冲走, 耕地的土壤特性发生变化, 肥力与可耕作性下降, 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遭到破坏。四川汶川地震后, 以汶川县和北川县为例, 农田破坏面积分别为28815hm2 和281616hm2 , 分别占本县耕地面积的12185%和5145%, 人

居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2)对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由于地震发生的时候, 使土壤依附的岩体结构发生变化, 地表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的现象,使土壤的特性发生变化, 可能出现沙石混杂, 以及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强烈地震的时候, 地下深层喷出物可能是有毒的重金属, 由于有些地区的某些元素成土母质的背景值本身就偏高, 这样会使地震后该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比如在“5·12”四川汶川地震后, 在什邡市师古镇思源村19 组采集了一个地下喷出物样品,经检测, 重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