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5ea3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2.png)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0a10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4.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五则选读体会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五则选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7811b0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f.png)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五则选读体会
陈爱君;刘小河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8)011
【摘要】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文献首次记载对<伤寒论>经方的临床活用,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其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理中丸、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五经方许叔微临床应用极有特色,对临床应用此类经方有很大的启发.
【总页数】2页(P851-852)
【作者】陈爱君;刘小河
【作者单位】新泰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新泰,27120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
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暴死证的运气r解读及其对疫病预测作用的思考[J], 老膺荣;宾炜;吴新明
2.许叔微伤寒医案二则评析 [J], 杨淑慧
3.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临证方药初探 [J], 王玉凤;吴元洁;张亚辉;赵军;黄菊芳
4.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对《伤寒论》的阐幽发微及评说 [J], 金丽
5.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临证方药初探 [J], 王玉凤;吴元洁;张亚辉;赵军;黄菊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暴死证的运气 解读及其对疫病预测作用的思考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暴死证的运气 解读及其对疫病预测作用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861f8430722192e4536f6de.png)
案专著《伤寒九十论》中伤寒暴死证一案 ,分析诊 疗过程 ,梳理运气知识 ,厘 清文 字句读 ,认 为许 氏记述本案 的主要 目
的在于提 醒后人 辨别运气的常变,尤其需要 重视特 殊运 气条件 对疾病 的影 响,同时在此基础上 对 中医时病预测与 疫
病防治、运 气理论推算及 实情监测的关 系进行 了思考。
Wu Yun Liu Qi with unique idea s on its clinica l application.By one medical case of sudden death due to febrile disease of XU’s Shang Han Jitt Shi Lurt,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 h erapy process,to reorganize Yunqi knowledge,to clarify words and sentences.The author regards that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6a9a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50e04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7.png)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
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
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
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
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
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92611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e.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伤寒学习体会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
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
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____。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
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69d6f0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2.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列为中医基础教材。
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在2024年学习了这部经典著作,并从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部辨证施治理论的著作,它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寒热表里”的理论框架,立基于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四诊合参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念。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程及治疗方法,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伤寒论》非常注重辨别病情的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表寒证,张仲景提出了“汗之法”。
这一方法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理论的核心之一。
《伤寒论》中的每一个病例都包含了详细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通过分析病情,辨别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伤寒论》的理论。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学习《伤寒论》还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伤寒论》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过《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人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探索。
这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的价值和传承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复杂而且庞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通过《伤寒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中医学理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93bbf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4.png)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伤寒九十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经典著作,汇集了当时许多老医生的实践经验和诊断方法,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上的新篇章。
令我感慨最深的是《伤寒九十论》中对人体脉象、气血、肌肉、关节等结构的描述,也包括关于各种病症的辨析与治疗。
他们在受伤及患病的人身上做实地考察,并严格科学地观察和诊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医理论体系。
令我惊叹的是,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用古老的方法观测到今天科学仍发展中的人体结构,对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伤寒九十论》也强调了疾病防治与保健,将治病视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提倡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调节生活日程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代的养生经验,有效地预防疾病、维持健康。
总的来说,《伤寒九十论》可谓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为中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来源,是后世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也是我们追求健康的重要指南。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a03f7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9.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e8d93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b.png)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篇1我们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大学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深奥,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索,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帮助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该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错,非浅尝辄止可见效。
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
在这里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
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
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
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讶。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
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
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
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须现攻下,后解表。
第二,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吸收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
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注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密切,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密切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a9dc3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c.png)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读《伤寒论》有感
![读《伤寒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d88f8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9.png)
读《伤寒论》有感不知不觉已经学习了《伤寒论》的前十五条,在这一系列中间我读到了许多。
其中的第一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此为表不解,必其人身大热,反不恶寒,大渴,头痛,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里,我得先从“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说起,正是因为这一句,才让我明白了伤寒的诊断方法。
《伤寒论》的前半部分的确是伤寒的症状与治疗方法,那么后半部分则将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升华。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就像是针灸界的武功秘籍,也像中药界的圣经。
其实,我在课本上并没有过多的看到这一段,是从书本的注释中看到的。
我为什么说它的重要性呢?因为伤寒分为风寒和湿热两种,而风寒只需要三个阶段,一个是卫阳受损,再一个是人体抗力下降,然后通过治疗又逐渐恢复健康。
而湿热则不然,若是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
所以,伤寒治愈的关键在于治疗是否彻底,因为体内还残留着致病因子,还会反复感染。
只有把这些毒素清理干净了,疾病才算是痊愈。
再看黄元御的名字,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我一说他写的《四圣心源》《广温疫论》等著作,你便会恍然大悟。
黄元御生活在乾隆时期,是个典型的愤青。
他推崇的“文明”社会,是君主仁慈,政治清明。
在他看来,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生灵涂炭,全是皇帝的过失,是制度的问题,与个人无关。
所以,他想改变这一切,他想建立完善的制度。
他研究医学,走访民间,只希望找到合适的医学制度。
他穷极一生,经历了六次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
他本该接受皇帝的邀请,当个闲官,安享晚年,可他却固执地继续着自己的梦。
他想当官,却无缘参加科举考试,他想行医,却不被承认。
总之,在伤寒里面,他探索到了什么叫做相互作用,什么叫做良性循环,什么叫做天地之道,什么叫做古今贯通。
我并没有像他一样饱览群书,也没有丰富的阅历,更不可能发表什么伟大的言论,但我却也读懂了它。
我真的很庆幸在高中的这几年,碰到了伤寒,这门深奥的学问。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c8719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5.png)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1《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
该书主要阐述了外感病的诊治,内容包含了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知识。
他认为外感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之邪气侵犯人体而形成,并且提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阐述了治疗外感病的法则,包括汗、吐、下、温、补等治法,每种治法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盲目跟从。
同时,他也指出,外感病的治疗应该以解表为主,注重祛邪外出,同时注意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论》中还涉及到中药学的内容,如药物的功效、配伍等。
张仲景认为,治疗外感病需要选用药性辛温、发散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搭配使用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读《伤寒论》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2《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病症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围绕《伤寒论》的阅读心得进行分享,以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7479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8.png)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2)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2)](https://img.taocdn.com/s3/m/ade8736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6.png)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2)
《伤寒九十论》是一本医学古籍,记载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对伤寒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惊喜,深感伤寒医学的厚重、智慧和精确。
从伤寒九十论中,我发现伤寒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为便于诊断,伤寒医学把不同的症状结合在一起,并加以分类,以便诊断病情。
而治疗方案则是结合诊断结果、求证临床症状、搭配中药、根据病人胃脾功能和体质来调整疗法,把药物综合应用起来,从而更好地影响病人的病情。
此外,这本古籍还关注不同人群的病情,如妇女、婴儿等,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以适应不同病症,把治病作为一个全体统筹的工作,这是当时医学界一大进步。
从《伤寒九十论》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伤寒医学的发展程度,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治病的实践经验,如综合病情诊断、调剂中药物等,以便为现代医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完《伤寒九十论》让我感受到中医药蕴含的深厚文化和科学精神,也让我明白到尊重古人的智慧,发扬中医药的精华,把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追求更高的阶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读伤寒论心得(共5篇)
![读伤寒论心得(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9693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e.png)
读伤寒论心得(共5篇)第一篇:读伤寒论心得《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
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
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0f255efd0a79563d1e72b7.png)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朱章帅虽在本科时就买了许叔微医学全集,不过一直都找到时间去看,前段时间看叶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时,看到叶氏对许氏的评价非一般高,便决定去读许氏的《伤寒九十论》。
看完这本《伤寒九十论》,确实有很多收获,对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如此神妙尤为佩服,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这本书是以医案讨论的形式为特点,并且全书是用仲景的理法及方为主。
下面浅谈一下我读此书的心得。
1. 许氏善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
许氏将桂枝汤视为表虚证,麻黄汤视为表实证。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要点在有汗与否。
而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的鉴别在于大青龙有烦躁的特点。
这些许氏对孙思邈有所继承,而后面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大家更是总此二家的学术观点。
2. 论桂枝汤中桂枝为桂枝非肉桂,他认为两药的区别为:桂枝轻薄,治伤寒,为发散之用;而肉桂为浓实,治五脏,取其镇重。
3. 由耳聋一案足以看出其辨证之水准。
耳聋,他医认为是少阳证,然许氏凭两手脉弱而无力,断非为少阳证。
并论之" 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
但多汗惊悸,必汗过多所致也。
仲景云未持脉时,另病患咳,而不咳者,两耳聋无所闻也。
所以然者因重发汗,虚故如此", 后投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果真愈。
从此案不仅仅看出许氏断证之准,更看出他将伤寒精髓更是学通了,能辨其疾病的发展由来,真乃神也!4. 许氏善识阴阳。
由"闽人李宗古得疾。
口中气热。
唇干。
屈体卧。
足冷。
舌上有苔。
予诊之。
尺寸俱紧。
或者谓气热口干。
疑其阳胜。
蜷足卧。
足冷。
疑其阴胜。
而又阴阳俱紧。
是诚可疑也。
若不熟读仲景方法。
何能治。
予曰尺寸俱紧。
是寒邪胜也。
仲景云阴阳俱紧。
法当清。
邪中于下焦。
又云阴阳俱紧。
口中气出。
唇干舌燥。
蜷卧。
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苔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
其人发热。
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
盖以上证候。
皆是阴盛阳弱。
故仲景云勿妄治者。
诚恐后人之疑也。
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
紧脉渐退。
四体和。
读《伤寒论》有感
![读《伤寒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c5fb6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a.png)
读《伤寒论》有感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伤寒论》的专业性《伤寒论》在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方面有着深入的探讨。
张仲景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邪正相争,阴阳失衡。
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此外,张仲景还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做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各种药物和方剂的应用。
这些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使得《伤寒论》成为了后世医学的重要参考。
《伤寒论》的实用性《伤寒论》在实用性方面表现突出。
张仲景在书中不仅阐述了理论,还给出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
这些案例和经验,对于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张仲景在书中提到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有着良好的疗效。
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伤寒论》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提出的病因病机理论、诊断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伤寒论》的研究也促进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读《伤寒论》让我深感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医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将《伤寒论》的精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朱章帅
虽在本科时就买了许叔微医学全集,不过一直都找到时间去看,前段时间看叶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时,看到叶氏对许氏的评价非一般高,便决定去读许氏的《伤寒九十论》。
看完这本《伤寒九十论》,确实有很多收获,对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如此神妙尤为佩服,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这本书是以医案讨论的形式为特点,并且全书是用仲景的理法及方为主。
下面浅谈一下我读此书的心得。
1.许氏善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
许氏将桂枝汤视为表虚证,麻黄汤视为表实证。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要点在有汗与否。
而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的鉴别在于大青龙有烦躁的特点。
这些许氏对孙思邈有所继承,而后面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大家更是总此二家的学术观点。
2.论桂枝汤中桂枝为桂枝非肉桂,他认为两药的区别为:桂枝轻薄,治伤寒,为发散之用;而肉桂为浓实,治五脏,取其镇重。
3.由耳聋一案足以看出其辨证之水准。
耳聋,他医认为是少阳证,然许氏凭两手脉弱而无力,断非为少阳证。
并论之"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
但多汗惊悸,必汗过多所致也。
仲景云未持脉时,另病患咳,而不咳者,两耳聋无所闻也。
所以然者因重发汗,虚故如此",后投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果真愈。
从此案不仅仅看出许氏断证之准,更看出他将伤寒精髓更是学通了,能辨其疾病的发展由来,真乃神也!
4.许氏善识阴阳。
由"闽人李宗古得疾。
口中气热。
唇干。
屈体卧。
足冷。
舌上有苔。
予诊之。
尺寸俱紧。
或者谓气热口干。
疑其阳胜。
蜷足卧。
足冷。
疑其阴胜。
而又阴阳俱紧。
是诚可疑也。
若不熟读仲景方法。
何能治。
予曰尺寸俱紧。
是寒邪胜也。
仲景云阴阳俱紧。
法当清。
邪中于下焦。
又云阴阳俱紧。
口中气出。
唇干舌燥。
蜷卧。
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苔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
其人发热。
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
盖以上证候。
皆是阴盛阳弱。
故仲景云勿妄治者。
诚恐后人之疑也。
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
紧脉渐退。
四体和。
不汗而自解矣。
"此案确实是好案,此案的要点在脉与蜷卧。
这与热厥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我之前的亲身经历是口干想饮水,烦躁,四肢凉,但脉象却是滑的。
哇!果然,历代国手都十分善于辨识阴阳。
5.善识生死。
由"里有张姓者。
病伤寒。
医汗之。
汗虽出。
身热如旧。
予诊之曰。
得汗。
宜身凉脉静喜食。
今脉躁。
身热。
不食。
狂言。
病名阴阳交。
不可治也。
素问黄帝问有温病。
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
病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名何疾。
岐伯曰病名阴阳交。
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能食而不复热矣。
汗者精气。
今汗出而复热者。
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其寿可立而倾也。
果半日死。
"此案看出许氏不仅仅精于伤寒,对内经亦有深究。
可惜现在的人对内经都视而远之。
6.由手足厥冷案更是看出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出神入化。
" 酒家朱三者。
得伤寒。
六七日。
自颈以下无汗。
手足厥冷。
心下满。
大便秘结。
或者见其逆冷。
又汗出满闷。
以为阴证。
予诊其脉沉而紧。
曰此证诚可疑。
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
安得为阴。
脉虽沉紧。
为少阴证。
然少阴证多矣。
是自利未有秘结。
予谓此半在表。
半在里也。
投以小柴胡汤。
大便得通而愈。
"其后许氏找出原文解释"论曰。
伤寒。
恶寒。
手足冷。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 .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
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
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
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也。
难者曰。
仲景云病患脉阴阳俱紧。
及汗出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今云阴不得有汗。
何也。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何以头汗出。
则知非少阴。
予曰。
此说正是议议处。
谓四肢冷。
脉沉紧。
腹满。
全是少阴。
然大便硬。
头汗出。
不得谓少阴。
盖头者三阳所聚。
三阳自胸中而还。
有头汗出。
自是阴虚。
故曰汗出为阳微。
是阴不得有头汗也。
若少阴有头汗。
则九死一生。
故仲景平脉法云。
心者火也。
名火阴。
其病。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心为手少阴。
肾为足少阴。
然相与为病。
以意逆志。
是谓得之。
"关于这条,胡希恕胡老认为其为千古疑案,并认为此处小柴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看了许氏这则医案加解释,心中震惊不遗,对许氏亦更为佩服。
7.强调读伤寒注意表里虚实。
他认为"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这实乃给后代医家所提出的八纲辨证有启发。
由此便可知他为啥善用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承气汤、小柴胡、大柴胡等系类的经方。
真乃不愧为叶氏所推崇的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