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几个细节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几个细节问题

本文通过对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应该关注的细节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编写规范化

教材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对外汉语教材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范本。学习者通过对教材所提供的范例和范本的模仿来掌握汉语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进而在创造性地使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汉语。如果“范例”和“范本”不够规范,就难以实现这样的目的(赵金铭,2004)。教材的规范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的规范以及汉字的书写和使用规范,也就是对上述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和解说具有“正确”“准确”“标准”“恰当”等含义(李泉,2008)。一部好的对外汉语教材,首先应该是内容准确的教材,即对汉语的语音、语法、汉字等语言文字知识的陈述和解说是准确的、规范的。

众多的对外汉语专家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属性、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基本程序等宏观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实践,就如下几个细节问题,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一、注音拼写法的规范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基础,语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赵金铭)。初级汉语教材,无论是口语还是综合,无论是生词语还是课文,都离不开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帮助初学者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如何在教材中展现规范的、准确的汉语拼音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汉语拼音拼写习惯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初级汉语教学过程中,“‘一’为什么在有的书上是一声,在有的书上是四声,拼音拼写的时候到底哪个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疑问是留学生经常提到的。这类比较明显的注音拼写问题,学生会提出来,其实,在我们的各类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注音的拼写错误与不规范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对外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1988年,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对外汉语教材注音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注音拼写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教材编写者只要仔细研读正词法,尽量把已形成习惯的拼写法统一到正词法上来,教材中的注音拼写就会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在初级教材的编写与统稿过程中,发现注音拼写方

面所犯的错误比较多。下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列出教材中常见的一些注音拼写错误。

(一)“一”“七”“八”“不”标变调

初级教材编写过程中,出现拼写不规范最多的是“一”和“不”。无论是口语教材还是综合教材,在给课文标注拼音时,类似于“Wǒ yào yì bēi kāfēi.(我要一杯咖啡)”,“Bù, tā bú shì liúxuéshēng.(不,他不是留学生)”这样的句子中,把“一”“不”标成变调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不规范的拼写范例常常使喜欢查字典的留学生产生疑惑(因为字典往往是规范的拼写法),并且直接导致留学生在最初的汉语学习中形成不正确的拼写习惯。《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对于“一、七、八、不”的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仅仅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二)句末动词后的“了”与动词连写

动词和“着”“了”“过”在一起拼写,常常连写,比如“kànzhe(看着)”“kànle (看了)”“kànguo(看过)”,对于这一点,编写者往往不容易犯错误,但是,句末动词后出现“了”时的拼写,却是教材编写中易犯的一个拼写错误,编写者仍然按照连写来拼写,比如“Dōngfāng Dàxué dàole.(东方大学到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动词和“着”“了”“过”连写,但句末的“了”分写。

(三)双音节词重叠连写

单音节词重叠,连写;双音节词重叠,分写,比如“kànkan(看看)”“yánjiū yánjiū(研究研究)”,编写者在标注拼音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对于重叠并列的“AABB”式结构的双音节词的拼写,编写者往往会忘掉中间的短横。《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单音节词重叠,连写;双音节词重叠,分写;重叠并列及“AABB”式结构,当中加短横。比如:qīngqīng-chŭchŭ(清清楚楚)。

(四)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连写

初级课本中标示课文顺序的“第一课”“第二课”的拼音拼写是否规范,是编写者最易忽略的。我们发现,这个在每一课的标题中都出现的汉语拼音的拼写,在很多教材中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连写,这是不规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表示序数的“第”与后面的数词中间,加短横。如“dì-yī kè(第一课)”。

(五)四言成语连写

四言成语的拼音标注,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少教材的生词注音中,要么是全部连写,要么是分为两个双音节来标注。比如“nòngxūzuòjiǎ(弄虚作假)”“lèbùsīshŭ(乐不思蜀)”“yŭwúlúncì(语无伦次)”。《汉语拼音

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四言成语可以分为两个双音节来念,中间加短横,如“fēngpíng-làngjìng(风平浪静)”;不能按两段来念的四言成语、熟语等,全部连写,如“zŏng’éryánzhī(总而言之)”“húlihútu(糊里糊涂)”。有些四言词语,是分写还是连写比较模糊,我们建议,尽量统一到正词法的要求上去。

(六)汉语拼音移行时不按音节分开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移行要按音节分开,在没有写完的地方加上短横,比如:“……………………………………………………………………‘guāng- míng(光明)’,不能移作‘gu-āngmíng’”。

二、生词语的注音解释问题

我们认为,无论初级教材还是中高级教材,凡是生词语都要加注拼音,并标出词性。加注拼音时,仍旧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加注。有的生词不止一个词性,故词性的标注要特别关注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词性一致。比如“白”,对留学生来说,最熟悉的当属作为颜色的形容词,但如果课文中出现“白瞪着眼”这样的句子时,生词中就应该对应列出副词的词性来。关于对生词语的解释,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建议初级教材还是采取外文对译比较好,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外文翻译的规范性,并且释义一定要与课文中出现生词的义项一致。对于中高级阶段教材生词的解释,可以采取中文释中文的方法。因为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故以中文解释中文时,不宜照搬中文词典,以免学生不易看懂,同时还要避免释义不准确、循环释义和释义比生词更难懂的情况出现。

三、语法注释规范问题

对外汉语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法往往会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来进行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语法教学,语法项目的选择、编排、描述与解释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来说,汉语的“了”“把”字句、补语、量词的用法等都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外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用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准确、规范地把这些语法项目描述和解释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很多语法解释,留学生看不懂。原因就是解释语法的句子中生词太多,术语太多,示例中生词也太多,倒像是给中国学生看的。所以,我们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语法的注释,特别是初级阶段的语法注释,鉴于留学生的词汇量不太丰富,应尽量简洁,尽量少用术语,示例用词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汉语水平。

另外,由于我们中国人对汉语语法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很深入,汉语语法存在很多“例外”现象,比如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是副词的基本规律,但是,我们也能看见“最中心”“马路上净石头”“什么假日不假日的”这样的用法。所以,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说不清”的现象。比如,“把”字句的使用条件、“了”的隐现规律等。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准确地解释语法,就成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建议采取李泉提出的“内容准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凡是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