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书愤》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知识目的:1.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的: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体现技巧。

情感目的: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1.“塞上长城”事实上是运用了一种典故,一种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本源是什么?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体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四、助学资料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ft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种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重要体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种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经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介绍: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书愤》 导学案

《书愤》 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把握诗歌中表达的悲愤之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用典、对仗等手法的运用。

4、背诵并默写全诗,积累文学常识和名句。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悲愤之情以及诗人的爱国之志。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领悟诗歌中用典的深意和对仗的精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诗。

四、诗歌解读1、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

《书愤》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语言。

3、体会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常识读记】1.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相关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理解题意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塞.上()衰鬓..()千载.()2.解释词语①早岁:②那:③衰鬓:④堪:⑤伯仲:【文本研读】整体感知1、速读全诗,思考书愤之“书”了哪些内容?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深入理解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2、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4、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

5、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

6、说说本诗有哪些突出表现手法。

语言赏析1、“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2、“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明确字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导学案2

《书愤》导学案2

《书愤》导学案2《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4、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2、本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体裁),属于首句(入或不入)韵式本诗中的、、、、为韵脚,押韵注:导学过程中学生笔记用双色笔(用黑色字自我回答,用蓝色笔标示疑难点,用红色笔订正)【思考与探究】1、诗题解读《书愤》①书:②愤:③书愤: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3、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4、作者忧愤了什么?(根据提示思考)一愤: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一乃“”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二愤:愤: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三愤:愤: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四愤:愤谁与堪: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谁与堪”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试加以分析6、诗歌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书愤”?【研究讨论,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同):2、作者经历:(同):3、主要意象:(同中有异):杜甫——陆游——4、个人情感:(同中有异):杜甫——陆游——5、表达技巧:(异)杜甫——陆游——6、作品风格:(异)杜甫——陆游——【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课外拓展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过传忠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书愤》导学案(上课用)

《书愤》导学案(上课用)

《书愤》导学案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诗人、词人。

字,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之称,不仅成为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风格;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孝宗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

二、诵读训练默读诗歌,体味作者在这篇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小组合作探究1、诗歌抒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明确:(1)(2)(3)(4)2、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是个人悲剧还是时代悲剧?明确: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2、品读陆游《关山月》,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情的?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乐东思源高中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学习内容:《书愤》
学习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合作探讨法、点拨法。
活动(情景)要求:以陆游的《示儿》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对导学案中四个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诗人“书”了哪些事情?
2、通过这些事抒写了哪些愤懑之情?请结合诗句来谈一谈。
3、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愤懑之情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乐东思源高中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四、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与《书愤》的异同。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将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学具(实验)准备:学习用具
学习过程:
一、入习
打开课本,翻到《书愤》这篇文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预习
1、初步感知诗歌,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合作探讨诗歌,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3、自主完成导学案。
三、研习
乐东思源高中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第13周 第1课时 主备人:陆春蓉
学习反思:
教师评价:

中小学《书愤》导学案

中小学《书愤》导学案

书愤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3.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4.“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5.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出现过?
二、达标检测
1.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2.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4.同样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与杜甫的诗风的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5.《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选修《书愤》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上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审阅人: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问题导学:1.作者简介(1)志在恢复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著有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词作有《诉衷情》《秋波媚》《卜算子》等。

(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作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是耳顺之年,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背诵全诗4.主旨归纳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问题探究1.阅读诗歌前两联,思考: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明确:“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很想再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明确:颈联中“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5书愤 导学案(教师版)

5书愤 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富平中学高二语文组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字音认读1.瓜洲渡.(dù) 2.大散.关(sǎn) 3.塞.上长城(sài)4.衰鬓.(bìn) 5.千载.(zǎi) 6.伯仲.(zhònɡ)二、词语积累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佳句诵读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知人:(一)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宋高宗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作品: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三)评价: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二、论世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书愤》导学案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书愤》导学案
陆游履历:阻力
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
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
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
陆游履历:军旅生活
教学案
=
课题
《书愤》
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南宋爱国词人的情怀。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游履历:出生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陆游履历:晚年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7.《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
【评】
堂清日清
任务梳理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学习反思
请总结今日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笔记。
2.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
3.书愤》中描写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论世】【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解释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②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③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思考与合作探究】1、解读诗题《书愤》2一愤: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一剪梅》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体会李清照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学习《书愤》二补充材料]、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 。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_ 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 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Q夬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 , 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三.导学问题1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岀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干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探究问题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 )、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4 )、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陆游一(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膚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分)【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2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分)学习《一剪梅》补充卿1、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 )—代著名女词人,号 ________ o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有B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写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3、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 故又名《玉簟秋》。

二、导学问题1、.学习上阕赏析意境美《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明隍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一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一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 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啲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请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 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顺序:月满时一上西楼一云中一见回雁一思及谁寄锦书来;谁一赵明诚。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 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赏析名句1. 〃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3下阕小结:以抒晴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三、探究问题1、试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鹽武:杜甫《兵车行》。

%1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1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超尘脱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1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2从诗歌的风格流派方面归纳思想情感%1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1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

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1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岀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1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

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