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考与实践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考与实践范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考与实践一、认识教育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的呼唤。
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中寻找创新与改革的思路,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二、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
三、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依托实践的验证,而教学实践则需要有理论指导。
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应注重引导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些理念。
四、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激励教师创新和进步。
评价结果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也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检验。
教师评价应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五、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区教师教育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专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专业学习社区中,教师可以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支持。
六、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国家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七、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积极寻求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单一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方式。
在此背景下,某地区开展了一次教学改革实践,以下是对该案例的详细阐述。
一、案例背景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为改善这一状况,该地区决定开展一次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改革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3. 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改革措施1. 实施课程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当地实际,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课程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 实施教师培训(1)开展教师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建立教师发展制度。
为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研讨等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1)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2)推广信息技术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开展教育评价改革(1)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2)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
四、改革成效1.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措施,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 教育公平得到促进。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3. 教育方式创新。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改革实践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各地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以某中学为例,总结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教学改革实践内容1. 教学理念更新(1)转变教师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等活动,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2. 教学模式改革(1)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时间缩短,提高课堂效率。
(3)微课教学:利用微课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实施过程性评价。
(2)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4. 教学资源整合(1)校内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2)网络资源整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教学改革实践效果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4. 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改革实践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赢得了社会认可。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
改进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2. 问题: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度追求形式,忽视教学实质。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被认为是推动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报告旨在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实践,探讨改革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期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背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而教师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然而,过去的教师教育模式往往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缺乏对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些问题都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问题分析针对现有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教师教育内容不足: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学习。
2. 实践环节不足:教师在实习和实践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对具体教学情境的应对能力不足。
3. 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机构对教师培养的目标规划不清晰,缺乏对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4. 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表面的成绩和量化指标,忽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
四、研究目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1. 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2. 探讨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3. 分析改革方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通过收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以及对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观察,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改革的现状和效果。
六、改革方案基于研究结果和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1. 优化教师教育内容: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性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的宽广性。
2. 加强实践环节:增加教师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应对教学情境的能力。
3. 设立教师岗前培训:为即将从教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的教师培训和实践机会,确保其具备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
教学改革实践汇报(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本汇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改革背景1. 国家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2.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3. 学校发展需要: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面临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压力,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内容1. 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我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理论课程比重。
(2)改革课程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革:(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引入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2)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3)加强评价反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改革成效1. 教学质量提升:通过教学改革,我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04070课程总学时/学分:18/1(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教师教育专业任选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是我校教师教育模块中开设的公共教育理论基础课程。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解读《课程改革纲要》,形成学生现代教育观念,尤其是更新学生的课程观念,丰富学生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具备新课程背景下应有的观念形态,更快更好地融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
二、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全面介绍自2001年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主要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从不同侧面诠释本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从而更新学生原有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涵养。
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新课程改革的国内外背景与基本理念(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简单历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纵的层面上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的观点,领会课程改革的背景,认清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策略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的课程改革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理念与策略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纵的层面上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的观点以及对现实课程改革案例的分析和评价第二章新课程目标(2学时)教学要求: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培养目标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学重点:新课程改革的总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教学难点:无第三章新课程结构(2学时)第一节课程结构调整第二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要求:领会课程结构调整的意义,理解课程结构调整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课程结构调整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第四章新课程标准(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把握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不同。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以下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
一、改革背景1. 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改革目标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改革措施1. 教育观念更新(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兴趣和需求。
(2)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融入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4. 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实施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实践成果1. 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
(2)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 教师方面(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3)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教学改革的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学改革,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学改革背景1. 政策背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2. 教育现状:我国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负担过重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要求学校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化的教育。
三、教学改革实践1. 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减少理论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更新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
-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方式改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 翻转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 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 家长参与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4.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部_实践教学改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近年来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 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通过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促进教育公平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成长。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学内容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2)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法改革(1)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加强师生互动。
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改革(1)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2)强化实践考核。
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2)开发实践教学内容。
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实践举措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背景1. 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各国纷纷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2. 我国教育现状:我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体制僵化等。
3. 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践举措1. 深化课程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减少学科知识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革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均衡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
(2)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3)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1)改革考试制度:实行多元化考试评价,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特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优质义务教育。
(2)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优化高中课程设置,推进选课走班制,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3)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二、实践背景1. 教育改革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2. 学生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践内容1. 教育理念更新(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2)强化核心素养教育。
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
2. 教学模式改革(1)实施项目式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
(2)推进翻转课堂。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4. 教育评价改革(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劳纳入评价范围。
(2)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实行多元化评价,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
(3)加强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改进。
教学改革实践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现将我校教学改革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二、教学改革实践背景1. 国家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2.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3. 学校自身发展需求: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内容1. 课程改革(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创新性课程,减少理论性课程。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提高课程质量,建设一批精品课程。
2. 教学方法改革(1)引入翻转课堂:将课堂学习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施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优化教师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4. 教育信息化建设(1)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等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课程、教学案例等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3)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改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1. 强化教师素质教育意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 转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3.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结合实际,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师应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
教师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足。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旨在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之路。
本报告将对我校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二、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内容1. 教学理念创新(1)以学生为中心: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实践与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教学内容创新(1)整合课程资源:将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教学评价创新(1)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 教学组织创新(1)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成效1. 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显著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通过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
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项目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项目内容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1)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学习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微课、在线课程、虚拟实验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1)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分析学生个性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2)开发个性化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学习路径推荐、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3. 教学评价改革(1)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信息技术,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2)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 项目启动阶段(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目标、内容、实施步骤等。
(2)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项目实施阶段(1)开展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五篇范文)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五篇范文)第一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的水平。
A.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科知识。
B.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完备结合是教学才能。
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构成。
教学技巧有:导入,强化,变化刺激,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补救教学技巧。
教学能力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
C.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自我意象,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意义: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的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1)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父母和老师,价值取向,教师地位待遇等。
(2)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师范生的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学校的教育设施,环境条件等。
(3)任教后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生活环境。
(学校,社区)3.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实,在当代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终身性,一体化必要性。
在教师教育终身性,连续性的要求下,我国的教师应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随着在职教师培训的不断发展,应逐步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3)教师教育内容要科学化,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4)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职前教育模式多样化;(5)教师在职培训与职前培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校本培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潜化优势就是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
要如下条件保障:学校教师自主,质量保证系统,资金支持。
教学改革实践经历简述(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教学改革实践,现将我的经历简述如下。
二、教学改革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2. 项目目标: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项目内容: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项目小组: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
(2)学习相关理论:深入学习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为项目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3)调研分析:对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2. 项目实施(1)课程设置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项目评估(1)学生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
(2)教师反思:教师对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反思,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
(3)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成绩、学生作品、课堂观察等手段,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
四、教学改革实践成果1. 学生方面: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师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3. 学校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形象得到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实践(3篇)
第1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创新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际教育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
2. 我国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等。
3. 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平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推广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3. 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
4. 教育技术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5.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教育教学创新实践1.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答疑和拓展。
3.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教育信息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
5. 国际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报告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报告一、背景介绍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状分析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许多教师教育存在质量不高、内容不实用等问题。
首先,教师教育选材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教师实际工作需求。
其次,教师教育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未能充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最后,教师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教师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激励机制。
三、目标设定面对现状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拓宽教师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式;完善教师教育评估机制,激励教师进一步学习和进修。
四、改革方案为了实现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首先,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科研和实践探索,提供更实用的教育资源和知识。
其次,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引入多元化培训手段,如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等,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此外,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评估机制,将教育培训成果与教师职称晋升、薪资待遇挂钩,提升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五、改革实施改革需要全面的实施,我们应该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入手。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扶持力度,提供资源和政策保障。
学校应积极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要主动参与改革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六、改革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为国家人才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改革将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和社会变革。
七、改革困难与挑战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
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
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
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加重实践教学比例,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
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 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
二是推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
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
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
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
凭借“七步实训法”(第一步:教育观察,安排在第一学期。
第二步:课前试讲,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
第三步:课堂观察,安排在第三学期。
第四步:三讲训练,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安排在第四学期,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
第五步,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
第六步: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
第七步,实习总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因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
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
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因此,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
在操作层面,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万平方米的实训楼,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
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校外建立了126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
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
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
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
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
但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验。
另一部分是毕业于综合性的大学,读书时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后又直接走上讲台,既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更缺少教学技能的训练。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加强实践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一方面通过“引、送、带、培、炼、赛”的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一方面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教师社会实践规定》等文件,对教师的学习与实践做出明确规定,建立符合高师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制度,并将教师的社会实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