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

(二) 心脏扩张(紧张源性扩张)
收缩力
心脏对急性血液动力变 化旳一种主要代偿方式
1.7 2.1 2.2
正常状态下
肌节初长
2.7 m
心脏紧张源性扩张(Frank—starling定律)
在一定范围内,心舒张未期容积增长,心肌 初长增长,心缩力增长(变长性本身调整)
心功能下降
心输量下降
心收缩力增高
心舒末期容积增高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急性心衰—忽然发生,未充分代偿,心输
出量急聚下降,伴有肺循环压力增高,肺
水肿—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常见:急性心肌梗塞 迅速性心律失常
严重心肌炎 肺A栓塞 高血压危象
常伴有明显诱因
慢性心衰—发生缓慢,有代偿(心肌 肥厚、心腔扩大等),常用有静脉淤 血、脏器充血、 Na+,H2O 潴留,又 称充血性心衰。
H+、K+
与Ca2+竞争细 胞膜上旳通道
H+ 与Ca2+竞争肌钙蛋白
克制心肌 收缩功能
高K+ 诱发心律失常
4. 妊娠、分娩
(gestation and childbearing)
妊娠时血容量增长,心脏负荷增长
临产时子宫收缩, 交感兴奋
静脉回流明显增多 外周阻力增长
心耗氧量增长
5. 其 他
肺栓塞 过多过快输液 洋地黄中毒
激活G蛋白
cAMP↑
PKA↑
靶蛋白磷酸化,相应基因转录加强
② AgⅡ、ET PLC PIP2 DG IP3
激活钙调蛋白依赖旳蛋白激酶

第8版病理生理学第15章《心功能不全》

第8版病理生理学第15章《心功能不全》
呼吸困难,肺水肿 组织灌流不足
(三)分类
2. 按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分类
收缩性心力衰竭 (systolic heart failure) 舒张性心力衰竭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收缩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37
心肌肥大的2种形式:
向心性肥大
离心性肥大
38
向心性肥大:由压力负荷增大引起,不伴心室半径增加。 心肌纤维中新形成的肌节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
11
其他概念:
1.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衰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液增 多和静脉系统淤血,并出现水肿。 心输出量↓—→静脉回流受阻—→充血→组织间液↑ ↓ ↓ ↓ 肾血流↓→ + RAAS→钠水潴留→血量↑ 水肿
2.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与心衰无
6
我国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00


/10万


我国约有400万 此类病人! 每年至少死亡 200万! 每年花费至少 100亿! 许多病人最后死 于心力衰竭!
87-89 90-91
200
100
0
发病率 死亡率 发病率 死亡率 冠心病 脑卒中
7
心血管病及肿瘤占总死亡率的百分比 (45~74岁年龄调整率1989~1991)


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扩大,静脉回流增加,心 脏过度充盈,心输出量相应增加,心脏负荷显 著增大,供氧相对不足,能量消耗过多,一旦 失代偿,心衰将必然发生,此时心输出量从心 衰前的高水平下降。 高输出量心衰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 血、妊娠、脚气病、VitB1缺乏症、动-静脉瘘 等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四)按心力衰竭发病部位 分类*
1. 1、左心衰竭 2. 2、右心衰竭 3. 3、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
主要由于左室受损或负荷过重,导 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使从肺循环 流到左心室的血液不能充分射入主 动脉残留在左心室的血液量增多。 因而心输出量下降的同时,还可出
现肺循环瘀血甚至水肿。
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及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2. 中度心力衰竭:由于代偿不全,心功能三级(体力活 动明显受限,轻体力活动即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体 征,休息后即好转)。
3. 重度心力衰竭:完全失代偿,心功能四级(安静情况下即出 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病情危 重)。
(二)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情发展 分类
1.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发展迅速,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 幅度下降,此时机体代偿机制常来不及动员。常见于急性心 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 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 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 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 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 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代偿阶段
心功能不全
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各种 临床表现发生 发展的始动环 节:
3)肌浆网 Ca2+释放量下降
1、兰尼碱受体( Rynodin Receptor,RYR)是配
体激活的 Ca2+ 通道,通过RYR释放
Ca2+是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时Ca2+的主 要来源,心衰时RYR蛋白及RYR
mRNA 减少,肌浆网释放Ca2+ 减少。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作用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作用

4.其他
•利尿(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 ) •扩张血管
[体内过程]
不同强心苷类甾核上的羟基数与体内过程比较表
药物 羟基 吸收率 蛋白结合 肝肠循环 生物转化 肾排出 血浆
(%) (%)
(%)
(%)
(%) t1/2
洋地黄毒苷 1 90~100 97
27
30~70
10 5~7d
地高辛
2 60~85 <30 6.8
继发于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
特点: 对正常心率影响小 对心率加快者可显著减慢心率
机制:1)输出量↑--迷走N↑--心率↓ 2)↑心肌对迷走神经敏感性
强心苷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窦房结自律性 房室传导速度 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机制:迷走神经活性 --加速K+外流
减慢Ca2+内流
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
强心苷
(1)细胞内Na+↑ Na+-Ca2+ 交换 细胞内Ca2+↑--收缩力↑ “以Ca2+释Ca2+
(2)细胞内K+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提高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3Na+ 2K+ 钠泵
强心苷的作用机制
[K+]i
AP
[Na+]i
[Ca2+]i
钠钙交换
2.减慢心率作用 负性频率(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早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长期的RAAS激活 AngⅡ 醛固酮 心脏的负荷 引起心肌肥厚、心室重构 加重CHF
三、心脏重构 1.心肌细胞的变化
心肌细胞内 Ca2+超载,心肌细胞凋亡 2.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肌组织纤维化 3.心肌肥厚与重构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
肌钙蛋白
I C T
肌动蛋白 正常肌节结构
7
ADP+Pi
Ca2+
Ca2+
ATP Ca2+
Ca2+
心肌舒缩过程
8
ATP酶 I C T
Ca2+
心肌舒缩过程
9
发病机制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 •调节蛋白
结构基础
•Ca2+
•ATP
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
能源
10
发病机制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舒缩三要素:
心泵功能 (心舒缩功能 ) 心输出量 心力衰竭 (不能满足需要)
3
失代偿阶段
分类
* 按病情轻重 * 按发生速度
* 按发病部位 * 按舒缩功能障碍
4
发病机制
病因
基 本 机 制
心肌舒缩 功能障碍
+
代偿 失调
心力衰竭
5
发病机制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6
横桥
向肌球蛋白 ATP酶
肌球蛋白 Ca2+
各型心律失常 泵血量 减少
舒缩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的不协调性
20
机制总结

心肌收缩 性减弱 心室舒张 功能异常 心脏各部
舒缩不协调

衰 竭
•收缩相关蛋白破坏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 长 •Ca2+复位延缓 •肌球动Pr解离障碍 •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室顺应性降低
• 正常是E峰大于A峰 • 但E/A比值小于1时提示舒张功能不全
25
干部二 科陆媛
26
心肌各部受损不同引 起的心律失常

病理生理学整理15.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整理15.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心脏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心力衰竭: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充女性心力衰竭:由于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以及组织水肿的表现。

第一节病因和诱因一、病因(一)心肌收缩性降低疾病导致的心肌病变、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易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二)心里负荷过重1.前负荷过重前负荷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压力。

又称容量负荷。

左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心室充盈量增加。

右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间隔缺损出现左向右的分流。

2.后负荷过重后负荷是指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又称压力负荷。

通常用动脉血压衡量。

左心室后负荷过重是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三)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心肌缺虫或梗死■膜关闭不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炎房东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限制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心室舒推化药物毒性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域病二、诱因(一)感染1.发热时,代谢增加,加重心脏负荷。

2.心率加快,既加剧心肌耗氧,又通过缩短舒张期降低能脉血液灌流量而减少心肌供血供氧。

3.内毒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4.若发生肺部感染,则进一步减少心肌供氧。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1.钾离子可通过干扰心肌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

2.酸中毒可干扰心肌钙离子转运而抑制心肌收缩。

(三)心律失常1 .房室协调性紊乱,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射血功能障碍。

2 .舒张期缩短,过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

3.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加剧缺氧。

(四)妊娠与分娩血容量增加导致稀释性贫血和心脏负荷加重。

(五)其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第二节分类一、按发生部位分类(一)左心衰竭病因:能心病、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O 临床:心排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肺水肿。

心功能不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心功能不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端坐呼吸发生的机制
➢端坐时,受重力影响,部分血液转移至下 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淤血和肺水肿;
➢膈肌下移,使胸腔容积变大,肺活量增加。
➢端坐时,下半身水肿液吸收入血减少,血 容量降低,减轻肺淤血。
(二)肺水肿
其形成主要和肺静脉回流 受阻有关。 1. 肺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2.微血管的通透性增高。
(二) 按心输出量高低分:
1、低输出量性心衰:心输出量低于正 常,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
2、高输出量性心衰:心衰发生时心输出 量较衰竭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水 平,或高于正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 血、瓣膜反流、动静脉瘘等。
正常人
低输出量 型心衰
高输出量 型心衰前
高输出量 型心衰
(三)按发病的部位分:
最常见的原因: 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能量 储存障碍
心肌能量利用 障碍
见于心肌过度 肥大
(三)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细胞外的Ca2+ 内流障碍
肌浆网摄取、储存 和释放Ca2+障碍
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障碍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1. 肌浆网Ca2+摄取、储存和释放障碍
心肌缺血缺氧, ATP供应不足,肌 浆网 Ca2+泵活性减 弱;
室壁增厚 间质纤维化 炎症、水肿
三. 心室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各种病因: 心率失常、 区域性病变等
心室各部分 舒缩活动不
协调
心输出 量下降
心输出 量减少
肺循环 淤血
体循环 淤血
一. 心输出量减少 (一)心脏泵血功能降低
1、心力贮备降低:心力贮备是指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增长的能力 。心力贮备降低是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降低时最早出现的变化。

心功能不全的处理

心功能不全的处理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 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
成。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 脏超声等检查,及早 发现心脏病变。
如有不适症状,及时 就医检查,避免病情 恶化。
监测血压、血糖、血 脂等指标,及时发现 并控制危险因素。
04 心功能不全的护理
CHAPTER
家庭护理
01
02
03
休息与活动
02 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CHAPTER
药物治疗
利尿剂
通过排除多余的液体来减轻水肿和呼 吸困难等症状,是心功能不全治疗的 一线药物。
ACE抑制剂和ARBs
通过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来减轻心脏 负担,延缓心功能不全的进展。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பைடு நூலகம்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 脏耗氧量和改善心肌重构,适用于慢 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CHAPTER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 搏等,需及时治疗。
心肌梗死
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应密 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心脏骤停
心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心脏骤停,需及时进行心肺 复苏等急救措施。
其他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
心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需注意预防并及时治疗。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功能 不全的相关知识,提高患 者的认知水平。
康复护理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 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
心肺功能。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改善呼 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药物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不 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思维导图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思维导图

心 功 能 不 全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及静脉压升高等静脉淤血和心排血量减少的综合征,又称为心力衰竭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心率每搏输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性病因与诱因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心肌收缩性降低心肌收缩性是指不依赖于心脏前负荷与后负荷变化的心肌本身的收缩特性心肌病变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心肌代谢障碍心肌缺血、缺氧及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心室负荷过度前负荷: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压力,又称容量负荷前负荷过度瓣膜闭锁不全;房室隔缺损;高动力循环特点:舒张末期容积↑后负荷: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又称压力负荷后负荷过度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肺动脉及瓣膜狭窄特点:射血阻力↑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在静脉回心血量无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因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心脏舒张和充盈障碍舒张功能异常心肌缺血、能量不足心室顺应性减退左心室肥厚、纤维化和限制性心肌病诱因感染直接损伤心肌;增加心肌耗氧量心律失常心室充盈不足;房、室收缩不协调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过量、过快输液加重心肌负担;酸中毒抑制心肌收缩力、高钾血症妊娠及分娩加重心脏前、后负荷机体的代偿反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是心功能减退时介导心内与心外代偿与适应反应的基本机制,也是导致心功能不全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途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心排血量↓→压力感受器(位于心房和心室)→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率↑心肌收缩性↑血流重分布心排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交感神经激活肾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原 ↓ ↓→ ↓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激活AT1受体→醛固酮分泌→钠水潴留→增加前负荷心输出量↑钠尿肽系统激活心房肌:心房钠尿肽(ANP)心室肌:B型钠尿肽(BNP)心脏本身的代偿心率增快①压力感受器;②容量感受器;③化学感受器心脏紧张源性扩张Frank-Starling定律心肌收缩性增强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cAMP、Ca离子浓度增加心室重塑心肌损伤或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综合性代偿适应性反应心肌细胞重塑心肌肥大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水平:细胞直径增宽,长度增加器官水平:心室质(重)量增加,心室壁增厚向心性肥大原因高血压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狭窄机制后负荷增加,收缩期室壁张力增加,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特征心室壁增厚,心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增大离心性肥大原因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机制前负荷增加,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肌节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心腔容积增大特征心腔容积显著增大与室壁轻度增厚并存,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基本正常心肌细胞表型改变由蛋白质种类变化所引起的心肌细胞“质”的改变胎儿期基因激活:ANP、B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等某些功能基因的表达抑制:钙泵、离子通道等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细胞外基质增加,心肌纤维化心脏以外的代偿增加血容量机制①交感神经兴奋;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激活;③抗利尿激素(ADH)增多;④抑制钠水重吸收的激素减少血流重新分布皮肤、骨骼肌与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心、脑血流量不变或略增加课前提问问题一 : 压力、容量、化学感受器的位置?心率增快的机制?①由于心排出量减少,对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传到中枢的抑制性冲动减少,引起心率加快;②心脏泵血减少使心腔内剩余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升高,刺激心房和心室的容量感受器,使迷走抑制、交感神经兴奋③如果合并缺氧,可以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引起心率加快。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概述(Introduction )1. 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为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的全过程。

在疾病的早期,机体能够通过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以及心外的代偿措施,可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

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属于失代偿阶段,患者已经表现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2.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3. 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

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部分心肌坏死致使心肌的有效收缩蛋白含量减少,引起心肌收缩力原发性降低,此时心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

因此心肌衰竭属于心力衰竭。

这与部分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不同。

高血压时心脏往往由于后负荷长期增加先发生肥大代偿,最后转向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衰竭是继发的。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增多,并出现静脉淤血和水肿,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本质上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是一致的,仅仅是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故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是通用的。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Etiology 、predisposing cause and clssificati on)一、心力衰竭的病因(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心输出量的多少与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高低以及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功能不全功能和概述

心功能不全功能和概述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和诱因
一、病因
• 心肌收缩性降低 • 心室负荷过重 • 心室舒张和充盈受限
(一)心肌收缩性降低
心肌收缩性是指不依赖于心脏前负荷与后 负荷变化的心肌本身的收缩特性
心肌病变 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肌病等 心肌 心肌缺血、缺氧及严重的维生
代谢障碍 素B1缺乏
(二)心室负荷过度
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有进行性器质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 科治疗,患者仍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是心功能减退时介导心内与心外代偿与适 应反应的基本机制,也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与 发展的关键途径。
(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三)心肌收缩性增强
主要受交感神经的调控。通常用等容收缩 期心室内压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来表示。
儿茶酚胺
Ca2+


-肾上腺素能受体



Gs
(+)
腺苷酸环化酶 (AC)
L型钙通道蛋白
ATP
CAMP
PKA
(四)心室重塑
指慢性心功能不全时,在长期机械刺激或化学刺 激作用下,引起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 基质在结构、功能、数量甚至细胞表型等方面产 生一系列的慢性代偿性、增生性、适应性改变。
诱因促使心衰发生机制:
增加心脏负担 损害心肌细胞→削弱心肌舒缩功能
(心肌耗氧量↑、供氧量↓)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冠心病、高血压、 主动脉瓣膜病等
一、根据心衰的发生部位:
心输出量↓
左心衰竭
肺血液循环受阻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输出量较发病
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或高于正 常。主要原因为高动力循环状态,见于甲亢、 严重贫血、妊娠、VitB1缺乏等症。
二、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三)心力衰竭分类 4、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
1)左心衰竭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右心衰竭 见于二尖瓣狭窄、某些先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1)心肌能量生成障碍。心肌缺血缺氧, ATP生成减少;VitB1缺乏导致丙酮酸氧化脱 羧障碍也使ATP生成减少。 2)能量利用障碍。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心 肌肥大,过度肥大的心肌,肌球蛋白头部 ATP酶的活性下降。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天性心脏病
3)全心衰竭
5、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分 收缩功能不全性、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
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1)心肌细胞坏死。心肌受到各种严重的损 伤性因素作用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 2)心肌细胞凋亡。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因素,如氧化应激、负荷 过重、细胞因子、钙稳态失衡及线粒体功能失 常等,都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一)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
①肌浆网Ca2+摄取能力减弱: 由心肌缺血 缺氧,ATP减少,肌浆网Ca2+泵活性减弱及 Ca2+泵本身酶蛋白减少引起;
②肌浆网Ca2+储存量减少: 肌浆网Ca2+泵 的摄钙能力下降,线粒体摄钙增多
③肌浆网Ca2+释放量减少: 肌浆网Ca2+储 存量减少、酸中毒

病理生理学案例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案例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案例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需要,导致机体出现水肿、疲劳、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探讨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患者,男性,65岁,已婚,农民。

主要诉病史:体力活动耐力显著下降,上楼、爬坡时出现胸闷、气短,休息后能缓解。

近期体重明显增加,双下肢、腹部水肿,食欲下降。

体格检查:心率90次/分,呼吸60次/分,血压140/90mmHg,颈静脉压高,肺部闻及细湿罗音。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慢性心功能不全通常是由心肌病变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这些病变导致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在本案例中,冠心病是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因。

冠心病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坏死和纤维化。

缺血引起心肌细胞死亡,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一步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心脏舒张末压升高,心肌舒张后负荷增加,进而导致舒张功能下降。

冠心病引起的损伤还会导致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指心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包括心肌肥厚、纤维化和扩张等。

在本案例中,心脏重构导致心室壁变厚,心肌肥厚影响心脏舒张能力,而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脏僵硬,进一步降低心脏的舒张功能。

水肿是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之一、冠心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和肾脏钠潴留。

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一步导致体液潴留。

此外,心脏舒张功能下降也导致静脉压力升高,增加水分从血管进入组织间隙的趋势。

这些机制导致水肿的形成,尤其在双下肢和腹部。

呼吸困难是心功能不全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肺部淤血和充血。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脏收缩能力下降,心室无法将血液迅速排出,导致回心血量和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
肌源性扩张 心肌拉长不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三)心肌肥大 (Myocardial hypertrophy)
心肌肥大的概念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心肌肥大的机制
过度负荷刺激;神经-体液因素
心肌肥大的种类
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在长期压力负荷作用下,心肌纤维 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室壁 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
二、心肌舒张性能异常
(Impaired myocardial diastolic properties)
(一)细胞内钙离子复位延缓
ATP →
肌浆网钙泵 肌膜上钙泵 钠钙交换体
(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ATP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削弱收缩性的病因也可通过减少舒张势 能影响心室的舒张 心室舒张期冠脉的充盈、灌流不足
(impaired energy utilization)
最常见的原因: 过度心肌肥大
肌球蛋白ATP酶同工酶有三种: V1 (αα): 活性最高 V2 (αβ): 活性次之 V3 (ββ): 活性最低
过度肥大的心肌其肌球蛋白头部ATP酶 活性下降,原因是 V1 型转变为 V3 型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二、诱因
(Predisposing factors)
感染 心律失常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妊娠和分娩 其他
(一)感染
• 发热→交感兴奋→血管收缩→心脏负荷↑ • 发热→代谢率↑→心率↑→心肌耗氧量↑,
供氧↓ • 内毒素损伤心肌,抑制心肌收缩 • 呼吸道感染加重右心负荷,影响心肌供血
按心肌舒缩功能
收缩性衰竭 (systolic heart failure) 舒张性衰竭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动物医学-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课件

动物医学-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课件
• 最适长度(肌节在2.2um)时,粗细肌丝处 于最佳重叠状态,有效横桥数目最多,产生 收缩力最大。
• 当肌节长度< 2.2um,随肌节长度增加,收缩 力增大。
• 当肌节长度>2.2um,收缩力降低,当达到 3.65 um时,粗细肌丝不能重叠,肌节驰张, 丧失收缩能力。
肌源性扩张心肌横切
正常心肌横切面
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cardiac insufficiency)
➢ 概述 ➢ 发生原因 ➢ 发生机制 ➢ 临床病理学
一 定义
因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 量下降,静脉回流受阻,心搏输 出量不足,以至于机体在静息状 态下,心输出量还不能满足机体 需要,从而出现的全身性机能, 代谢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息状态下,心输出量
不能满足需要 ---症状
➢ 全身性机能、代谢和结构改变
---范围
二 分类
1 依据心肌收缩力减弱发生的部位
✓ 左心机能障碍
见于二尖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狭窄等
✓ 右心机能障碍
见于三尖瓣闭锁不全,肺动脉瓣狭窄等
✓ 全心机能障碍
见于严重的心肌炎,左右心室心肌梗死
影响三羧循环 ATP减少
2、能量储存障碍 正常情况下:
磷酸肌酸酶
ATP + C
ADP + CP
供能物质 肌酸


磷酸肌酸 高能物质
异常时:如缺血、缺氧,H+升高等
3、能量利用障碍
心肌收缩时:肌球蛋白分子头部 ATP酶分解ATP,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所以ATP酶的活性高低对能量的利用决 定性作用。
心肌出血
间 寄质 生性 虫心 感肌 染炎

心肌坏死
(二) 心脏负荷过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概述(Introduction)1.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为“心功能不全”。

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的全过程。

在疾病的早期,机体能够通过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以及心外的代偿措施,可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

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属于失代偿阶段,患者已经表现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3.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

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部分心肌坏死致使心肌的有效收缩蛋白含量减少,引起心肌收缩力原发性降低,此时心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

因此心肌衰竭属于心力衰竭。

这与部分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不同。

高血压时心脏往往由于后负荷长期增加先发生肥大代偿,最后转向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衰竭是继发的。

4.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增多,并出现静脉淤血和水肿,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本质上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是一致的,仅仅是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故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是通用的。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Etiology、predisposing cause and clssification)一、心力衰竭的病因(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心输出量的多少与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高低以及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因此,凡是到能够减弱心肌收缩性、使心脏负荷过度和引起心率显著加快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一)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Primary myocardial dysfunction)1.原发性弥漫性心肌病变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等,由于心肌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损害了心肌收缩的物质基础故心肌的收缩性减弱。

此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关键取决于心肌病变的程度、速度和范围。

若病变轻、范围小或发展缓慢时,通过机体的代偿,病人可长期处于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若病变重、范围广、发展迅速,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2.能量代谢障碍心脏要保持其正常的泵功能,必须有充足的ATP供应。

ATP主要依赖于底物的有氧氧化。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重度贫血以及心肌肥大时,心肌因长期供血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缺氧,心肌能量生成障碍,从而导致心肌收缩性逐渐减弱,以致最后引起心力衰竭。

维生素B1是丙酮酸脱羧酶的辅酶,当体内含量不足时,ATP生成减少。

此外,如果同时伴有能量利用障碍,则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常见的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二)心脏负荷过度(Overload of heart)心脏负荷分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

1.压力负荷过度压力负荷(pressure load)又称后负荷(afterload),指收缩期心室壁产生的张力,即心脏收缩时所承受的后方阻力负荷。

左心压力负荷过度时,主动脉压一般增高,临床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右心压力负荷过度时,肺动脉压往往升高,临床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等。

压力负荷过度的心脏,往往要经历代偿肥大阶段,最后转向心力衰竭。

2.容量负荷过度容量负荷(volume load)又称前负荷(preload),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积。

一般以心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大小衡量心室容量负荷的高低。

容量负荷的大小,决定心肌纤维收缩的初长度(当肌节初长度等于时心肌收缩力达最大)。

容量负荷过度,临床可见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引起的左心室容量负荷过度;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引起的右心室容量负荷过度。

通常,心脏对容量负荷过度较对压力负荷过度的适应代偿能力大,故发生心力衰竭的时间较晚。

二、诱因(Predisposing cause)实际上,许多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机体的多种代偿措施,心功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状态而不表现出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通常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心脏负荷加重,而发生心力衰竭。

这些因素能够增强基本病因的作用,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即称为诱因(predisposing cause)。

(一)感染感染,特别是全身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心力衰竭。

主要机制为:①发热时,代谢增加,加重心脏负荷;②心率加快,既加剧心肌耗氧,又通过缩短舒张期降低冠脉血液灌流量而减少心肌供血供氧;③内毒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④若发生肺部感染,则进一步减少心肌供氧。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肌舒缩功能,同时造成心律失常,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也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

其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为:①房室协调性紊乱,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射血功能障碍;②舒张期缩短,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③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加剧缺氧。

心律失常既可以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也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从代偿期转向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妊娠与分娩孕妇在妊娠期血容量可增加20%以上,加之此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致使心脏负荷加重;分娩时,精神紧张等因素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除增加静脉回流血量、加剧心脏前负荷,尚可通过收缩外周阻力血管、加剧心脏的后负荷,加之心率加快导致耗氧增多及冠脉血流不足,从而引发心力衰竭。

(五) 其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三、分类(Classification)(一)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1. 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常见于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主要是由于左心室受损或负荷过度导致搏出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降低,造成肺循环淤血甚至肺水肿。

2. 右心衰竭常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二尖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

主要是右心室搏出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降低,故导致体循环淤血和静脉压升高,并常伴有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性水肿。

3. 全心衰竭风湿性心脏病、重度贫血等疾病发生时,常同时累及左右心而引起全心衰竭。

但全心衰竭也可继发于一侧心力衰竭。

如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压增高,右心后负荷因肺动脉压的继发性增高而增大,故发生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肺循环的血流量减少,以致左心不能充盈、冠脉血流减少、左心受损,发生左心衰竭。

(二)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生速度分(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velocity)1.急性心力衰竭常见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严重心肌炎等。

特点为发病急,发展迅速,机体代偿常来不及动员,因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故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常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2.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肺动脉高压等。

特点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常见。

临床常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根据心输出量的高低分(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cardiac output)1.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此种病人的心输出量绝对减少,在基础状态下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2.高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继发于代谢增高或心脏后负荷降低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和动静脉瘘等。

高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虽然其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但比心力衰竭发生前有所降低,对于病人本身而言其心输出量是相对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心脏长期处于高输出量状态,心脏作功增强使心肌能量供应相对不足,导致心泵功能降低,心输出量下降。

此时,由于组织需氧量增高,因此心输出量相对不足。

(四)根据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seriousness)1.轻度心力衰竭:代偿完全,一般无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心功能一级或二级。

2.中度心力衰竭:体力活动时,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明显,休息后好转,心功能三级。

3.重度心力衰竭:完全失代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既表现出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心功能四级。

第二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Compensation of the body)代偿反应是机体在心力衰竭发生时防止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的必要措施,且代偿反应的强度与心力衰竭是否发生、发生速度以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代偿到晚期的心力衰竭,是机体从完全代偿、不完全代偿到失代偿的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就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由于机体的代偿反应不能及时动员,患者常在短时间内即可表现出严重的心力衰竭状态。

反之,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时,机体可通过心脏代偿和心外代偿使这个过程的持续时间长达数年甚至更久,以致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表明,通过代偿,心输出量尚可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患者未表现出心力衰竭的表征,此为完全代偿(complete compensation);若心输出量仅能满足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需要,患者有轻度的心力衰竭表现,称为不完全代偿(incomplete compensation);严重时,心输出量甚至不能满足机体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证,此为失代偿(decompensation),是心功能不全的最后阶段。

一、心脏的代偿方式(Heart compensation )心脏本身的代偿方式包括功能代偿(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以及结构代偿(心肌肥大),功能代偿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动员,而结构代偿则是心脏长期负荷过度时的主要代偿方式。

(一)功能代偿包括:包括心率加快和心肌紧张源性扩张。

心脏的功能代偿紧张源性扩张是指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是心脏对急性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重要代偿方式。

如果仅有心脏扩张并不伴有收缩力增强,则称为肌源性扩张,表明心脏已丧失代偿功能。

(二)结构代偿结构代偿表现为心肌肥大,分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ic hypertrophy)和离心性肥大(eccentic hypertrophy)。

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即直径增宽,长度增加,导致整个心脏重量增加。

心肌细胞一般不增生。

心肌肥大二、心脏以外的代偿方式节(Nonmyocardial compensation)心脏以外的代偿调节是由于心功能不全所致的低动力性缺氧引发的一系列继发性代偿变化,包括呼吸、血液、神经-体液系统的代偿以及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加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