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沙包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沙包玩沙包”主题活动教学反思
一.“做沙包玩沙包”主题活动的两个亮点
1.小课题,长周期;小切口,大落点
按照以往的手工课,做沙包活动老师领着学生做只需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而在《做沙包玩沙包》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在8周的时间里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生成了深刻的感悟,能力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本主题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达成。
2.关注细节、把握进程、突出理念、体现价值
本主题两个专题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教师都能够及时跟进,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展开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与反思的课程理念,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经验、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独特的价值。
二.《做沙包玩沙包》主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制作的应用性学习活动该班学生以前很少做,因此普遍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如学生对从来没做过的针线活,虽经反复练习,但短时间内仍不能较熟练掌握,做出的沙包手工不精致、尺寸误差较大、漏沙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生设计的玩沙包活动方案不切实际,可操作性较差……以上问题说明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经验和技能,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着力强化这方面的目标设计,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完整人。
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时不愿倾听别人发言,总是争抢着自己说,造成讨论秩序比较混乱。看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课内外有意识地强化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综合实践课在课堂的教学上,注重的是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成功率。
所以我在想,我以后在这方面的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着重指导学生的动手方法,选择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讲解。内容上面偏向与动手制作,而不是对问题的探究。在教学的形式上在我的脑子里面,对一堂课的设计往往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把这节课上出一个亮点来,在这样的一个突破点上,进行学生的深层次的挖掘。但是,在经过培训以后我现在改变了课堂指引的方向,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使学生完整的掌握这个制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弄明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面能够独立完成制作。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
我们近阶段培训的是只涉及到《劳动和设计》,所以,我想到也只有这个方面的。时间的安排合理,就能赢得在教学上的主动,在这点上我是深有体会。
以我的这节《制作沙包》为例,我在时间的安排上面还是不够合理,在设计沙包的环节上面,我放了3分钟的时间,其实用简笔画10秒钟就能解决,再加上30秒的思考过程,1分钟就够了,但是,我多放了时间。还有在材料选择上,我给了5分钟,我看快的学生在1分钟里面就结束了。这样的拖沓就导致了我在后面讲解制作方法的过程中的局促,而这里应该是除制作过程以外最应该放时间和耐性精心讲的,被我因为时间的关系给带过了。
制作的过程也很紧张,19分钟的制作时间换来的是近十位同学的完成率。所以,这样的时间安排,让我吃了很大亏。教学时重难点的突破上
我想的突破方法就是给学生完整的讲解,没有想到的是实际的动手演示。其实,在突破制作瓶颈的时候,教师亲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解决方法来得更加实际,因为有些身体上的语
言,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来的生动,直接,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学会,接受。以上都是我的一点点愚见,希望大家的多多的指导。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想办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了“看学生玩丢沙包的视频片段”,通过录像中孩子们玩沙包时激动兴奋的表现以及老师的讲述,让学生对缝制沙包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完成好这一项目的动力。)(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共议”是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这个环节中一些自主问题的设计在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考虑问题也会不够全面周到。因此,当学生了解了制作步骤,就会跃跃欲试,却没有估计会存在的困难,从而出现一时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局面。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得以体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就让其成为一个个“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制作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接下去的制作中不断获得小小的收获,而对于教学重难点则进行深入的探讨。)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要凭借“缝沙包”这一项目的操作实践,来让学生感受、掌握并合理运用“攻针”“回针”“缲针”这三种针法,为此,教师独具匠心地利用布料对折后所形成的三条需要缝制的边,来让学生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针法去进行缝制,从而达到操练针法、比较优劣的目的。)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在认知、理解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前面的观察、演示、讲解,也许并不能让每位学生理解、掌握制作的要领。因此,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加强巡视辅导,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拍摄好的缝制沙包的手部特写录像,让学生在疑惑时随时可以抬头得到指点,这样老师也就“分身有术”了。同时利用音乐能陶冶人情感的功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制作环境,消除学生操作的疲劳,操作时间结束前几分钟音乐音量的升高变化,并配以最后的电子铃音,又给了学生很好的提示,避免了教师“欲罢不能”的尴尬。在这个既分工又合作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他们的经验得以积累,他们的技能得以掌握,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培养。)
(设计意图:有一位学者曾说过,“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课程纲要》也指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比一比:哪一组的沙包数量最多”、“自评、互评”、“交流、展示”等内容,设计时考虑尽可能地把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也能发现、了解不足,明确努力的目标。)
(设计意图: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同时又是相当具有实用性的课程,课程活动相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尽力去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再次燃起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因此,在设计中通过观看“各式各样沙包”的视频片段,以及交流“你想设计一款怎样的沙包?”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同时利用及时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创新的基础。最后通过两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后实践”,再次将“探究”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