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行业分布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行业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872221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3.png)
职业危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产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一、按来源分类:通常,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3、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又分为生产性粉尘及有毒化学物质。
二、按国家分类目录分类: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459类,其中:粉尘52类、化学因素375类、物理因素15类、放射性因素8类、生物因素6类、其他因素3类。
(一)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吸人肺内的粉尘可引起多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致法定职业病的病因可分为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陶瓷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铝尘、电焊工尘、铸工尘、其他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
1、无机粉尘包括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矿物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金属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人工无机粉尘。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5de04f205087632311212a0.png)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
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
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
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
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
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性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e35a3e077232f60dccca108.png)
职业性危害因素一、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亦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分类:1、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等。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
➢生产性粉尘来源包括:☐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等;☐冶金工业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制造工业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化学工业、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加工处理等。
②物理因素:高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等。
➢物理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装置。
③生物因素: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体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劳动强度、不良体位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采光照明等2、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1)粉尘51+1 如: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粉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粉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等2)化学因素374+1 苯。
甲苯,正己烷等3)物理因素14+1 噪声、高温、低压、振动等4)放射因素7+1 α、β、γ、χ射线等5)生物因素5+1 艾滋病毒6)其它因素3 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等3、按职业接触限值分类按照GBZ 2.1和GBZ 2.2标准分为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1)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339种)、粉尘(47种)、生物因素(2种);2)物理因素包括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传振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体劳动强度、体力劳动时心律11种。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https://img.taocdn.com/s3/m/62b548a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0.png)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有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也包括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是指按生产工艺要求的各项生产设备进行的连续生产作业,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变化不同而发生变化,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震动、高温、辐射及生物性因素有关。
(1)化学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
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粉尘等。
(2)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的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
主要包括高温、低温、潮湿、气压过高或过低等异常的气象条件,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以及在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是指从业人员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个要素,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工具、生产制度、作业人员体质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程度有关。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庋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
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
如安排的作业与从业人员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工作体位。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如可以坐姿工作但安排站立,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如微机操作台与座椅的高低比例不合适,低煤层挖煤工人的匍匐式作业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产场地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况、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d9cd68a0912a216157929a9.png)
眼病、神经衰弱综合症、不良 气候条件所致疾病
肿瘤 耳聋 振动病
生物性
微生物、寄生虫、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 物
感染
人类工效 手工操作、超负荷、照明不适、 腰背痛、肩颈疾病、精神疲劳、
重复动作无防护设施
眼病、身心病、工伤
社会心 精神紧张 组织制度 人际关系
理因素
工伤、身心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粉尘类、放 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导致职业 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 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导 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24
第二章 职业危害因素及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
生产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25
10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 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当, 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2.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工作紧 张过度,常见于流水作业。
3.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11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 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琴演奏 家的手指痉挛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 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线工作 人员的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 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缩病,长 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等。
6.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大,这是客观需求 与主观反应之间的失衡的表现,由于不能 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12乱。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83d41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7.png)
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工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种种因素或条件,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因素等。
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1.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工作场所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它主要指工作中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机械伤害,如受到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机械设备损伤等。
机械因素也包含着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长时间地重复性动作和不良工作姿势,如长时间坐着、弯腰或站着等。
大多数机械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会导致身体部位的疼痛、炎症、肌肉疲劳等。
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一般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人体造成的电磁辐射、振动、噪声、温度、湿度等问题。
例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工人会患有耳聋症等健康问题,长时间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身体的受损和不适感。
物理因素除了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还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工作场所中必须注意物理因素的控制,以减少对工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3.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化学反应或中毒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化学物质、化学性质过于活泼的燃料等。
在工作场所中,工人经常接触到的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作材料和工作环境,如油漆、喷涂以及气体、液体等等。
这些工人常接触或长期暴露在此类有害物质的环境中,会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慢性或急性中毒。
4.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可能在工作场所中出现的微生物及细菌等病原物质。
例如,在医院、实验室、动物繁殖等工作环境中,工人往往要接触到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长期接触会导致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对工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5.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强度、紧张感、人际关系和职业歧视等。
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促进工作效率,而不良的心理健康会使人体内的激素失衡、抑郁症、精神创伤等,同时,会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职业危害因素是在工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83bdcd089eb172ded63b72d.png)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的统称。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生产性粉尘(industrial dust):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物。
尘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AE D)是指某一种类的粉尘粒子,不论其形状,大小和密度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与一种密度为1的球形粒子的沉降速度一样时,则这种球形粒子的直径即为该种粉尘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尘肺(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石棉小体(asbestos bodies)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之上形成。
速发型矽肺(acute silicosis)少数接尘者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在1~2年内即可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晚发型矽肺(delayed silicosis)有的接尘工人虽吸入较高浓度矽尘,但脱离矽尘作业时X 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尚不能诊断为矽肺,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0911fb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9.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一、概念1、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价,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察,预防与治疗职业病。
二、检测目的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和定期的检测,目的在于及时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扩散和变化规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程度以及对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鉴定评价。
可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完善相应的防护设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检测现状近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进,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四、检测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主要针对其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五、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2、《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955354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耳聋等。
振动
02
长期接触手传振动工具可能导致手臂振动病,如手指末梢循环
障碍等。
高温和高湿
03
高温和高湿环境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可
能引发中暑。
化学因素
01
02
03
有毒物质
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导致急 性或慢性中毒,如窒息性 气体、有机溶剂等。
粉尘和烟尘
长期吸入粉尘和烟尘可能 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尘 肺、支气管炎等。
VS
健康教育
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员 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06 职业性有害因素案例分析
案例一:金属和类金属粉尘的危害
金属和类金属粉尘是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健康问题。
金属和类金属粉尘包括铅、汞、砷等,长期接触这些粉尘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贫血等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
05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 控制措施
工程控制措施
1 2 3
消除或减少有害因素的产生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设施等手段,从源 头上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通风排气设施
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设置合理的通风排气设施,如局 部排气罩、通风口等。
隔声减震设施
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 下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工作场所职 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劳动者健康检查结果及分析评价;建 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建议等。
应急救援与控制措施
定义及目的
应急措施
应急救援与控制措施是指针对可能发 生的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而采取的应 急救援和现场控制措施。目的是为了 在发生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救援 和控制措施,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 健康。
职业有害因素名词解释
![职业有害因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7866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3.png)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什么?
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生产工作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2、生产环境因素中的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对健康产生危害的活性因素。
凡少量摄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空气中。
3、生产环境因素中的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构成要素。
4、生产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5、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
6、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好,卫生服务质量较差。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https://img.taocdn.com/s3/m/6b4421761eb91a37f1115c25.png)
B: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通风、 换气或照明设备; C: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噪声与 振动等措施、设备或其效果不佳; D:工作场所一般卫生条件或卫生技术设备 不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有害因素不是单一的,往 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存在,联合产生作用, 产生更大的危害。
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 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能否对接触者造成健康损 害及其损害程度,除决定于有害因素的性 质外,主要与接触方式、接触浓度、和作 用时间有关。一般情况下,作用于机体的 有害因素累计达到一定量时,才可引起对 人体健康的危害。在同一接触水平下,个 体受损害的程度取决于遗传因素、年龄与 性别、营养、健康状况、免疫功能等。
3.生物因素: A病原微生物,畜牧业、毛皮、纺织、医务 工作者在工作中接触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乙肝病毒等; B致病寄生虫,如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可被钩 虫感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中劳动者为完成某项生 产任务的各种操作的总和,涉及劳动强度、 组织及其方式。影响健康的有害因素包括: A: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 不合理等; B:工作中精神过度紧张,如机动车驾驶;
(四)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 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性 有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 和分析。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 检查。 就业前健康检查:是指对准备从事某种作 业的劳动者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在于掌 握就业者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和发现职业禁 忌证。禁忌证是一种身体状态,处于这种 状态的人员,接触特定职业有害因素时, 比一般人更易遭受职业危害,罹患职业病 或导致自身原有疾病病情加重。
(三)个人防护与卫生保健措施: 个人防护用具,包括呼吸防护器、面具、 防护服、手套、眼镜、耳塞等,应根据职 业有害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 对接触某些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应提供保 健膳食,加强教育工作,使劳动者正确认 识有害因素接触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 意识,自觉参与预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 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倾向。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1ffc0ac14b73f242326c5f6f.png)
(3)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及 有关规定进行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 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 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作出诊断后必须向当事人出具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并按规定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
(三)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 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 ➢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二、 职业性损害
(一)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
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都会发生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损害是否发生还取决于以下条件和因素 : 1.有害因素的性质 2.作用条件:接触剂量、接触方式、接触机会 3.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个体易感性、行为生活方式。
② 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腰背痛、肩颈痛
③心血管疾病: 二硫化碳和一氧化碳导致的 冠心病
④ 生殖功能紊乱: 铅、汞和二硫化碳导致的早产和流产
⑤ 消化道疾病: 消化不良、溃疡
职业特征(occupational stigma)
有些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 有时不致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 表改变,如胼胝、皮肤色素增加等,这些改 变尚在生理范围之内,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 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称为职业特征。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消除或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 危害
(2)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减 少工人接触毒物、粉尘及各种有害物理因素的 机会。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5)其他技术措施。
(四)职业健康监护
职 业 健 康 监 护 (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是指以预防为目的,通过各 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 健康损害征象,以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 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 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 内容。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8f55193f61fb7360b4c659d.png)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1、接触:是指人群接触某种或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
2、接触评定:是指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了解人群接触某种有害因素的程度,为进一步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接触评定的主要内容是:接触人群的特征分析-人群数量、性别、年龄分布;接触途径、接触方式;接触水平评估。
接触评定是作业场所评定的核心。
3.)。
(2)环境监测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造成的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造成的损伤](https://img.taocdn.com/s3/m/453795bdcc22bcd127ff0c0a.png)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造成的作有关,与职业病有区别的,含义有三:职业因素为病因之一;影响健康,促使潜在疾病和已有疾病加重;改善工作条件疾病可以控制或缓解。
3、工伤;这种职业性损伤可由轻微的到严重的,甚至导致终身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平时的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很多,除了上述各种因素之外,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不注意防护,特别是麻痹侥幸心理关系最大。有时也受饮食、药物或过度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性损害](https://img.taocdn.com/s3/m/6fd7d83714791711cc7917e3.png)
远期效应问题:
三、职业性损害的防制措施
(一)法律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2年5月 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 日实施 管理的重要手段 :职业卫生监督 ,分为 1.预防性卫生监督 2.经常性卫生监督 执法技术规范:职业卫生标准
(二)组织措施 1.领导重视 2.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3.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 2.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 4.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 5.其他技术措施
职业病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职业病概念指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鉴别要点 在职业活动中: 主要: 直接:临床表现由因素直接引起,即 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疾病:生理性因素、正常值波动、程 度轻的症状
(2)职业病的范围
①尘肺(13种) ③职业中毒(56种) ⑤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0大类115种
第一讲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安医大公卫学院劳环系 杨永坚 E-mail:yyj580719@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劳动条件:由三方面构成
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 构成劳动条件的各种因素总称为职业性
因素或生产性因素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
指凡是可能直接对劳动者健 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性因素就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紧张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 劳动强度过大 不良的工作条件:
工效学因素: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不良作业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或使用维护不当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a2a80a758fafab069dc02f8.png)
熔点327.5℃,沸点1525℃,不溶于水
加热至400~500℃时,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氧化 成氧化亚铅(Pb2O),并凝集成铅烟,随着熔铅温度升高, 可逐步生成氧化铅(PbO)、三氧化二铅(Pb2O3)、四氧化 三铅(Pb3O4)
铅氧化物都以粉末状态存在,易溶于酸
汞及其化合物可分布到全身很多组织,最初集中在肝,随后 转移至肾。汞在体内可诱发生成金属硫蛋白,这是一种低分 子富含巯基的蛋白质,主要蓄积在肾脏,可能对汞在体内的 解毒和蓄积以及保护肾脏起一定作用。
汞主要经尿和粪排出,少量随唾液、汗液、毛发等排出。汞 在人体内半减期约60天。
➢急性汞中毒
▪ 急性职业性汞中毒主要由于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汞蒸气或 摄入可溶性汞盐引起,多由于在密闭空间内工作或意外事 故造成。
正常情况下,经消化道摄入的铅化合物中有5~10%被十 二指肠吸收,剩余经粪便排出。
机体对铅的吸收不仅与铅的浓度、理化性状有关,而且还受 机体因素如年龄、生理状况、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影响。
➢分布与蓄积
铅
血 早期Biblioteka 循环数周后
储存库
靶器官
90%与红细胞结合 10%在血浆
95%难溶性PbPO4
可溶性PbHPO4
ALA
ALAD
Pb
卟胆原
尿卟啉原合成酶
尿卟胆原Ⅲ
胞
原卟啉原脱羧酶 质
粪卟啉原Ⅲ
内
粪卟啉原氧化酶
原卟啉Ⅸ
亚铁络合酶Fe2+
血红素
珠蛋白
血红蛋白
Pb
②对NS的作用
(1) 铅δ-ALA↑→ 抑制GABA(γ-氨基丁酸) → 干扰NS功能产生 意识、行为等精神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不断变化)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和热辐射、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 病毒。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的精神(心理)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由于光线不足而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不良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与一般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设施不良有关)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布置不合理(有毒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没有通风换气或照明设备,或未加净化而排放污水;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噪声等措施、设备或有而不完善、效果不好;
3.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太阳辐射;
4.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有缺陷;
5.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这些有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着多种有害因素,这对劳动者的健康将产生联合的、危害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