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word版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优渡满分张世雄(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客观题部分: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高考2013年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新课标II卷)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C 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2013年高考广东文科历史试题解析
2013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考点: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A与D不符合战国史实;C是思想文化领域;实际上“百姓”由贵族而民众是阶级阶层的变化,其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导致贵族地位下降。
战国,使贵族整体走向衰落,而由于小农经济发展私营工商业兴起,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无以为继。
答案:B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A不是材料本意,且与史实不符;B歪曲了材料意思, 题干是说“(商贾)收税与封君比入”,不是商人与封君勾结;因为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所以要进一步“重农抑商”,以“抑并兼、长廉耻”;桓谭正是发现了题干中所说的现象,才提出重农抑商建议的,排除D。
答案:C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史,宋明理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A B C三位都是主张学而优的;“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
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姓名:班级:得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Array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新课标I卷)解析版 含答案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中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项是孟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代之后,D项与题意无关。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演说家生动的演讲易于鼓动雅典公民,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模式,公民的拥护就将演说家的主张变为公民大会的决策,最终影响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走向,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答案选A。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大纲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力。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
选C。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庆历新政【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有“后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
故选B。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福济贫。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简评
文综三科历史最难,材料分析要求加大——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命题快评纵观今年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与往年相比,其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让人出乎意料,给予考生一种新的刺激。
卓越教育高中历史核心教研员谭淑妍老师指出,此次历史部分的命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如选取了更具迷惑性的材料,加入其它学科元素等,呈现出新的命题特色,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才能较好地取得分数,这将给予了下一届的备考工作比较大的启发。
表1 2013年与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部分考查题量对比表(单位:题)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总体符合近年来新课标地区的命题趋势,在延续近两年广东高考命题风格的基础上有了材料选取的创新,这亦对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学科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0年以来,广东命题者越发重视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
卓越教育高中历史专家研究团队指出,在近三年的高考中,2010年涉及材料分析考查的分值比例达到61%,2011年则是72%。
待到2012年,这一比例攀升到83%。
今年的命题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考查材料分析能力的分值比例依然达到了80%。
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如13、15等题,需要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回归主干知识进行答题。
可以说,材料分析往往是高中学生的弱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考生得分的难度。
与此同时,由于今年题目创设了较为新颖的情境,也考验了考生的学科基础。
如16、19题等题目就超越了知识点的常规考查角度,令学生不能根据过往进行答题,而需要调动学科知识进行选项排除,这就要求学生对学科知识有较好的把握。
图1 2010-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查材料分析能力题目比例示意图有见及此,谭淑妍老师指出,在2014年的备考中,我们需要加大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而就总体看来,今年命题的新特征提醒了我们,题目选取了非常规的考查角度,需要考生在深入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打破常规调动和运用知识。
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3课 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课标I卷(文综历史)纯word版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5.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能力,以儒学称呼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宋代”。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A项在秦朝郡县制实行时即已开始,故排除;B项在汉代时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的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6.A[解析] 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综Ⅰ历史试题解析(初稿)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答案:C
建议:开好选修课。对学过选修一《商鞅变法》的同学,做对本题的概率会增大。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在《必修1+2分册》第11页(不同批次印制的页码略有不同,可在相关章节查找,下同),有如下表述:“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3.思想根源: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第12页,在讲述郡县制时,有如下表述:“郡县制:⑴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如秦、楚)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⑵秦朝郡县制的设立: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对于使用过《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学生来说,本题会更加容易。(上述摘文约在2012年暑期前后已在相关群共享,不信者可以前去查询。本人已免费发布了三本必修教材的各自第一章。)在《必修3+选修1234分册·商鞅变法》一讲里,有如下文字(新版紫皮第105页):“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第107页:“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设县,但并不多。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委派,随时撤换且不得世袭,加强
解题关键: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A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说明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较早实行“县”制。B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D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应届生整理版)[1]1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好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讲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讲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2. 开心果耐旱怕涝。
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这种现象表明A. 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B. 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优质农产品C. 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有效手段D. 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3. 图2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A. 内蒙古自治区B. 广东省C. 西藏自治区D. 甘肃省4. 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A. 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 暖锋过境释放热量C. 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 局地气流下沉增温5. 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国家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男性女性中国0.6 143 19.5 72 75印度 1.4 389 30.6 63 66法国0.7 118 18.4 78 85美国0.9 34 20.1 76 81B. 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 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 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6.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课标II卷(文综历史)纯word版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4.B[解析] 本题考查了历史学常识。
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并写入《史记》,说明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B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
故本题应选B 项。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5.D[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D项正确。
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C项;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本题应选D 项。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6.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这一知识点,判断D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故本题应选D 项。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2013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专家解析
2013 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专家解析第一部分:2013 广东高考地理独家点评 题型前难后易,今年地理有新变化 2013 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从选择题设置来讲,比过去三年略有新难度。
而综合题的材 料选择与题型设置均中规中矩,与考生平时练习相差不大,是容易拿分的“老朋友”。
卓越教育高中地理核心研究员黄怿筱老师指出, 近年来广东高考地理的高考趋势主要体 现在命题的生活化、图像化,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时事热点、数据图表的分析,建立与高中 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
内容模块:读图模块减少,难度较往年上升 首先,从内容的考查来看,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中,各模块的比重考查发生了一定的 变化: 图 1.2011-2013 广东高考地理模块比重饼图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基础知识考查上,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重较往年有所下降, 可持 续发展的考查比重从 15%上升到 22%,而以往考生很容易直接看材料拿分的读图题,今年 比重缩水,整体难度比去年有所上升就不难理解了。
题型设置:选择题变难,综合题简单 选择题的变化除了体现在模块比重上, 同时兼有选项区分难度的增加。
主要体现在选择 题的选项区分难度加大, 并且存在需要学生进一步推理的婉转描述方式, 因而增加了直选难 度,更多需要考试依赖排除法进行作答。
例如:对于天气系统的考查,2011 年的考试要求考试能够进行特点判别即可,而 2013 年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并且内容描述方式更加曲折委婉: 【2011 广东高考】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2013 广东高考】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主要原因是 A. 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 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C. 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 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以综合题的最后两道大题为例: 表 1.2011-2013 广东高考地理卷问答题比较从中可以发现, 往年高考的综合题大题主要考查区位因素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 考生 在平时学习中已经非常熟悉,因而综合题考生的拿分会较选择轻松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本解析采用的是试卷类型:B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考点: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战国,贵族→民众。
战国时代,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无以为继。
答案:B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因为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所以要进一步“重农抑商”,以“抑并兼、长廉耻”。
A不是材料本意,且与史实不符;题干是说“(商贾)收税与封君比入”,不是商人与封君勾结,B歪曲了材料意思。
桓谭正是发现了题干中所说的现象,才提出重农抑商建议的,排除D。
答案:C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史,宋明理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
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案:D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考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鞑子”,“歌谣”。
答案:B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即“反帝、反封、反资”。
读懂材料即可作答。
答案:A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双拳出击”外交(既反美又反苏),毛意在美苏之外拉拢“盟友”,“敌人的敌人……”,呵呵!答案:B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解析】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放逐“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
C 的做法类似于“拉选票”。
答案:C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解析】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世界近现代美术史。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教会之外,创作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表达人物内心——人文主义肇兴。
答案:A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解析】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1877年,1789年革命——判断材料涉及的国家是“法国”。
当前体制即“1875年的一票共和”。
答案:C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考点:世界近代文化、思想、科技。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上帝远离了,人类地位降低——那谁说,人是那啥变的!呵呵答案:B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考点:社会主义经济。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农民出售粮食不是投机倒把,基本属于正当贸易。
某人是在“农业集体化”背景下有此言论的,考生易误选B。
答案:A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考点:冷战。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军事目的。
答案:D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9分)【解析】考点: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答案:(1)亚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6分)(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分)(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解析】考点:中国近代化问题。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答案:(1)中体西用。
(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5分)(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分)(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