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职官表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地方官职: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明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清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表
历朝历代,官职流变,虽曰继承,而大不相同;纵一代之内,亦有变迁;或名称相同,而职责殊异,不可不察也。
此间有妙手,绘制成图,余搜罗在册,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通政使司副使
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
最高法院副院长
鸿胪寺少卿
外交部副部长
太府寺少卿
农业部副部长
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少府寺少 卿、太常寺少卿、卫尉寺少卿、宗正 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六科掌院给
事中、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尚
书左丞、侍郎
文职外官
顺天府丞
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
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巡道员
骁骑尉
正九品
股级
文职京官
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
按察使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
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副股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侍诏、国子监典籍、鸿部司匠
文职外官
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 使、府厅照磨、司府厅司狱、司府厅 仓大使、州吏目、巡检
武职京官
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兵马司副
指挥
武职外官
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副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 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 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
文职外官
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
州判
武职京官
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科级
文职京官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我国古代官员的品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 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另附部分官职古 今对照。
古代官品
现代级别
官别
清代部分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秦始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庄襄王政权构成:·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大秦帝国之崛起》邢佳栋饰演战神白起·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范睢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中国历代官职(详细版,从汉开始)
中国历代官职(详细版,从汉开始)汉基本特征:皇帝专制集权确立,政、军、监三权并立,九卿分职,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三公(中枢)太尉(大司马)——掌武事(武帝之前不常设,武帝以大将军、骠骑将军、骁骑将军代之,均加大司马衔)丞相(大司徒)——辅佐皇帝,总掌国事御史大夫(大司空)——掌副丞相,监察百官,主管文事(东汉司空掌土木沟渠之事,其权归御史中丞)九卿(自东汉始,其长官正式称卿)太常(奉常)——掌礼仪祭祀,有丞光禄勋(郎中令)——掌宿卫,有丞。
(自武帝始,郎中令转为中朝官)卫尉——掌领宿卫,有丞太仆——掌车马,有二丞廷尉(大理)——掌刑狱,有正、左右监大鸿胪(典客)——掌夷务,有丞宗正——掌宗室事,有丞大司农(治粟内史)——掌财物,有二丞少府——掌利税,有六丞。
(武帝始,其属官尚书事权扩大,东汉掌宫中服饰诸物)尚书——令——仆射常侍曹——主公卿事。
(东汉改为吏曹)二千石曹——主郡国事民曹——主吏上书(东汉主修缮营造)客曹——主夷狄事(东汉分为南北主客曹)三公曹——主断狱尚书令、仆射掌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各曹尚书一人,左右丞各一人地方——部(州)刺史郡郡守(太守)——长史(边郡置,掌兵马)、丞郡尉(都尉)——掌佐郡守,典武职(东汉职并太守)王国——国相、都尉郡、王国之下皆置县县——尉、令(长)、丞县下置——乡——亭——里——什——伍部(州)初为监察区,刺史亦称州牧,后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唐基本特征:三省制最终确立,六部二十四司定型,御史台分置三院,监察机制健全,事务机构成型,地方设官进一步发展三省(中枢)中书省(西台)——中书令(右相)——中书侍郎尚书省(中台)——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都省门下省(东台)——侍中(左相)——门下侍郎尚书省六部吏部——尚书——侍郎——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尚书——侍郎——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尚书——侍郎——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尚书——侍郎——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尚书——侍郎——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尚书——侍郎——工部、屯田、虞部、水部每部四司,每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每部四司中与部名相同之司称头司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台院——侍御史——掌纠举百官及入阁承诏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礼仪,京畿州兵察院——监察御史——分察百官,巡抚州县九寺太常寺——卿——少卿——两京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廪牲署、诸祠庙光禄寺——卿——少卿——太官署、珍羞署、良酿署、掌醢署卫尉寺——卿——少卿——两京武库署、武器署、守宫署宗正寺——卿——少卿——诸陵署、崇玄署太仆寺——卿——少卿——乘黄署、典厩署、典牧署、车府署、诸牧监大理寺——卿——少卿鸿胪寺——卿——少卿——典客署、司仪署司农寺——卿——少卿——上林署、太仓署、钩盾署、导官署、诸仓监、司竹监、诸汤监、、诸宫苑监、诸园苑监、诸盐池监、诸屯监太府寺——卿——少卿——两京诸市署、平准署、左藏署、右藏署、常平署九寺卿1人,少卿2人,各署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各监以监、副监为正副长官五监国子监——祭酒——司业——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少府监——监——少监——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诸冶监、铸钱监、互市监将作监——监——少监——左校署、右校署、中校署、甄官署、百工就谷诸监军器监——监——少监——弩坊署、甲坊署都水监——使者——少监(丞)——河渠署、诸津国子监各学置博士、助教掌教,其余各署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各监以监、副监为正副长官其他事务机构秘书省——监——少监著作局:著作郎——著作佐郎司天台(太史局):监——少监殿中省——监——少监——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乘局、尚舍局、尚辇局内侍省——监——少监、内侍——掖庭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太子内坊局殿中省六局以奉御、直长为正副长官,内侍省六局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地方道——府、州府:尹——少尹——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州——县——乡——里——保——邻州:刺史——别驾——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县:令——丞——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田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道初为监察区,中唐以后渐为方镇一级区划,节度使为最高军政长官,观察使为一道民政长官宋以神宗元丰官制为准,基本特征:承袭唐而具变革,三省分权渐归于一,枢密院独立,专掌兵权,机构重叠,官员臃肿(个人以为这也是宋亡的一个主因,赵匡胤曾说过,如不迁都,则必须养兵以自重,而百年后国家危矣,北宋果中谶语,立国一百多年)。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0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0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0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0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0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0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0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0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0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牛 r . i i *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文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
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 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
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列表如下: 品级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 大学士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 ,督 察院左, 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 ,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 各省总督 ,各部院左 ,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 , 内阁学士 , 翰林院掌院学时 , 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 , 右副都于是 , 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 太常寺卿 , 顺天府尹 ,史 卿宰尉 令丞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封人 工正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辖 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 厂卫太监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尹 职方 六卿 三公 少府 令史 别驾 三老 可汗 提刑 都司总兵奉天府尹, 各省按察使.从三品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正四品通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 太傅寺少卿, 各省道员.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 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 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 各部院郎中, 各府同知, 直隶知州从五品鸿胪寺少卿, 各道监察御使, 翰林院侍读, 侍讲, 各部院员外郎, 各省知州.正六品国子监司业, 内阁侍读, 左右春房中允, 各部院主事,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 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丞, 外县知县, 各府学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 州判.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 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 县教谕.从八品翰林院典簿, 府, 州, 县训导.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 县主簿.从九品翰林院侍诏, 刑部司狱, 州吏目, 巡检.未入流京, 外县典吏, 驿丞, 和泊所所官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品级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正二品副督统,总兵从二品副将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卫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武官无未入流官员的称呼:看电视或看报纸的时候,有的网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把一些官员的别称,介绍给大家。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你部门的领导在古代叫什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完整版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我国古代官员的品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
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另附部分官职古 今对照。
古代官品
现代级别
官别
清代部分官职
相当现代职务
正一品
正国级
文职京官
宰相
国务院总理
太师、太傅、太保
人大、政协的正职
殿阁大学士
政治局常委
太尉、司徒、司空
武职京官
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文职外官
县丞、士县丞
副县长、自治县副县长
各使司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 历、州学正、县教谕
武职外官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副科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 薄
文职外官
布政使司照磨、盐运使司知事、府、 州、县训导
武职京官
八品典仪、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 骁骑尉
正九品
股级
文职京官
武职京官
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
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县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 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 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 寺主薄、部寺司库、赞礼郎
文职外官
知县
县长
京县县丞
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学教授、训导、各府学教授、
按察司经历、各府学教授
武职京官
最高法院院长
太常寺卿、宗正寺卿、中书令、侍中、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宗人府丞、詹事府詹事、太子詹事、 太子宾客
文职外官
顺天府府尹
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
直辖市长
各省按察使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官职大Biblioteka (收藏)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父母微课堂精心整理了从汉朝起详细的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仅供参考。
古今官职与品级对照表
古今官职与品级对照表
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较为复杂,品级与官职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各朝代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简略的古今官职与品级对照表:
一品:大将军、太尉、太师、宰相、丞相、三公、大学士等二品:太仆寺少卿、都官尚书、大理寺丞等
三品:殿中监青、中书舍人等
四品:礼部员外郎、职方郎中等
五品:庶吉士、卫尉寺丞等
六品:司士、城门汴州令等
七品:博士、节度使等
八品:主簿、通事郎等
九品:县尉、县主簿等
十品:县教授、县杂事等
当代中国的官职体系相对简化,品级与官职基本对应:
正部级:国务院部长、中央委员会书记等
副部级:副部长、地方省部级干部等
正厅级:厅局级干部、大使等
副厅级:司局级干部、大使馆参赞等
正县级:县级干部、大使馆一等秘书等
副县级:乡镇干部、大使馆二等秘书等
正科级:科级干部等
副科级:科员、大使馆三等秘书等
正协理员级:协理员等
副协理员级:办事员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简略的对照表,具体官职和品级还与具体职责、资历等因素有关,并会有一些特殊的官职与品级不在此列举。
最全的历代职官表
最全的历代职官表因为直接⽤WPS转的图⽚格式,不知怎么的,有部分就残缺了,于是我⼲脆就冲了个会员,想转换成分页格式,结果效果是下⾯这样的:的确是清晰了很多,但朝代间隔出现了分离,还有就是⼀篇⽂章最多只能插⼊9张图,⽽分离后的图⽚⼀共有14张之多,所以也不够完全。
还是⽼法⼦,要完整版本的微信或者私信我,和以前⼀样私发,有时候忙没有及时回复,⼤家见谅,及时晚点,还是会发送的。
历代官制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四史⼀般都有职官志,对各个朝代的机构设置,⼈数设定,权责规范,总体架构都有或详或略的介绍,似乎⽐现代都还要透明些。
⽽真正要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似乎要从现在越来越考究的历史电视剧说起,⽐如最近很⽕的马亲王的《长安⼗⼆时⾠》,主要⼈物的官职品阶:林九郎(李林甫),郎任⼤唐右相,正三品;何监(贺知章),秘书监,从三品;兼任靖安司令,从三品(靖安司虚构);李必,靖安司司丞,⼀般正五品,最⾼正三品。
如果了解⼀些唐朝的官制知识,对理解剧情也是⼤有裨益的。
⼜⽐如单单⼀个宰相,具体名称多达⼏⼗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学⼠(明朝)、军机⼤⾂、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加暗含了君权和相权的激烈⾓逐。
⼜⽐如单单从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官制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结合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假设),⾔官和台谏制度的分离和合流(联想到监察部和中纪委的合并),中央治理模式由总经理负责制升级到董事会负责制(结合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可以拓展的内容的确很多很多,所以今天先发图表,算是做个总论,给⼤家梳理⼀个整理脉络,以后有时间单独就⼀个问题来谈谈。
这也算我写点东西的风格,跳跃性⽐较⼤,常常是灵感来了,就写写相关的东西,⼤家将就着看。
还是附上微信⼆维码,有需要的就找我吧。
中国历代职官表1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
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正二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门下省
官行宰相职
中书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三公”,一品
“九卿”,三品
三国均置
尚书台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
第三品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
第三品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
中书省
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历代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相国)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武职
(九卿)
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谷货
少府
正一品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门下侍郎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
佐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师) 太师、太 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 (三孤) 徒、司空
京县:从八 主薄 品上 (一至二 下县:从九 人) 品上 京县:从八 品下 尉 下县:从九 品下
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 地 上县:有六千 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 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 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 千户者
京县:从九 品下 录事 其它县不列 品
历代职官表(宋朝)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三公本 为亲王使相宰 相之加官。惟
太尉 (三公) 司徒 司空 尚书令 正二品 (一人) 尚书左、 右仆射 (各一人) 掌管全国官吏的 吏部尚书 尚书省 (一人) 调动等 掌全国土地、户 户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度、祭祀、学校、 掌国家的典章法 籍、赋税、财政收 正三品 从二品 佐尚书令 总理国家政务 正一品
制,建其度,四方 公”,权力归 功课等民事。 台阁。“九 卿”亦重。 掌水土沟洫营建城 即西汉之御史 司空 邑等事。 大夫,刘秀时
改为大司空。 掌四方兵事功课, 刘秀时置大司 太尉 年终奏报于殿以行 马,建武时改 赏罚。 太尉。 光武帝时, “少府”中之 尚书台,职权 (略) 渐重,组织亦 (九卿) 同西汉之 秩中二千石 大,三公形同 制 虚设。 九卿之 长,均加卿字。 五官中郎 比二千石 将 比二千石 其它 左中郎将 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六百石 兰台令史 (地方) 建武十八年复 刺史 秩六百石 掌州之治 刺史十二人, 掌奏及印工文书 主宿卫宫殿
御史中丞 御史台
第四品 举非法
三国均置
魏置,蜀吴不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详 大长秋 太傅 其它 少傅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 魏置,蜀吴不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问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 散骑掌侍 第三品 问
详
三国均置
魏吴置,蜀不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详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郡犯法者,并领一 魏蜀置,吴无 州 刺史(牧) 第五品 单东刺史 河南尹 州 太守 令、长 有秩、三 八品 老 各王侯 封国 王国相 侯国相 第五品 第八品 职如郡守 职如县令 第三品 第五品 六至八品 考殿录 掌京都之治 魏置 巡行郡国录,囚徒 三国均置
常设。
1.唐初,太宗 李世民未继位 前,曾任尚书 令,此后臣下 不敢居此位, 遂不设。 任免、 考课、 升降、 2.左仆射统 吏、户、礼三 部。右仆射统 兵、刑、工三 部。 3.高宗李治时 称尚书省为
科举和接待四方 宾客等 掌全国武官选用 兵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令等事务 刑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狱等事务 掌国家的法律、刑 和兵籍、军械、军
掌营建宫室
县慰
石
尉掌兵事
亭, 有亭长; 十 亭为乡, 有三老 等。
历代职官表(西汉)
部门 官职 丞相 秩万石 (相国) 下。 “大司徒”。 成帝时改为 (三公) 御史大 秩万石 (三司) 夫 掌公卿奏事举劾。 丞相。 武帝时改为 太尉 秩万石 掌全国军事。 “大司马”。 武官。 武帝初为 职掌统领兵征、或 卫青而设。 有时 大将军 予闻国政。是将军 位在“公”之 的最高称号。 上。 即秦之“奉 掌宗庙礼仪,兼掌 (九卿) 太常 秩中二千石 选试博士。 之, 莽又改为秩 常”, 景帝时改 外掌督部刺史,内 “大司空”, 副 品级 职掌 辅佐皇帝治理天 说明 哀帝时改为
和皇室手工业制 造,以给其养。 设五曹办事, 武 尚书 秩中二千石 在皇帝左右办事。 帝时地位逐渐 重要。 秦之“中尉”, (中央 执金吾 其它官 职) 相当于后来 内史 秩二千石 掌治京师。 “京兆尹“ 秦官主爵中尉, 右扶风 秩二千石 掌列候。 景帝时改都尉, 武帝时改为此。 成帝时曾改为 (地方 官职) 十三部 (牧) 州 郡 县 郡丞 秩六百石 郡佐。 汉承秦制。 “牧”。 景帝时改为 郡守 秩二千石 掌治其郡。 “大守”。 刺史 “牧”, 其后又 (每州 一人) 秩六百石 掌监查郡事。 (二千石) 史”,又复州 复称为“刺 秩中二千石 掌京师治安。 武帝初改。
历代职官表(隋)
部门
官职 太师、太
品级
职掌
说明 品级据隋文帝
(三师) 傅、太保
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 时之制,其后 炀帝又略有变
太尉、司 (三公) 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动。 (以下同)
尚书令 正一品 (一人) 左、右仆 从二品 射各一人 六部尚书 正三品 (各一人) 尚书省 六部侍郎 (三十六 人) 尚书左、 右丞 (各一人) 纳言 门下省 (二人、 即 正三品 掌宣达帝命 讳,凡中字皆 因避杨忠之 从四品 正四品 分掌吏、礼、兵、 六部之制至隋 刑、户、工 始确定,此制 一直行制清 末,清末始增 新部 为尚书令之副手 总揽一切政令
改为 中书侍郎 “凤 (二人) 阁”, 玄 宗又改 为“紫 微省”) 右散骑常 侍 (二人) 右补阙 中书舍人
原正四品 上,后升为 正三品 掌诏令、侍从、宣 正五品上 (六人) 旨、慰劳等事。 佐中书令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从七品上 (六人) 右拾遗 从八品上 (六人)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御史台 侍御史 监察御史 国子祭酒 国子监 国子司业 国子博士 从六品下 正八品上 从三品 从四品下 正五品上 正三品 正四品上
宾礼 宗正 治粟内 掌谷货 史 少府 中尉 (中央 将作少 其它官 职) 府 内史 监御史 郡守 郡尉 郡丞 (地方) 令,秩千石或 郡 县 县令 县长 六百石 掌县治 长,秩五百至 三百 县丞、 秩四百至二百 丞佐令并掌刑狱, 县以下, 十里为 万户以上为 “令”, 万户以 下为“长”。 秩二千石 秩比二千石 秩六百石 掌治京师 掌监理郡事 掌郡治 掌郡之军事 辅佐郡守 掌山海池泽之税 掌师治安 武职 掌皇族事务
尚书左右仆射 为“文昌左右 相”。 4.每部下属四 司,六部合二 十四司。
原正三品, 侍中 后升为正二 (二人) 品 原正四品 门下侍郎 上,后升为 门下省 (二人) 正三品 佐侍中 官行宰相职
(武则天 左散骑常 改为 “鸾 台”, 玄 宗又改 为“黄 门省”) 职务为对皇帝进 左补阙 从七品上 (六人) 才 左拾遗 从八品上 (六人) 中书省 (武则天 原正三品, 中书令 后升为正二 (二人) 品 官行宰相职 职务同上 行规谏,并举荐人 (无实际职权,乃 侍 (二人) 左谏议大 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正三品下 达官所用)
功、司仓、司 户、司兵、司 法、司土。 4.三曹为:司 仓、司户、司 法。
人)
中州:从九 品上 下州:从九 品下 上州:从七 品下 中州:正八
六曹参军 品 (各一人) 下州仅三 曹,从八品 下 京县:正五 品上 县令 (一人) 上县:从六 品上 下县:从七 县 品上 畿县:三都之 京县:从七 县丞 品上 (一至二 下县:正九 人) 品下 望县:繁华重 县,在京城外 者。 唐代之县,等 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 县,在京城内 者。
下州:从五 品上 上州:从五 品上 长史 中州:正六 (一人) 品上 下州:无 掌一州兵马
(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 以上为上州, 二万户以上为 中州,不足二 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
上州:从五 品下 司马 (一人) 中州:正六 品上 下州:从六 品上 上州:从七 品 录事参军 中州:正八 事 品上 (一人) 下州:从八 品上 录事 (一至二 上州:从九 品下 掌纠正各曹职事
“中台”,中 书省为“东 台”,门下省 为“西台”。 门下侍中“左 相”,中书令 为“右相”。 武则天时又改
掌各项工程、工 工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尚书左丞 正四品上 (一人) 尚书右丞 从四品下 (一人) 六部各司 从五品上 郎中 六部各司 从六品上 员外郎 正四品上 匠、屯田、水利、
宗。 即秦之“郎中 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掌宫殿护卫。 令”,武帝时 改。 景帝时曾改为 卫尉 秩中二千石 掌宫门警卫。 “中大夫令”, 不久复称。 太仆 廷尉 秩中二千石 (大理) 掌少数民族朝见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宾礼。 掌皇族及亲属事 宗正 秩中二千石 务。 为“宗伯”。 即秦之“治粟 内史”,有两 掌租税钱谷盐铁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和国家财政收支。 “大司农”, 武 帝时改。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山海池泽收入 丞, 景帝时改为 客”,有丞。 有丞。 平帝时改 即秦之“典 掌刑狱。 有正、 右临。 左、 秩中二千石 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
郡)
品 下州:正四 品 通守 (在太守 同上 之下,炀 帝置) 长史、司 正五品至正 马 六品 上县:从六 品 中县:从七 县令 品 下县:正八 品 从八品至从 丞 九品 尉 从九品
守。
县
历代职官表(唐朝)
部门
官职 太师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辅佐天子 实际执掌,不
州 郡 太守 县 秩二千石 掌郡之治
各领一州。 东都洛阳设 “河南尹”, 秩中二千石 郡丞 令, 秩千石; 县令 长,四百石 县长 或三百石 掌县之治 亭、里 以下仍置乡、 佐守
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
部门 官职 品级 第一品 相国 注:不是“一 (大丞相) (相) 太傅 第一品 太保 “三公”, 一 (三公) (九卿) (略)同汉 品 体制大体 “九卿”, 三 相同 品 三国均置 常职) 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 三国只置太傅 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 职掌 说明
地位与郡守相 都尉 秩比二千石 专掌军事。 当。 令,千石至六 县令 县长 百石 同秦制。 长,五百石至 三百石 县丞 县尉 四百石至二百 石 同秦制。
历代职官表(东汉)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即西汉之丞
掌民众,教礼仪, 相。刘秀时改 教民孝悌、逊顺, 为大司马。从 司徒 (三公) (三司) 送死养生、及议其 而罢“三
同左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