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三个重要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庭教育的三个重要认识
孩子上学了,家长们既兴奋又紧张,一方面为孩子长大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孩子的教育而担心。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哪些东西呢?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要怎样配合呢?这些都是家长们要认真思考的东西。关于家庭教育,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三个重要的认识。
认识一: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长比教师更重要
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是就不再重要的呢?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就完全靠学校与老师了呢?一些家长,在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甚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以为孩子进入学校,就主要靠学校与老师了,就不自觉地就忽视了家庭与家长的责任与作用。有部分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终于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就靠老师了,没有我的什么事了。”因此,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单纯归因于学校与教师身上,抱怨“这个学校太差了”“那个老师怎么教的”,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得换一间学校(班级)”“我得向校长投诉,要换一个老师”。同样,发现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出色时,他们就会说“那个学校真棒”“他们真好,遇到了一个这么好的老师?”所以,现在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与家长的这些错误认识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应该说,孩子的成长与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付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从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家庭教育与家长的影响则更为重要。
孩子从出生、成长直至立业成家,是家庭一直陪伴着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一定会带给孩子多少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对于决定孩子成长的一些内在、根本性的因素,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行为处世的方式等,都产生着基础性、长期性的影响。正因为学生先天的基础、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家庭教育的差异,在同样的学校教育之中,孩子的表现差别很大。学者刘良华就认为,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同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的作用比教师更为重要。教育家张文质认为: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成长就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与危险。所以说,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认识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成功是什么?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没有人不渴望成功,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起步的基础与成长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成功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总体上非常浮躁,过于功利,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有“做大官、当大明星、赚大钱”才是成功。所以,很多家长们认为,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要读重点中学,一定要考名牌大学,最好能够出国留学,这样才能叫成功。但是,我们要知道,重点中学只有那么几间,名牌大学的学位也是非常有限的,能够考上的永远只能是少数,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那么,这绝大多数的学生难道就是“失败的学生”?
他们当然不是“失败的学生”,他们一样在不断成长;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曾经也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摈弃功利主义,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孩子成长的路限制得这么窄。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有意义。
创新工场总裁李开复说过: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
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保护孩子的童真与梦想,丰富孩子的视野与认识,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我想,这些才是促使孩子可持续成长的关键,也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专家指出,父母的好习惯决定孩子的大未来。孩子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上学了,家长不要只是关注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多少名,获得了多少个奖励,是否当上了班干部。家长更要关注的却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例如:他是否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否对自己充满信心,是否能够自己做出决定并勇于承担责任,是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否信任家长并愿意与家长交流成长中的困惑与喜悦……有人指出,帮助孩子成长,父母只需要做三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这话非常有道理。
观点三:保护天性比培养特长更重要,丰富的生活比多样的培训班更重要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自然主义者认为,成长就是一种“自然生发”的过程,是一种顺其“天赋”的自然生长,不需要太多的干涉。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发展了卢梭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
因此,例如“长大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更好的生活”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教,其实并非本质意义的教目的,只能说是教育的一些结果,或者说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美好期望。很多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特别喜欢这样去替孩子设计未来,做好孩子的学习规划,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期望与规划去亦步亦趋。最近几年,什么“哈佛女孩”、“哈佛男孩”之类的书特别流行,正是这种社会思潮的一种体现。事实上,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这样的“教育”背负了太多“教育”以外的东西。而这样“教育”的结果,也往往让我们的家长大失所望。于是,又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其实是没有用的;“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事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了。
美国学者科顿姆写了一本书《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用事实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它让我们丧失了人性以外的东西,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了头。很明显,他这里所指的“教育”,其实就是被我们所异化的那种“教育”。因此,他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教育”呢?真正的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施肥浇水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失效,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简单直接,甚至是粗暴的、赤裸裸的行为。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已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发孩子“成长”,是赋予孩子丰富的生活。因此,我觉得:保护天性比培养特长更重要,丰富的生活比多样的培训班更重要。孩子本来就是对学习充满好奇,充满了求知欲与探索精神,那我们就要保护这种天性,不要只看到那干巴巴的成绩,不要只看到那些充满着成人功利性的“特长”,要为孩子提供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帮助孩子培养内在的“善”。
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家庭教育则是最关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