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1 引言
寺庙园林是我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无论是在建筑环境设计还是人文环境设计方面都堪称一种典范。随着宗教旅游的兴起,寺庙园林被纳入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公众旅游的活动场所。但由于目前旅游资源的超载开发,寺庙园林旅游表现出宗教属性与娱乐属性之间的对峙和矛盾,影响了佛教在广大信徒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正面作用的发挥。因此寺庙园林的规划和改造,如何在满足公众社会需求与保持宗教独立性之间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以适用现代旅游的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 寺庙园林研究内容
2.1 寺庙园林相关概念
2.1.1 寺庙是指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宅院。
2.1.2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即寺庙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园林化的环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位于城镇,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的城镇型寺庙园林;二是位于城市近郊,风景条件较好,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又有人工景观为主构景的郊野型寺庙园林;三是位于自然山水景区,寺庙与周围风景区有机结合,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的山林型寺庙园林。第三种类型逐渐发展成为寺庙园林的主流.
2.1.3 佛教旅游:在中国旅游史上,将佛教徒游化修行、传经、取经活动,文人名士追随佛教与高僧交学辩难的山水旅游以及民间大众游春、进香等宗教外出活动称之为佛教旅游或释游。
现代旅游学把佛教旅游定义为宗教旅游的一种,从狭义上讲,佛教旅游主要指佛教徒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石游、传法等;从广义上讲,佛教旅游指凡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之为佛教旅游,也就是说,佛教旅游不仅包括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徒出于兴趣游览佛教圣地、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
2.1.4 寺庙园林旅游:主要是指广大旅游者(包括佛教信徒)以寺庙园林为旅游目的地,以寺庙园林旅游资源为依托所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1.5 寺庙园林旅游资源:指的是存在于寺庙园林或周边的,对广大旅游者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所有佛教吸引物,都可以称之为寺庙园林旅游资源。如寺庙建筑、绘画、雕塑等。
2.1.6 旅游发展:一般是指旅游的现实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增大。本文所指的旅游发展的概念是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将旅游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整合系统,旅游发展指旅游由小到大,由单一到整合,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它包括旅游内外的的主客体、元素、内涵、过程、途径等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文化因素贯穿始终,文化传播在旅游文化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寺庙园林发展历程
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相融合,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唐宋佛教禅宗兴起,文人名士参与修禅,促进了文人名士与禅僧的往来,同时文人雅好山水的
审美情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寺庙园林向自然山水环境中转移,而寺庙兴造合于自然山水,清幽典雅的禅境营造成为寺庙园林的主导形态。“佛教四大名山”及“佛门四绝”也在这个时期形成。自此,在自然风景秀丽处建佛寺,于佛寺中植卉栽葩之风历代不息,“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望岳几乎遍布着寺庙园林。而佛教寺庙逐渐成为施行佛教教化、传播佛教的中心场所,寺庙园林也逐渐演化成为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并列的我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引发了社会各阶层香客纷沓而至。
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极高的水平,寺庙园林建设也达到高潮。这个时期的寺庙园林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世俗化、文人化,一般与私家园林相差不多,而且更为朴实、简练。寺庙里经常有各种庙会活动,群众的参与程度高,逐渐寺庙园林已开放成为人们游赏和文化交流的游憩场所,兼顾公园之作用。.
2.3 寺庙园林特点
2.3.1 寺庙园林文化及功能特点
寺庙园林文化特点:寺庙园林首先是作为供奉神灵和信徒的居住修持之所,它反映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表现的是宗教艺术和传统文化风貌。虽然寺庙园林因环境不同而千变万化,但总尽可能地保证其宗教功能,维持宗教活动建筑的基本格局。其次寺庙园林遵从宗教礼制“神仙多住于山中仙境”的说法,常选址于清幽的山野环境中,这也是高僧们寻求静谧隐逸修行环境的心理的反映。并且由于寺庙园林面向的对象不单是王公官卿,更主要是广大社会基层,所以寺庙园林的风格更接近民间;因受民间建筑风格的熏陶影响,从而也更自然、更典雅、更具山林情趣。再者寺庙园林将宗教文化与优美的园林环境相结合,使它的景观不但具有观赏游乐内容,同时也具有宗教内容。
寺庙园林的功能特点:寺庙园林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出家僧众的生活和修持的场所,同时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寺庙园林向广大游客展示珍贵的宗教的文物、艺术宝藏,成为了天然的艺术陈列馆;寺庙园林中宗教的教化及安抚作用,使其又成为香客的“心理诊所”,让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受到佛门的慈悲、智慧与清净美好,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心灵的净化;寺庙园林在非常时期往往又担当了慈善、救济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的安全岛、避风港;寺庙园林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镇,在对外交往中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杀生的佛教思想是分不开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吻合,寺庙园林不仅美化了环境,并且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具有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2.3.2 寺庙园林建筑特点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与印度佛寺基本相似,以塔藏舍利为中心,四周围以僧房。佛寺随佛教传入中国,并结合中国古建筑特色,演变成殿堂与塔藏并重,塔藏在前,殿堂在后的格局。唐宋时期,曾风靡一时的塔藏建筑被请出寺庙或变成寺庙主殿前或后的一小部分,逐渐形成了以佛祖殿堂为中心的布局。此后,中国寺庙“伽蓝七堂”制建筑布局遍布全国各地,按常规“伽蓝七堂”是指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而佛教各派对其解释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山门、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刘敦桢先生在《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中则认为“伽蓝七堂”大致是指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东配殿、西其次是沿中轴总体来讲寺庙建筑的布局特征首先是院落式布局,配殿和大殿七座单体建筑。.
线递进的对称式格局。但事实上寺庙的形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其布局是随佛教的演变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
2.3.3 寺庙园林布局特点
寺庙园林的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布局